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博,柯詩毅,王彬,葉志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能源與動力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1)
高功率密度一直是航空發(fā)動機燃油部件的追求目標,因此燃油泵需要工作在高轉速工況,伴隨而來的空化、氣蝕問題十分突出,限制了齒輪泵的效率及壽命。對齒輪泵的空化特性進行研究有助于齒輪泵的正向設計。而多從動輪的齒輪泵(如三齒輪結構)不僅有利于提高功率密度,還能夠平衡齒輪徑向力,減輕軸承載荷,有利于延長泵的壽命。
得益于計算機的發(fā)展以及計算流體力學(CFD)理論與技術的不斷完善,對流體機械內(nèi)流場進行數(shù)值模擬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葉衛(wèi)東等[1]采用數(shù)值計算的方法對變徑防氣抽油泵氣液兩相流場進行模擬,研究抽油泵在上下沖程不同時刻內(nèi)流場的流動狀態(tài)。關于外嚙合兩齒輪泵的空化特性、流量特性等,國內(nèi)外學者也開展了諸多研究[2-4]。日本MATSUNAGA Y等[5]設計了一種以三齒輪泵和切換閥所組成燃油熱管理系統(tǒng),并通過試驗得到其穩(wěn)態(tài)時流量-壓力特性、開關特性等。但關于三齒輪泵的空化特性研究尚未涉及。
本文以兩款三齒輪泵設計方案為例,通過改變吸油壓力、泵的轉速及密封段形式對三齒輪泵內(nèi)部空化特性進行研究,并與傳統(tǒng)的兩齒輪泵進行對比。
3種方案的齒輪泵三維油液模型如圖1所示,圖中淺藍色和褐色區(qū)域分別為吸油腔和排油腔卸荷槽,深藍色和紅色區(qū)域分別為進出口油路(本刊黑白印刷,相關疑問咨詢作者)。其主要設計參數(shù)如表1所示。
圖1 兩齒輪及三齒輪燃油泵三維油液模型
表1 齒輪泵主要設計參數(shù)
應用Fluent對齒輪泵兩相流動進行數(shù)值模擬,采用非定常計算。在齒輪泵網(wǎng)格運動時,例如在嚙合區(qū)附近的區(qū)域,其邊界運動將導致網(wǎng)格體積發(fā)生變化,需采用動網(wǎng)格技術對網(wǎng)格進行變形及重構。
忽略軸向間隙,僅考慮徑向間隙對流場的影響,設置徑向間隙0.1 mm??刂品匠坛B續(xù)方程、動量方程外,還包含湍流計算方程及空化模型。其中湍流采用標準k-e雙方程模型,結合壁面函數(shù)進行計算;空化模型采用Zawart-Gerber-Belamri[6]模型。具體參數(shù)如表2所示。
表2 齒輪泵兩相流動數(shù)值模擬參數(shù)設置
三齒輪泵進出口各有兩個,由于是對稱設計,兩個出口流量理論上僅存在相位差,故而其中一個出口流動規(guī)律進行研究。
圖2中各圖分別為兩齒輪泵及三齒輪泵在不同進口壓力下的供油量。前兩個周期中,所研究的工況進出口壓差變化不大,其流量相差不大。經(jīng)過3個周期后,0.05 MPa進口壓力下流量開始顯著下降,而進口壓力0.1 MPa下流量穩(wěn)定波動在一個范圍內(nèi)。對三齒輪泵,在低進口壓力下流量呈現(xiàn)大幅脈動。進口壓力越低,空化產(chǎn)生的脈動持續(xù)越久,波動幅度越大。吸油腔壓力提升后,供油量較為平穩(wěn)。
圖2 兩齒輪泵及三齒輪泵在不同進口壓力下流量曲線
如圖3(a)-圖3(b)所示,第3到第4個周期,空化區(qū)域隨齒輪轉動,逐漸被油液填充,使得供油量開始顯著下降。如圖3(c)-圖3(d)所示,第5和第6周期內(nèi)兩相分布基本相同,運動趨于規(guī)律穩(wěn)定,此時流量也穩(wěn)定在一個范圍內(nèi)。圖4為三齒輪泵過渡段空化區(qū)轉動至排油腔時氣液兩相分布圖,三齒輪泵每轉過一個齒,中心輪過渡段齒谷內(nèi)蒸汽由于高壓進入液相,液體迅速填充空化區(qū)域,使得出口回流,在流量上呈現(xiàn)時間較短、幅值較大的脈動。
圖3 兩齒輪泵第3-6個周期內(nèi)(進口壓力0.05 MPa)氣液兩相分布云圖
圖4 三齒輪泵過渡段空化區(qū)轉動至排油腔時氣液兩相分布圖
圖5是兩種齒輪泵流動穩(wěn)定后氣液兩相分布及速度矢量圖,三齒輪泵空化區(qū)域較兩齒輪泵多。從速度矢量圖中可以看出,間隙處流動速度較大。三齒輪泵中心輪過渡段較短,間隙兩端直接作用高低壓腔的壓差,使得間隙處流動速度較大,更易空化。
圖5 兩種齒輪泵流動穩(wěn)定后氣液兩相及速度矢量分布云圖
設置不同進口壓力及轉速,通過數(shù)值模擬得到兩齒輪泵及三齒輪泵的容積效率,并繪制成柱狀圖如圖6所示。其中,藍色、綠色、黃色分別代表兩齒輪泵、三齒輪泵A及三齒輪泵B。
圖6 不同工況下三種泵的容積效率
由圖6(a)可以看出,兩齒輪泵在低進口壓力下容積效率較三齒輪泵高。進口壓力為0.05 MPa時,兩齒輪泵容積效率最高,三齒輪泵A容積效率為0%,三齒輪泵B容積效率為21.1%。三齒輪泵A中心輪密封段齒數(shù)較少,密封段間隙處壓差較大,流速大,使得三齒輪泵A空化現(xiàn)象較三齒輪泵B嚴重。兩齒輪泵沒有中心輪密封段,因此空化較輕,容積效率高。
三者容積效率在這個進口壓力區(qū)間內(nèi)均存在較為明顯的變化,其轉折點壓力P1有:P1兩齒輪泵 進口壓力高于0.1 MPa后,三者容積效率變化不大,此時空化現(xiàn)象減輕,流量主要受泄漏影響,齒寬對容積效率起主導作用,三齒輪泵齒寬較小,在高進口壓力下容積效率更高。 由圖6(b)可以看出,在10 000~15 000 r/min時,兩齒輪泵容積效率隨轉速提高而提高,此時空化現(xiàn)象較輕,轉速提高提高了理論流量,也減少了泄漏,提升了容積效率。轉速為15 000 r/min時,其容積效率提升至80.3%。 對三齒輪泵A,在10 000~15 000 r/min時,容積效率不再隨轉速單調(diào)變化,轉速提升時,其齒頂運動速度增大,進口處空化加重。轉速為15 000 r/min時容積效率最高,為74.8%。 對三齒輪泵B,在10 000~15 000 r/min時,轉速提高,進口空化加重,其容積效率隨轉速提高而下降,在11 000~13 000 r/min之間容積效率變化較大,容積效率下降了36.4%。 三種齒輪泵齒頂運動速度Vd具有如下關系式:Vd兩齒輪泵 為研究中心輪密封段形式對三齒輪泵空化特性及流量特性的影響,設計3種密封段形式來對比。其中,密封段形式1、形式2為1.5齒密封,密封段形式1的密封區(qū)域靠近高壓腔,密封段形式2的密封區(qū)域靠近低壓腔。密封段形式3為2齒密封形式。具體形狀如圖7所示。 圖7 三種中心輪密封段形式 圖8為1.5齒密封時,兩種密封段形式的三齒輪泵流量曲線。灰色為密封段形式1的泵流量曲線,黑色線為密封段形式2的泵流量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兩者流量接近,采用密封段形式1的泵流量稍高于采用密封段形式2的泵。前者流量曲線的峰值出現(xiàn)在轉動周期的前半段,而后者的峰值則出現(xiàn)在轉動周期的后半段。其曲線上的差異是由于密封段形式不同導致空化區(qū)域轉動至排油腔時間點不同所造成的。而采用密封段形式3的泵流量出現(xiàn)周期性波動,其流量不僅在每個齒轉動后波動一次,且整體上還存在與泵轉動一周相同周期的脈動。 圖8 采用不同密封段形式的泵的流量曲線 3種密封段形式容積效率不同,采用2齒密封段形式容積效率最高,為66.8%,而采用1.5齒偏低壓區(qū)密封段形式容積效率最低,為61.1%。采用1.5齒偏高壓區(qū)密封段形式容積效率為63.2%。 1)三齒輪泵較兩齒輪泵多了一個從動輪,對中心輪而言,其過渡區(qū)密封段較短,過渡區(qū)平均壓差較大,泄漏速度快,較兩齒輪泵更易空化。在低進口壓力下,其容積效率較兩齒輪泵低。 2)在保證一定進口壓力下,三齒輪泵齒寬可以更小,泄漏減小,其容積效率能更高。在低進口壓力時,三齒輪泵中心輪密封段的密封齒數(shù)對其容積效率影響較大。 3)轉速為10 000~15 000 r/min區(qū)間內(nèi),兩齒輪泵容積效率隨轉速提高而提高,三齒輪泵B齒頂運動速度較快,空化較為嚴重,其容積效率隨轉速提高而減小。 4)對三齒輪泵而言,其中心輪密封段設計結構對其流量特性及空化特性有顯著的影響。采用兩齒密封能夠提升其容積效率,但會導致其流量上產(chǎn)生與轉速相同頻率的大幅脈動。采用將密封段偏向排油腔的設計較采用將密封段偏向吸油腔的設計,其容積效率更高。3.3 不同中心輪密封段形式對三齒輪泵空化特性及流量特性的影響
4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