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麥鳳,王嬌愛,張 晶,高 璐,黨建友,裴雪霞,馬愛平
(山西農業(yè)大學小麥研究所,山西 臨汾 041000)
農藥化學品毒性較高、環(huán)境釋放率較大、影響面廣,保護作物的同時也進入了環(huán)境,因此,不同程度地破壞了農業(yè)生態(tài),危害人體健康[1]。小麥蚜蟲造成千粒質量降低3.2%~47.0%,減產10%~15%,嚴重田塊產量損失達40%以上[2]。隨著氣候變暖導致麥蚜的主要分布和為害區(qū)向高緯度地區(qū)轉移,增加了生長季的有效積溫,導致麥蚜始見期、遷飛期、盛蟲期等物候發(fā)生期提前;溫度升高提高了麥蚜的越冬存活率,使溫帶地區(qū)春夏季種群數量增加[3-5];與此同時,較多研究表明,麥蚜對個別農藥已存在抗性[6,7]。氣候變暖和麥蚜抗性提高導致蚜蟲防治難度加大,而目前防治蚜蟲的措施仍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因此,較多科技工作者開展了農藥對土壤殘留和小麥籽粒的殘留研究,史雪巖[8]等人開展了西北春小麥和麥田土壤中15種常用農藥殘留的檢測,研究表明,僅在采自甘肅金昌的小麥籽粒樣品中檢出了戊唑醇,且未超過最大殘留限量,在其他樣品中均未檢出15種農藥的殘留。沈燕[9]等人開展了蘇中地區(qū)小麥籽粒和土壤中有機磷農藥殘留分析,結果表明,小麥籽粒和土壤有機磷農藥檢出率分別為95.2%和100%,農藥殘留現象比較普遍;中等毒性有機磷農藥毒死蜱和樂果在蘇中地區(qū)普遍存在;小麥籽粒中7種有機磷農藥平均濃度均不超標。與此同時,張乃芹[10]等人提出了小麥蚜蟲綜合治理策略。以上研究成果較好地反映了麥蚜的發(fā)展趨勢、小麥籽粒農藥殘留的現狀及綜合治理策略,為我國麥蚜防治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撐。但由于不同區(qū)域小麥物候期不同、蚜蟲抗性不同、關鍵氣象因子溫度增溫幅度不一及其他土壤環(huán)境因素不同,因此,不同農藥品種對小麥籽粒殘留的影響不同。本研究在山西小麥主產區(qū)選擇不同農藥品種開展灌漿期蚜蟲防治,探討其對小麥籽粒的殘留影響,旨在選擇出籽粒殘留量較低的農藥品種,為山西小麥主產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技術支撐。
試驗于2017年—2019年在山西農業(yè)大學小麥研究所韓村試驗基地(111°34′36″E 36°8′43″N)實施,海拔459.0 m。2017年—2018年試驗年度小麥生育期間降水185.1 mm,較常年(141.8 mm)多43.3 mm;2018年—2019年度全生育期降雨為135.8 mm,較常年(141.8 mm)少6.0 mm。試驗年度小麥生育期平均氣溫,2017年—2018年度較常年高1.83℃,2018年—2019年度較常年高1.63℃。
2個試驗年度所用農藥品種為10%吡蟲啉、22%噻蟲嗪、40%聯苯菊脂、2.5%高效氯氟氰菊酯、6%聯苯菊脂·啶蟲脒,均在當地市場購置。
試驗年度均采用大區(qū)對比法,共設6個處理:分別為10%吡蟲啉(300 g/hm2)、22%噻蟲嗪(300 g/hm2)、40%聯苯菊脂(1 200 mL/hm2)、2.5%高效氯氟氰菊酯(900 mL/hm2)、6%聯苯菊脂·啶蟲脒(750 mL/hm2)、空白對照(噴施清水)。2017年—2018年、2018年—2019年度試驗小區(qū)面積分別為300 m2、133.4 m2,噴施時間分別為2018年5月23日、2019年5月20日。
籽粒取樣:2個試驗年度均在成熟期,每個處理取樣3次重復,脫粒后混勻留樣200~300 g保存于冰箱內。
測定方法:2個試驗年度均由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研究所采用QuEChERS方法測定。
從表1可以看出,2017年—2018年度對10%吡蟲啉、22%噻蟲嗪、40%聯苯菊脂、2.5%高效氯氟氰菊酯、6%聯苯菊脂·啶蟲脒、空白對照(噴施清水)處理進行檢測,2.5%高效氯氟氰菊酯、40%聯苯菊酯、6%聯苯菊脂·啶蟲脒、10%吡蟲啉、22%噻蟲嗪均有殘留,除吡蟲啉超出檢測限外,其他幾個處理均未超出檢測限,殘留量大小依次為10%吡蟲啉>6%聯苯菊酯·啶蟲脒>40%聯苯菊酯>22%噻蟲嗪>2.5%高效氯氟氰菊酯,對40%聯苯菊酯、6%聯苯菊酯·啶蟲脒、10%吡蟲啉、22%噻蟲嗪4個處理配對T檢驗,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1 不同農藥品種小麥生長灌漿期防治蚜蟲對小麥籽粒殘留的影響(2017年—2018年)Tab.1 The effect of aphid control on wheat grain residue in the growth and filling period of different pesticide wheat varieties(2017 to 2018)
從表2可以看出,2018年—2019年不同農藥在灌漿期防治蚜蟲對小麥籽粒的殘留量影響不同。40%聯苯菊酯、6%聯苯菊脂·啶蟲脒、22%噻蟲嗪、10%吡蟲啉均有殘留,2.5%高效氯氟氰菊酯殘留較小。對5個農藥品種5次重復測定方差分析表明,聯苯菊酯與其他4種農藥的殘留量存在10%和5%的差異。
表2 不同農藥殘留差異顯著性分析(2018年—2019年)Tab.2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pesticide residues must be analyzed(2018 to 2019)
從表3可以看出,2年試驗結果表明,殘留量依次為10%吡蟲啉>6%聯苯菊脂·啶蟲脒>40%聯苯菊酯>22%噻蟲嗪>2.5%高效氯氟氰菊酯,其中10%吡蟲啉、40%聯苯菊酯分別在2個試驗年度均超出檢測標準,而2.5%高效氯氟氰菊酯2年均未檢出,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灌漿期防治蚜蟲其對小麥籽粒的殘留較小。
表3 不同農藥品種對小麥籽粒殘留量的影響(2017年—2019年)Tab.3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esticide varieties on wheat grain residues(2017 to 2019)
在晉南小麥主產區(qū),不同農藥品種灌漿期防治蚜蟲對小麥籽粒殘留量的影響不同。10%吡蟲啉、6%聯苯菊脂·啶蟲脒、40%聯苯菊酯、22%噻蟲嗪均有殘留;2.5%高效氯氟氰菊酯2個試驗年度均未檢出,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具有較好的降低殘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