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海 陳碧云 廖麗昇 曲 雙 謝 穎
福建省立醫(yī)院血液科,福建福州 350001
腫瘤溶解綜合征(tumor lysis syndrome,TLS)是腫瘤患者的急危重癥之一,指腫瘤細胞在各種原因下發(fā)生破壞溶解,細胞內物質釋放入血液循環(huán),超過腎臟的排泄能力,引起嚴重代謝紊亂,包括高鉀血癥、高磷血癥、高尿酸血癥、低鈣血癥,導致嚴重的腎損害、心律失?;虬d癇等,嚴重時危及生命。目前腫瘤是導致我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TLS 通常發(fā)生在腫瘤開始治療的過程中,尤其在高增殖性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更易發(fā)生,因此臨床醫(yī)生應高度重視。但目前臨床上對于TLS 的治療還沒有既定的指南或廣泛使用的決策標準, 為進一步探索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并發(fā)TLS 的臨床特點、相關危險因素、疾病轉歸及治療策略,以達對發(fā)生TLS 高風險患者進行早期干預,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82 例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其特征及影響因素。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福建省立醫(yī)院血液科收治的182 例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02 例,女80 例;年齡20~85 歲,平均(45±14)歲;淋巴瘤76 例,多發(fā)性骨髓瘤37 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8 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8 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6 例,其他惡性血液病27 例。納入標準:分型診斷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診斷標準和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為初治。排除標準:治療相關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者。 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審科研第K2022-06-004 號)。
參照Cairo 和Bishop將TLS 分為實驗室TLS(laboratory TLS,LTLS)和臨床TLS(clinical TLS,CTLS)。 其中LTLS 定義為化療前3 d 至化療后7 d 以上的異常:尿酸≥476 mmol/L,鉀≥6.0 mmol/L,磷(成人)≥1.45 mmol/L,血鈣≤1.75 mmol/L,或尿酸、鉀和磷較基線增加25%,鈣較基線下降25%。 CTLS 定義為伴有以下一種或多種異常的LTLS: 肌酐超過正常上限的1.5 倍以上、心律失常/猝死和癲癇發(fā)作。
182 例患者中,共有28 例患者并發(fā)TLS,發(fā)生率15.4%。 其中14 例患者就診時即出現(xiàn)急性TLS,其余患者標準化療前均予小劑量的地塞米松2~5 mg/d 減瘤治療2~5 d,再予標準方案化療。TLS 發(fā)生在治療的第1~7 天,表現(xiàn)為發(fā)熱、惡心、嘔吐25 例,胸悶、心悸、心律失常8 例,尿量減少、浮腫5 例。
并發(fā)TLS 患者均出現(xiàn)血尿酸升高,血乳酸脫氫酶升高25 例(89.3%),高磷血癥21 例(75.0%),低鈣血癥16 例(57.1%),尿素氮和肌酐升高9 例(32.1%),高鉀血癥7 例(25.0%)。
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白細胞計數(shù)、腫塊直徑、肌酐、尿酸、血清乳酸脫氫酶與并發(fā)TLS 相關(P<0.05)(表1)。
表1 并發(fā)TLS 的單因素分析[n(%)]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差異的因素賦值,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分析(表2),結果顯示,白細胞計數(shù)≥50×10/L、腫塊直徑≥5 cm、肌酐≥123 μmol/L、尿酸≥476 μmol/L、乳酸脫氫酶≥245 U/L 是并發(fā)TLS 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3)。
表2 賦值量表
表3 TLS 發(fā)生相關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TLS 一旦診斷,即予充分水化(每日靜脈輸液量2500 ml/m以上)、堿化尿液(碳酸氫鈉)、別嘌醇或非布司他抑制尿酸形成,適當利尿,糾正電解質紊亂,如效果欠佳或急性腎功能不全者行連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26例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在3~9 d 癥狀好轉,血生化指標恢復,2 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并發(fā)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左心衰竭,予CRRT 治療后好轉。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誘導緩解治療。
TLS 好發(fā)于生長迅速、腫瘤負荷大的腫瘤,常見于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是血液腫瘤疾病的急危重并發(fā)癥之一。 在暴露于細胞毒藥物治療后,腫瘤細胞會大量溶解,導致代謝紊亂和器官功能障礙,包括腎功能衰竭、心律失常和癲癇發(fā)作。其中以急性白血病和侵襲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發(fā)生TLS 的風險最大。 TLS 也可能自發(fā)發(fā)生,自發(fā)性TLS 通常見于高級別NHL,如B 細胞NHL。國外一項研究總結50 例診斷為惡性血液腫瘤的患者TLS的發(fā)生率,結果得出急性白血病、NHL 和慢性白血病的TLS 發(fā)病率分別為14%、4%和2%。 另一項多中心隊列研究分析了153 例急性白血病、 侵襲性NHL和Burkitt 白血病/淋巴瘤患者, 得出TLS 的總發(fā)生率為30.7%。 本中心總結TLS 發(fā)生率為15.4%,提示TLS 的發(fā)生率差距大, 臨床上需提高重視其危險因素,盡可能降低發(fā)生率。
多個研究顯示,TLS 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腫瘤負荷、初始高白細胞數(shù)、高血肌酐、高血尿酸、高血清乳酸脫氫酶。本中心經過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白細胞數(shù)>50×10/L、腫塊>5 cm、高血肌酐、高血尿酸、 高血清乳酸脫氫酶是TLS 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因此識別危險因素是預防患者發(fā)生TLS 的重要前提。 在充分評估危險因素的基礎上,預防治療是預防TLS 的最好方法,可以常規(guī)應用到接受化療的血液腫瘤患者。充分水化是預防和治療TLS 最基本的措施。 應在化療開始前至少24~48 h 開始靜脈水化,靜脈輸液量約2500~3000 ml/(m·d), 對于潛在急性腎損傷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警惕液體過載,必要時給予適當利尿。 堿化尿液是TLS 預防措施的一部分,通過提高尿液pH,增加尿酸的可溶性,從而減少尿酸在腎小管中沉淀。 然而,堿化尿液可能促進嚴重高磷血癥患者的磷酸鈣沉積,同時還可通過降低黃嘌呤前體黃嘌呤的溶解度而引起黃嘌呤腎病。 因此,目前對堿化尿液的作用仍存在爭議。別嘌醇是黃嘌呤氧化酶的競爭性抑制劑,阻止次黃嘌呤和黃嘌呤分解為尿酸。 其雖能有效抑制新的尿酸形成,但并不能有效降低現(xiàn)有的尿酸水平。 因此,別嘌呤醇的作用相對緩慢,需要幾天才能降低尿酸水平。 拉布立酶和非布司他均為尿素氧化酶,可以把尿酸轉化為水溶性的尿囊素,主要優(yōu)點是迅速降低尿酸水平,可以在4 h 內有效降低尿酸濃度。經上述措施積極治療仍然無法糾正的患者應盡早選擇腎臟替代治療,如血液透析或者連續(xù)性腎替代治療。
綜上所述,對TLS 這一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應充分評估TLS 患者的危險因素, 嚴密觀察患者臨床表現(xiàn),積極監(jiān)測理化指標,盡早做出診斷,積極治療,從而減少相關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