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xié)會主辦的“2022中歐民間文明對話”在北京成功舉辦,此次對話引發(fā)外界的關注。在當前加強和推進國際傳播的新形勢下,文明的交流也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
提到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自然會讓人聯(lián)想到美國學者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一書。在亨廷頓看來,冷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決定因素表現(xiàn)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還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他認為,冷戰(zhàn)后的世界,沖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tài),而是文化方面的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沖突”。
不同文明之間,一定會發(fā)生沖突嗎?也不盡然。在這次對話中,一些嘉賓談到,不同文明之間通過交流,是可以達到相互了解、取長補短的。聯(lián)合國駐華機構(gòu)協(xié)調(diào)員常啟德指出,中國的思想家孔子和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為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奠定了基礎。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在借鑒他們的智慧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全球挑戰(zhàn)。
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xié)會會長吳紅波在發(fā)言中指出,追溯歷史,中歐文明交流源遠流長。東漢時期的甘英出使大秦,元代威尼斯商人馬可 · 波羅游訪元大都,以及公元16世紀后,以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為代表的歐洲傳教士來華等,都是歷史上中歐交流的探索。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發(fā)展,中歐雙方已建立了諸多交流機制,中歐關系也取得新進展。
文明無優(yōu)劣,文明之間的交流是平等的。2019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并發(fā)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yōu)劣之分”“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只是要有欣賞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在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對加強國際傳播尤為重要??v觀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交流互鑒一直在進行著。文明文化的交流,也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手段。
國家之間的交流,最深層次一定是文明的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鑒。國際傳播工作,一定是由淺及深、由表及里的漸進過程。當經(jīng)貿(mào)、旅游、教育等交流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國際傳播一定會觸及文明交流的層面。這個時機正在逐漸到來。本次中歐民間文明對話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這是化解“文明沖突”、弘揚人類共同價值的正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