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5)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推進,新的教學方法和信息技術給音樂教育帶來了巨大變化?;趩栴}的學習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早在20 世紀中葉就在國外教學改革探索中興起并流行,于20 世紀90 年代傳入中國。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逐漸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以啟發(fā)式問題為先導的PBL 教學模式在音樂教學中取得明顯的教學成果。
根據教育部頒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實施辦法(暫行)》和《音樂舞蹈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為《標準》)要求,全面提高高校師范類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具備音樂專業(yè)技能、審美藝術修養(yǎng)、綜合理論基礎與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業(yè)實踐能力的專業(yè)人才?!稑藴省芬?,主修音樂教育學生的主干課程包括歌曲演唱與鋼琴演奏、伴奏與彈唱等。其中,鋼琴歌曲伴奏學科是一門理論和演奏實踐并重的學科,可分為鋼琴正譜伴奏和鋼琴即興伴奏。以往的教學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主體,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法,學生學習伴奏理論知識,并根據教師的示范伴奏進行模仿演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方面,教師的演奏能力、示范水平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的專業(yè)眼界受限,使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性和積極性都受到極大限制;另一方面,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演奏能力往往參差不齊,在教師統(tǒng)一的教學要求和教學評價標準下,學生的參與度較低。以往的教學方法亟待轉變,教學效果亟待提高。
在PBL 教學模式中,鋼琴歌曲伴奏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要求學生將網絡技術、課堂知識和課本知識向演奏實踐轉化,在啟發(fā)性問題的啟發(fā)下,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探討演奏學習,并在課堂中師生間、小組間探討,體會對比不同伴奏方式帶來的不同藝術效果。通過任務驅動、質疑問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探討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探究型學習習慣;通過討論交流、分解整合問題、互相評價開展合作綜合型學習。
鋼琴歌曲伴奏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可分為正譜伴奏和即興伴奏。本文選用了較有代表性的兩首中外歌曲,結合正譜伴奏和即興伴奏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實踐。將美聲歌曲《我親愛的》正譜伴奏和《長江之歌》的即興伴奏與PBL 教學法結合,進行教學實踐研究。
“正譜伴奏往往通過作曲家進行精心設計并編配好的鋼琴伴奏譜進行”,因此,正譜伴奏往往被稱為“鋼琴藝術指導”,也是集多種技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技能,在聲樂藝術表演過程中起到提示、補充和渲染情緒情感等藝術效果,是高校音樂師范生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意大利語聲樂作品《我親愛的》是美聲唱法學習中必學的一首代表性作品,其伴奏具有較強的藝術特色,利用PBL 教學法對這首作品的伴奏進行學習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啟發(fā)意義。
1.PBL 教學前準備
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3~5 人,并安排一人為組長,協(xié)調分配組員開展學習活動;另設記錄員一人,記錄各組員的學習探討過程。
分組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查找音樂相關資料,篩選信息;介紹PBL 的學習方法;為學生設置有針對性、步驟明確的問題任務,啟發(fā)學生收集更全面的資料。
2.小組討論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任務清單
(1)收集整理《我親愛的》的視頻及樂譜資料,了解該作品的相關創(chuàng)作背景和藝術特點,記錄員根據組員們收集的信息進行記錄。
(2)組長主持分析鋼琴伴奏的主要演奏技巧及作品曲式結構。
(3)欣賞視頻中藝術家們對這首作品的詮釋,并對照鋼琴伴奏正譜標注分析《我親愛的》鋼琴伴奏在速度、力度、渲染烘托情緒、段落間情緒轉變、對歌唱者提示補充時的處理手法,以及不同方法帶來的不同的藝術效果,并進行比較討論。
(4)探討如何根據結論指導《我親愛的》伴奏譜演奏,力求達到討論中的藝術效果。
教師在學生分組討論過程中巡視、觀察、了解小組討論,指導學生在演奏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啟發(fā)鼓勵組員們之間交流探討。
3.小組展現成果,進行交流評價
經過分散學習后,進行集中展示演奏,互相糾正錯誤,通過組員對莫扎特《我親愛的》作品的介紹分析,對組員的伴奏是否體現了討論中的藝術效果進行評價交流,看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如果伴奏的藝術效果達不到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要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出在哪里,其他組員給出提高修改建議。記錄員記錄組員們的討論與評價,再次進行實踐練習,以達到更好的伴奏學習效果。最好由組員向教師和其他成員演奏展示學習成果。
4.教師總結
根據學生收集資料、分組討論、集中展示、交流評價的成果,教師進行總結性的分析評價,對《我親愛的》這類抒情性歌曲的伴奏進行概括性指導。
這首作品速度稍緩(Larghetto),A 段情緒平緩柔和,B 段虔誠激動后又轉向平靜的A 段,屬于較典型的ABA 三段式結構。作品的鋼琴前奏部分用和弦的形式,不僅將歌曲的旋律第一句呈現出來,也確定了整首作品的舒緩的速度和真摯的抒情情緒。其和聲語匯為ⅠⅣⅠⅥⅣⅠⅤ7 Ⅰ,音樂色彩和諧柔美。當人聲聲部進入時,伴奏音量立刻標記為弱(P)、柔美的(dolce)。
在《我親愛的》鋼琴伴奏部分,連線的斷連與演唱者的呼吸氣口緊密關聯,合作時必須將演奏者的分句起手與演唱者的氣息節(jié)奏調節(jié)一致,這是大多數抒情類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需要注意的。鋼琴伴奏的演奏技巧必須服務于歌曲的情緒意境的表達,隨時緊跟演唱者的呼吸節(jié)奏。在每段歌唱旋律停頓的間奏處,鋼琴伴奏聲部譜面標記為強(f),可適當突出伴奏,為人聲聲部的停頓做好填充,起到很好的銜接效果,通過伴奏的力度變化為歌唱者情緒上的變化做好烘托和渲染,將前后樂句順暢連接。進入B 段后,隨著情緒逐漸熱烈激動,鋼琴伴奏部分連續(xù)密集的和弦應配合旋律聲部做出漸強和高潮。然后漸慢(rit),以極弱的力度再現A 段,尾聲句高亢莊重,以深情飽滿的情緒結束全曲。
全曲伴奏較難的演奏技巧是雙音和弦的連奏。歌曲的藝術效果決定了伴奏中雙音和弦的旋律必須演奏得連貫柔美,使用慢下鍵的演奏技巧,運用大臂和手指尖力量的傳遞達到連奏效果,并利用小指突出和弦冠音,突出歌曲的旋律聲部。在激動的B 段連續(xù)密集的和弦連奏中,在手掌較好的支撐下,大臂力量傳遞到指尖,貼鍵完成連奏,調節(jié)手臂力量演奏出漸強、減弱效果。
教師可將指導總結分享到學習群中,學生要根據教師的指導總結進行思考,結合理論指導演奏實踐,反復體會練習,循序漸進地提高歌曲伴奏能力。一旦學生掌握了這首歌曲的鋼琴正譜伴奏的探索式學習過程,就可以拓展到對同類歌曲的伴奏學習,如《尼娜》《游離的月亮》《求愛神給我安慰》等。
對即興伴奏的專業(yè)定義在不同論文里有不同的表述。根據高校師范類的教學要求,歌曲即興伴奏主要是要求學生在脫離鋼琴伴奏正譜的情況下,根據歌曲的主題、情緒等要求,編配合適的和聲、織體音型、前奏、尾聲等,創(chuàng)作的同時還需進行演奏。相較于正譜伴奏而言,即興伴奏教學受到學生在創(chuàng)作演奏中的審美體驗的積累、情緒的把控、理論知識的掌握、演奏能力等因素的影響更大,更具即興性與靈活性,因此非常適合進行PBL 教學。
1.PBL 教學前準備
《長江之歌》是進行曲風格歌曲的代表作品,進行曲風格即興伴奏多以柱式和弦為主要織體,變化較多,受伴奏者演奏能力影響較大。因此,在進行PBL教學之前,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演奏能力進行分組,設置組長和記錄員。
2.小組討論學習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任務清單
(1)每組組員進行分工,了解學習作品的相關背景和主題情緒,盡可能多地收集《長江之歌》的不同伴奏版本的視頻和樂譜,如樂隊伴奏、合唱伴奏、獨唱伴奏等,積累欣賞作品的審美體驗,篩選出適合鋼琴即興伴奏的形式。
(2)各自根據作品主題特點,結合所學理論知識,分析作品的曲式,討論不同段落在情緒上的不同。根據情緒的變化選用適當的編配和聲和織體音型。分析哪些段落可以用有旋律伴奏,哪些段落可以用無旋律伴奏。
(3)在討論后發(fā)現柱式和弦是適合進行曲風格作品的伴奏織體,啟發(fā)組員結合自身演奏能力,積累學習不同形式的柱式和弦織體的多種織體類型。
(4)根據收集到的伴奏視頻,為這首作品設計適合的伴奏的前奏,段落間的對比、過渡及尾聲。
教師在學生進行分組研究討論時,可針對不同組別的演奏能力選擇性參與討論,并給予建議。
3.小組展現成果,進行交流評價
小組間的演奏展示整首作品的伴奏,討論和聲運用是否規(guī)范,織體音型是否能烘托出作品的情緒,不同段落間的有旋律或無旋律伴奏是否合理。啟發(fā)學生討論不同小組根據自身演奏能力在伴奏《長江之歌》時所選用的不同柱式和弦在實際演奏效果上的差別。由記錄員記錄討論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和討論結構指導自己的即興伴奏。
4.教師總結
根據學生的分組討論結果,教師對《長江之歌》這類進行曲風格歌曲的即興伴奏常用技巧進行總結。
作品為ABA 三段式結構,A 段情緒熱情豪邁,大調色彩鮮明,多采用正三和弦配備和聲。適合用柱式和弦伴奏織體進行伴奏,在句尾長音符處可以運用附點和弦節(jié)奏進行變化,用這種節(jié)奏模仿出軍鼓效果,烘托出激昂豪邁的藝術效果。演奏時需運用大臂力量,彈奏出飽滿豪邁的音響效果。B 段“你用甘甜的乳汁…”開始,從情緒和歌詞內容上都轉為婉轉抒情,可采用無旋律的分解和弦織體,適當選用小Ⅱ級等副三和弦,在和聲上增添一抹抒情柔美的效果。演奏時利用手腕的橫向轉動,傳遞連綿不絕的力量,使觸鍵連貫柔和。再現A 段繼續(xù)恢復柱式和弦的伴奏織體。根據所收集的大部分伴奏視頻和樂譜,全曲的前奏部分大多以高潮的副歌部分旋律引入,尾聲處的重復的“長江啊,長江”可以選用?、黾壓拖?,帶來升華、意猶未盡的藝術效果。全曲結合了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有旋律伴奏和無旋律伴奏、正三和弦和副三和弦等不同編配技巧,很好地使學生通過欣賞、討論、演奏、評價等PBL 教學過程,全面掌握進行曲風格作品的即興伴奏技巧。
老師將整理出的總結分享到學習群后,學生可根據教師總結的進行曲風格作品即興伴奏方法,拓展同類型歌曲的伴奏配彈學習,如《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國際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作品。
傳統(tǒng)鋼琴歌曲伴奏教學大多依靠教師的口傳身教,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解教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一方面課堂上參與感較低,另一方面受演奏能力參差不齊的影響,無法達到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因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受到很大影響。
PBL 在鋼琴歌曲伴奏教育中有較大優(yōu)勢:利用廣闊的視頻資料,能使學生真切體會到鋼琴伴奏對歌曲藝術效果的影響力,積累豐富的審美體驗,擴大專業(yè)視野;PBL 的教學過程設計使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探討性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高級思維能力。由于PBL 的問題多為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符合歌曲伴奏處理手法多樣性的特點,特別是對于即興伴奏,極大地使學生從教師教授的標準答案束縛中解放出來,拓寬思路,并根據自身演奏能力創(chuàng)新出更豐富實用的伴奏配彈方案。組員間互相協(xié)作、師生雙向配合,集思廣益收集學習資料,極大激勵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
PBL 在歌曲伴奏教學中的反思:在教學前期,教師需要鑒別設計適合PBL 的教學內容。在引入新的教學模式的同時,教師必須遵循鋼琴歌曲伴奏的教學規(guī)律,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PBL 教學法。對于適合的教學內容,教師需要設計符合啟發(fā)性、進階性和可操作性的問題任務單。同時,教師還需及時了解專業(yè)領域最新資訊,指導學生對收集的視頻文字資料進行篩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安排分組、提問、討論、交流等教學環(huán)節(jié),成為學生探討學習的幕后掌舵手,及時指導學生的各個學習過程,對學生探討交流的成果予以全面、歸納性的總結。課后階段,教師要對學生在PBL 教學的各個階段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避免評價標準的單一性。因此,PBL 教學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要求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