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萌萌
(德州市陵城區(qū)人民醫(yī)院藥劑科,德州,253500)
在現代城市化的影響下,城市的醫(yī)療衛(wèi)生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方面因為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工作壓力增加;另一方面因為社會環(huán)境變化,人們的生活模式發(fā)生變化。國內的失眠癥發(fā)病率不斷增加,現代醫(yī)學研究表示,失眠癥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心理表現有相關性,多建議患者接受藥物治療改善疾病。中醫(yī)學將失眠癥歸屬于“不寐”范疇,發(fā)病多因為患者肝郁化火,血脈不暢所致,建議患者接受足浴、按摩等方式改善體質,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促進恢復[1]。本研究對收入的若干失眠癥患者予以護理指導,探討中藥足浴聯合足底按摩的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德州市陵城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失眠癥患者130例作為研究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20例,年齡22.6~82歲,平均年齡(51.9±2.58)歲。觀察組中男41例,女24例,年齡20.2~83.2歲,平均年齡(53.2±2.78)歲。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表1 2組失眠癥患者基本信息比較[例(%)]
1.2 納入標準 患者治療前2周沒有服用任何助眠的藥物;患者的肝腎功能正常且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腦卒中或精神病的患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熱水泡腳干預 患者睡前接受熱水泡腳,設置溫度為40 ℃左右,雙足相互揉搓,持續(xù)10~15 min;熱水足浴后用毛巾擦干,每晚1次。1周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后的療效。
1.4.2 觀察組接受中藥足浴聯合足底按摩 1)中藥足浴,選擇龍膽草、柴胡、甘草、懷牛膝、夏枯草、丹參、車前子、黃芩等藥材煎煮后取汁水加熱泡腳,泡腳方式與對照組相同。2)足底按摩,患者中藥足浴后平臥床上,保持心情愉悅,對三陰交穴、涌泉穴等進行按摩,可采用單指叩拳法,每個穴位按壓2~5 min,1次/d,1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干預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經過護理指導前后的睡眠質量和生命質量指標改善情況。分析護理前后患者的焦慮(焦慮自評量表)、抑郁(抑郁自評量表)指標改善情況。比較患者經過護理指導后的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2]。
2.1 2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夜間蘇醒、睡眠時間和入睡時間等指標無差異,經過指導后觀察組結果改善得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2.2 2組神經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的生命質量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指導后觀察組各個指標改善結果比對照組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神經患者臨床相關指標比較分)
2.3 2組失眠癥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2組患者的預后不良反應指標比較,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08%,對照組為13.8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失眠癥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2.4 2組失眠癥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在醫(yī)護指導前,2組患者焦慮、抑郁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過指導后2組患者的指標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失眠癥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比較分)
睡眠對于慢性疾病患者或者健康人群都十分必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是進行日常生活活動,維持身體健康的基礎條件[3]。如今,在城市化的進程下,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朝著迅速、高效且現代化的方向發(fā)展[4]。因為生活壓力增加,人們的健康水平下降,人們的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受到了一定損害。因此,臨床需要加強失眠治療,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幫助患者維持生命,促進恢復。臨床針對失眠癥患者大多建議采用藥物治療,雖然藥物的短期療效好,但是用藥后患者可能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如便秘、氣促、乏力等,嚴重時還可能損害患者的神經、認知等功能。加之很多老年患者本身也伴隨著一定的基礎疾病,因此臨床可能存在焦慮、抑郁問題,進而導致失眠多夢、睡眠不深等問題[5-6]。而且老年患者的生理結構會發(fā)生病變,患者每日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也減少,加上疾病的影響,睡眠的質量不高,對患者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對此,臨床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安全、低風險的治療方式[7]。
中醫(yī)學認為失眠癥屬于“不寐”,發(fā)病是患者的臟器受損,肝氣不足所致,因此臨床建議患者滋陰補陽、補氣固本、舒筋活血、滋肝養(yǎng)腎[8]。中藥泡腳主要是通過溫度刺激來促進皮膚吸收藥物,在適當溫度下,藥材可以發(fā)揮藥效,被足部皮膚吸收,進而調節(jié)臟腑,實現催眠效果。研究表示,中藥足浴后患者的全身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可以得到改善,符合中醫(yī)學的上病下取療法,能夠實現鎮(zhèn)靜安眠、引血下行的療效[9-10]。足浴后接受足底按摩可以使穴位得到刺激,加快藥汁滲透,促進藥物改善毛細血管擴展,加快血液循環(huán)。本研究對收入的失眠癥患者予以病癥研究,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足浴干預,觀察組接受中藥足浴聯合足底按摩干預,經過2個療程后觀察組的療效理想,患者睡眠質量得到改善且生命質量提升。綜合分析來看,中藥足浴中含有龍膽草可清濕熱,黃芩可寒苦瀉火、車前子可以清熱利濕,柴胡可以調節(jié)肝病,臨床的療效理想。而足浴后足底按摩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讓藥汁更好地滲入皮膚,發(fā)揮藥效。綜上所述,中藥足浴結合足底按摩可有效改善失眠癥患者的睡眠質量,患者生命質量提升,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郁得到改善,效果理想,建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