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光寺塔頂喝酒猜拳的鲇魚怪和黑魚精,一個被孫悟空切了下唇,一個被割了耳朵,其名字更是像繞口令一樣有趣——“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許多讀者都無法從字面上猜出名字背后的含義。這對名稱究竟從何而來?
《西游記》中九九八十一難,出場的妖怪可謂數(shù)不勝數(shù)。有一部分小妖怪,一旦被作者吳承恩賦予了名字,往往都留下了一些妙趣橫生的名場面。
“大王叫我來巡山呢,咿兒喲咿兒咿兒喲;小心提防那孫悟空吶,咿兒喲咿兒咿兒喲?!薄搜麊尽靶°@風(fēng)”,出場自帶背景音樂。
“我且叫你一聲,你敢應(yīng)我嗎?”懷揣著紫金葫蘆、玉凈瓶要去捉拿孫悟空的“精細鬼”和“伶俐蟲”,反被騙走了寶貝,好一對“精細”和“伶俐”的活寶。
在金光寺塔頂喝酒猜拳的鲇魚怪和黑魚精,一個被孫悟空切了下唇,一個被割了耳朵,其名字更是像繞口令一樣有趣——“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
憑借著奇奇怪怪的名字,這些小妖雖在書中匆匆露面便被整治或打殺,但它們的知名度卻絲毫不遜色于法力高強的大妖怪。
和小鉆風(fēng)、精細鬼或是伶俐蟲不同,許多讀者第一次看到鲇魚怪奔波兒灞,都無法從字面上猜出背后的含義。“奔波兒灞”“灞波兒奔”兩個名字連珠回環(huán),音韻上確實能讓人隱約聯(lián)想到魚尾拍打水波之意,“奔波”一詞似乎也暗示了底層水妖奔走的嘍啰命運。
那么,作者是怎么想到“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這對名稱的?難道只是為了念著順口?
實際上,“奔波兒灞”這個名字很可能源于西藏在唐代的名稱——吐蕃(音tǔ bō)。在唐代,藏人把自己所處的地方稱之為“蕃”(bod),當?shù)鼐用駝t稱為“bod- pa”。這種自稱和藏族本土原始的宗教“苯”(bon)有關(guān),苯教(bon- po)又被稱為“苯波教”,在唐朝開元盛世時期(公元8 世紀左右)才逐漸與佛教融合,但苯教卻對西藏文化產(chǎn)生了持久不衰且根深蒂固的影響。“奔波兒灞”就是“bon- po- ba”的音譯,意思是“苯教人”,也可以理解為“吐蕃(西藏)人”。
難不成,這鲇魚怪和黑魚精來自西藏?
《西游記》(《四大名著》本刊有售,全4冊,原價980元,現(xiàn)價180元,訂購熱線:027-87927015)中所描寫的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的“工作地點”——亂石山碧波潭,位于“祭賽國”境內(nèi)、牛魔王所在的老巢積雷山附近,由此便可推測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的“戶籍地”。
積雷山在哪兒?在《西游記》第59 回取經(jīng)小分隊被困火焰山時,孫悟空曾問土地爺:“積雷山坐落何處?到彼有多少程途?”土地爺回答:“在正南方,三千余里?!奔蕾悋m是吳承恩虛構(gòu)的,但火焰山卻真實存在,位于如今的新疆吐魯番境內(nèi)。根據(jù)這一線索推斷,亂石山碧波潭就在吐魯番往南三千里左右——如今的西藏境內(nèi),即明代烏斯藏都司。
1986 版《西游記》中的奔波兒灞(左)和灞波兒奔(右)
這樣看來,“奔波兒灞”這個名字的由來,很有可能是吳承恩受吐蕃的影響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
在給小妖取名這件事上,吳承恩可謂是既講究又偷懶。
論講究,吳承恩能想到“精細鬼與伶俐蟲”“巴山虎與倚海龍”“急如火與快如風(fēng)”這種無論平仄還是詞性都上下對仗、具有音韻之美,且能反映小妖性格的特殊名字,實在是別出心裁。
論偷懶,“云里霧和霧里云”“興烘掀和掀烘興”“奔波兒灞和灞波兒奔”“刁鉆古怪和古怪刁鉆”這類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名字,僅僅顛倒了詞序,便得出了一對對花樣百出的名字。不過,吳承恩看似“偷懶”的取名技法,卻使得小妖的名字在音韻上朗朗上口,令人過目不忘,名字的古怪之趣也油然而生。孫悟空大戰(zhàn)銀角大王的經(jīng)典場面中,也運用了這種顛倒詞序的取名方法,“孫行者”“者行孫”“行者孫”……在隨意之中,流露出孫悟空顛三倒四的戲耍之感。
如此看來,吳承恩筆下的小妖怪多是成雙結(jié)對出場的,一方面在命名上體現(xiàn)對仗與滑稽之感,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出妖怪狼狽為奸的形象。
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有名有姓的小妖,大部分的名字都與情節(jié)故事貼合,仿佛是作者從橋段中信手拈來的,在劇情中也有跡可循,而且往往用到了明揚實抑的反向命名策略。
精細鬼和伶俐蟲是書中最先擁有“妖名”的小妖,也是令人難忘的一對活寶。在《西游記》第33 回中,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派精細鬼、伶俐蟲拿紫金葫蘆和玉凈瓶去誘捕孫悟空。精細鬼和伶俐蟲路上遇到佯裝成老道士的孫悟空,便被他用汗毛變出的把戲騙走了手中的兩樣法器。兩只小妖,一個名“精細”,一個名“伶俐”,實際上卻明褒暗貶,精細者反吃精細虧,伶俐者反被伶俐誤,小精明、大糊涂,讓人忍俊不禁。
另一個邊唱歌邊巡山的“靈魂歌手”名場面締造者——小鉆風(fēng)。結(jié)合小說上下文來看,這個名字是“巡邏”的意思,“鉆風(fēng)”就是打探風(fēng)信。不過,巡邏員也有高低職位之分,因為孫悟空看了小鉆風(fēng)腰牌后,便“變做個金漆牌兒,也穿上個綠絨繩兒,上書三個真字,‘總鉆風(fēng)’”。對于自己升職為總巡邏官這件事,孫悟空解釋道:“你實不知,大王見我燒的火好,把我升個巡風(fēng),又與我個新牌,叫做總巡風(fēng),教我管你這一班四十名兄弟也?!毙°@風(fēng)聽到對方是自己新上任的領(lǐng)頭上司,便立馬點頭哈腰。因為燒火而升職為長官,“鉆風(fēng)”二字似乎也有了鉆營、逢迎之意,順筆嘲諷世態(tài)。
至于《西游記》第70 回中,妖怪賽太歲手下送信的小妖“有來有去”,這個名字的反諷意味就更加明顯了。送信者取名“有來有去”,本是圖個吉利,但他出場說了兩句話便被孫悟空一棍打死,連孫悟空也笑道:“這廝名字叫做有來有去,這一棍子,打得有去無來也!”
即便是小妖小怪,作者在命名上也是煞費苦心,充分結(jié)合人物角色,暗喻人物性格或命運。這些生動幽默、流暢滑稽、明快詼諧的角色,也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趣味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