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若菡,喬海法,寇文琴
·經絡腧穴·
乳腺增生癥穴位痛敏化現象及規(guī)律的研究
曹若菡,喬海法,寇文琴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咸陽 712000)
通過對健康人與乳腺增生癥患者相關穴位疼痛閾值的檢測,觀察乳腺增生癥患者穴位痛敏化現象并總結痛敏化規(guī)律。使用WAGNER手持壓力測痛儀對32例乳腺增生癥患者及32例健康受試者的膻中、乳根、屋翳、膺窗、合谷、天宗、肝俞、足三里、期門、太沖各穴分別進行痛閾檢測,觀察兩組穴位疼痛閾值差異,并對不同病程及不同乳房腫塊分級患者的疼痛閾值進行比較分析。乳腺增生癥患者各穴痛閾值明顯低于健康受試者(<0.01),其中天宗、膺窗、太沖、乳根、屋翳穴痛閾值變化率較高;不同病程的乳腺增生癥患者太沖穴疼痛閾值無明顯差異(>0.05),病程>12個月患者其他經穴的痛閾值明顯低于病程≤12個月患者(<0.05),其中屋翳、膺窗、期門及天宗穴痛閾值平均變化率較高;乳房腫塊分級BI-RADS 3類患者屋翳、膺窗、乳根、期門、合谷、天宗、肝俞等穴痛閾值明顯低于BI-RADS 2類患者(<0.05),其中天宗、乳根、屋翳、膺窗痛閾值平均變化率較高。乳腺增生癥存在明顯的穴位痛敏化現象,患者相關穴位的疼痛閾值明顯低于健康人;乳房局部及背部投影區(qū)穴位的痛敏化更為明顯;乳腺增生病程長短及乳房腫塊分級均對穴位疼痛閾值的變化產生影響,不同病情狀態(tài)的患者各穴位痛敏化程度亦存在差異。
乳腺增生癥;穴位;痛閾值;穴位敏化;痛敏化
乳腺增生癥是乳腺正常發(fā)育或退化過程失常導致的一種非炎癥、非腫瘤的良性乳腺疾病,多發(fā)于30~50歲女性[1-2],臨床主要表現為乳腺疼痛、脹悶不適,存在腫塊或結節(jié),多發(fā)生于單側,也可雙側同時出現。相關調查顯示乳腺增生癥發(fā)病率逐年增高,是目前臨床最常見的良性乳腺疾病[3]。目前乳腺增生癥的治療以激素治療為主,但不良反應較大,適應性有限,臨床應用嚴重受限[4]。而針灸對乳腺增生癥的治療具有顯著療效,且?guī)缀鯚o不良反應,接受度較高,適應性廣。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應點,也是針灸防治疾病的刺激點?!鹅`樞·本臟》:“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敝赋鲅ㄎ皇莾仍谂K腑及深部組織病理變化在體表的特異反應部位。有研究[5-6]表明,穴位在疾病狀態(tài)下會發(fā)生特異的、動態(tài)的體表反應。當機體由生理狀態(tài)轉為病理狀態(tài)時,相關穴位也會由“靜息態(tài)”轉為“激活態(tài)”,此轉變過程即為穴位敏化現象。痛敏化是穴位敏化的重要類型之一[7],本研究運用數字疼痛測量儀對乳腺增生癥相關穴位進行疼痛閾值檢測,記錄并觀察其疼痛閾值,實現穴位敏化的量化觀察,總結分析乳腺增生癥穴位痛敏化特點及規(guī)律,為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癥“個體化方案”的制定提供量化標準,現報道如下。
32例患者為2021年1—7月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乳腺病門診及西咸新區(qū)中心醫(yī)院乳腺科門診患者,均由??漆t(yī)生確診為乳腺增生癥,年齡最小29歲,最大52歲,平均(39±8)歲。另招募32例健康女性受試者為對照,年齡最小24歲,最大50歲,平均(38±9)歲。
參照中華預防醫(y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制定的《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識》[8]中相關診斷標準制定。①乳房出現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疼痛或不適,疼痛或可放射至腋下或肩背;②乳房出現單個或多個腫塊,單側或雙側均可出現;③以B超為主要輔助檢查手段,超聲表現為回聲增粗、增強,內可見低回聲結節(jié),邊界不規(guī)則。實性增生稱局限低回聲,囊腫表現為無回聲液性暗區(qū)。
1.3.1 乳腺增生癥患者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年齡為18~55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健康受試者納入標準
①年齡為18~55歲;②近半年內無任何疾病診斷;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②合并急性乳腺炎或乳房惡性腫瘤者;③嚴重的心腦血管、消化系統、泌尿系統或血液系統等原發(fā)性疾病者;④有精神障礙或認知障礙而不能配合檢查者。
《瀕湖脈學》載:“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弊汴柮魑附浹薪涍^乳房;現代解剖學中乳房上界位于第二肋至第六肋之間,內側界限在胸骨旁線,外側界限在腋前線,在背部亦有相應的投影區(qū)[9];結合乳腺增生癥臨床選穴規(guī)律[10]確定10個穴位,為膻中、乳根、屋翳、膺窗、合谷、天宗、肝俞、足三里、期門和太沖。
使用WAGNER手持壓力測痛儀(FDK20,美國Wagner instruments公司)檢測乳腺增生癥患者及健康受試者各穴位的疼痛閾值。根據腧穴定位,按照先胸部后背部、由上至下、由內側至外側的檢測順序,囑患者呈仰臥、俯臥位,使用校準歸零后的WAGNER壓痛儀對各腧穴依次進行探查,探查范圍為測痛儀探頭覆蓋區(qū)域,即所檢測腧穴5 mm半徑內區(qū)域。將測痛儀探頭垂直對準被測穴位,緩慢均勻加力,當受試者感覺到疼痛時,應立刻移開測痛儀,讀取顯示屏上的數據,即為痛閾值。每個探測點測3次,求平均值,每次探測至少間隔 5 min。為避免測量誤差,所有測量均由同一人員操作。
建立電子表格記錄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獨立樣本檢驗。以<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痛閾值平均變化率=[(患者痛閾 值-健康受試者痛閾值)/健康受試者痛閾值]×100%。
乳腺增生癥患者各穴痛閾值明顯低于健康受試者(<0.01),其中天宗穴痛閾值變化最為明顯,與健康受試者比較降低53.1%,其次為膺窗(50.5%)、太沖(49.0%)、乳根(49.0%)和屋翳(46.1%)。詳見表1。
表1 兩組各穴位痛閾值比較
按病程≤12個月和>12個月分組乳腺增生癥患者。病程≤12個月共12例,平均年齡(35±9)歲,平均病程(10.45±6.21)個月;病程>12個月共20例,平均年齡(37±4)歲,平均病程(19.89±9.15)個月;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結果顯示除太沖穴外,病程>12個月患者各穴痛閾值明顯低于病程≤12個月患者(<0.05),其中屋翳、膺窗、期門及天宗穴痛閾值平均變化率較高。詳見表2。
根據乳房超聲檢查結果及美國放射學會制定的乳腺影像學及數據系統(BI-RADS)分級標準[11],將乳腺增生癥患者分為BI-RADS 2類和BI-RADS 3類兩組。BI-RADS 2類14例,平均年齡(36±8)歲;BI-RADS 3類18例,平均年齡(38±7)歲;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BI-RADS 3類患者屋翳、膺窗、乳根、期門、合谷、天宗和肝俞穴痛閾值明顯低于BI-RADS 2類患者(<0.05),其中天宗、乳根、屋翳、膺窗穴痛閾值平均變化率較高;膻中、足三里、太沖穴痛閾值則無顯著差異(>0.05)。詳見表3。
表2 不同病程乳腺增生癥患者各穴位痛閾值比較
表3 不同腫塊分級乳腺增生癥患者穴位痛閾值比較
乳腺增生癥屬中醫(yī)學“乳癖”范疇,多由情志異常、飲食失節(jié)或勞倦內傷所致,機體氣血運行不暢,乳絡閉阻,氣滯、痰濁及血瘀在乳房結聚成塊。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癥的作用逐漸被關注并得到認可,但關于治療選穴及其理論依據仍待研究。穴位的敏化特性及規(guī)律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的“個體化”研究有重要意義[12]?!懊艋癄顟B(tài)”下的穴位更容易觸動機體自穩(wěn)態(tài)調控的啟動,從而促進疾病的痊愈[13-14]。痛敏化是穴位敏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病理狀態(tài)下,穴位疼痛敏感性隨之增加,疼痛閾值是穴位痛敏化量化標準的重要指標,疼痛閾值越低表示穴位痛敏感性越高[15-17]。本研究結果中,乳腺增生癥患者膻中、乳根、屋翳、膺窗、合谷、天宗、肝俞、足三里、期門和太沖穴疼痛閾值均降低,有明顯的穴位痛敏化。除太沖穴外,病程>12個月者各穴痛閾值均低于病程≤12個月者;乳房腫塊BI-RADS 3類者屋翳、膺窗、乳根、期門、合谷、天宗和肝俞穴痛閾值低于BI-RADS 2類者。說明乳腺增生的病程及乳房腫塊分級均會影響穴位的疼痛閾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乳房局部的屋翳、膺窗、乳根穴及位于乳房背部投影區(qū)的天宗穴痛敏化程度均明顯高于合谷、足三里、肝俞、期門和太沖穴。屋翳、膺窗及乳根均屬足陽明胃經,且位于乳房局部,對乳腺增生的治療有局部調節(jié)作用,且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脈,陽明經穴位可暢通氣機,調節(jié)全身氣血。天宗屬手太陽小腸經,位于肩胛岡下窩,在乳房背部投影區(qū)中,天宗穴附近分布著第3、4、5胸神經后支的外側皮神經[18],而乳房主要受T4-6神經節(jié)段的支配[19],二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神經節(jié)段分布。針刺天宗穴能夠間接刺激乳房部位,從而調整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分泌功能,抑制增生細胞,促進乳腺組織恢復正常[20-21]。受解剖位置及神經節(jié)段分布的影響,乳腺增生癥患者天宗穴痛敏化更為敏感,痛閾變化值最為明顯。乳腺增生癥穴位痛敏化現象在乳房局部及背部投影區(qū)較其他區(qū)域更突出。
疾病的發(fā)展變化會導致相關穴位的敏化現象隨之發(fā)生動態(tài)改變。穴位作為靶器官與體表發(fā)生交互作用的載體,對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有重要作用。觀察并明確敏化穴位,探索穴位敏化規(guī)律對疾病的診療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僅對選定的乳腺增生癥常用穴位進行了痛敏化觀察,未來仍需要大樣本量的高質量研究對乳腺增生癥穴位敏化規(guī)律進行進一步全面研究。
[1] MANSEL R E, WEBSTER D J T, SWEETLAND H M,.[M]. London: Bailliere Tindal, 2009:1-4.
[2] 辛勤.中老年婦女乳腺疾病調查及預防[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4(12):6-8.
[3] 蘇富芳,饒媛媛.乳腺增生的現狀成因研究及針對性預防措施[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8):1360-1361.
[4] BRENTNALL A R, CUZICK J, BUIST D S M,. Long-term accuracy of breast cancer risk assessment combining classic risk factors and breast density[J]., 2018,4(9):e180174.
[5] 朱兵.穴位可塑性:穴位本態(tài)的重要特征[J].中國針灸, 2015,35(11):1203-1208.
[6] 朱兵.穴位敏化現象及其生物學意義[J].中國針灸, 2019,39(2):115-121.
[7] 萬敏,周玉梅,周潔,等.穴位敏化現象和規(guī)律探究的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3):74-77.
[8] 馬薇,金泉秀,吳云飛,等.乳腺增生癥診治專家共 識[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6,36(7):759-762.
[9] 劉萬花.乳腺比較影像診斷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7:457.
[10] 蘇麗卿.針刺治療乳腺增生病穴位處方的規(guī)律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9.
[11] MENDELSON E B, BAUM J K, BERG W A,.:[M]. Reston:, 2003:1-81.
[12] 胡明岸,劉邁蘭,黃河,等.從阿是穴與穴位敏化的關系探討針灸治病選穴原則[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20, 35(11):5477-5479.
[13] 朱兵.論穴位與穴位特異性[J].中國針灸,2021, 41(9):943-950.
[14] 許文杰,崔翔,劉坤,等.穴位的敏化特性與C類傷害感受器的關系及研究進展[J].針刺研究,2021,46(12): 1048-1056.
[15] TAN H J, TUMILTY S, CHAPPLE C,. Under- standing acupoint sensitiz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on phenomena, potential mechanism,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 2019,2019:6064358.
[16] 陳少宗,朱兵.穴位敏化規(guī)律及相關機制的系統科學解析[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9,43(5):425-429.
[17] 邢貝貝,黃猛,陳國輝,等.穴位敏化現象的實驗動物觀察[J].針刺研究,2017,42(4):327-331.
[18] 張小玉,陸瑾,孫杰,等.天宗穴在不同體位下的穴位選取思路及基于其主治特異性的思考[J].時珍國醫(yī)國藥, 2021,32(5):1191-1193.
[19] 張雪松,岳曉鐘,李春江,等.乳房神經支配的臨床解剖學研究[Z].國家科技成果: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 2007.
[20] 朱曉平,許月萍,朱云.天宗穴刮痧在肝郁痰凝型乳癖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yī)生,2021,59(14):168- 173.
[21] 王雨微.針刺乳癖三穴治療乳腺增生病的臨床療效觀察[D].太原:山西中醫(yī)藥大學,2020.
2022-03-12
1005-0957(2022)10-1049-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873385);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18YFC1704606);陜西省中醫(yī)藥管理局項目(2020-ZXY-009);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經脈-臟腑相關研究創(chuàng)新團隊(YL-09)
曹若菡(1996—),女,2019級碩士生,Email:18192555425@163.com
喬海法(1967—),男,教授,Email:haifaqiao@hotmail.com
R246.3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22.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