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榕, 黃希, 許群紅
(福州市第六醫(yī)院 老干科,福建 福州,350009)
壓瘡是指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受力部位發(fā)生血液循環(huán)障礙,以致皮膚和(或)皮下組織持續(xù)缺乏營養(yǎng)而出現損傷、潰爛甚至壞死[1]。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因其身體機能、皮膚敏感性及免疫力等處于退行性狀態(tài),加之患病后多伴有營養(yǎng)不良情況,是壓瘡的高發(fā)人群[2]。若未能對壓瘡實施有效治療,則不僅會增加患者的不適感,甚至還會引發(fā)全身性感染,影響治療實施和預后[3]。全責康復護理是一種科學的康復護理方法,通過為長期臥床老年患者提供系統(tǒng)性的全責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減少壓瘡的發(fā)生,提高其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4]。為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全責康復護理在長期臥床老年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回顧性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州市第六醫(yī)院收治的98例長期臥床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且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 住院臥床時間≥4周;② 年齡≥60歲;③ 臨床資料真實且完整。排除標準:① 合并惡性腫瘤、尿毒癥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② 入組前已發(fā)生壓瘡或深靜脈血栓等;③ 認知、語言、精神或智力存在障礙。按護理方法的差異將患者分為對照組(50例)和觀察組(48例)。2組間一般資料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患者在住院期間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常規(guī)的疾病宣教,指導其正確用藥,并予以其飲食、生活等方面的基礎干預。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更換衣物,注意保持病房清潔和床單被褥干凈。評估患者的壓瘡發(fā)生風險,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當患者病情恢復至穩(wěn)定時,指導其適當進行床上運動等。若患者發(fā)生壓瘡,則及時告知醫(yī)師并配合處理。出院時,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告知其及家屬院外注意事項、定期復診等。
觀察組患者在住院期間采用全責康復護理。① 成立全責康復護理小組:由主治醫(yī)師、護士長及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共同組建全責康復護理小組,護士長組織護士系統(tǒng)學習,確保其掌握壓瘡的最新護理知識及措施等。② 制訂康復護理計劃:將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分為若干小組,每組5~6例,安排全責護士,對所管患者實行8 h在班、24 h負責制,每班護士準確記錄患者當天的實際情況。組員全面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病情,在文獻調研、綜合評估等基礎上,找出發(fā)生壓瘡的高危因素,如體位、皮膚狀態(tài)等,依據不同因素的危險程度明確權重系數,制訂個體化康復護理計劃。③ 強調康復護理作用:全責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以耐心的態(tài)度詳細向其講解康復護理的作用、重要性及壓瘡造成的危害,促使其獲得全面、客觀的認知,主動參與到康復護理中。實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暗示法、激勵法等改善其心理狀況,增強其康復信心。④ 加強體位管理:結合患者病情協(xié)助其取正確且舒適的體位,改善體位不當所致的缺氧狀態(tài)。合理控制翻身、體位更換等頻次,避免同一體位保持時間過長壓迫皮膚,并輔以按摩,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如有必要,可在受壓部位使用壓瘡貼、海綿墊和硅膠墊,做好受壓部位的皮膚保護。⑤ 重視飲食管理:基于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和飲食喜好,指導其進食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如魚、瘦肉等,并酌情攝入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以提高機體抵抗力。⑥ 指導康復訓練:在醫(yī)師的允許下,盡早指導患者在床上開展適量康復訓練,如翻身、橋式運動等,每天3~5次。當患者能夠自主坐穩(wěn)時,指導其進行立位平衡訓練、站立訓練及行走訓練,保證每天離床時間>3 h。后逐步向穿衣、洗漱及進食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過渡,訓練過程及時給予患者肯定與鼓勵,使其獲得成就感,提高依從性。
① 壓瘡發(fā)生率:計算并統(tǒng)計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壓瘡發(fā)生率。壓瘡分期標準為,皮膚完整性相對良好,僅有輕微紅腫、疼痛為Ⅰ期;皮膚完整性受損,呈粉紅色創(chuàng)面為Ⅱ期;皮膚受損情況相對明顯,部分可見皮下脂肪為Ⅲ期;皮膚受損情況較為嚴重,常伴有肌肉、肌腱等暴露為Ⅳ期[5]。② 壓瘡預防行為:采用自制的壓瘡預防行為問卷評價患者及其家屬的壓瘡預防行為,包括皮膚清潔、保護受壓部位、及時更換衣物和定期翻身 4個項目,各項目分值范圍為0~10分,評分越高說明壓瘡預防行為越好。③ 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6]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4個維度的分值均為0~100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④ 滿意率:于出院當日,使用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評價患者的滿意率,90~100分、60~89分、<60分分別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將非常滿意和基本滿意納入總滿意率的計算。
觀察組的壓瘡總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2組壓瘡發(fā)生率比較 [例(%)]
干預2周及出院時,2組的壓瘡預防行為各項評分均高于入院時(P均<0.05),且觀察組的壓瘡預防行為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壓瘡預防行為問卷評分比較分)
出院時,2組GQOL-74的4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入院時(P均<0.05),且觀察組均比對照組高(P均<0.05),見表4。
表4 2組GQOL-74評分比較分)
對比2組間總滿意率,觀察組較高(P<0.05),見表5。
表5 2組滿意率比較 [例(%)]
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壓瘡發(fā)生率較高,占全部壓瘡的50%左右[7]。相關研究[8]發(fā)現,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壓瘡發(fā)生率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若護理不當,則會大大增加壓瘡的發(fā)生風險,嚴重時將會增加感染率及病死率。因此,建立并完善長期臥床老年患者壓瘡防治體系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壓瘡總發(fā)生率相較于對照組低(P<0.05)。究其原因在于,長時間的臥床、制動及營養(yǎng)不良等均是造成壓瘡的重要危險因素,而大部分長期臥床老年患者認為早期活動不利于疾病康復,故其康復鍛煉依從性和配合度較差[9]。通過制訂個體化康復護理計劃和強調康復護理重要性等,能夠有效規(guī)避壓瘡風險因素,提升患者的康復訓練依從性,起到減少壓瘡發(fā)生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2周及出院時,觀察組的壓瘡預防行為各項評分均高于同期對照組(P均<0.05)。主要原因為,全責護士通過強調康復護理的作用,予以患者個體化宣教,能夠加深其對康復護理的認知,進而提升其康復意識,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0]。左其紅[11]指出,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進行全責康復護理管理,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質量,可為其早日康復提供支持。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時,觀察組的GQOL-74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P均<0.05),提示全責康復護理對改善長期臥床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顯著作用。分析其原因為,與常規(guī)護理比較,全責康復護理綜合了醫(yī)學、社會及教育等措施,且各項護理措施均具有針對性和個體化等優(yōu)勢,能夠真正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護理需求,進而提高其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的總滿意率較對照組高(P<0.05)??赡苁且驗?,全責康復護理實施期間以全責為標準,在多個領域為患者著想,并緊緊圍繞其需求實施系統(tǒng)性的康復護理服務,故可以獲得其認可。
綜上,對長期臥床老年患者實施全責康復護理,可降低壓瘡發(fā)生率,明顯提高其壓瘡預防行為能力、生活質量及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