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星
(黔南州都勻茶場,貴州黔南 558000)
我國南方高山坡地具有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適宜種植茶樹,茶葉品質較好。1)晝夜溫差大,白天合成的光合產物多,夜間呼吸作用較弱,從而提高了鮮葉的有效成分含量;2)山中多云霧,白天以漫射光為主,而漫射光中以短波長的藍紫光為主,非常有利于茶葉內的咖啡堿及含氮芳香物的形成和積累;3)茶樹長年生長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枝葉飽受霧露的滋潤,茶樹芽葉肥壯,葉質嫩軟,白毫顯露?;诖?,南方各地利用荒地、退耕還林地等高山坡地種植茶樹,茶園面積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但是,在高山坡地建立茶園存在土壤肥力低(新墾茶園基本上為荒坡)的客觀實際,加上多數茶園在管理上沿用傳統(tǒng)的管理技術,后期肥料投入少,茶園生長勢弱、投產晚、效益低等問題突出,有相當一部分茶園處于荒廢狀態(tài)[1]。
因此,在高山坡地幼齡密植茶園的管理中如何通過技術措施使茶園發(fā)揮其密植群體優(yōu)勢、早期獲得經濟效益的作用成為當前高山坡地茶園管理的一個難題[2]。根據對貴州省黔南州高山坡地雙條幼齡密植茶園管理采取摘心打頂輔助定型修剪新技術的實踐,發(fā)現該技術能使新栽植茶園比傳統(tǒng)管理茶園投產早,效益明顯。
黔南州山區(qū)坡地土質深厚,底土為黃色黏土,pH值4.5~5.5。通過對坡地全面低墾,復墾栽植溝,在溝底施入少量磷肥和油枯有機肥后,進行雙條開穴栽植茶苗。栽植方式為雙條密植(大行距150 cm,條距30 cm,穴距30 cm),每穴栽植2株。栽植品種為福鼎大白茶和當地苔茶,苗齡1.5~2.0 齡,栽植時間為春季。以相鄰區(qū)域坡地茶園設置新技術管理區(qū)與傳統(tǒng)技術管理區(qū),對二者在幼齡管理期至投產后的各項指標內容進行對比研究。
針對幼齡茶,在每次定型修剪前的生長季節(jié)中(主要是春季),茶農對茶樹頂端一芽二、三葉幼嫩新梢適時適量進行摘心打頂,保留少數夏梢,秋梢不采,在冬季時結合茶樹整體生長情況進行定型修剪。這種以摘心打頂措施促進茶樹中下部快速生長,以定型修剪措施培養(yǎng)分枝層次和構建良好骨架,二者綜合作用使茶樹個體全面快速生長、整個茶園早期形成良好群體生長勢的技術稱之為摘心打頂輔助定型修剪技術。
技術實施流程:茶苗定植后,人工摘心打頂,根據茶苗生長情況,當年可進行2~3次,之后視茶樹骨架分布情況及時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3];在第二次定型修剪前,視茶苗生長情況可進行3~4 次摘心打頂;在第三次定型修剪前,可進行4~5次摘心打頂。通過3 年摘心打頂和定型修剪,茶園已形成較強生長勢,可進行批量生產。
摘心打頂是其中的關鍵性技術,主要包括以下3項技術要點。1)按要求摘掉幼齡茶樹頂端成熟的一芽二、三葉新梢,不采側枝芽葉,促進茶樹中下部側枝的生長和不定芽的萌發(fā),提高茶樹大小行間裸露土地的枝葉覆蓋率。2)盡量同步摘除老化的芽葉,如果只采嫩梢不摘掉老化枝梢,勢必造成茶樹頂端枝條老嫩雜生、生長不齊。3)有規(guī)律地進行批次采摘,不能見茶就采,具體的批次采摘時間視季節(jié)性茶樹的生長情況而定。
傳統(tǒng)定型修剪管理技術就是在幼齡茶樹生長管理中為了控制頂端生長優(yōu)勢,培養(yǎng)樹冠骨架,促進分枝和形成多層次,擴大樹冠采摘面而進行修剪的技術措施。通過3次定型修剪控制樹高在55 cm左右。
1)莖基圍,即主干基部的周長。2)小行間封行率,即雙條密植茶樹間距內枝葉生長覆蓋間隙的程度。3)大行間封行率,即相鄰大茶行間距(大行距)枝葉生長覆蓋間隙的程度。4)分枝數,即摘心打頂后出現的分枝數目。5)分枝層次,即分枝數比較集中而形成的明顯層次。6)芽頭密度,即每平方米樹冠面上萌發(fā)的芽頭數。7)產量,即按要求進行采摘生產的茶青數量。8)茶園生長勢,評價方面包括茶樹主干是否明顯,骨干枝是否粗壯、層次多,采摘面生長枝是否健壯而茂密、樹冠是否廣闊、病蟲害情況,群體茶樹生長是否旺盛、優(yōu)質茶青采摘量多寡等。茶樹生長勢分為良、一般、差[4]。
以摘心打頂輔助定型修剪新技術管理的茶園(“摘心”組)為示范點,以傳統(tǒng)定型修剪技術管理的茶園(“傳統(tǒng)”組)為對照點,對茶園的各項生長指標內容進行對比分析,評價新技術的應用成效。
采用摘心打頂技術管理的茶園,當新梢長度超過20 cm 時開始對茶樹頂部實施摘心打頂措施,多數茶園第1 次摘心打頂是在栽植時進行,第1 次定型修剪時間與傳統(tǒng)管理茶園一致。如表1 所示,使用摘心打頂技術管理的茶園,在第1 次定型修剪前,茶園的各項指標略優(yōu)于傳統(tǒng)技術管理的茶園。
表1 第1次定型修剪前茶園摘心打頂生長勢
同樣,在進行第2 次定型修剪前,使用摘心打頂技術管理的茶園,小行間枝葉覆蓋率達85%,大行間茶樹枝葉覆蓋率近70%,茶樹群體生長勢開始顯現;而傳統(tǒng)技術管理茶園的大小行間空隙大,茶樹生長勢差(見表2)。
表2 第2次定型修剪前茶園摘心打頂生長勢
采用摘心打頂技術管理的茶園在第3 次定型修剪前,樹冠比傳統(tǒng)技術管理的茶樹增加了1 個層次,小行間已封行,大行間枝葉覆蓋率近80%,同時在茶樹群體間逐漸形成了微域小氣候環(huán)境,茶園群體生長勢明顯,在茶樹第2 次定型修剪后就可初步進行茶青采摘(見表3)。
表3 第3次定型修剪前茶樹生長勢
運用新技術管理的茶園,在第3 次定型修剪后,大小行間全部封行,寬闊的樹冠采摘面已形成,葉層厚度及芽頭密度已達到進行正常的批量采摘指標,初步形成了產量,生長勢良好。而傳統(tǒng)技術管理的茶園在第2 次定型修剪后還未形成良好的生長勢,未能采摘,直到進行第3 次定型修剪后才初步形成一般生長勢,茶樹冠幅、葉層厚度及芽頭密度均低于新技術管理茶園,并且進入初步采摘后需要實行以養(yǎng)為主、采摘為輔的管理措施,采摘量較低,產量不及摘心技術管理茶園的1∕4(見表4)。
表4 第3次定型修剪后茶園生長勢
通過對黔南州山區(qū)坡地栽植的雙條密植幼齡茶園在3 次定型修剪期間采取不同技術管理,以及對投產后的茶園跟蹤研究,發(fā)現采取摘心打頂輔助定型修剪新技術管理的茶園在第2 次定型修剪后就形成了良好的生長勢,初步投入了生產,比傳統(tǒng)技術管理的茶園投產提早2 年;而傳統(tǒng)技術管理的茶園在投產3 年后,產量才逐漸趕上新技術管理的茶園[5]。摘心打頂輔助定型修剪技術能使密植幼齡茶園快速形成良好的群體生長勢,縮短投產時間,早期產生明顯效益,其原因可歸納為以下3個方面。
1)摘心打頂對茶樹較快形成第1層次的骨架具有促進作用。第1 次摘心打頂促進了第1 層次骨干枝早期形成,從而為茶樹側枝的快速生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茶樹骨架第1層次的提早形成奠定了基礎。
2)摘心打頂對早期形成微域小氣候環(huán)境具有重要作用。多次摘心打頂促進了側枝芽葉的生長,加快了大小行間的枝葉覆蓋率,同時新增的側枝芽葉擴大了茶樹光合作用的面積,從而制造更多的養(yǎng)料;大小行間的早期封行,減少了雜草的滋生,枯枝落葉不斷累積在行間,形成了溫濕度相宜的封閉區(qū)域,造就了茶樹行間小氣候特殊環(huán)境,形成了行間特殊的“蓬心土壤”,“蓬心土壤”產生的肥力及時有力地增強了茶樹的營養(yǎng)供給,彌補了茶樹先期肥力不足的缺陷,從而增強了樹勢。
3)定型修剪是茶樹形成良好骨架的關鍵。多次摘心打頂后,茶樹分枝多,層次不明顯,骨干枝細弱,通過1 年1 次的定型修剪,矯正茶樹各層次的骨干枝和整齊樹冠采摘面,為形成良好的層次骨架和樹冠結構建立了穩(wěn)固的基礎。摘心打頂是圍繞定型修剪而采取的積極促進生長勢的輔助性措施,而定型修剪則是主要技術性措施,二者有著主次之分。
實施摘心打頂輔助定型修剪技術的效果,與人為積極主動管理密切相關,在執(zhí)行過程中需注意以下3 點:①初次進行摘心打頂要根據茶樹生長情況確定高度;②加強茶園的除草、松土、淺耕等作業(yè),促進土壤地上部微域小氣候早期形成,增強茶樹根系的自養(yǎng)能力;③加強對茶樹病蟲害的監(jiān)測,及時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