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媛
(楚雄師范學院語言文化學院 云南 楚雄 675000)
大學英語是高校培養(yǎng)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主要課程,是一門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尤其在新時代,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能強化學生的英語新聞聽力水平,讓學生養(yǎng)成關(guān)注全球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和社會發(fā)展趨勢的習慣,能有效強化新時代大學生的命運共同體意識;能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技巧和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能為學生未來接受更高層次教育打下良好的的英語文獻閱讀基礎;能教會學生英語寫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為學生未來職業(yè)提升和文獻撰寫打下良好基礎;能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翻譯能力,提高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同時,學生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能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隨著高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推進,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縮減了大學英語的課時,尤其對地域和生源方面不占優(yōu)勢的地方二本院校而言,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動機是喚起學生學習行動的內(nèi)驅(qū)力,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目標的設定和努力程度。加德納和蘭伯特把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融合型動機是指為了跟目的語社團直接進行交際,與目的語文化有更多的接觸,甚至想進一步融合到第二語言社團中成為其中一員。工具型動機是指把第二語言用作工具的實際目的,出于工作上、教育上或經(jīng)濟上的需要,如查閱資料,進行研究,尋找工作,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改善自己的社會地位等。
對于地方二本院校的大部分學生來說,受入學英語基礎的影響及畢業(yè)后面臨的巨大就業(yè)壓力,大多數(shù)學生具有工具型學習動機,少數(shù)學生同時具有工具型和融合型學習動機。換言之,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內(nèi)驅(qū)力主要是獲得學分和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部分學生,尤其是學分獲得型學生,通常入學時英語基礎相對較弱,對英語學習有畏難心理,學習比較被動。同時具有兩種動機的學生通常入學時英語成績良好,中學時打下了很好的英語基礎,有一定的英美文化知識積累,自學能力強,他們的英語學習內(nèi)驅(qū)力主要出于對英語的喜愛和想要獲取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取得英語科目的成績優(yōu)勢或獲得一些英語類職業(yè)資格證書。課時縮減后,為了確保教學內(nèi)容的完成,大部分教師以課本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既不能深入進行考試技巧講解,也不能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太多的深化與拓展,教學節(jié)奏通常較快,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學習期待產(chǎn)生了差距,導致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效果不理想,部分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甚至進入自我放棄狀態(tài)。尤其是大學英語三和大學英語四的教學課時縮減為每周兩課時后,聽力教學就取消了,而聽力理解能力是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學生的短板,也是四六級考試的一大占分題型,聽力教學的缺失,對學生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信心造成了打擊。因此,教學課時的縮減、教學內(nèi)容的課本化以及聽力教學的缺失都會讓學生慢慢對課堂教學失去興趣,長此以往,無論是具有工具型還是融合型學習動機的學生,學習動機都會慢慢減退。
教學理念是教學設計的指路燈,好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好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學設計以學生產(chǎn)出為中心,能讓學生積極融入教學,在學習中有獲得感,能明確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最大化。在課時壓縮背景下,一些地方二本院校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偏向?qū)W生中心型或教材中心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無可厚非,但是度的把握比較難。過于強調(diào)學生的教學中心性,容易弱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而且讓學生自主完成的內(nèi)容太多,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相對偏弱的地方二本院校學生來說,教學效果不一定理想。教材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但如果教學過度依賴教材,讓教材成為課堂教學的指揮棒,缺乏對教材內(nèi)容的深化與拓展,僅僅停留在課文結(jié)構(gòu)、單詞和語法的層面上,學生被動接受語言知識的機械輸入,缺乏語言實踐的語境和情景刺激學生語言學習的輸出,必定會引發(fā)學生的反感與抵觸,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受學情和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很難衡量一節(jié)課的課堂容量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由于課時縮減,單元課程的教學受限于課堂單位時間,教師就通過加快授課節(jié)奏的方式來提高課堂容量,這是不可取的。學生不是裝知識的容器,教師也不是知識的填塞工,課堂容量應該緊扣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師設計教學內(nèi)容和組織課堂活動的指揮棒。隨著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推進,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也應逐步得到豐富。趙巍認為,“充分考慮大學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將二者和諧統(tǒng)一地體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是改革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方向,也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及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币虼?,除了傳統(tǒng)的聽說讀寫譯等語言目標外,跨文化交際目標、情感目標和思政目標也應該是大學英語課程的重要目標,這一點也與2020 版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相符?!吨改稀访鞔_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從而在立德樹人方面發(fā)揮出重要作用。同時,《指南》還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但是,受課時縮減的影響,分配到每個教學單元的課時數(shù)減少,教師為了跟上教學進度,教學內(nèi)容的深化與拓展就會受限,從而導致教師雖然給每個單元設定了不止一個目標,但是在具體教學中,知識目標還是教師優(yōu)先要完成或達到的目標,而其他課程目標就難以達成或只能部分達成。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指的是利用課堂教學以外的時間安排學生參加一個或多個英語學習或?qū)嵺`有關(guān)的活動,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與課堂教學相比,它的安排更靈活。在課時縮減背景下,如果第二課堂開展得好,必然會對大學英語教學有很好的輔助作用。但是,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的大學英語第二課堂主要是以英語角的形式開展,舉辦的形式主要以主題性口語交流為主,模式相對陳舊、單一。有外籍教師參加的英語角,學生的參與度相對高,能從外籍教師那里獲得和英語本土人士交流的機會,學到一些英美文化知識,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但是受疫情防控的影響,外籍教師到地方二本院校任教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語角的開展效果。此外,大部分地方二本院校的學生入學英語基礎不夠好,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弱,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家庭原因,性格內(nèi)向,害怕在公眾面前表現(xiàn)自己,參加這樣的活動主要是為了獲得平時成績分,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由于教師無法顧及所有學生,多數(shù)時候只能由學生小組長負責本小組活動的組織與開展,而這些小組長的組織能力參差不齊,全部小組的活動效果不一定都能達到預期。因此,在一些院校,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開展形式大于內(nèi)容,效果不盡如人意。
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學生對學習重要性的認知和自己的學習信心,因為這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和成就需要。對于具有工具型學習動機、入學基礎相對弱的學生,要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就要想方設法轉(zhuǎn)變他們對英語學習重要性的認知,讓他們的觀念從“老師要我學”轉(zhuǎn)變成“我要學,要學好”,把消極的想法如“驅(qū)使我到英語課堂的是鬧鐘和學分”變成“我期待英語課”。教師可以適時給學生分享一些英語學習的勵志演講視頻,加入一些英語學習重要性的教育。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關(guān)心和鼓勵這部分學生,在自主學習任務的安排時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分類安排,讓學生在完成任務時既有挑戰(zhàn)性又有成就感。對于想要參加英語等級考試的學生,教師應根據(jù)學生情況,在教學內(nèi)容中有意識地穿插考試技巧的講解。教材內(nèi)容是考級的基礎,和考級輔導本身不沖突,教師可以多鉆研教材,適時進行考級輔導,讓需要考級的學生獲得信心。對于具有融合型動機的學生,教師要在自主學習任務安排時有針對性地安排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督促他們學習,同時給予他們幫助。
在教學理念方面,教師可以參考借鑒由文秋芳教授團隊創(chuàng)建的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產(chǎn)出導向法)理論體系倡導的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和全人育人說。在該教學理念下,學習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服務對象、學生的學習產(chǎn)出是課堂的重點,教材是實現(xiàn)學習產(chǎn)出的手段,教育的目標不是單一的,要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服務,非常符合新時代大學英語的教學導向。
課前導學指的是在課前給學生提供學習資料、設置學習任務,讓學生進入課堂前在心理和知識上做好學習準備。課前導學類似于課時縮減前的warm-up,但是形式比warmup 靈活。warm-up 通常是單元主題的導入,以小組討論為主,形式相對單一。而課前給學生發(fā)導學案和學習資料,可以節(jié)省課堂導入時間,又能讓學生熟悉單元主題、要點詞匯、句型,獲得學習信心。筆者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Living Green 為例。在導學階段,筆者給學生安排兩個任務:觀看視頻,熟悉單元主題相關(guān)詞匯、表達和句型;完成基于主課文快速閱讀的閱讀理解題。筆者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guān)低碳生活或極簡生活的英文或中英對照的視頻,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英語基礎選擇其中至少2 個視頻學習,視頻里會有“碳足跡”“可生物降解”“垃圾分類”“一次性包裝”等一些和單元主題相關(guān)的詞匯和表達,學習時要求學生做筆記,發(fā)在群里共享。視頻學習完后要求學生談論日常低碳生活的一些措施并在課堂上分享,提高學生從詞到句的轉(zhuǎn)換能力?;谥髡n文的快速閱讀理解,筆者會提供不同難度的10-15 個問題,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選擇完成其中7 道題。上課前,不同英語基礎的學生都已經(jīng)對本單元的要點詞匯和表達有了積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節(jié)能妙招,達成了部分的知識和思政目標,有效地輔助了課堂教學。筆者布置的課后督學有三種形式,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英語基礎和興趣完成其中兩種:日常生活中如何節(jié)能的段落寫作;釘釘打卡課文要點詞匯、短語和句型;觀看學習強國視頻,鞏固已學知識的同時獲得知識的拓展,并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對教學目標中的知識和思政目標進行二次補充。
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開展不能吃大鍋飯,更不能一刀切,要打破單一的話題討論模式,讓教師發(fā)揮所長,學生充滿興趣。同時,要尊重師生的意愿和興趣,提供豐富的活動類型供師生選擇,如新聞聽播、演講、翻譯、影視欣賞、英文歌曲演唱、話劇等。同時,活動內(nèi)容的難度應該有梯度性和漸進性。
課時縮減后,地方二本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確實面臨著各種困難,但如果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充分利用好課前導學、課后督學及第二課堂的輔助作用,課堂上的“the teacher on the move”就有望轉(zhuǎn)變?yōu)椤皊tudents on the m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