文/卜 劼
編者按:“第十六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于2022年6月18日(當?shù)貢r間)落下帷幕,《鋼琴藝術(shù)》雜志作為專業(yè)媒體受邀進入現(xiàn)場觀賽。受限于疫情帶來的不便,雜志委托旅居美國的卜劼老師作為比賽特約觀察員和評論員,于比賽期間用鏡頭和文字為大家?guī)砭实默F(xiàn)場采訪和報道。比賽結(jié)束之際已近六月中下旬,為及時在第七期中給讀者奉上更加翔實的現(xiàn)場觀感,卜劼老師更是不辭辛苦,趕寫了如下精彩文章,與讀者分享。
“范·克萊本的愿望是與世界分享古典音樂,為青年音樂家提供職業(yè)生涯的支持?!薄叭绻魳繁荣愔皇窃u出勝負,那將毫無意義!”克萊本賽事行政總裁雅克·馬奎斯如是說。如果我沒有親臨克萊本比賽現(xiàn)場,我不會明白這兩句話的真正含義。
范·克萊本的故鄉(xiāng)在得州沃思堡市,四年一度的世界鋼琴大賽就在這里舉行。我下了飛機,坐上出租,當司機知道我是去觀摩比賽時,便如數(shù)家珍地向我介紹了范·克萊本的故事。其中他最引以為豪的是1984年在體育館觀看球賽,開場時范·克萊本在一架大鋼琴上彈奏國歌的情景。走在沃思堡的街上,隨處飄著克萊本比賽的彩旗,商店的櫥窗上也貼滿賽事的宣傳廣告和往屆獲獎選手的海報,廣場上的大屏幕時不時有比賽的花絮鏡頭出現(xiàn),似乎整座城市都飄蕩著范·克萊本的樂聲。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它超乎國際鋼琴高手對決以外的深層意義!
莫斯科凱旋后的范·克萊本不僅成為美國的英雄人物,更成了家鄉(xiāng)沃思堡市的超級寵兒。有人問范·克萊本在哪里演出更緊張,他說不是柴科夫斯基音樂廳,也不是卡內(nèi)基音樂廳,而是家鄉(xiāng)的音樂廳,因為那里有最了解他的親人。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世界賽事是為了用音樂搭建世界交流的橋梁,也是為了回饋家鄉(xiāng)。因此,自克萊本比賽伊始,這就是全城的事兒!所有選手都是客,他們會被安排在沃思堡市民的家里入住,寄宿家庭不僅管食宿,備有施坦威三角鋼琴,還接送選手去排練、演出和參加各種媒體活動。有的寄宿家庭甚至給選手做演出服,提供各種生活所需。俄羅斯女鋼琴家安娜開玩笑說“如果你想吃冰淇淋,他們也會馬上給你送來!”中國選手蔡陽睿用了一句很中國的詞“待遇超級好”!據(jù)雅克·馬奎斯介紹,克萊本組委會組織了大約有六七百名志愿者,他們在每屆比賽中爭先恐后參與各種義務服務,包括前期準備、現(xiàn)場服務、接待選手和各種活動組織。比賽直播視頻中爆紅的后臺媽媽,便是克萊本志愿者把人性關愛做到極致的最佳體現(xiàn),許多選手表示,正是上臺前慈祥媽媽背后的輕輕一拍,使他們有了前所未有的勇氣。所有選手來到沃思堡,似乎不覺得是來比賽,而是作為嘉賓參加一個盛大的音樂節(jié),這種感覺是從未在其他任何比賽中體驗過的。
即使止步第一輪的選手,大賽也鼓勵他們留下,聆聽比賽及參加后續(xù)活動。在最后的一周,各種免費活動不斷,除了大師班、職業(yè)生涯研討會、評委研討會、簽售書譜、廣場大屏直播決賽以外,令筆者印象最深的是中午的幾場“鋼琴午餐”——這實際上是專場演奏會,給未晉級的選手們再次展現(xiàn)自己和與聽眾交流的機會。他們自由演奏,有些還演奏自己創(chuàng)作的新曲,演奏結(jié)束聽眾還可以和他們聊天、合影,整個賽事活動氛圍非常溫馨愉悅,猶如一場馬拉松比賽,選手、義工、市民和媒體等都參與其中,共襄盛舉。
本屆比賽評委的組成曾引起一些議論——沒有出名的大教授坐鎮(zhèn),評委主席還是個指揮。筆者作為賽事官方邀請的樂評人,有采訪選手和評委的方便,專門采訪了評委主席瑪琳·艾爾索普和行政總裁雅克·馬奎斯,他們一致表示在選擇評委方面有意識地側(cè)重以演奏為主的音樂家,或有藝術(shù)管理經(jīng)驗的音樂家,有意識避開了音樂學院的專職教授。他們是:讓—艾弗蘭·巴維(法國鋼琴家、法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國際鋼琴部主席)、阿列克西·巴克斯(意大利)、里克·古爾達(利茲和濱松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獲得者、奧地利鋼琴家、維也納音樂廳藝術(shù)總監(jiān))、安得列斯·海夫利格(瑞士鋼琴家)、吳菡(美籍華裔鋼琴家、林肯音樂中心室內(nèi)樂協(xié)會藝術(shù)總監(jiān))、斯蒂芬·霍夫(英國鋼琴家、作曲家和作家)、安妮·瑪麗·麥克德莫特(美國鋼琴家,身兼Bravo等三個音樂節(jié)的藝術(shù)總監(jiān))、奧利·沙漢姆(美籍以色列裔鋼琴家、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古典音樂電臺節(jié)目主持人)、莉莉亞·齊伯斯坦(德國鋼琴演奏家、維也納音樂學院教授)。這樣的評委會有幾個優(yōu)勢:首先,演奏家更容易與臺上的選手感同身受,著眼點多放在捕捉選手閃光點上,不太會對小問題吹毛求疵;其次,作為有經(jīng)驗的職業(yè)演奏家或藝術(shù)管理人員,更容易發(fā)現(xiàn)具備職業(yè)演奏家素質(zhì)和潛質(zhì)的選手;再者,評委團的資歷和背景不僅保證了評選工作的順利完成,而更有可能在賽后為選手(不僅限于獲獎者)事業(yè)的起步提供比較直接的幫助。比如評委主席、指揮家艾爾索普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她心里已經(jīng)非常有數(shù),哪些選手今后可以邀請合作。有些選手私下透露,他(她)已經(jīng)被邀請在某某音樂節(jié)演出,或者已收到演出合約等。如此的評委團安排可說是別具匠心,目光遠大,為參賽選手賽后做好鋪墊。
另外,由于評委不專職教書,自然就不存在自己學生參加比賽的情況。本屆評委一共九人,評委主席不投票,除非有平局出現(xiàn)。評委的投票方式很簡單,每一輪只投“yes”“no”或者“may be”,不打分。這樣的方式對評委似乎很輕松,但是大多數(shù)評委都很認真,或做筆記,或按照自己的習慣先給每個選手打分,最后再按排序投票。評委之間不能交流、討論任何有關選手的情況,所以評委主席開玩笑說他們談論最多的是晚上去哪里喝酒。組委會在決賽前專門安排了一場面向大眾的評委論壇,評委各自陳述了他們選擇晉級選手的標準。有趣的是,每一位評委似乎都認為選手的個性、音樂性、動人性、真誠性等素質(zhì)很重要,但問及標準是什么時,他們也承認各自心里有桿秤。德籍評委齊伯斯坦總結(jié)得好:“評委的意見來自四面八方,在我們交匯的那一點上就是獲勝者?!痹u委們也表示每一輪投票的結(jié)果,沒有一個評委可以選中所有自己喜歡的選手?;舴蛘f,入選決賽的六位選手中,他只選中了三位。盡管沒有人完全滿意,這是意料之中的事,但這樣的評委組合,最后還是選出了絕大多數(shù)聽眾頗為滿意的優(yōu)勝者。
如此準備周密、待遇優(yōu)厚的比賽,對選手入圍的要求當然也是相當高的。想要沖破重圍,最后奪冠,前后一共要過八大關。首先是提出申請通過海選,本屆引來338位申請者,從錄音中選出前72名,此為第一關;72名被邀請到沃思堡現(xiàn)場選拔出30名,此為第二關;30名選手再赴沃思堡參加正賽,正賽分四輪,預賽和四分之一決賽各彈一場40分鐘音樂會,為第三、四關;但到了半決賽和決賽選手必須每輪出場兩次,半決賽一場60分鐘音樂會,隔天再彈一首莫扎特協(xié)奏曲,為第五、六關;決賽要求彈兩首協(xié)奏曲,隔天出場,為第七、八關。因此,八道大關,四個多小時的曲目,數(shù)以萬計的音符,歷時十七天,沒有相當?shù)膶嵙κ呛茈y勝任的。難怪克萊本被認為是目前世界比賽中要求最嚴格、曲目量最大、競爭最激烈的超級馬拉松式的比賽。
入選正賽后的四輪比賽的規(guī)定和要求看似非常隨意,其實非??简炦x手的智慧。第一輪和第二輪要求各彈一場40分鐘的音樂會,第三輪是60分鐘的獨奏會外加一首莫扎特協(xié)奏曲,最后一輪兩首協(xié)奏曲。除了協(xié)奏曲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選以外,獨奏曲目自選,正是這個“曲目自選”給了選手八仙過海的機會。其實每個人都會深思熟慮,盡管晉級與否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曲目的搭配選擇首先能反映選手的思路、實力和修養(yǎng)。筆者和很多選手,包括碰到的四位中國選手——安天旭、劉子鈺、蔡陽睿和孫榆桐(臧小櫓提前離開)都聊到這個話題,他們說得出自己明確的想法,很有準備。縱觀30位選手的曲目,有的從如何展現(xiàn)自我實力的角度設計,有的從揚長避短、適合自我條件的角度量身定制,也有從幾輪曲目的連貫性、全面性考慮的,當然還有側(cè)重表現(xiàn)自我藝術(shù)趣味,放大某種風格特點的。總之,從瀏覽節(jié)目單到與選手直接交談,都能看出每位選手的備戰(zhàn)策略?,F(xiàn)舉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或可從中略窺端倪。先從兩位獲獎選手說起。首先看金獎獲得者——韓國選手任燦(從比賽開始,Lim的中文名字一直以“林允燦”出現(xiàn),但比賽結(jié)束之后,Lim的媽媽告訴我們中文名字應該是任燦),他的曲目設計可以說是老謀深算,志在必得。在3月的預選賽上,只有他一個人在規(guī)定的25分鐘的獨奏會中彈了一首作品——貝多芬的《“英雄”變奏曲》(Op.35),這種選擇如果沒有絕對把握和特殊演繹,是非常危險的,通常選手都會多選擇幾種風格,以展現(xiàn)自己的全面性。當然任燦心中有數(shù),完成得精致、精確,一氣呵成,順利入選正賽。進入正賽后,第一輪里他以規(guī)定曲目斯蒂芬·霍夫的《鼓號托卡塔》(Fanfare Toccata)開場,接著演奏了庫普蘭的La Couperin(選自《大鍵琴作品》第四冊,第21首); 接著是莫扎特的《 D大調(diào)第九鋼琴奏鳴曲》(K.311)和肖邦的《“唐璜”主題變奏曲》(Op.2)。除了呈現(xiàn)三個時期的風格以外并沒有特別之處,曲目本身不起眼,甚至低調(diào),但他的庫普蘭和莫扎特的演奏質(zhì)量給聽眾留下了非常不一般的印象。第二輪他選擇了巴赫的《音樂的奉獻》中的一段《三聲部利切卡爾》(BWV 1079)、斯克里亞賓的《第二鋼琴奏鳴曲》(Op.19)和貝多芬的《“英雄”變奏曲》(Op.35)。這些曲目不僅顯示了音樂的深度也展現(xiàn)了他對大作品的把握,是實力的初現(xiàn)。第三輪的一小時音樂會曲目選擇令所有人瞠目結(jié)舌——李斯特全部《12首超技練習曲》,絕對是要向世人宣告,他擁有無與倫比的技巧實力。可以說他三輪的曲目為三級跳,目標明確,層層遞進。第三輪的協(xié)奏曲也有玄機,偏偏只有他一個人選了不是很流行的莫扎特《第二十二降E大調(diào)協(xié)奏曲》(K.482),巧妙地避開了和其他選手撞車的可能。他每一輪穩(wěn)扎穩(wěn)打,完美演繹,技術(shù)上的干凈和音樂上的縝密無不令人嘆服,最后的協(xié)奏曲表演只是額外加分。因此,雖然年輕,但從曲目設計上可謂老謀深算(當然老師必定起決定性因素),摘取桂冠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接著我們看一下銀獎獲得者安娜,俄羅斯選手,31歲,身懷六甲。她的選曲策略則是揚長避短,選自己喜愛又最能發(fā)揮特長的曲目。第一輪以海頓不太常見的《D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Hob. XVI:42)開始,據(jù)她說是較為新練的曲子,但自己很喜歡;第二首是規(guī)定曲目霍夫的委約作品;接著是拉赫瑪尼諾夫同作品號的全部八首《音畫練習曲》(Op.33)。 她深諳俄羅斯學派精髓,因此對“老拉”的作品應該是手到擒來,打通第一輪沒有懸念。第二輪她選擇風格上的強烈對比,先演奏了勃拉姆斯的《四首敘事曲》(Op.10),然后是巴托克的《奏鳴曲》(Sz.80),表現(xiàn)了對古典和俄羅斯以外作品的駕馭能力,順利晉級。第三輪一小時的音樂會,她設計了三個時期三種風格的作品,開場彈貝多芬《七首鋼琴小品》(Op.33),體裁與上一輪的勃拉姆斯小品相呼應,并再次展示對精致藝術(shù)小品的把握和修養(yǎng);第二首演奏李斯特改編自威爾第《阿依達》的《祭祀舞蹈和終場二重唱》;第三首是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八鋼琴奏鳴曲》(Op.84),這兩首作品意在展示她對大型作品的理解和深層藝術(shù)哲理的思索。這樣具有邏輯性和貫穿性的曲目設計顯示了她的成熟,增強了評委對她了解的深度,因此順利進入第三輪。同樣,安娜在第三輪也選擇了較少演奏的莫扎特《第二十五鋼琴協(xié)奏曲》(K.503),獲得成功。最后決賽的兩首協(xié)奏曲是她整體風格的總結(jié):貝多芬《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顯示出她內(nèi)斂、精致的歐式古典修養(yǎng);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則展現(xiàn)了她純正的俄羅斯音樂風格。這樣曲目設計也可謂獨具匠心,結(jié)果自在不言中。
再來看一下其他選手的曲目。中國選手劉子鈺:第一輪首先演奏舒伯特的《三首鋼琴小品》(D.946)、第二首為巴托克的《奏鳴曲》(Sz. 80)、第三首是規(guī)定曲目霍夫的委約作品; 第二輪曲目是舒曼的《幽默曲》(Op.20)和拉威爾的《圓舞曲》;第三輪是舒伯特的《f小調(diào)即興曲》(D.935)第一首、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和吉納斯特拉的《第一鋼琴奏鳴曲》(Op.22)。從上面三輪曲目來看,舒伯特出現(xiàn)兩次,這表明他非常喜歡舒伯特,或?qū)κ娌氐脑忈層歇毜街?。這也反映在曲目的順序上,第一輪和第三輪舒伯特為開場曲。試想評委看到這樣的曲目安排腦子里在想什么?嗯,24歲,熱愛舒伯特,好!來聽聽看。假如子鈺同學能把這首舒伯特最后一年寫的、生前未發(fā)表過的作品之內(nèi)心世界中的哀嘆、惆悵、嘆息等復雜的情感非常有說服地表現(xiàn)出來,評委一定會被打動,必定渴望在第三輪中再次欣賞他的舒伯特,而反之就非常危險!另外,第一輪的曲目順序:子鈺將這首聽起來熱鬧但畢竟是個小作品的委約作品,放在巴托克之后,可以想見其效果,且不說作曲家本人就在現(xiàn)場,而且是評委之一!筆者賽后和子鈺同學聊過,我認為他在演奏上傾注了非常豐富的情感,可圈可點,但要想打動大多數(shù)評委,這樣的曲目安排風險比較大。
再說一下筆者非??春玫摹⒋砻绹娜A裔選手劉珒。第一輪,她開場彈奏了舒伯特的《c小調(diào)小快板》(D.915),接下來是委約作品,最后以普羅科菲耶夫的《第八鋼琴奏鳴曲》(Op.84)結(jié)束。我覺得她的第一輪曲目搭配非常好,對舒伯特的詮釋入木三分,令人仰視,而普羅克菲耶夫彈得潑辣、豪放,充分展現(xiàn)了她的音樂深度和寬度,順利進入第二輪。但我認為她的問題出在第二輪的曲目安排。第二輪她選了貝多芬的《第三十一奏鳴曲》(Op.110)和賽薩爾·弗朗克的《前奏、圣詠與賦格》,這是兩首極富哲理性的作品,顯然符合她刻意追求的那種具有理性深度的超然演奏風格,但是此時就過于單一了。第二輪為什么不展現(xiàn)更多樣化的風格呢?如果看她第二輪演奏現(xiàn)場,你也會感受到她自始至終表現(xiàn)出的超然篤定,有些樂評覺得她好像去了外星,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但她其實曾在肖賽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情感表達能力,這次比賽一首肖邦作品都沒有選,可能是要證明什么。卻反倒給了評委一個反證的機會,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的推測,不一定符合實情。其實我覺得她是少有的、全面的、成熟的青年鋼琴家,我依然認為她將會前途無量,但止步克萊本四分之一賽令人遺憾,惋惜之余,我們是否該反思一下比賽的選曲策略呢?
當然,比賽結(jié)果有多方面的原因,晉級的隨機性極大,選曲只是一個方面。翻看每個選手的曲目是個很好的學習過程,筆者再多舉例恐怕篇幅不允許,讀者可以順著這個思路去繼續(xù)探索,或可從中看出一些門道,特別是像克萊本這樣的超級大賽,路徑不清,前途未卜。雖然制定曲目不是取勝的唯一法寶,但它絕對是不可忽略、確保成功的重要一步。
之前的克萊本比賽都有室內(nèi)樂五重奏的比賽環(huán)節(jié),本屆將這一環(huán)節(jié)變成莫扎特協(xié)奏曲。加上最后決賽兩首協(xié)奏曲,選手一共要彈三首協(xié)奏曲,先后與兩位不同的指揮合作。在決賽前召開的評委會上,有記者就此問題提出了疑問,兩屆克萊本比賽評委成員麥克德莫特表示:“克萊本比賽的優(yōu)勝者不能拿了獎以后就消失了,而要面臨三年密集的巡演活動,在前三輪確定了選手獨奏能力之后,評委需要更仔細地考察選手彈奏協(xié)奏曲的能力和經(jīng)驗,因為鋼琴家被邀請與樂隊合作演奏協(xié)奏曲的機會遠大于獨奏,假如沒有一定的協(xié)奏曲曲目量,以及協(xié)奏曲演奏的經(jīng)驗,獲勝者很難勝任獲獎后的任務?!敝劣谑覂?nèi)樂部分的替換,著名室內(nèi)樂演奏家、評委吳菡老師說:“莫扎特協(xié)奏曲完全可以暴露選手協(xié)作、合作和互動的能力,也可以看出選手是依然停留在自己獨奏的部分,還是心中有總譜、有樂隊,評委完全可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考察出選手室內(nèi)樂訓練的基礎和演奏經(jīng)驗。所以這一輪的評委已把目光從獨奏轉(zhuǎn)移到了合作、協(xié)奏的綜合考察上了。過了這一輪的選手基本上被認為都是可以委以重任的克萊本比賽優(yōu)勝者?!?/p>
本屆比賽選手水平之高為歷屆之最,這是追賽多年的聽眾們的感受,也是多位評委的結(jié)論,評委主席在頒獎典禮上對選手水平贊嘆不已。筆者采訪了多位比賽評委,當問到中國選手時,他們的反應是相當熱情的?;舴蛘f,他在第一輪對幾位中國選手印象很好,認為非常有才能,演奏富有激情(當然他不便具體指明)。在半決賽前我采訪了德國籍的俄羅斯鋼琴家、評委齊爾伯斯坦,她認為中國選手的水平很高,并說讓我們看后面的結(jié)果,暗示了她對中國選手孫榆桐的期待。同樣,吳菡老師更是為中國選手這幾年的成績而感到驕傲,并給予很高的期望。但是比賽畢竟是比賽,沒有絕對的優(yōu)勢,有時還要靠運氣。預賽遺憾落榜的除了四位中國選手劉子鈺、臧小櫓、蔡陽睿和安天旭以外,也不乏高手,如肖邦比賽決賽選手拉脫維亞的奧索金斯、上屆小克萊本比賽冠軍李宣橫等。無獨有偶的是這些選手抽簽都靠前,而本次第一輪的最后一天比賽選手大部分都晉級第二輪,包括四位韓國選手。這也就引起了坊間對結(jié)果的懷疑,是不是第一天彈的都被忘記了?對此我也詢問了幾位評委,他們一致否認排序?qū)Y(jié)果任何影響,并指出俄羅斯選手安娜也排序靠前但走到了最后。不可否認,這次比賽最終的結(jié)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對于本屆評委也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和尊敬。
6月18日晚(當?shù)貢r間),容納一千多人的沃思堡貝斯演奏廳座無虛席,克萊本大賽的頒獎儀式在此隆重舉行,現(xiàn)場氣氛熱烈而融洽,頗似奧斯卡頒獎儀式。當評委主席宣布三位獲獎者名單后,全場爆發(fā)了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王者終于現(xiàn)身了,他們是:銅獎獲得者烏克蘭的德米特羅·克尼;銀獎獲得者俄羅斯的安娜·蓋紐申涅;金獎由韓國18歲的選手任燦奪得!我問旁邊座位的達拉斯電報新聞資深樂評人韋恩·李·蓋伊認為結(jié)果如何,他說“Couldn’t be better!”(再好不過了)他見證過好幾屆比賽,而且常常評論苛刻,得到他認可真的很難得。看來這一次聽眾和媒體都對本屆大賽的結(jié)果非常滿意,尤其是金獎得主任燦更是獨領風騷,立即成為各大媒體的寵兒,一夜之間變成舉世聞名的新星鋼琴王子。任燦的功力、強大的內(nèi)心世界、獨特的演奏個性,以及令人生畏的選曲使他從頭至尾引人注目,四輪大戰(zhàn),六次出場,越戰(zhàn)越猛,最后一曲“拉三”驚爆全場,四次返場謝幕,創(chuàng)造歷史之最,成為毫無懸念的優(yōu)勝者,銀獎和銅獎獲得者同樣毫無爭議。實際在我看來銀獎獲得者安娜在音樂上要更成熟一些,她的聲音獨具一格,音樂詮釋儼然已達到了藝術(shù)家境界,如果她獲得第一名也無可厚非,至少我會非常開心!但是年輕人潛力更大,綜合效應更佳,就像評委沙漢姆所說,我們要找出現(xiàn)在、五年和十年后持續(xù)發(fā)光的藝術(shù)家。銅獎獲得者克尼也是優(yōu)秀的藝術(shù)家,曾參加過近二十個比賽,經(jīng)驗豐富,雖然在最后一輪“拉三”的演奏中出現(xiàn)差錯,但鎮(zhèn)定自若,順利過關,他的貝多芬《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樂章演奏得溫柔委婉、如泣如訴,聽眾為之動容,想必評委也不會忽略。另外的決賽選手也都可圈可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華裔薄克雷,他演奏的格什溫《F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是我聽過的最原汁原味兒的風格,他天生具有和聽眾溝通的能力,聽他演奏總是令人興奮。遺憾最后一首“拉三”協(xié)奏曲欠一點兒火候,未能躋身前三,但走到這一步,而且還是哈佛經(jīng)濟系學生,也是難能可貴。另一位華裔鋼琴家,與薄克雷同為哈佛大學同學的黎安宙喜獲大賽評委團頒發(fā)的特別優(yōu)秀獎,黎安宙是一位非常富有活力的演奏家,他的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是我聽到最有畫面感、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演奏,這是一位值得關注的青年鋼琴家。
克萊本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超級馬拉松式的比賽,雖然決出了超級巨星,但它的意義和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勝負。這場比賽推動了古典音樂,特別是鋼琴這個專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同時也給了正在古典音樂路上奮斗的學子們極大的鼓勵。華裔評委吳菡表示:“如此高水平的比賽,如此高漲的聽眾熱情,我認為古典音樂絕不會衰落,至少現(xiàn)在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