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依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清廷于入關前就在盛京地區(qū)建立皇莊,并由北京總管內務府管轄。盛京地區(qū)分布著眾多的糧莊,盛京內務府糧莊成為皇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康熙時期盛京地區(qū)糧莊的數(shù)量達到頂峰,最多時達到92個。盛京內務府糧莊糧食生產與氣候狀況息息相關。
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是將盛京內務府皇莊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對于清代東北地區(qū)自然災害的研究也多是將盛京地區(qū)作為一個整體且多集中在乾隆朝之后,對于康熙時期盛京內務府糧莊遭遇自然災害的問題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嘗試對康熙時期盛京內務府糧莊所遭遇的自然災害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盛京內務府糧莊發(fā)生水災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夏季的五、六、七月,這是由于盛京地區(qū)地處遼河附近,而遼河流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夏季西方或北方來的空氣與東南方的太平洋濕暖空氣相互交替產生暴雨。
在《盛京內務府糧莊檔案匯編》中有對于康熙時期糧莊水災時間以及原因的史料的整理,如《盛京包衣佐領條色等為遵旨令被災莊頭均按六十倉石報糧事呈總管內務府》記載:“據盛京佐領Tiyoose 等呈稱,據職等所屬Dai jio g’ao等八十七名莊頭聲訴:今年自六月二十日至七月連續(xù)降雨,職等所種田禾或被積水淹死,或被遼河、太子河渾河泛濫淹沒?!倍嗳者B續(xù)暴雨使得大片良田被毀,水災的發(fā)生對農業(yè)生產造成重大的影響,“莊頭Dai jio g’ao 等八十八名莊頭所種田禾,有四百二十五日一下,七十三日以上,因遼河、太子河、渾河泛濫被積水淹死及被雹打死者屬實,剩余好地在七十日以下、三十日以上等語。”在清朝時期糧莊作為皇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向清廷報糧,因此水災的泛濫就使得一些莊頭所領導下的糧莊報糧成為困難??滴跞晔⒕┳纛ISan guwan boo所管理的田莊除九個糧莊沒有被水淹外,有七十八個糧莊遭遇水災,受災地在四百三十三日之下,六十九日之上,而這次水災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剩余若干日地所得糧食尚不足以糊口、喂牛、備種”。不僅糧莊報糧困難,就連最基本的生存也受到威脅,因此水災成為威脅盛京內務府糧莊的重要因素。
康熙時期,旱災發(fā)生的次數(shù)僅次于水災,就旱災發(fā)生的時間來說主要發(fā)生在春夏之間。如康熙六年九月《盛京包衣佐領辛達里等為查報糧莊被旱地畝數(shù)目事呈總管內務府》記載道:“今年六七月間被旱之如下。”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份牛莊、遼東等地的糧莊因干旱造成“未打糧食”的情況,后補種糧食、豆子又因“六月及七月,整整兩個月無雨,身等后種之糧食、豆子皆無籽粒,干枯而死”。同一地區(qū)反復受災,這就使得該糧莊的糧食生產陷入惡性循環(huán)之中,糧食生產速度以及產量嚴重降低。
另外,在旱災發(fā)生的時間多有蟲災發(fā)生,如康熙十二年,“?oli 管領下住在Jakdafu 之莊頭Hūwangda 連同本人在內共十八丁,被旱又蟲蝕地三十九日,報新糧一百零七倉石。”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八十三名糧莊莊頭上報道:“身等所種地畝被旱,未打糧食,虧欠未報,高粱悉遭蟲蝕,等語?!焙禐囊呀泴r作物的生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而隨之而來的蟲災又進一步使得糧莊的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部分糧莊在旱災以及蟲災的雙重打擊下,絕大部分地畝均遭到破壞??滴跞?,“莊頭Jang sangge 原有地一百三十日,其中被旱遭蟲蝕地一百一十一日、好地十九日,余地二十日全部被旱遭蟲災”,在這種情況下,莊內百姓的生活必然遭遇極大的困難。
蟲災是指由于某種昆蟲的發(fā)生量過大,吞食大量農作物所造成的自然災害。蟲災一旦發(fā)生就會使莊稼被害蟲破壞,從而造成糧食產量減產。蟲災除多與旱災相伴發(fā)生外,在部分糧莊內還與水災的發(fā)生相關聯(lián)??滴跏?,“Sihan 管領下住在Giyaban 之莊頭Jang mase 名下蟲蝕地七十二日、被水地十四日,總共八十六日”?!皷|北民間至今都流傳著很多諺語,如‘大水之后,必鬧蝗蟲’‘先淹后旱,螞蚱連片’‘久旱必有蝗’等?!庇纱艘部梢钥闯?,清代在盛京內務府糧莊內蟲災與水旱災害的相伴而生,多重打擊使得糧莊內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難。
雹災是指因冰雹降落所造成的災害。就一般規(guī)律而言,由于我國為季風氣候,所以冰雹主要發(fā)生在夏季,在康熙時期雹災也時有發(fā)生,同樣對糧食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滴跏哪?,“七月十九日身等之地遭雹打……Ts‘unju管領下住在Jing el tung 之莊頭Pan io ceng 名下被旱后遭蟲蝕復被雹之地七十八日,Tomai 管領下住在Giyanba 之莊頭Jang mase名下被旱后遭蟲蝕復被雹之地七十四日?!睆倪@段記錄中可以看出在七月十九日時糧莊經歷了雹災,在此之前還發(fā)生了旱災和蟲災,這種情況下只能使得本就遭受自然災害侵襲的莊稼變得更加脆弱,莊稼收成徹底無望。
冰雹對農業(yè)生產的危害極大,冰雹降落會破壞植物莖葉,如果再與其他自然災害相伴發(fā)生,將會對農業(yè)生產產生致命打擊。
除上述自然災害外,康熙朝時期盛京內務府糧莊還發(fā)生霜凍,但由于發(fā)生的次數(shù)較少且造成的損失較少,在此并不詳述。
盛京內務府糧莊發(fā)生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使得莊內百姓的基本生存成為困難,如由于三十二年五月期間連續(xù)下雨使得糧莊內田禾遭受巨大損失。據盛京佐領San guan bao 呈報當年其所管理的糧莊除九個糧莊未曾受災外,有七十八個糧莊遭遇水災,在水災的打擊下,部分糧莊內所得的剩余糧食連莊內百姓的糊口也已經成為困難,更不要提次年種植莊稼的種子以及耕牛的喂養(yǎng)。
除莊內百姓生活困難外,康熙時期還出現(xiàn)了多起糧莊莊頭偷食窖糧的事件,其原因也多與糧莊內發(fā)生自然災害有關。康熙三十三年正月,會計司呈報內務府總管,根據佐領San guan bao 呈報,有“五十一名莊頭偷食糧食三千六百一十三倉石。已打開之糧窖窖底有霉爛之糧食四百六十三倉石余,尚未打開之窖有陳糧八千八百一十八石余?!贝蜷_其他糧窖后如有霉爛以及偷食情況另行上報。后經打開其他糧窖后匯總得出共有七十九名莊頭偷食窖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康熙三十一年以及三十二年大部分糧莊遭遇水災,再加之部分糧莊出現(xiàn)反復受災的情況,使得受災糧莊連續(xù)兩年糧食產量減少。莊頭偷食窖糧雖然有為了獲取利益的原因,但是連續(xù)的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糧食減產也是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該事件的處理結果為偷食糧食的莊頭限期四年賠付糧食,至康熙三十八年五月時,仍有Yang coo fu等十二名莊頭未賠付完成,后經規(guī)定,如在當年秋天賠付完,則免除鞭刑,否則“于秋后照數(shù)嚴加追賠”,該十二名莊頭均在當年賠付完成。在莊頭偷食窖糧事件中反映出了盛京內務府糧莊內監(jiān)督失察的問題,因為在糧莊內監(jiān)督莊頭埋藏糧食之事有專門管理之人,但偷食及霉爛糧食之事卻并未有人查出。
盛京內務府內各糧莊除每年向清廷報糧外,還需將剩余糧食儲存于糧窖內,糧窖多埋于地下,由于地下氣候潮濕,因此窖糧本身就有發(fā)霉的風險,而這種風險在出現(xiàn)水災的年份,發(fā)生的可能性就會成倍增加。如在康熙三十三年清查糧莊莊頭偷食窖糧事件時,發(fā)現(xiàn)有大量糧食霉爛,其原因為“窖底出水,糧食霉爛”??滴跷迨哪昃旁?,住在山海關外莊頭Jang lio?isy 等二十人呈報稱:“五月至八月連降大雨,低洼之處積水成河……窖中埋藏之口糧皆浸水霉爛變質”。
綜上,連日的大雨,使得糧食的產量本就與往年相比下降,而由水災引發(fā)的窖糧發(fā)霉,更加使得莊內百姓的生活困難,造成了大量的糧食浪費。
清朝時期,盛京內務府糧莊需要向清廷報糧,報糧是各糧莊承擔的最主要的義務。報糧滿文寫作jeku be hūlambi ,翻譯成漢語即為“喊糧”,實際上即為納糧之意。康熙三年前,盛京內務府糧莊佐領要于每年的十月將本年所領糧莊的報糧數(shù)以及糧莊內的旱澇情況做出總結,并由倉長向京城送槽盆以及箭桿等物時一并送到,其目的是為了便于清廷掌握糧莊內產糧情況。后至康熙三年時Baka等呈稱:“嗣后每年報糧之前,先將遇到旱澇及糧食得失情形查明具文咨送到后,視我處酌定數(shù)目咨復后再行報糧?!币幻纛I有兩個領催,共計六名領催要交替派出到糧莊視察各糧莊的旱澇情況,將具體情況進行上報。在此次災后報糧辦法中規(guī)定,如遇自然災害受災土地在三十日以上,則應在報糧之前將受災情況具報,而在三十日之下,則照舊進行報糧,其目的是為了朝廷更好掌握受災土地的數(shù)量情況,制定出各糧莊報糧數(shù)。至康熙九年時又再次進行議定,以受災土地四十坰為界,盛京各糧莊又四十坰以上田禾遭受旱澇災害,需將受災情況進行上報,受災在四十坰以下,則不為大災,禁止呈報,照舊納糧。
1.蠲免
康熙五十二年前規(guī)定,糧莊每年報糧120石,多交者每石賞銀五兩,欠交者,每石鞭兩下,最多不超過一百下??滴跷迨陮⒓Z莊分為四等,進行分等報糧。擬定盛京糧莊頭等莊三個,每莊每年報糧332石;二等莊二十個,每莊每年報糧292石;三等莊三十二個,每莊每年報糧262石;末等莊三十三個,每莊每年報糧192石。直至康熙五十五年確定盛京糧莊頭等糧莊24個,二等莊21個,三等莊16個,四等莊28個??滴跷迨昵?,沒有發(fā)生自然災害的糧莊均按每年120石報糧,發(fā)生災害的糧莊,災情上報后,清廷會根據其受災程度進行適當減少報糧。康熙十四年Pan io ceng、Wang hūng coo、Jang mase等莊頭土地遭受到了旱、蟲以及雹災的三重打擊,受災面積均在七十日以上屬于大災,除該三莊外,佐領福貴所領導下的糧莊還有二十四莊受災,因此清廷規(guī)定康熙十四年佐領福貴管理的二十七糧莊均以六十石為標準進行報糧。康熙年間,在糧莊遭受重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清廷令其減少報糧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康熙三十二年San guwan boo 所管理的糧莊位于牛莊、An san、遼東等地有七十八名莊頭所種莊稼被水,只有九個糧莊的莊稼未曾遭災,因此清廷規(guī)定“經奏準以六十倉石為準報糧”??滴跞昱Gf、Sung giya poo、Be ci pu 等地莊頭Dzooboo、Li io ceng以及Wang coo dzo 被旱后遭蟲蝕后又遭霜凍,因此“免予報糧”。
康熙年間盛京內務府糧莊內遭遇大型自然災害清政府減少報糧無疑成為降低莊內百姓生活壓力的最重要措施。
2.賑濟
康熙時期糧莊受災后除令糧莊減少報糧外,另一項重要的舉措就是賑濟。賑濟就是政府無償救濟災民??滴趿曜纛I辛達里所管理的莊頭黃大因受雹災,造成大面積土地受災,未受災土地僅十五日,所得糧食為三十倉石,僅能維持五個月左右的生活,剩下七個月的糧食緊缺,在此情況下清廷“補給莊頭Hūwangda丁口、牛條七個月糧食?!碑斎磺逋⒃谘a給黃大糧食之前經過了倉長以及佐領的嚴查,經查莊頭黃大家中無存糧后才進行放糧。康熙三十三年災害發(fā)生后剩余好地在四十五日以下的受災糧莊,清廷“按月計口供給養(yǎng)家糊口之糧”。
清廷對受災糧莊進行災賑是維持受到重大自然災害糧莊正常運轉的關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了因糧食不足而引發(fā)的各種問題,同時清廷對受災糧莊的賑濟進行嚴格的把控也能夠防止部分莊頭騙糧事件的發(fā)生。
3.災貸
所謂的災貸是官府針對災后尚可維持生計,但又無力進行再生產的災民施行的救災措施。盛京地區(qū)多為暫時借給災民急需的口糧、種子、錢物等,幫助災民克服困難,恢復生產。盛京內務府糧莊貸糧的產生最初并不是為了賑災,但卻在賑災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康熙四十一年佐領佛倫所管理的糧莊所藏陳糧共十四萬六千九百四十五倉石余,這些糧食只供給“二陵及城內食辛者庫人食用和喂牧群等雜項支出”,一年約使用一萬三千倉石余,而且佛倫領導下的八十九莊每年還需要進行報糧,這就使得大量的糧食堆于窖內,極易引發(fā)霉爛或被莊頭盜用,如果將這些陳糧送到附近地方官倉存儲則勢必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后清廷決定貸陳償新,不收利息,秋收時將所得新糧進行償還。康熙四十九年時盛京地區(qū)并未發(fā)生自然災害因此無人貸糧??滴跷迨哪晔⒕┳纛I特布庫所管理下的糧莊遭遇災害“有貸取莊內存糧之人”,均不收取利息,秋收時償還新糧。此項措施既解決了受災糧莊無糧可用的問題,同時也減少了糧莊內窖藏糧食的發(fā)霉量,對于緩解自然災害對部分糧莊所造成的損失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清廷來說無須額外支糧就可以解決受災糧莊的問題并收獲新糧。
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往往是突如其來的。清代盛京內務府糧莊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給糧莊內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在各種科學技術相對落后的時代,清廷的各種救災措施是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措施,但清廷在自然災害發(fā)生后缺乏對災害相關經驗的總結,使得其降低損失的程度有限,而這也為我們當今社會的救災減災措施提供經驗和教訓。
注釋:
①佟永功,關嘉祿:《盛京內務府糧莊述要》,《歷史檔案》1995年第2期。
②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東北區(qū)水旱災害》,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③遼寧省檔案館:《盛京內務府糧莊檔案匯編(上)》,遼沈書社1993年版。
④趙彥昌,高雅婷:《〈黑圖檔·道光朝〉所見清代東北地區(qū)自然災害書寫》,《浙江檔案》2020年第6期。
⑤佟永功,關嘉祿:《盛京內務府糧莊述要》,《歷史檔案》1995年第1期。
⑥關嘉祿,王佩環(huán)譯:《〈黑圖檔〉中有關莊園問題的滿文檔案文件匯編》,見《清史資料第5輯》,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19頁。
⑦王義正:《清代盛京地區(qū)自然災害研究》,遼寧大學2011年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