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福
摘要語文學科包含著豐富的教學內(nèi)容,涉及到廣泛的學科知識,因此,對語文學科課程與內(nèi)容進行科學定位是搞好語文教學的基本前提,它能約束和規(guī)范語文教學的學科范圍與教師的教學行為,使語文教學目標清晰。本文從語文課程建構(gòu)的角度對語文學的層次進行了較為細致的厘定,并分別從語言與思維、篇章與讀寫、文學與文化等內(nèi)容對語文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較為深入的揭示。
關(guān)鍵詞語文學語言與思維篇章與讀寫文學與文化
在傳統(tǒng)教學思想中,文本就是教學的對象。但自現(xiàn)代以來,有了語文學科的建構(gòu),文本便成為了一個例子。從表面看,不過是調(diào)整了一下關(guān)系;但就實質(zhì)而言,則是改變了語文教學的方向。語文建構(gòu),也曾有過“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的八字方針。其中,文字、詞語、句子、語法、修辭都屬于語言學范疇;篇章屬于文章學范疇,又關(guān)聯(lián)著閱讀學與寫作學;邏輯屬于邏輯學范疇;文側(cè)重于文學,擴大范圍就是文化學,還關(guān)聯(lián)文學史、文學理論、美學等。可見,語文建構(gòu)涉及不同學科,其實就是借助各種學科來建構(gòu),但問題是這些學科的概念術(shù)語及理論得在語文中整合起來,或者說融合成語文的體系建構(gòu)。如此,才能形成語文學。不同學科各有其研究對象,體現(xiàn)于語文中,便會有層次之分。大致說來,語文學包括語言與思維、篇章與讀寫、文學與文化及人文等不同層次。
先說語言與思維。朱光潛在《文學與語文》中說:“我細心體會閱讀與寫作的經(jīng)驗,覺得文學上的講究大體是語文上的講究,而語文的最大德性是精確妥帖?!边@精確妥帖,便包含了內(nèi)容與表達?!皩ぷ志浜蛯ひ饬x是一個完整的心理活動,統(tǒng)名之為思想,其中并無內(nèi)外先后的分別?!边@里強調(diào)了思維的同時也是表達上的到位。用朱光潛的話說,語言文字與意義內(nèi)容不能分開。且不僅不能分開,甚而還是合二為一的。體現(xiàn)于教學或?qū)W習,便是不能離開內(nèi)容來談語言表達。葉圣陶在《認真學習語文》中說:“思想和語言是分不開的,想心思得靠語言來想,不能憑空想??梢哉f,不憑借語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彼f的仍是語言與思維的不可分。再如《怎樣教語文課》中說:“在基本訓練中,最重要的還是思維的訓練,不要只顧到語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維的訓練。各門功課都和思維的訓練有關(guān),特別是語文課是著重訓練思維的。語言是和思維分不開的。語言是思維的固定形式。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說清楚。我們常說某人說話寫文章沒有條理。沒有條理,就因為他沒有養(yǎng)成很好的思維習慣,亂七八糟的想了,也就亂七八糟的說了寫了。所以教語文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訓練學生的思維,思維訓練的材料就是課文?!苯虒W課文,要注意用來訓練思維。關(guān)于思維,又有各種趨向及區(qū)分,比如順向與逆向、聚向與發(fā)散、求同與求異等等,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感性與理性,也就是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比如梁啟超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說:“現(xiàn)在中學教國文的大概先教近代文,次明元宋文,一直逆溯到古代;否則便由教員東選一篇西選一篇。這兩種辦法都不對。先教近代后教古代,是以為近代文易于古代,卻不知道古代文不一定都是難懂,近代文不一定都是容易懂。若是要東選西選,結(jié)果便是一種都不到家。我主張一學年有兩學期,一學期教記述文,一學期教論辨文,由簡單而復雜。記述文先靜后動,論辨文先說喻、倡導,而后對辯論小事的在先,論大事的在后,使學生知道理法,可以事半功倍?!睂τ谖谋荆髡卟捎玫氖嵌址?。記述文是或記或述,論辨文是或論或辯。這記述與論辨對應于思維便是形象與抽象,也可相應地分為形象文本與抽象文本。“先教學生以整理思想的主要條件,使他知道看文如何看,做文如何做,等講到一類文章的時候,便特別詳細說明這一類文章的理法?!比绱私虒W,則一類文章的寫法及特點等更便于掌握。就閱讀而言,形象文本與抽象文本是有區(qū)別的。對形象文本來說,是要能感知到形象。形象在不同的文體中仍有區(qū)分,比如詩中主要是意象,小說中主要是人物形象,而散文中多是觀感的印象。對抽象文本來說,是要能把握概念,尤其是主要概念與次要概念的關(guān)系及演繹推理等。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對應于基礎(chǔ)寫作,即為記敘文與議論文。而與學科對接,則就是文學與文化。形象文本多是記敘即文學的,抽象文本多是論述的即文化的,實用類文本則介于形象與抽象之間。
篇章與讀寫,可視為中間層次。篇章,是最大的語言單位。篇章,一般分內(nèi)容與形式兩方面,兩方面都要兼顧。大致而言,內(nèi)容層面有背景及意圖、類別、標題、內(nèi)涵等,形式層面包括文體、結(jié)構(gòu)、技法、語言等。講篇章或文章,多依據(jù)的是文章學方面的知識。只不過此種解讀,往往靜態(tài)居多。而化靜為動,便要講究方法與訓練能力。閱讀方法是多樣的,比如朗讀與默讀、精讀與略讀、速讀與慢讀、重讀或復讀、熟讀、比較閱讀等。朗讀是在聲音上體認,默讀則主要是看。夏丏尊在《閱讀什么和怎樣閱讀》中說:“把任何的書,從語言文字上著眼去學習研究,這種閱讀,可以說是屬于國語科的工作。閱讀通??煞譃閮煞N,一是略讀,一是精讀。略讀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內(nèi)容;精讀的目的在揣摩,在鑒賞。我以為要研究語言文字的法則,該注重于精讀?!甭宰x是把握大意,精讀則多有揣摩。語文教學中一般是精讀居多,但略讀也有其用。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边@里所說的會意就是略讀,能領(lǐng)會意思即可,也就是觀其大意。比如諸葛亮讀書是觀其大略,有別于徐庶等人的務求精熟。而精讀,仍得逐字逐句,理清句子間關(guān)系及層次段落,并歸納中心或主旨??熳x與慢讀,是就閱讀的速度而言的。葉圣陶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當然越快越好,可以經(jīng)濟時間,但是得以了解為先決條件。糊里糊涂讀得快,不如通體了解而讀得慢。練習的步驟該是先求其無不了解,然后求其盡量地快?!辈还芸熳x還是慢讀,都要先有了解,這了解也就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盡可能地快一些。凡瀏覽的,可速讀;屬于課業(yè)的,得慢讀。淺易的,可速讀;深難的,得慢讀。快讀與慢讀,大可交相為用,或者說各有針對。能讀得快的,就快一些讀;快不了的,便需放慢了來讀??熳x,可以快速瀏覽,多以捕捉大意或信息為主。慢讀,則要品味。且看宋代陸九淵的《讀書》詩:“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quán)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边@是說,讀書不可慌忙,倘那樣掛一漏萬地讀,收效甚微。應當換個心境,讓心情平靜下來,有涵泳的功夫,才能讀解出興味來。一時間難以領(lǐng)會的,不必強作解人,可暫且放過,留待他時他日再來讀解。但有切合于自身經(jīng)驗的,就要細細地思考一番,才會融入個人的涵養(yǎng)中去?!昂脮粎挵倩刈x”,則常要重讀或復讀,進而達到熟讀。還可引入別的文本,展開比較。
方法多是橫向的,能力則是縱向的。葉圣陶在《〈大學國文(現(xiàn)代文之部)〉序》中說:“無論理性的文章或者感性的文章,你要接受它,信從它,欣賞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評它,首先必須了解它,否則什么都會落空。了解作者寫作的時代環(huán)境。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途徑最為切要。除了信筆亂寫的東西,一篇文章總有個中心,一部書也有個中心,作者的思想怎樣從開頭逐步發(fā)展,環(huán)繞著那個中心,把那個中心雕啊刻的讓讀者能夠認識,能夠感動,這非了解不可。了解了這個,你才跟作者合得攏在一塊兒,你才有接受它,信從它,欣賞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評它的資格。要達到這樣的了解,自然得用分析的功夫。哪一部分是主要的意旨,哪一部分只是疏解,闡明,描摹,襯托,這一些又各有什么樣的作用,必得條分縷析的認清楚才成。同時對于一個語詞一種句式也不容忽略,作者用的這一個語詞這一種句式,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意念跟情態(tài),都要毫不含糊的咬個實?!毕攘私?,了解時代背景,了解思路及中心等;繼而分析,分析內(nèi)容的主次,分析詞語句式等;進而才是欣賞及批評。既講了能力上的了解欣賞批評等,又講了環(huán)繞中心來把握思路。葉圣陶在《論國文精讀指導不只是逐句講解》中說:“所謂欣賞,第一步還在透徹了解整篇文章,沒有一點含糊,沒有一點誤會。這一步做到了,然后再進一步,體會作者意念發(fā)展的途徑及其辛苦經(jīng)營的功力。體會而有所得,那躊躇滿志,與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時候不相上下;這就是欣賞,這就是有了欣賞的能力。而所謂體會,得用內(nèi)省的方法,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而推及作品;又得用分析的方法,解剖作品的各部,再求其綜合;體會決不是冥心盲索、信口亂說的事。這種能力的培植全在隨時的指點與誘導?!毕纫私?,也就是理解。透徹了解,也就是充分理解。內(nèi)省的方法,則是領(lǐng)會。分析了,還得有所綜合。此中所提及的能力層級,就是理解、領(lǐng)會、分析、綜合、鑒賞等。而今能力由低到高,有層級之分,包括識記與理解、分析與概括、篩選與探究、鑒賞與評價等。
讀與寫,面對的都是篇章。閱讀是面對已成形的篇章,寫作是面對未成形的篇章,但已成形的篇章對未成形的篇章有一種參照作用。至于更具體的途徑,則就是讀寫結(jié)合。阮真在《中學作文教學研究》中說:“學生課內(nèi)所讀的書或文章,里邊往往有意義可以發(fā)揮,有問題可以討論,有文字可以摹擬或翻改的地方,這也是作文好機會,在這中間出題目,學生容易有話說,有文做,而且在作文的法度上也有準則。在指導閱讀的時候,教師就該教學生留意的。這種讀作聯(lián)絡(luò)的方法,可以作為教學的主干,教作文的經(jīng)常方法?!边@里所說的讀作聯(lián)絡(luò),也即讀寫結(jié)合。讀寫結(jié)合的訓練,包括仿寫、擴寫、縮寫、改寫、續(xù)寫等。仿寫是有所仿照,便于揣摩借鑒。擴寫則有所擴充,比如古詩詞中一些短小的篇章及名句,即可拿來擴寫。著眼于原詩的情景或意境,再擴充一些細節(jié)及場景,還可適當?shù)匕l(fā)揮想象。縮寫,多是壓縮內(nèi)容。比如名篇名著的閱讀,可縮寫故事梗概。改寫,即改換要求來寫。比如讀了《祝?!?,可改寫為祥林嫂的故事。續(xù)寫,多是有所補充。比如《項鏈》中當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弥楁準羌俚囊院螅泻畏磻?,就可續(xù)寫下去。配合文本教學或?qū)W習,還可寫一些讀后感、讀書隨筆及小評論等,都是很能體現(xiàn)讀寫結(jié)合的。
寫作,又有其文體要求,即作文。葉圣陶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練習寫作,最好從記敘文入手。記敘文的材料是現(xiàn)成的,作者只須加上安排取舍的工夫,容易著手。議論文也不是不必練習,但是所說的道理或意見必須明白透澈,最忌把不甚了了的道理或意見亂說一陣。因此,練習議論文該從切近自身的話題入手,如學習心得和見聞隨感之類。”記敘文直接取材于生活,但要懂得安排取舍,也就是加工。議論文得切近自身,仍可與學習及生活結(jié)合。朱光潛在《談作文》中說:“讀書只是一步預備的工夫,真正學作文,還要特別注意寫生。要寫生,須勤做描寫文和記敘文。中國國文教員們常埋怨學生們不會做議論文。我以為這并不算奇怪。中學生的理解和知識大半都很貧弱,胸中沒有議論,何能做得出議論文?許多國文教員們叫學生入手就做議論文,這是沒有脫去科舉時代的陋習。初學做議論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濫的路上去。我以為初學作文應該從描寫文和記敘文入手,這兩種文做好了,議論文是很容易辦的?!边@里所說的作文訓練,應先著眼于描寫與記敘,然后才是議論。對應于思維,就是由形象而抽象。作文伊始,應當由形象入手,對應于表達,就是敘述與描寫。至于議論,則要由形象思維轉(zhuǎn)入抽象思維。抽象思維,主要是用概念來思維。且就訓練設(shè)計而言,是可由文體出發(fā),并選編一些范文,以供參照。
文學與文化及人文,則是更高的層次。梁實秋在《現(xiàn)代文學論》中說:“最基本的研究文學的方法,便是精讀作品?!比允菑娬{(diào)精讀,進而鑒賞及評論。“精讀包括兩個條件,第一,作品要經(jīng)過適當?shù)倪x擇;第二,讀的方法要力求精到?!弊x什么及怎么讀,都有講究?!坝删x作品以至背景研究,這便是普通研究文學的正當途徑。”至于借助其它學科來研究,比如心理分析與經(jīng)濟解釋等,則要慎重。如何選擇,不妨由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但最好是與課內(nèi)有些關(guān)聯(lián)。比如課內(nèi)讀了某作家的作品,感覺有興味,課外就可多讀一些。林語堂說:“我以為一個人能發(fā)現(xiàn)他所愛好的作家,實在是他的智力進展里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闭樟终Z堂的說法,就是找尋精神上的朋友。也只有這樣的讀書,才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說得上痛癢相關(guān)。另一種方式是找尋優(yōu)良的選本,從選本入手,也可識得許多名家名作。孫犁在《與友人論學習古文》中說:“我從來也不敢輕視像《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這樣的選本,像這樣的選家,這樣的選本,造福于后人的,實在太大了。”為人所公認的優(yōu)良選本,就是首選的讀物。再由選本涉獵開去,就可拓開閱讀的視野。閱讀的延伸由課內(nèi)而課外,最起碼的是比課本內(nèi)容多了一些。至于拓展開去,無有窮盡,因語文的課內(nèi)與課外就是有限與無限的關(guān)系。而閱讀中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很難有質(zhì)的飛躍。
葉圣陶在《答學習國文該讀些什么書》中說:“文藝作品中裝載的也是人們的意思情感,不過那本質(zhì)比一般的意思情感來得精妙,表達的方式又恰如其分,剛剛把那本質(zhì)傳出,可以使人家心領(lǐng)神會:這就給它取個名稱叫做文藝,以便與一般普通文字有個分別?!蔽乃嚤绕胀ㄎ淖指?。因而不止于讀,還可鑒賞及評論?!霸瓉硪馑记楦信c表達方式都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chǎn)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有寫出像樣的文藝作品的希望?!敝劣趧?chuàng)作,仍是源于生活的,要在生活中體悟。書本的作用,則是提供參照及積累。葉圣陶在《怎樣教語文課》中說:“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學生喜歡寫文藝作品,教師是沒有理由反對的,應該幫助他。但是必須明確,語文課并不是要學生搞創(chuàng)作,并不是培養(yǎng)作家的。那是另外一回事?!边@是說對有文學創(chuàng)作有愛好的,要加以指導,但不能替代更為基礎(chǔ)的寫作,即作文。換言之,由作文起步,更為切實。
比起文學來,文化的范圍更廣。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子集中,經(jīng)史子大都是文化,集部才多是文學。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講“國學的本體”,分“經(jīng)史非神話”“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歷史非小說傳奇”。仍是經(jīng)史優(yōu)先的。他又說“六經(jīng)皆史也”,則經(jīng)史不可分。講“國學的派別”,分經(jīng)學、哲學、文學。經(jīng)學自是延續(xù)傳統(tǒng)的。哲學為求知的學問?!坝懻撜軐W的,在國學以子部為最多,經(jīng)部中雖有極少部分與哲學有關(guān),但大部分是為別種目的而作的。”所謂別種目的,即政治與教化。文學,是廣義的。集內(nèi)文有記事文、論議文;集外文,即子史經(jīng)中之文等等?!拔覀兤胀ㄖv文,大概指集部而言,那經(jīng)、史、子,文非不佳,而不以文稱?!眲t縮小范圍,有所界定。其結(jié)論是:“從根本上講,經(jīng)史是決不可以分的。經(jīng)是古代的歷史,也可以說是斷代史。我們治史,當然要先看通史,再治斷代的史,才有效果,若專治斷代史,效果是很微細的。治經(jīng),不先治通史,治經(jīng)不和通史融通,其弊與專治斷代史等,如何能得利益?”強調(diào)的仍是經(jīng)與史的結(jié)合。曹聚仁在《〈國學概論〉小識》中說:“在我們以前,既沒人曾把國學整理一下,到現(xiàn)在還仿佛一大堆亂書,政治、哲學、倫理、宗教,以及其他各種科學都包含著。我們既要明白其中究竟是怎樣的,非坐待可以得到。及今用精力把他系統(tǒng)的整理起來,或者能夠觀察明白,使后人也得著好處。所以謀學術(shù)界的共同便利,也非將國學研究一下不可?!边@其實就是吸收西方的學科分類,對傳統(tǒng)經(jīng)史子集加以整理及整合。錢穆在《文化學大義》中列舉了七要素:經(jīng)濟、政治、科學、宗教、道德、文學和藝術(shù)。其實還有歷史、哲學、社會、教育、法律等。其實多樣或多元的文化表現(xiàn),仍就是人的作為。且文化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要有精神的傳承。
至于人文養(yǎng)成,則要落實到自己身上來。羅庸在《我的中學國文老師》中說:“近三十年來中學國文教材一貫的毛病是‘雜,姑無論學生不能講清背熟,就是能講能背也沒有多大效用。但看每年大學招生的國文卷,幾乎沒有一篇略具風格的,就因為中學六年中沒有一貫的涵泳。”于此可見涵泳的重要?;蛘哒f,教材選文也要有助于領(lǐng)會體認。且看葉圣陶的《“為己”》:“簡單說一句,各種功課就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分類的綱要。咱們生活中,無論物質(zhì)方面或精神方面,凡是必需的道理跟做法,各種功課都有涉及;所以說是一切道理跟做法的綱要?!庇终f:“書固然要讀,可是印在書本上的不過是各種道理跟做法的記錄,最要緊的一步還在把這些道理跟做法化為咱們的知跟能?!焙茱@然,是要學以致用的。再如《新精神》中說:“以生活為本位,隨時學習,隨時受用。知識不是點綴品,追求知識是為充實生活,知識必須化為身體上的血肉,生活上的習慣,不僅掛在口頭筆頭裝點門面?!庇秩纭蹲约菏苡谩罚骸盀榱斯┳约菏苡?,我們才去求知識,練能力:這一點必須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后,一個學生自然知道上學不是為了遵從父兄的督促,不是為了應酬學校的招徠,上學原是自己的事情。也自然知道上學的目標不是為分數(shù),不是為文憑,不是為某級學校畢業(yè)生的名目,卻為的充實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正當?shù)膶W習態(tài)度。即使不在學校里的,只要他還在求知識,練能力,也應當抱著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這是說仍得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進而充實生活,也就是受用了。
[作者通聯(lián):福建長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