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夢雅
(連云港市淮海劇團 江蘇 連云港 222002)
由于不同的性格特點和文化教育程度,不同的戲曲演員對人物角色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舞臺演出效果各有千秋。總體而言,戲曲演員要多看書,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才能在表演過程中深刻展現(xiàn)人物形象。
真實、直接、準確地再現(xiàn)場景中的人物,是表演的基礎,也是準確再現(xiàn)情節(jié)畫面的基礎。劇作家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生活理解,把生命周期提煉成一個藝術形象。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決定著藝術交流的成敗,也反映了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謂的“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演員必須對生命擁有深刻的體驗和理解,才能在生命再現(xiàn)的基礎上表達生命內(nèi)涵。在戲劇作品中,我們通常通過唱、念、做、打等程式化的表演與觀眾進行交流。例如,戲曲演員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學習和訓練的武術場景中的表演技能和套路,表演者必須從人物的情感出發(fā),通過武術動作將喜、怒、哀、樂等情感色彩傳遞給觀眾。熟悉戲曲表演流程的觀眾在評價戲曲作品時期待的是具有強烈情感表達的作品,觀眾和角色之間的交流是在劇院里直接進行的,觀眾的掌聲和吶喊聲是對演員表演最直接的鼓勵。
1.舞臺語言交流
語言技巧的運用首先應該建立在正確認識作品思想性質(zhì)的基礎上。我們要分析作品的語言,理解作者的思想,通過學習、理解、體驗和感知這些語言的本質(zhì)找到作者的思維邏輯,并通過戲曲舞臺上的思維活動形成演員語言的核心。演員是創(chuàng)造者,用動作和語言來展現(xiàn)人物的形象。
2.舞臺眼神交流
“與想象中的物體交流”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交流迫使參與者扮演一個角色,想象自己的感受,要做到這一點,戲曲表演者必須擁有豐富的想象力。溝通始于眼睛,只有當你真正感受到對手時,觀眾才能看到你眼中隱藏的情感,展示角色的精神世界。
1.與自我交流
當演員們看完劇本并開始了解自己的角色時,他們開始參與舞臺交流。在這個階段,藝術家對語言、人物和劇作家故事之間的關系只有初步的了解。演員可以將這些基本感受與自身對劇本中特定情況的理解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角色。在平衡了角色、場景和演員之后,我們應該在舞臺上,也就是在觀眾面前,表現(xiàn)角色的行為和情感。演員的表演首先是與真實自我的溝通,即演員對身體和情感的控制以及身體和心靈之間的溝通,表現(xiàn)為克服心理恐懼、協(xié)調(diào)身體各部位等。這是溝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演員如果對自己沒有完美控制,就更不用說溝通的其他方面了。第二種是與假想的“我”溝通。演員在與對手和觀眾交流之前,會下意識地假設另一個“我”,這個“我”在身份上既是對手又是觀眾,在角色上也是我的替代者。這種有意識模擬對行動者在交流前緩解緊張感、加深訓練交流的融合程度有很大好處。
2.與對手交流
舞臺上的所有演員,對于表演者來說除了自己都是對手。主要人物之間的交流在表演中起著關鍵作用,其他演員間的交流起著輔助作用。這兩方面的交流對于舞臺表演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雙方通過一切外在的語言和身體行動來影響對方,交換思想、欲望、態(tài)度和情感,從而實現(xiàn)彼此之間的溝通。角色與其他配角演員以及大眾媒體之間的溝通對于演員把握演出的整體氛圍具有積極意義。我們知道,大多數(shù)的場景都需要配角配合主要角色的表演,無論是從形象構成的角度,還是從團隊配合角度。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從現(xiàn)實時空切換到過去的時空,這就要求行動者、支持行動者與大眾媒體之間的溝通應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否則交流將失去意義。
3.與觀眾交流
入戲和忘我的前提是觀眾認同角色所承載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戲劇、影視作品經(jīng)常被用來宣傳某一時期的社會觀念,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交流本質(zhì)上是一個雙向的交互過程。由于技術和視覺上的限制,溝通同步只存在于理論層面。演員與觀眾群體的溝通實際上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即與劇場觀眾的溝通和與潛在觀眾的溝通。
在戲曲作品的欣賞過程中,觀眾與舞臺劇場處于同一時空情形中。在此期間,觀眾會用歡呼、鼓掌和沉默來回應演員。從戲劇的角度來看,觀眾在演員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劇作家、導演還是演員,他們的目標都是讓自己的作品得到公眾的認可。觀眾的審美激情、審美判斷力和藝術情感是影響演出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戲曲表演中,由于敘事結構的不恰當、表演的缺失、情感的失控以及意識形態(tài)內(nèi)涵的缺乏,導致了演員與觀眾的溝通障礙。當演員們聽到觀眾的嘆氣聲和沉默時,他們會立刻失去信心,表演也失去了活力。在欣賞的過程中,觀眾只有真正扮演角色,才會產(chǎn)生真正的交流。
在影視作品中,第二種溝通方式是由于演員的缺席而產(chǎn)生的,演員通過銀幕上的形象與觀眾進行交流,觀眾通過電影評論和票房反饋來表達自己對影視作品和演員的態(tài)度。無論是戲劇還是影視作品,傳播的中介都是演員的表演。所謂零表演不是沒有表情的表演,而是沒有表演痕跡的表演,此時,演員的情緒與角色的情緒是一致的。
成功的戲曲演員不僅需要扎實的表演知識基礎,更需要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藝術家必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才能在國家、社會和集體層面上發(fā)展藝術,并在這一過程中融入行為感受。最重要的是,劇作家要吸收時代產(chǎn)生的新的民族精神,反映新的時代內(nèi)容,在作品中傳達新的思想,給觀眾帶來新的情感體驗。
中國戲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因此,戲曲演員更需要研究傳統(tǒng)文化,如古典文學、歷史文化、傳統(tǒng)音樂等。一個優(yōu)秀的戲曲演員要想進一步分析人物角色所代表的時代內(nèi)容,了解戲曲作品的意義,就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演員自身的審美能力也可以大大提高,無論是角色詮釋還是角色設計都會更加具體、個性化、與眾不同。
一般來說,戲曲演員的生活素養(yǎng)主要是通過直接和間接的生活體驗來提升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藝術家必須要能夠認識到生活中的美,要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戲曲演員必須了解劇中人物角色的形象特點,必須具備細致的觀察能力,才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細節(jié),把握人物角色的情感,將人物角色與生活本質(zhì)相結合,不斷豐富自己的情感,完善邏輯思維,以生活為養(yǎng)料,不斷提升自己的舞臺素養(yǎng)。老一輩的中國戲曲藝術家的表演之所以能夠深深扎根于群眾內(nèi)心,是因為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因此戲曲演員應該向前輩學習,只有這樣,演員才能更好地走上舞臺,與觀眾進行交流。
在戲曲表演中,我們可以經(jīng)??吹揭恍┙艹龅难輪T閃耀著非凡的藝術魅力,令人驚嘆和難忘。也有部分戲曲演員,雖然從事戲曲表演行業(yè)多年,但是仍無法掌握各種復雜的舞臺技巧,他們所扮演的舞臺人物角色總是顯得蒼白、無趣。筆者不禁思考為什么同一舞臺上的戲曲演員在舞臺人物的表現(xiàn)上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每個人的文化水平不同、生活經(jīng)歷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導致他們對生活的感受理解不同。此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不同的審美觀念,也導致在最后階段的呈現(xiàn)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例如在戲劇《山村母親》中,山西運城劇團藝術家景雪變精心塑造了淳樸的貧困山村母親的形象,令觀眾終生難忘,令人驚嘆,令人信服。后來筆者了解到,景雪變老師不僅在戲劇方面有扎實的表演基礎,而且非常重視戲劇的理論積累。我們不難看出,演員即使在同一部戲曲作品中扮演相同的角色,在思維方式和舞臺表演方面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
由于人物角色之間的復雜關系,舞臺交流中演員在思想上的接受程度和情感上對彼此的反應速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演員在扮演一個角色時,一定要時刻注意與劇中的每一個人物角色保持密切溝通,牢記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個性特征以及所有角色的思考和表演。一名戲曲演員必須具備細膩巧妙的舞臺溝通技巧,如活潑的眼神、豐富的表情、優(yōu)美而熟練的肢體表演等等。
戲曲演員必須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和文化素質(zhì),多研究戲曲作品,提高演技,更好地塑造角色,最終提高舞臺表演水平,傳播戲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