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富強, 李 鑫, 洪溢都
(福州大學環(huán)境與安全工程學院,福州 350116)
實驗室是高校開展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推動國家科技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計劃的不斷推進,國內高校實驗室經費投入持續(xù)加大,實驗室硬件、軟件條件不斷升級[1],使得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面臨新的挑戰(zhàn)。高校實驗室安全涉及大型儀器設備、危險化學藥品、廣大師生員工和實驗環(huán)境等多方面要素,極易引發(fā)多種類型的事故[2]。如果各種因素誘發(fā)多米諾骨牌效應,將造成嚴重后果,社會負面影響大。其中,火災與爆炸是實驗室常發(fā)生的事故類型[3-4],如2016年9月,上海某高校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實驗室發(fā)生爆炸,造成了1人輕傷,2人重傷。2018年12月,北京某高校環(huán)境工程實驗室發(fā)生爆炸,造成了3人死亡。2021年7月,廣東某高?;瘜W實驗室發(fā)生火災,造成1人燒傷。
目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校師生未能充分理解和系統學習的實驗室安全知識;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導致操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容易形成不良行為習慣,從而做出不安全動作[5]。此外,實驗室還存在安全責任劃分不明確、實驗區(qū)布局不合理、缺少安全培訓等諸多問題[6]?;诋斍案咝嶒炇业陌踩蝿荩绾胃咝?、系統地開展各項安全管理工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是中南大學吳超等[7]提出和研究的一類模型。鑒于組織層面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失效的根本原因[8]。該模型彌補了某些行為安全模型側重分析個體和各行為間缺乏邏輯性的問題,以組織或系統安全效績變化為結果,同時考慮個體和組織雙層面的安全行為,這為探索實驗室安全管理新模式提供了新路線。因此,本文嘗試將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應用于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從行為安全的角度分析實驗室管理存在的問題,由此提出相應的措施建議,追求實驗室本質安全化,為改善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提供依據。
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以安全行為本體作為起點,構建內隱安全行為、外顯安全行為、安全行為結果、處置方式與管理目的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各要素關系圖
內隱安全行為即安全心理活動。當危險危害發(fā)生時,安全心理活動會主導外顯安全行為的發(fā)生。安全心理活動與安全文化相互影響,其中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安全觀念等都可歸為安全文化。此外,該模型認為安全文化的缺失是安全管理失效的根本原因。
外顯安全行為可區(qū)分為個體安全行為與組織安全行為,個體與組織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此外,外顯安全行為還可以分為兩部分,①以不同的行為對象進行劃分,即待人安全行為、處事安全行為、接物安全行為。②以不同的行為活動劃分,即安全預測行為、安全決策行為、安全執(zhí)行行為。外顯安全行為由內隱安全行為決定,而外顯安全行為決定安全行為后果。該模型認為外顯安全行為是安全管理失效的直接原因。
安全行為后果可分為,正常、未遂與異常三大類,即對組織安全效績產生正面影響、理論上對組織安全效績產生負面影響和對組織安全效績產生負面影響。安全行為后果與管理目的決定了處置方式,處置方式對整個行為安全管理系統具有信息反饋的作用。
在原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基礎上,考慮導致高校實驗室事故的相關因素,改進后的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如圖2所示。該模型分為內隱安全行為、外顯安全行為、安全行為結果、處置方式與管理目的5要素,各要素含義見表1。安全心理從意識、知識、技能與教育四方面進行分析。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中,師生接受系統全面的安全教育,能夠提高個體處理各類危險危害因素的能力。外顯安全行為按照不同的行為對象可以區(qū)分為人、物、環(huán)三方面。高校實驗室事故大多在人、物、環(huán)多因素交叉影響下發(fā)生。針對實驗室未遂與異常結果,增加公示事故的發(fā)生、經過、結果與處理。其中重點在于發(fā)生與處理兩個方面,可為師生帶來警示效果。
表1 部分影響因素及含義
圖2 適用于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
在上述高校實驗室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基礎上,針對高校實驗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構建適用于高校實驗室的安全管理體系,如圖3所示。該體系以組織管理為出發(fā)點,通過總組織形成的安全氛圍,提高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與個體安全觀念。由于各類實驗室實驗室的器材、藥品等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安全檢查、監(jiān)管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設立專門的安全管理組織。在高校實驗室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基礎上,從安全文化、外顯行為、處理事故三方面對高校實驗室進行管理,最后通過結果整改、完善安全管理體系。
圖3 基于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的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
組織內安全文化缺失是事故發(fā)生的根源之一[9]。高校實驗室要杜絕安全事故發(fā)生,必須長期建設相應的安全文化。初進實驗室的學生、工作人員,在各種警示與提醒下可能會嚴格遵守安全規(guī)定;但隨著在實驗室待的時間不斷延長,安全意識逐漸淡薄,出現所謂“習慣性原因”的不安全行為[10]。這與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重視程度相互影響,安全文化建設對個體安全意識具有延時性與提升性。
調查顯示[11],學生的安全知識學習意識強,但危機意識較為薄弱,且安全知識學習對安全意識影響較大。安全知識的學習僅僅靠個體自覺性是不夠的,高校實驗室的安全與在場全員相關,安全知識與技能需要更多的培訓才能整體增強。對此,安全教育中對于培訓的優(yōu)化與完善應更加重視與關注。
安全文化管理需要認同過程[12],管理體系的認同過程為安全管理總組織到安全管理分組織再到實驗室人員。安全管理總組織決定了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影響著安全管理分組織與實驗室人員對安全文化的重視程度。分組織作為總組織與實驗室人員的連接點,對總組織的安全工作具有協調、建議的作用。通過優(yōu)化安全工作內容,有效提高實驗室人員安全文化水平。若大部分實驗室人員認同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則表明高校主導的實驗室安全文化進入強化階段。從認同過程的角度分析,當高校實驗室安全文化的認同過程存在缺陷時,將導致高校安全文化建設變得遲緩,進而導致事故發(fā)生。
在高校實驗室行為管理元模型中,外顯安全行為決定安全行為結果。因此,可以認為外顯行為管理是管理模型中重點管理對象。同時,相比于安全文化管理,外顯行為管理具有實時監(jiān)查性,即能時刻通過表面看出外顯行為的好壞與管理的有效性。所以,該模塊管理比安全文化管理更加可控。
高校實驗室處于人物環(huán)多因素行為條件中,單個或多個因素行為都有可能誘發(fā)事故。在一些學者[3-5]事故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從人、物、環(huán)的視角分析、歸納出實驗室不安全行為類別,見表2。
表2 高校實驗室不安全行為類別
安全意識、知識、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習慣等都能造成高校實驗室人物環(huán)不安全行為。其中,身體和心理狀況不良會導致反應延遲、思維混亂、警惕性降低等。這容易使人的動作成為危險觸發(fā)點,引發(fā)實驗室事故。此外,習慣是人體按照本能采取的行為動作,不良習慣的危害相比于身體、心理狀況不良的危害更加明顯。不良習慣對于行為本體具有隱藏性,即行為本體不能立刻意識到自身的行為動作是否會帶來危險危害。往往不起眼的危險小動作,會帶來大麻煩。因此,控制不良習慣的發(fā)生,在外顯行為管理中應得到重視。
除人物環(huán)安全行為外,構建的行為模型中還存在安全預測、安全決策、安全執(zhí)行行為。安全預測行為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警報系統、購買智能化設備等活動實現。除實物預測外,若通過大量學習、訓練提高自身預警反應和安全意識,人體本身也能預測危險。
目前高校應急管理存在不足與缺陷[13],當事故發(fā)生時不能做出和執(zhí)行正確決策。高校實驗室應急預案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是導致錯失最佳救援時間、控制事態(tài)和錯誤指揮的原因之一。若未嚴格、無周期進行實驗室應急演練,同樣會誘發(fā)錯誤決策和執(zhí)行行為。
本文將實驗室安全事故結果分為正常、未遂和異常。正常結果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目標,對于該結果我們以發(fā)揚為主。高校的事故處理基本按照分析事故,隨后根據分析結果進行定責和提出預防、控制措施的方式進行。一般來說,所分析的往往是傷害較大、損失較高的事故,而這樣處理事故不能從根本上規(guī)避危險行為。未遂事故的處理更加證明了上述觀點,往往不造成損害的事故,人們越不重視其影響。
通常傷害事故發(fā)生過程經歷多次未遂事故,人在傷害以前曾經多次暴露在不安全因素中,由多次隱患或未遂事故作為前提事件[14]。國外學者[15]調查顯示,一些高校實驗室的教師處理未遂事故并未公示,且未能與學生分享解決方案,以隨手解決的心態(tài)處理危險。這樣處理事故,不僅使學生不能警惕不起眼的危險行為,而且也導致未遂事故得不到重視和防控。
在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分析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適用于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運作模型,如圖4所示。該模型以組織管理為主體,三方面安全管理為方法和安全為目標。安全管理總組織與安全管理分組織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總組織通過任務下達、監(jiān)察、總結來管理分組織。其中,監(jiān)察指總組織委派檢查小組等方式定期監(jiān)察分組織的安全管理工作,總結指的是對安全管理計劃近況分析與總結。安全管理分組織是根據不同類型實驗室而創(chuàng)建的,除了對總組織具有信息反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不同類型實驗室分組織能對總組織的安全管理計劃提出針對性建議。通過針對性建議改進安全管理計劃,進而有效的管理各類實驗室。
圖4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運作模型
通過對安全文化的分析,將采用4種方法進行管理:
(1)定期安全知識、技能考試。安全知識與技能是保障自身安全或他人安全必備的安全文化,我們可以通過試卷的方式定期考察實驗室人員的安全知識與技能水平,考核可以增設近期不良習慣和不安全動作的內容。對于成績優(yōu)異者,給予公開表揚等獎勵。對于成績不合格者,管理分組織應加以關注并安排專門的安全教育、培訓活動。
(2)頂層重視推進認同過程。該環(huán)節(jié)是強調頂層對安全的重視,以此提高底層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重視程度。頂層指安全管理總組織、分組織、教師,底層指實驗室學生。有研究表明[15],教師在安全領域采取的行動學生會模仿其進行(比如正確使用防護用具、遵守規(guī)章制度等學生會跟隨著做)。所以,當教師重視安全時,能夠推動學生對安全的認同與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同樣,頂層管理組織對安全的重視程度會影響學生對安全的重視。當學生認同頂層安全管理時,學生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重視程度便會提高。
(3)實驗室內安全氛圍培養(yǎng)。實驗室內安全氛圍需要實驗人員共同培養(yǎng)。無論老師、同學或其他工作人員進行實驗都要嚴格自己、嚴肅認真對待實驗、不打鬧不開玩笑,將實驗室氛圍往安全的方向培養(yǎng)。安全氛圍的培養(yǎng)能夠將實驗者的思想往安全方向引領,形成一種潛意識“這樣做安不安全”。
(4)安全教育培訓。安全教育培訓是以提高安全意識、知識和技能水平為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有研究表明[16]教育培訓較為有效的學習方式有PPT、視頻、圖象與新聞。若是條件允許可以設計電子游戲,通過實驗室安全游戲進行教育培訓。
通過對外顯行為的分析,將采用五種方法進行管理:
(1)定期安全檢查表檢查。借鑒以往實驗室事故原因,最終歸納出12種不安全行為類別。在歸納的不安全行為類別的基礎上,設計出行為安全管理安全檢查表,見表3。安全管理總組織或分組織設立檢查小組,使用安全檢查表并按照一定的周期隨機檢查各類實驗室安全。
表3 高校實驗室行為管理安全檢查表
(2)不良習慣總結。表3是為了讓實驗者反省自身是否存在不良習慣,以改正不良習慣為目的。實驗時,安排實驗人員(1人或2人即可)對實驗成員進行不良習慣記錄。實驗結束,將表放置或張貼在實驗室內讓下次實驗人員查看。同時,將此次記錄內容發(fā)送給各實驗成員,以便給自省與改正。分組織還需對全部不良習慣總結表進行統計,將發(fā)生次數多的不良習慣安排至安全教育培訓內容中。
(3)獎罰激勵制度。該制度主要參照安全檢查表結果進行獎罰。可以按照幾次安全檢查表的檢查項目合格率進行判定(判定標準不唯一)。通過獎罰來激勵實驗人員,保障人物環(huán)三方面安全行為。
(4)應急預案編制與優(yōu)化。應急預案的編制是為了危險發(fā)生時能快速、準確的進行決策,隨后按照決策執(zhí)行救援方案。預案的編制與優(yōu)化可以為高校實驗室減少事故傷亡和損失,更加有效的控制事態(tài)發(fā)展。
(5)定期應急演練。應急演練是對應急方案現實行為的呈現,能為應急預案優(yōu)化提供有效的信息。應急演練也能讓實驗室人員熟悉救援步驟與方法,為安全決策行為和安全執(zhí)行行為提供正確思路。
此模塊采用公示、防控兩種方法進行實驗室安全管理。由上述分析可知,人們對于未遂事故或損害不大的事故往往不重視,從而導致對細小的危險行為持松懈態(tài)度和不防控未遂事故的發(fā)生。因此,將這類事故按事故起因、經過、結果和處理對策措施的模板公示出來,由此警示和提醒學生或實驗工作者。公示可以用電子短信、網絡頁面、公示墻等的方式,并且安全教育培訓課堂也可講解此類事故。顯然,對于損害大的事故更加予以公示。同時,防控措施是避免同類事故再次發(fā)生的最佳辦法之一,其需要通過分析事故或分析辨識危險有害因素后提出。本文的防控包含對不良行為的控制,是針對行為安全管理的措施。安全管理總組織與分組織應該加大對事故、危險有害因素、不良行為的分析力度,以求最佳有效的防控措施。
(1)高校實驗室行為安全管理元模型側重行為致因,且該模型考慮組織與個體雙層因素。運用行為安全的知識剖析高校實驗室的不安全行為,為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提供行為管理思路,同時也為規(guī)避不安全行為提供方法。
(2)從安全文化、外顯行為、處理事故三個方面對安全管理進行分析,構建出高校實驗室運作模型。該模型以組織驅動為主體,以組織管理人員、人員管理人員的模式提高實驗室安全。此外,該模型根據三方面分析結果提出相應措施,為確保實驗室安全提供幫助。(3)本文的行為安全管理中有部分內容并未深入分析和完善,如應急預案編制、安全檢查表。因此,行為安全管理實驗室還需要不斷改進與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