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朋
(宿州市第五小學 安徽宿州 234000)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育存在較多的應試化元素,“講授+習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被動學習,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同時提供的語文學習材料無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更無法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學生無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和藝術實踐中,體驗和欣賞活動的價值,最終提升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谏鲜霰尘埃疚膹陌咐胧?,對賞析材料語言、討論材料主題和續(xù)寫材料內容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每一篇入選部編版教材的文章都是具有一定審美鑒賞價值的,其中運用了大量的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結構也比較新穎,正是這些生動的語言形式讓整篇課文體現(xiàn)出了美的形態(tài),讓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從美學的方向進行比較和分析。筆者讓學生閱讀課文,在自主探究活動中去賞析材料語言美在何處,從而讓他們在體驗文本語言的過程中,提升對美的感知力。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讓學生體驗文章的修辭和表現(xiàn)方法,體驗文章語言之間的邏輯關系,理解詞語本義和引申義,在多變的語言藝術中探索語言之美,從而產(chǎn)生審美意識。
案例內容: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梅花魂》這篇文章中有這么一句話:“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課文中的“嗚”是一個擬聲詞,表達了外祖父的傷心之情。提問:同學們,思考一下,如果將“嗚嗚嗚”去掉,你們會想到什么畫面?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邀請部分學生發(fā)言,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有的說:“少了這三個擬聲詞,會讓整個畫面變得靜止,不能體現(xiàn)出外祖父的憂傷之情?!庇械恼f:“一個簡單的擬聲詞會讓畫面由靜變動,更能表現(xiàn)出外祖父像一個‘小孩’,語言描寫更加生動。”通過這樣簡單的活動,學生感受到擬聲詞的魅力,在自己寫作文的時候,就會嘗試加入一些生動的擬聲詞來讓自己的作文更加富有氣息。課文中還有這么一句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痹诮虒W中,筆者讓學生鑒賞這句話用了哪些好的詞語或者修辭方式,學生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四個“愈”字。筆者組織課堂活動,讓他們說一下四個“愈”字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換成“越”會有什么不同。學生們思維非?;钴S,有的說:“‘愈’更書面一些,帶有一定的詩情畫意,而‘越’體現(xiàn)不出來?!边€有的通過仔細的品讀賞析,說:“四個‘愈’字,讓我在閱讀的時候感覺文章更有了韻味和情趣,將梅花的高貴品質展現(xiàn)了出來。”筆者通過創(chuàng)造自由討論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下體會文本中某類詞語的作用,這樣他們不僅學會了該類詞語的應用方式,而且能從整篇語境中去理解詞語的含義,久而久之,他們就能初步感知語言之美并形成一定的素養(yǎng)。
案例分析:本案例將學生推到了教學的前臺,文本欣賞由原來的教師被動講向學生主動學轉變,由靜態(tài)教學向動態(tài)教學轉變。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結合上下文意思去探析文本語言之美,當對個別擬聲詞或者形容詞不理解的時候,他們會借助工具書去查找詞語原來的含義,將其代入課文中對比分析,從而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這種方式讓他們在鑒賞文本的時候能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形成了語言美的意識,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高。
在審美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往往都會關注文本的主題思想,從作者背景、寫作意圖、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思考,通過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的活動對文本進行充分的賞析。筆者經(jīng)常讓學生在簡單地閱讀課文后,試著討論文章的主題,明確作者想要借助這篇文章表達怎樣的感情、課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文章中哪些詞匯或者句子寫出了作者的心聲。由此調動學生學習能動性,發(fā)展他們的思想品德和情感價值觀,讓他們產(chǎn)生美的意識,培養(yǎng)審美能力。
案例內容:對于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將相和》這篇課文,常規(guī)教學以讓學生通讀和背誦為主,然后通過一定的習題來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樣的方式雖然能讓學生快速地記住課文內容,但是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高,也體驗不到文章中幾個小故事的深刻含義。筆者根據(jù)學生學情和興趣點,組織學生探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讓他們自由發(fā)言。對于“完璧歸趙”,讓學生先搜集相關的歷史素材,知道完璧歸趙是一個歷史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該成語比喻將借別人的東西完好地歸還。然后再讓他們欣賞文本,懂得這個成語旨在強調藺相如勇敢無畏,重視對別人的承諾,但是秦王卻仗勢欺人,采用一些手段壓制別人,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對歷史典故表現(xiàn)得非常有興趣,也被藺相如的優(yōu)秀品質所吸引,主動在課下搜集有關藺相如的故事,并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對于“澠池之會”,學生們從另一個角度懂得了“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道理,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開始逐漸形成。而對于“負荊請罪”,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主題。學生有的扮演藺相如,有的扮演仆人,有的扮演廉頗,在角色扮演中更能體會到人物內心的變化,對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刻。在角色呈現(xiàn)中,學生從自身的角度對藺相如的品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化愛國之情。同時學生在討論廉頗的時候,也被廉頗敢于承認錯誤、知錯就改的品質所打動,對文本主題——“將相和,國家興;將相不和,國家敗!”有了全面認識。
案例分析:《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要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及合作活動中形成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本案例同樣讓學生走在課堂教學的前面,教師不再一味將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讓他們深入交流和思考,學生拿到故事后一起討論文章的主題及思想,在討論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體驗美。同時筆者打破課堂討論常規(guī),在第三個小故事的討論中,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他們感受故事中角色語言和肢體活動的重要性,通過富有表現(xiàn)力和夸張的臺詞,讓學生仿佛回到了那個戰(zhàn)爭紛亂的年代,體會各國謀臣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國家度過危機的。通過對三個小故事的討論,學生深化了心中藺相如和廉頗的形象,了解了文本所表達的主題思想。通過討論交流文本的主題,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美,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為之后的創(chuàng)造美打下基礎。
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jīng)歷一個審美輸入和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累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利用文字去輸出自己的想法,從而使自己的審美鑒賞能力得到升華。寫作能力并不是通過一兩節(jié)寫作課就能有質的飛躍,因此筆者非常注重讓學生在平時積累素材,包括將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美好事物記錄下來,課外閱讀中記錄優(yōu)美句子、寫讀后感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有了自己創(chuàng)造美的思路,審美鑒賞能力得到了升華?;诖?,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遷移美的平臺,讓他們自動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指導他們內化、遷移審美知識。
案例內容:在部編版六年級上冊《橋》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前期強調優(yōu)美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之后筆者組織了續(xù)寫文本的活動。筆者讓學生根據(jù)對圍繞“橋”發(fā)生的故事的理解和想象,續(xù)寫一段故事,讓原來的文本更加生動。學生想象力足夠豐富,有的這樣寫道:“過了不久,又發(fā)生了一次洪水,大家還是需要借助這座已經(jīng)破舊不堪的橋來躲避‘洪水猛獸’。但是,這一次,大家相互幫助,不再推推搡搡,每個人都順利過了橋?!睂W生在寫作的時候,將水比作“洪水猛獸”,說明學生對洪水的理解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開始嘗試用一些形容詞來暗示洪水的兇猛。還有的學生這樣寫道:“后來,人們?yōu)榱烁兄x老漢和他的兒子,給他們立了一個英雄紀念碑。在春暖花開和洪水暴發(fā)的時候,人們都會給它獻上一束鮮花。村里的孩童也以父子二人作為自己的榜樣,立志長大之后為祖國和家鄉(xiāng)做貢獻。他們永遠活在了我們心中!”可以看出,這名學生使用敘事的方式來進行續(xù)寫,表達的同樣是“犧牲”和“奉獻”的主題。組織學生續(xù)寫文本內容,他們在寫作的過程中會主動地思考和想象,將自己平時積累的好詞好句用在文章中,最終使得寫出的文章更加富有人情味,體現(xiàn)出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
案例分析:教師在發(fā)展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時候,要特別強調其思維能力,要通過一定的方法激發(fā)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其在探索和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知識。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也重視材料寫作,但是忽視基于課文主題讓學生進行仿寫、續(xù)寫等,使得學生的寫作能動性不強,寫出的文章缺少思想感情,語句空洞,不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同時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非常緩慢,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收效甚微。本案例讓學生仿照課文內容進行續(xù)寫,學生根據(jù)課文主旨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描寫出不同情境下“橋”的樣子,有的還運用了一定的修辭和敘事方式,讓最終寫出的文本有了靈魂,具有了真感情,這是學生進步的地方??梢哉f,通過續(xù)寫,學生語言思維得到了升華,將自己對美的理解通過文字表達了出來,學習潛能更容易被激發(fā)。
提升學生的語文審美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造素養(yǎng),需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任何一項美好事物的產(chǎn)生,都需要學習者去把握和掌控。在三個案例中,筆者將學生推到了課堂教學的前臺,從欣賞材料語言到討論材料主題,再到最后的續(xù)寫材料內容,都讓他們經(jīng)歷思考、質疑和論證等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表達和表現(xiàn),看到美好事物之后主動與身邊同學分享交流,逐漸地他們的審美鑒賞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下一步,在語文教學中,筆者將力爭落實學生審美層面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品詞析句作為強化審美鑒賞的基礎,深度探究文本主題,讓學生升華對文本的審美理解,最后通過比較鑒賞的方式,使學生在群文閱讀之中的審美思維更加廣闊。當然,所有這些活動的實施,都要以學生的學情和個性為基礎,讓他們在鑒賞的時候能對美丑具有基本的辨別能力,實現(xiàn)高質量的語文課堂教學,滿足新課改的要求。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對文本的內容能夠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在三個案例中,筆者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并沒有固定答案,而是引導他們通過積極的思維活動,從文本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批判精神,讓他們學會創(chuàng)新。審美鑒賞是對審美對象文本的一種直觀的、外部的、整體的認識,筆者通過組織賞析材料語言、討論材料主題和續(xù)寫材料內容三個小活動,讓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宏觀到微觀地細致觀察文本內容,試著走進文本深處,跳出具體的文本框架進行思考,從而感受文本作者遣詞造句之匠心、布局謀篇之巧妙,充分把握本文的深層意蘊,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下一步,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中,筆者將豐富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活動,利用文本向學生傳達美,引導學生對美好事物進行感悟和向往,用自己的文字將看到和想到的美好事物記錄下來,不拘一格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最終提高自己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