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元
商品拜物教理論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奧秘、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理論觀點。研究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論對于把握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了解資本主義的運行規(guī)律具有一定的學理價值和現實意義。要準確理解商品拜物教理論,必須回到《資本論》這一經典文本,從歷史語境出發(fā),把握商品的奧秘,才能全面了解商品拜物教。
拜物教(fetishism)作為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原意是原始部落的人們對無生命的東西的狂熱崇拜。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隨著科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漸脫離蒙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征服異己的自然,拜物教逐漸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商品堆積”的資本主義社會,拜物教表現為對商品的盲目崇拜和狂熱追逐。馬克思通過對商品的剖析,同宗教領域的類比,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理論。本文主要通過對商品拜物教產生和發(fā)展、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質產生的原因、商品拜物教的奧秘和商品拜物教的消亡這四個方面來解讀這一理論。
商品拜物教的產生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馬克思指出“勞動產品一旦表現為商品,就帶上拜物教的性質”,在原始社會,勞動產品只是作為滿足人們需要的生活資料,隨著社會大分工的出現,勞動產品發(fā)生了經常性的交換,勞動產品發(fā)展成為商品。要搞清楚商品拜物教產生和發(fā)展,必須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分析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才能對其有全面的了解。
首先,商品拜物教根源于勞動分工。勞動分工為不同個人之間以及不同部落之間的經常性交換創(chuàng)造了條件。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原始人們的勞動生產往往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馬克思指出“勞動分工出現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范圍,他不能超出這個范圍”,也就是說獵人只能去打獵才能繼續(xù)維持其生存,不致失去生活資料。在社會大分工的背景之下,獵人為了獲得全面的生活資料,不得不將剩余的勞動產品與他人進行交換。勞動產品一旦成為商品便帶有拜物教性質。這是商品拜物教的萌芽,在簡單的商品經濟時期,商品交換只是為了滿足個人或家庭的需要。
其次,商品拜物教興盛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所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極大地縮短了生產勞動產品的時間,相同的勞動時間所能生產的產品遠大于原始社會。充足的生活資料讓人們忽視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轉而關注其交換價值。在長期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換價值遮蔽了人們對商品使用價值的需求,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地位發(fā)生轉換,交換價值的高低成為人們商品生產中更為看重的因素。這是商品拜物教的盛興,在發(fā)達資本主義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帶來了商品的大量生產以及快速流通,商品的交換價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商品拜物教具有天然的神秘性質。在長期的商品交換過程中,人們的私人勞動因為交換而發(fā)生社會關系,成為社會勞動。在此基礎上,商品成為了連接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中介,人們會不自覺地認為這是商品的天然屬性。由此可見,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質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間接性,來源于人的直觀感受。
首先,“視覺中心主義”的誤導。“‘視覺中心主義’的核心要義在于‘視覺’和‘真理’直接關聯性?!瘪R克思提到,光從外界對象射入眼睛,從客觀形式講是外界對象在人的視神經上留下了印象,從個人主觀講是人看到了外界事物。外界對象經過光的投影,通過眼球的晶狀體,倒立成像在人的視網膜上,經過大腦的信息處理,看到外界對象,因而外界對象與人所看到的是呈現相反的狀態(tài)。當人用“肉體之眼”觀察外在事物的形式時,往往被真實世界所誤導。類比到商品交換領域,人被商品交換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所誤導,忽略了此種形式背后真正要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一直觀感受讓人們認定,商品交換價值是商品自身所具有天然屬性,從而產生了對商品的盲目崇拜和狂熱追逐,拜物教的神秘性質由此展開。
其次,社會科學研究的滯后性。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內容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包含大量社會現象,且社會發(fā)展具有不可逆性,兼具“嚴格的決定過程和偶然的過程”,因而,社會科學的研究是一件十分困難且復雜的事。對商品交換這一經濟現象的研究,需要從商品的生產、商品的交換、商品背后所隱藏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以及商品在不同地域之間流通等等大量的社會現象中進行提煉、概括和總結,最后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由此,人們對商品形式的研究始終處于迷霧之中,正如馬克思所言,“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這些形式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fā)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fā)展過程完成的結果開始的?!敝挥挟斏唐沸问桨l(fā)展到最后階段,人們才有可能從其復雜形式的迷霧中看清商品的本質,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由此可以得出,社會科學研究的滯后性導致人們無法在復雜的商品交換過程中看清商品形式的本質,因而,商品拜物教便天然地帶有隱秘性質。
欲求破除商品拜物教的隱秘性質,必須洞悉商品形式的奧秘,將商品形式的本質從其復雜的迷霧中呈現出來。一旦能夠明晰商品形式的奧秘,商品拜物教的奧秘也就能夠不言自明了。
馬克思指出商品是一種“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怪誕的東西”,原因在于勞動產品一旦成為商品便成了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物。商品可感覺的性質在于它是真實可感覺的,是能夠用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關于商品的物理屬性及其可用性。商品超感覺的性質在于它在交換過程中,會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這個比例由隱藏在商品背后的勞動時間所決定,難以被人所察覺,因而,商品也就成了超感覺的存在物。由此,馬克思認為商品“不僅用腳站在地上,而且它的木腦袋里生出比它自動跳舞還奇怪得多的狂想?!?/p>
商品形式的奧秘在于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商品形式的奧秘能夠從商品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性質中推導而出。商品的超感覺性質的實質是交換過程中商品的有用性被忽視,交換價值凸顯,人們對于一件商品優(yōu)先考慮其交換價值也就是一件商品能夠交換其他商品的數量,并且,由于對商品價值的關注導致生產者會選擇具有高價值的商品進行生產。然而,決定商品之間交換比例的是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形式。由此,商品形式的奧秘得以顯現,“商品形式的奧秘是: 商品形式在人們面前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反映成了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當商品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形式被物與物之間的形式所掩蓋時,便有了宗教領域內虛幻的拜物教形式,便有了商品拜物教。因為,商品拜物教的奧秘與商品形式的奧秘有著一致性,即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被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遮蔽。
商品拜物教的消亡需要多個方面的共同作用,大致來講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幾個方面來看。從理論層面來看,馬克思在勞動價值學說上的科學變革從理論層面消除勞動產品價值量產生的偶然性的假象;從實踐層面來看,馬克思主張通過社會革命來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以此來實現商品拜物教的消亡。
其一,勞動價值量產生的必然性。勞動價值量屬于勞動價值理論的范疇,是隱藏在商品背后、決定商品與商品交換比例的因素。勞動價值量的產生并非偶然形成,而是有其必然性,這個必然性在于為了擁有盡可能多的生活資料,原始社會的人們在進行勞動生產的時候會考慮生產某種產品的勞動時間。馬克思舉了魯濱遜的故事作為例子,當這個傳統的英國人在完成了一天的勞動生產之后,便會開始計算各種勞動所要耗費的時間,最后還要計算生產一定量的產品所要的平均時間。原始社會的人們根據生產的平均時間在適當的范圍內選擇自己所要生產的產品,當生活資料能夠滿足其自身的需要時,交換就產生了,而產品與產品之間交換的依據就是產品背后的勞動時間。因而,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就是商品價值量的根據。當商品拜物教的奧秘被揭開,它就喪失了掩蓋在其表層的神秘性,商品拜物教走上了消亡的第一步。
其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是商品拜物教消亡的根本途徑。商品拜物教產生的實質是生產者的私人勞動通過商品這一物的形式來作為中介與其他生產者產生社會關系。當我們離開資本主義社會,前往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就會發(fā)現,商品拜物教缺乏生存的土壤。原始社會的部落所有制以及后來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讓生產者強制發(fā)生社會關系,生產者的勞動產品屬于部落和國家。封建社會中,奴隸為土地貴族服務,生產的產品的所有權歸屬于土地貴族,由此發(fā)生社會關系。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者的勞動產品歸屬于個人所有,需要通過交換才能發(fā)生社會關系。進入共產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公有,私人勞動退場,生產者使用公共生產資料直接發(fā)生社會勞動關系。同時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不再成為商品,而是歸社會所有。社會產品一部分重新分配給勞動者進行再生產,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分配給勞動者,每個勞動者根據他們生產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獲得生活資料。當社會形態(tài)從資本主義社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時,公共勞動取代私人勞動,商品還原為勞動產品,商品拜物教徹底失去了生存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