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晉陽
記得曾經(jīng)垂髫之年,吟誦樂天先生的千古名詩《長恨歌》,里面有句詩及至如今而立之年,依舊記憶猶新?!疤很饺匚囱肓?,芙蓉如面柳如眉”,難以想象詩人是多么驚才絕艷,才能想出這等以植物之態(tài)擬美人顏色之美譽。樂天先生固然是天縱之才,但我想若沒有芙蓉之姿、垂柳之態(tài),也難以描述出大唐貴妃的絕代風華吧。作家傅菲說過,每一種植物背后都有神的面孔。而我認為每一種植物身上都帶有自我的秉性和自然給予的天賦。南國出芙蓉,長安未央柳,大唐的千古風流早已散去,但植物卻代代傳承,就和那些千古詩句一樣,風物永不變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植物有自己的物語,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歲月中靜靜地對愿意聆聽的人吐露它們自己的秘密。
可悲的是生活在現(xiàn)代大都市的人們,包括我自己,已經(jīng)早已遠離了自然和土地,更加遠離了植物,失去了和它們本該從遠古遺留下來的偉大友誼?,F(xiàn)代人終日忙于工作和事業(yè),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建設(shè)的城堡里,靠著光纜和無數(shù)電子設(shè)備與外界聯(lián)系。每天起來就急急忙忙地從一個價值不菲的混凝土殼子里鉆進一個稱之為電梯的鋼鐵盒子里,然后又從這個擁擠得像沙丁魚罐頭似的盒子里擠進另一個叫作汽車或者巴士、地鐵的鋼鐵巨獸里,最后再魚貫而入地進入一個更大的混凝土城堡里,晝夜往返,永無止境,這就是所謂的現(xiàn)代人的文明生活。這種生活里是沒有植物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我們所能看到的植物只有一排排被人工裁剪得和盆景一樣規(guī)矩整齊的行道樹,它們站得整整齊齊,卻和古代帝王皇陵神道前的翁仲一樣,面無表情,毫無個性與生機。其實我覺得如果不是為了給城市緩解所謂的“熱島效應(yīng)”,給充斥著聲電光污染的城市帶來些許的綠色氣息,直接用一些涂著綠油漆、披著塑料葉子的假植物假樹木亦是可以的。君不見城市里很多大商場、寫字樓、商鋪里都擺著些塑料花或者塑料樹充門面嗎。我就曾路過一家女士品牌服裝店,名字很吸引人,叫作“她雅”,里面的模特身著各種流行款式的女裝,顯得很是雍容華貴。唯一遺憾的就是門口有兩個仿古青花瓷大花瓶,里面插著兩大束花瓣像細碎的藍色星星一樣的滿天星,我開始以為是塑料花,沒想到摸起來有著絹紙的粗糙感,不像是塑料般的光滑,一問老板才得知,這是最新的塑型花,比塑料花更高級,是把新鮮采摘的滿天星曬干后用膠水和顏料摻雜福爾馬林進行浸泡脫水后,制作出來的“新型”植物,比自然的花草防曬防水易保存,又有著絹紙般的可塑性與手感。聽了老板的介紹后,我感到吃驚之余,心想這也算花卉產(chǎn)業(yè)的一種創(chuàng)新吧。人類從來就是把植物當作標本進行保存收藏乃至食用,卻沒有考慮過什么叫作植物自然的秉性。就像超市里那些用真空保鮮膜包裝起來的蔬菜水果,有些據(jù)說還給其表皮噴水甚至打蠟,以顯示其作為食材的新鮮程度。我想人類用盡手段保存的無非是植物的尸體,在植物離開泥土離開大地母親的一剎那,作為自然生命的植物已經(jīng)宣告死亡了,只剩下了人類加工過的“植物”,這本質(zhì)上和各種塑料、鋼鐵、化工等人工制品又有何區(qū)別呢?人類一方面在追求自然和諧的生活,一方面卻又在不斷地破壞著自然的存在,這樣看來,植物要是有智慧的話,肯定會說一句薩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獄”,人類就是不斷地在為自己制造與自然的對立,也許我們應(yīng)該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跟自然的關(guān)系,就能夠幫助我們和自然更加和諧一點。
所幸我所工作的單位是在這座喧鬧的大城市里比較隱秘而安靜的一片綠洲。
單位不大,無非兩個小院子而已,但草木之繁盛,算是周邊地區(qū)的一方凈土。小院地處太原市南華門東四條,新中國以前是山西都督、號稱“山西王”閻錫山最喜歡的五姨太、民間稱之為“五妹子”的故居,現(xiàn)在則是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的工作駐地,屬于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建筑。據(jù)說是閻錫山手底下德國工程師設(shè)計建造的,兩棟小別墅分處兩座小院,既有著中國傳統(tǒng)古典主義的寫意之美,又有著西方巴洛克風格的造型。兩座小別墅全是用洋灰和大理石筑造的,分為上下兩層,有著羅馬柱做支撐,皆用環(huán)廊式的水磨石樓梯連接,旁邊還有厚實的木頭扶手。上下兩層都鋪有紅色實木地板,歷經(jīng)風雨滄桑近百年歲月的洗禮,依舊光可鑒人、履不粘塵。不得不稱贊,當時德國工匠真是匠心獨具,德國制造,質(zhì)量一流。兩座小別墅第二層都有著坐北朝南開放式的小陽臺,視野甚是開闊,在工作閑暇之余,溜達到小陽臺,手捧一盞清茶,品一品香茗,吸一口新鮮空氣,眺望遠方被城市高樓大廈壓抑的低沉的天際線,總能使人在鋼筋水泥森林的壓迫之下,感受到一絲自然的清爽和精神的豁達。陽臺上擺著很多大小不一的瓦盆,種著花花草草以及節(jié)令蔬菜,同事們皆戲稱,也算是本單位的一點小福利了。有大盆的爬山虎,小盆的牽牛花、君子蘭,還有脆嫩的小黃瓜、酸甜可口的番茄、長條的西葫蘆和絲瓜。前院有兩棵大樹,分別是梧桐和椿樹。后院則是山楂樹和棗樹的天下,山楂樹比棗樹勢大,一棵樹老干粗大、虬枝崢嶸,臥龍盤繞般獨占半個小院,夏日遮陽,冬日擋風,倒也算是小院的霸主,棗樹則是兩棵緊緊挨著相依為命,離山楂樹遠遠的,既然占據(jù)不了橫向空間只好向高處發(fā)展,一簇簇柔條抽枝向天,微風拂動、綠葉翩翩,一派神仙眷侶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這兩棵棗樹不由得讓我想起魯迅先生說的俏皮話,我家院子里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兩個小院子一塊兒被一道白色石灰墻分割開來,石灰墻上開有三個拱門,中間一門最為寬敞,其上皆有楹聯(lián),全都用繁體字鐫刻。中門一側(cè)著綠漆刻字曰“滿庭芳”,另一側(cè)則刻字曰“棲夢”;左右二門則前后分別刻字曰“邀月”和“椿蔭”;“桐華”與“留云”。多么美的寓意!給人以恬淡幽靜的幻想!此種風格讓人喜悅、讓人靜心、讓人閑適、讓人釋然,頓覺物與我同在之感,與周圍景色植物怡然相配。
除了這幾棵樹外,在后院還有一小片開辟出來的園圃,種著一洼菜地。有小西紅柿、黃瓜、茄子和苦瓜。春末夏初,小西紅柿由青變紅,像少女嬌羞的容顏,難怪在國外又被叫作圣女果,愛情的象征。據(jù)說西紅柿是哥倫布大航海發(fā)現(xiàn)新大陸時從南美地區(qū)帶到世界各地傳播種植的,在歐洲被當作愛情果,男女戀愛求婚的信物。因為院子里地方小,蔬菜都是在臉盆大小的青花瓷盆里種植的,每株蔬菜長得如同盆景般精致小巧,帶著果實成熟的味道,給人以收獲的愉悅,讓人在工作閑暇之余體味著品嘗著季節(jié)變換的滋味,這種滋味不光是味蕾上的感觸,更是自然的饋贈和時光沉淀的一種體驗,番茄的酸甜滋潤、青瓜的清脆甘洌、茄子的靛藍絢紫、苦瓜的粗糙褶皺,無一不是平凡而枯燥的生活里難得的一種享受。夏天摘了紅彤彤的西紅柿,在旁邊自來水管洗洗即可剝皮而食,待到盛夏日頭高照,燥熱難耐時,摘一顆翠生生的黃瓜,一口一嘴清脆甘甜,至于茄子和苦瓜自然是帶回家里煎炸烹煮涼拌皆是時令美味,簡單的時蔬卻有著不一樣的滋味,不同的季節(jié)品味不同的樂趣,正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閑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jié)。
好像城里的節(jié)氣比鄉(xiāng)村田野更晚,所以小院里的櫻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開。櫻花一開,北方的春寒也擋不住草木的生長了。丁香、桃、梨、蘋果、薔薇、杜鵑,都爭著開放,小院的墻腳路邊也都有了嫩綠的葉兒。五月的小院,到處花香,一進院門就聞到芬芳的味道。蝴蝶花與藤蘿在綠草坪上用它們嬌艷的顏色結(jié)成十字繡,圍墻的矮樹籬上也開了一層百花,恰似綠枝上披了一層春雪。圍墻既矮,冬日原本枯黃的爬山虎的藤藤蔓蔓好似干枯的禾苗遇到泉水似的猛地蘇醒過來,貪婪地開始往墻上、樹上、窗臺上、屋頂上以及它觸手可及的一切活物死物瘋狂地攀附起來。春風吹拂,葉兒微動,滿墻的爬山虎像豎起來的幾面綠浪,顯得周圍的松柏更加的濃墨蒼黑了。這些綠色的精靈,它們在秋冬蕭瑟,在春夏茂盛,它們總是平靜的樣子,該開花時,就開著、鬧著、熱烈地喧騰著,該枯萎的時候就沉默著,積蓄著能量,等待著下一個春天。在這個追名逐利的人世間自顧自地生長著,各安天命,沒有索取,亦從不抱怨。每逢夏日炎炎似火時,我則喜歡在小別墅二樓的小陽臺靜靜地坐一會兒,捧本書讀一讀或者從旁邊自來水龍頭上用橡皮管接上清水,給小陽臺大小瓦盆里的花花草草、綠色蔬果們澆灌些甘霖,也算是對植物們在夏日無私地給我?guī)砭G色蔭蔽的感謝吧。看著春去夏至,各色植物又欣欣向榮,尤其是那滿墻的爬山虎又精神抖擻地甩掉塞北的冬日酷寒,生機勃勃起來,不禁讓我想起一首詩來:亭亭如華蓋,葳蕤自生光。寒木未曾凋,春華又吐艷。
正因為鬧中取靜,在市井繁華之地有著這一方凈土,所以才能在后院里開出一洼菜圃。暮春過后,取來種子,種在灰色的瓦盆里,到了夏秋就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有趣的是,在后院菜圃旁還有一個被廢棄了的白色搪瓷洗澡盆,有一米多長,原本我以為只是用來盛些雨水,以作植物們在旱季的水源罷了,沒想到夏日某一天,倏然間發(fā)現(xiàn)快被雨季黑色污濁的雨水灌滿的澡盆,在水平面上覆滿了翠綠的荷葉,不知道是單位哪位大神種下了荷花的種子。于是我心中充滿了期待的歡喜,天天沒事就到后院看看植物們的肆意生長,更為了關(guān)注那還未謀面的蓮花。果真有一天,在本是污濁的澡盆里,在無數(shù)翠綠拱衛(wèi)下,一朵潔白溫潤的白蓮花帶著黃色的花蕊像新生的雛雞似的在水面破殼而出,周圍蓮葉田田,甘作陪襯。古人說得好,真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于是乎我在想,是否可以在澡盆里養(yǎng)點小鯽魚,就像《氾勝之書》寫的那樣,由稻魚共生變成蓮魚共戲,這樣就更富有情趣了。再后來我除了每天給綠綠的菜苗和繽紛的花澆水灌溉,也由此開始辨認其中植物的功用乃至藥性。譬如迎春味苦,性平,解腫毒,入腎經(jīng);桃花味苦,微溫,補氣血,治水腫;海棠味甘,性平,生津健脾,入脾胃經(jīng);桔梗味苦,性溫,入肺,治肺癰;麥冬生津,女貞名目,黃梨潤肺,芍藥止痛,山楂健胃……原來,我們的祖先早已替子孫后代品嘗了百草,每一種寒瘡、熱毒、癰癤;每一種潰瘍、破損、苦痛都能借由植物的根脈、枝葉、果實找到補救消解的路徑,植物是自然的饋贈,而這種為人類無私的貢獻,使它們在我眼里儼然有了神性的意義,這也可以叫作慈悲。
我是相信植物都是有自己的靈性的,這是它們與自然共生的秘密。古希臘神話里有春季植物之神阿多尼斯,如花一般的美男子讓世間萬物在他面前為之失色,代表了自然之美和力量。中國古代神話有神農(nóng)氏嘗百草,制耒耜,種五谷,讓先民學(xué)會和植物共生??尚Φ氖?,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的年輕一代人,包括我自己,已經(jīng)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稻、黎、稷、麥、菽,我到現(xiàn)在也是勉強從詞句上明白意思,但要是去了田間地頭,我估計只認得水稻、粟子、麥子,其他的糧食作物在沒有收獲做成食品前,根本認不得也叫不出來名字。我想這不光是我一個人的問題,現(xiàn)在的年輕人早已遠離了土地,在城市里被各種垃圾食品和快餐文化所裹挾。很多人都看過《舌尖上的美食》,我們看似對所有的流行食品和各地特色小吃了解得頭頭是道,有些人還會給食物評分,可悲的是,我們對食物來源的植物其實一無所知,流于膚淺。每種食物都是有味道的,其味道卻來自背后植物的靈魂。也許我們現(xiàn)代人不可能像梭羅隱居在瓦爾登湖,親自感受植物和自然的關(guān)系,但這不妨礙我們關(guān)注身邊的每一棵植物,這對于我們了解植物的秘密應(yīng)該是很有必要的。植物對于人類,或者說自然對于人類究竟有著怎么樣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從梭羅那里找到一些答案。眾所周知,梭羅之所以被大眾銘記,就是因為他寫的名著《瓦爾登湖》,給人以西方式的隱居田園的印象,如同中國古代的陶淵明、有著魏晉風骨的名士、宋代梅妻鶴子的林逋。其實梭羅不僅是作家、詩人,他更是哲學(xué)家、廢奴主義者、超驗主義者。1847年,三十歲的梭羅在接受他的哈佛班級十周年紀念問卷調(diào)查時寫道:“我是個校長、家庭教師、測繪員、園丁、農(nóng)夫、漆工、木匠、苦力、鉛筆制造商、玻璃紙制造商、作家,有時還是個劣等詩人?!睂τ趪藖碚f,《瓦爾登湖》影響了很多早期的青年詩人和文學(xué)青年,據(jù)說海子臥軌自殺身旁放著的,就是《瓦爾登湖》。我也是從《瓦爾登湖》認識梭羅的,很多國內(nèi)讀者把《瓦爾登湖》當作是解讀西方田園生活的金鑰匙,把梭羅看作是如同我國古代陶淵明式的隱士。
有趣的是,梭羅曾經(jīng)被一些批評家指責為一個沽名釣譽、打著隱士名義尋求出名的偽君子。梭羅在《瓦爾登湖》中記錄了兩年時間的隱居生活,親手打造一間小木屋,種土豆,并詳細記錄了依靠土豆換取食物,用土豆制造食物的過程。這讓很多人聯(lián)想到在一個風景優(yōu)美、寧靜的湖畔,光影婆娑的樹林中隱藏著一間小木屋,沒有世人干擾,梭羅獨自一個人孤獨地生活了兩年,這符合中國人對于隱居山林、淡泊名利的隱士的想象。批評家從搜集到的資料中指出瓦爾登湖并非世外桃源,梭羅也不是孤獨一人。理查德·扎克斯在《西方文明的另類歷史》描述說,梭羅幾乎每天都要到康科德村里去一次,他的母親和姐姐每周六都會給他送食物,而他自己則時不時回家去,“將家里裝點心的壇子舔個干干凈凈?!痹谛∧疚荨半[居”一年后,梭羅便開始向人們演講如何過簡樸的生活,如何自食其力,他的小屋也漸漸有了名氣,當然,梭羅在此期間完成了名著《瓦爾登湖》,他也以一個獨居者的面貌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成為世人效仿的榜樣。其實,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生活,并不算“隱居”。在康科德一帶,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則笑話:愛默生先生或夫人搖響了晚餐鈴,梭羅從林中猛沖出來,手里拿著餐盤排在隊伍最前面。
大城市里隱秘的花園,梭羅的瓦爾登湖,究竟什么才是田園生活?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心憂炭賤愿天寒”,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還寫過這樣一首詩:“乞食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边@也是陶淵明的田園生活,而陶淵明也有一個《桃花源記》式的更美好的田園生活。田園生活與其說是一種具體的生活方式,不如說是不同時代的人所追求向往的一種與植物、自然和諧與共的美好生活。陶淵明的田園古風,梭羅的《瓦爾登湖》生活實驗,之所以在不同的時代,獲得了某些人的喜歡,正是因為其滿足了這些人對心目中美好生活的寄托,既是虛假的,也是真實的。什么是親近自然、悠然世外的田園牧歌?中國人對于親近田園牧歌的想象,大多是古代隱居在世外無人之處,生活艱苦,但悠然自得,淡泊名利。想要出名的梭羅就不是隱士了嗎?一定要讓自己苦哈哈地餓得半死不活像陶淵明那樣“不為五斗米折腰”才算有風骨?中國道家還有另外一個說法就是“小隱于野,大隱于市”。儒家也有一個說法就是“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梭羅所崇尚的“自然”,也是如此,并非普通意義上的隱居山林。梭羅所追崇的是愛默生的“超驗主義”。愛默生在他的講演錄《美國學(xué)者》中闡述過這樣一個基本思想,即在分裂的或者說是在社會的現(xiàn)狀下,人已經(jīng)喪失了自己的完整性,所謂“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個人之中,個人站在社會派給他的崗位上,每一個人都像是從身上鋸下來的一段肢體——一個手指、一個頸項、一個胃,但不是一個完整的人。栽種植物的人很少感覺到他的職務(wù)的真正尊嚴,他只看見他量谷子的籮筐與大車,此外一無所視,于是就降為一個農(nóng)民(而不是“人”在農(nóng)場上);商人從不認為他的生意也有一種理想的價值,靈魂只為金錢所奴役;律師成了一本法典;機師成了一架機器;水手成了一根繩子……愛默生的關(guān)于“人”的理想是,每個人若要完整地掌握自己,就必須時時從他自己的“崗位”回來,擁抱一切。梭羅則說:“人類已經(jīng)成為他們的工具的工具了,饑餓了就采果實吃的人已變成一個農(nóng)夫,樹蔭下歇憩的人已變成一個管家。最杰出的藝術(shù)作品都表現(xiàn)著人類怎樣從這種情形中掙扎出來,解放自己?!彼罅_的思想是超越了他那個時代的,他看到了資本主義興起后人的自然性會被社會性所吞噬的未來,人成為物質(zhì)的奴隸,消費欲望讓人迷失在金錢之中,正因為超越了時代,所以難以被當時的社會普遍接受,只有少數(shù)理解他真正思想的人,才懂得價值,100年后,當美國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一次經(jīng)濟大蕭條后,才有越來越多的人真正認識了其價值。梭羅45歲就因肺結(jié)核英年早逝,愛默生說:“這個國家還不知道,或者僅有極個別人知道,它已失去了一個多么偉大的兒子。”在現(xiàn)代中國社會迅猛發(fā)展,時代快速變化的今天,我想梭羅的超驗主義哲學(xué)可以給我們對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予以一定的啟示。
作為大城市居住的現(xiàn)代人,屬于有著各種社會關(guān)系總和的“社會人”,已經(jīng)不可能超脫于世俗萬物,像古人那樣回歸自然,回歸田園,隱居于山野之間了。“隱”有一種隔絕孤獨的含義,在這層含義上,不一定非要與世隔絕,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很難有人與世隔絕還能生存下去,但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內(nèi)心從世俗的煩囂中脫離出來,不被這個過度物質(zhì)化的社會放大自己的欲望,不被外界紛擾的聲音影響自我對人生的追求,保持一種內(nèi)心的豐盈富足。我想這就是親近植物、親近自然的真諦。梭羅在《孤寂》一章中寫道:“我熱愛孤單。我從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同伴。大體上來說,混跡于人群之間,總比在室內(nèi)獨處來得更加寂寞。思考著或者工作著的人無論在哪里都是寂寞的。衡量孤寂的標準,并不是一個人和其同類之間隔了多少英里。真正勤奮的學(xué)生,哪怕身處劍橋?qū)W院人滿為患的教師中,也必定如沙漠里的托缽僧般孤寂?!睙o須把自己隔絕于世才算隱,陶淵明能找到善心的人乞食,梭羅有愛默生、母親、姐姐的接濟,這樣也算得償所愿,求之所求,有何不行?我們所追求的是一種作為不被社會功能化的完整的人的生活,大道朝天,各自不同,也許,都能歸一。
在這個越來越紛繁復(fù)雜的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不一定非要保持一種歲月靜好的假象。所謂紛紛擾擾世間事,雨雪霏霏入悲秋。再柔弱的草木也吐芳華,再細小的蚌珠亦放豪光。心隨自然的節(jié)奏而跳動,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親近植物,感受自然,體驗萬物運行的規(guī)則和韻律,或許我們有一天會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到時自會感受到生命的和諧與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