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藝林(南京工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
勞動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基礎,是社會關系中緊密的紐帶,也是人最具有特征的行為。在這個前提下,大學生應當了解勞動教育的意義,通過勞動和奮斗,才能夠提升集體的力量,大學生應當主動把握勞動的理論意義和在現(xiàn)實中的價值。
勞動和生活息息相關,關乎每一個人的社會生活和實際應用,勞動教育在實踐邏輯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個人還是集體層面,都需要培養(yǎng)一定的時代精神。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如今的大學生教育中,更應當讓青年人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擔當,充分發(fā)揮素質教育的優(yōu)勢,將勞動教育貫穿至大學生的頭腦之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將理論應用到個人實踐中,在勞動中提升自己,更加融入理論知識,才擁有新時代背景下的先進性和科學性。
勞動最終要應用到現(xiàn)實世界中,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到的各種勞動教育反映了如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才能夠擁有奉獻的精神和豐富的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利于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個人能力,在社會上更好立足,樹立大學生應當具有的榜樣,成為社會上的螺絲釘,更好地建設國家,早日為民族復興和現(xiàn)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相互結合,形成一定的平衡,而不是空談理論或只談實踐。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大學思想政治課程應當融入創(chuàng)新精神,才能夠提升學生的吸收效果,在現(xiàn)實的實踐中吸收傳統(tǒng)的優(yōu)勢,發(fā)揮現(xiàn)代需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建設的目標。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應當融入實踐才能不斷吸收正確的態(tài)度,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有所依據(jù),不斷反思和反饋、吸收經(jīng)驗,在創(chuàng)新中提煉最好的方案,才能在勞動教育中發(fā)揮最好的效果。
勞動是一門實踐,同時也是用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的一項工作,工匠精神是如今這個時代非常需要的勞動精神,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僅鍛煉了心性,同時也真正掌握了技術和能力。學生需要在勞動中明白教學任務和學習的目標,才能夠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融入興趣和求知欲,在勞動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最具優(yōu)勢的勞動項目,才能將工匠精神發(fā)揮到極致。
在理論上,應當將勞動教育深刻地融入思想政治課中,如教師靈活應用評分系統(tǒng),將勞動課程設定一定板塊融入課程體系中。教師要在模塊中設定合理的課時,做好平衡,融入一定的課程安排,做好備課,使勞動教育符合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勞動教育的大綱,提升課堂效果和效率。思想政治課中融入勞動教育,應當融入一定的理論模塊,結合具體情境設計教學方案,并融入基本的自媒體教學,運用聲音、影像、視頻等加強學生的感受,豐富學生的體驗和認識,通過舉例偉人的勞動故事和紅色榜樣,將美好品格和品質體現(xiàn)出來,使大學生更加愿意主動地接受勞動教育并主動實踐,在理論教育中應當做好基礎,才能為實踐作出后續(xù)的鋪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著大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認識世界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各個模塊認識到勞動教育和思想政治課的融合。
在實踐過程中,應當培養(yǎng)一定時間和地點的平衡,在實踐過程中要有充分的平臺,讓學生實踐勞動。這一行為在這個過程中學校要靈活運用,提供多種途徑讓學生參與到勞動活動中,如各種節(jié)日的活動,或在社會上許多公益項目的參與中,或是在電視臺、廣播、報刊等媒體項目中,讓學生加入實踐、宣傳中去,號召更多的人員加入勞動之中。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許多課程板塊需要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課程中的理論,如對經(jīng)濟商品的交換價值的定義的了解中需要結合實際,在真實的勞動和生活中明白,什么是勞動,什么是勞動者,以及在生產(chǎn)資料和資本家之間所存在的邏輯體系和經(jīng)濟關系,這也是能夠在生活中和勞動中深刻體會到的一項理論。在生活與哲學課上,應當引導學生了解人類從勞動中體會哲學觀點的過程,通過對生活和勞動的思考,在思考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們的生活都是以勞動和實踐為基礎,通過不同的模塊了解勞動的意義,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許多問題和困境,如在勞動過程中,許多學生有著一定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而不愿主動勞動,偏向于貪婪和懶惰。同時在一定拜金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下,許多學生不能夠腳踏實地的奮斗,用雙手創(chuàng)造財富。往往充滿了幻想和不切實際的主觀想法,使得學生缺乏一定的踏實性,往往變得更加功利,不愿作為體力勞動者或腦力勞動者付出勞動。往往好高騖遠,顧此失彼,此時需要思想政治課中的勞動教育及時作出引導,需要在大學課程中,在學生步入社會之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實踐中明白勞動的深刻含義。
家庭是學生的另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學習,在家庭層面缺少一定的關懷和教育,家長往往重視學習成績而缺少對身心發(fā)展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缺乏對心理層面的認識,以及不能夠了解家長的工作和勞動,也就不能更好地明白勞動在工作和實際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家長營造一定的家庭氛圍,在家庭中實現(xiàn)家庭教育,將勞動融入家庭教育中。學生通過主動承擔家務明白父母勞動的意義,明白勞動的各個階段和勞動最終產(chǎn)生的循環(huán)和經(jīng)驗,在體驗中明白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而不單單是停留在理論層面。
在大學教育中,大學生多數(shù)時間處于校園之內(nèi),學生應該好好利用時間和地點的優(yōu)越性,將勞動融入大學生活中,無論是對集體活動還是個人提升,都有著積極意義。但在高校層面,往往缺乏對學生體力勞動的安排,從而缺乏了勞動教育。進入大學之后,學生缺乏自律性,不能夠腳踏實地地做學問、研究學習。勞動和理論知識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精神和道德素養(yǎng)。因此,高校應當將勞動體系加入課程改革中。
社會是教育的大平臺,教育不僅局限于大學這一個象牙塔中,最終學生要融入社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在社會的引導下,學生更加能夠理解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一定良好的社會風氣才能夠鼓勵大學生體會勞動教育,而不至于被不良的社會習氣所污染,或是被網(wǎng)絡上的不良風氣所誤導。應當充分利用自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平臺做好宣傳和引導,在一定的人文精神的引導下,在一定具有科學合理的理論支撐下,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這個時代最根本的、最高尚的品質是要靠雙手和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而不是好逸惡勞或享樂主義。并且在時代發(fā)展中,能夠認識到只有最高尚的品質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學生應當充分的在社會層面感受榜樣的示范作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在人生中走得更長遠,在工作和學習中尋求進步,追求卓越。
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高校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將勞動教育融入實踐中去。首先是對課程的設置,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板塊中,結合實際,將課堂運用得更加生動,豐富學生的體驗,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在課堂互動中加深對勞動的體驗和情景感受。勞動教育過程中應當提升理論教育水平,在各項專業(yè)領域中做到極致,才能夠更好地做出課堂效果,利用多種手段和平臺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提升自信心和表達欲,在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提升學習興趣和熱情。高校通過豐富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讓大學生認識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充滿了實踐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思想教育培養(yǎng)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課程改革應當結合時代發(fā)展,融入一定的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在深度和廣度上符合青年大學生如今的培養(yǎng)要求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