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承霞
在中國文化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中存在一種工具的超越,初期作為工具的“物”,在其后的慣習中成為文化的載體,從工具走向形而上的國家象征、社會意識、個體德性的表征。勞動工具可追溯到祖先形象表征的“手斧”。“手斧”作為工具的慣習超越了祖先創(chuàng)世的文化象征,在舊石器的記憶中演繹“盤古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神話。在飲食器具“鼎鬲”中,神話文本傳播提升了普通食器,黃帝鼎成龍升和大禹鑄九鼎,鼎超越普通器具而成為國家平衡之道。在交通工具“舟車”中,清晰地承載先民披荊斬棘制造冷動力工具的歷程,交通工具成為衡量國家疆域治理能力和國家儀態(tài)的符號。測量工具“規(guī)矩”“準繩”也呈現(xiàn)工具記憶向社會治理的演化。中國是以禮儀文化彰顯文化基因并共享文明的國家,在新石器時代就形成了“玉禮器”工具的象征體系,《周禮》載“六玉”,分別執(zhí)行對家國、山川、祖先的祭祀,成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上至國家對外交往主張“化干戈為玉帛”,對社會教化的“以玉比德”,下至百姓日用倫理采取“溫潤如玉”,本質(zhì)為石的玉卻承載著“玉成中國”的信仰。可見中國文化的敘事智慧從工具中“化”出,凡俗器物經(jīng)過一定的行為儀式、文本傳播演繹為文化象征物,建立共享的知識文本,提供思想以視覺聯(lián)想。在“物”作為“載道”轉(zhuǎn)向的過程中,中國人常常從身體出發(fā),以工具為中介延伸其文化原型的主張??曜幼鳛樽罨镜牟惋嫻ぞ?,早已經(jīng)將倫理教化隱喻在餐前日課之中。通過相應的儀禮、使用方法、形態(tài)語義、材質(zhì)圖像等內(nèi)容,輸送“文而化之”的道理。由于其在日常的潛移默化延伸中,形成約定俗成的進食禮儀,因此更易于倫理教化的普及。
在根據(jù)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改編的電影《牧馬人》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知青許靈均在村民的撮合下,與農(nóng)村姑娘李秀芝結(jié)成連理。在李到來的當晚,只有一雙筷子的許靈均從掃帚上折下兩段麥秸稈當做筷子。電影敘事的畫面反映了筷子形義單純、材料多樣化。與西方精致的刀叉和東南亞、非洲的手抓相比,筷子形制上雖粗陋原始,使用中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較長時間技巧訓練??曜佑蓛筛毠鹘M成,人們執(zhí)筷的位置位于頂端,前端是接觸食物的部位,一旦掌握了其技巧,功能就遠遠超越刀叉之利。筷子規(guī)避了手指直接取食的“粗狂”,在夾送食物時,手與筷子需要和諧互動。四個手指相互配合控制首尾張合,中指分開兩根筷子,食指壓住、無名指頂住,大拇指負責蓋住筷子,可實現(xiàn)分、夾、挑、拔、撕、刺等近20 多個動作,是西式刀叉和手指餐具無法完成的??曜涌此茻o任何科技和機械含量,但作為身體的延伸,恰是證明征服自身能力的第一步??曜尤员坏鲜磕岬摹豆Ψ蛐茇垺钒徇M影視中,成為彰顯中華武功的形象代表。
筷子的使用貫穿古今,其功能輻射老幼的生命值,可謂最具成功的工具設計之一。這與中華民族智慧的開發(fā)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中國人追求心靈手巧,兒童的第一件培智行為,就涉及筷子的使用。國內(nèi)外專家實驗發(fā)現(xiàn),使用筷子時至少牽動身體的50 塊肌肉和30 個關節(jié)同時運動??曜舆M食刺激大腦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讓人動作思維敏捷。意大利人利瑪竇(Mathew Ricci 1552—1619)曾懷著由衷敬佩的心情向西方世界傳遞:“中國這個古老的帝國以普遍講究溫文有禮而知名于世……他們吃東西不用刀、叉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長約一個半手掌,他們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種類的食物放入口內(nèi),而不必借助手指?!?/p>
筷子是一日三餐的主要工具,任何層次和地位的人都無法離其左右,正因如此,筷子被作為人生禮儀訓練的第一步。由諸多“規(guī)定動作”展開,不能交叉成“X”狀,不可以兩筷并疊為一。筷子禁忌多達24 種,諸如供筷、顛筷、倒筷、短命筷等。而伴隨筷子使用的禮儀也多達10 多種,從餐前洗手開始,捧筷感恩間強調(diào)避免“執(zhí)箸巡城、交叉十字、挾菜甩筷、顛倒乾坤、淚箸遺珠、落地驚神”等民俗,筷子可謂開啟了倫理教化的常態(tài)化語境。具體的諸如:不以筷子非禮直指他人的“仙人指路”;強調(diào)進食時慎言和安靜不嘬筷子頭的“品箸留聲”;為敬畏祖先而不將筷子直插在飯碗的“當眾上香”或“定海神針”;不“迷箸刨墳”的衛(wèi)生用餐和共享美食的原則;禁止兒童進餐時扮演行乞者的“擊盞敲盅”行為。中國的“筷禮”不僅彰顯人的基本素養(yǎng),也是中華文明從小中見大的社會準繩。“筷禮”也具有跨越時空的追思功能,中國人常常在家庭餐飲的桌上多擺上一副碗筷,體現(xiàn)對已故長輩或遠在他鄉(xiāng)親人的懷思之情。值得注意的是,筷子取食的方式為人人享有筷子平等取食的合餐制,這是對家族團圓的吉祥意蘊。2020 年新冠疫情發(fā)生以來,合餐的筷子使用朝向現(xiàn)代性文明“公筷”轉(zhuǎn)向。
為了更加精巧地夾取食物,筷子首端被設計成圓尖狀;為了擺放的秩序,尾部一般設計成方形,使得筷子擺放時不會隨意滾動,尖圓的設計也確保對食物的精準掌控。這樣一來,筷子頂部的方形部位一般就成為“視覺圖像”的裝飾部位,可由吉祥美好的文字圖形組成倫理教化或民俗意象。筷子本體的形狀從一開始的簡易棍子,到后來的“天圓地方”,其演變彰顯中國文化的道法自然。據(jù)王仁湘考證:“春秋時代的箸上下一般粗細不分手握的首部或夾食的足部,漢代所見的箸才具備首粗足細的特征。”筷子最終在宋代成熟為首圓尾方的形制,體現(xiàn)對中國古代形態(tài)隱喻最高知識成就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理解。古代先民創(chuàng)造性地以天和地作為自然界兩種原型的對應,在天地之間延伸軸線思維,形成了形態(tài)語義中的“方圓”組合思維??曜臃綀A的造型是以小物映射宇宙觀,用筷子關聯(lián)與宇宙空間的存在??曜邮侵v大道理的器具,代表“陰陽兩和、合二而一”的辯證關系,凝聚為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天、地、人三才”平衡的時空邏輯。
筷子作為媒介延伸在身體和食物之間,筷子在碗、桌子、身體間扮演著活態(tài)的文化使者的作用,甚至因為筷子的接受和傳播,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儒家思想化圈”,可謂筷子傳遞的文化圈??曜恿舸嬷腥A文明的典型文化符號,在傳筷、端筷、用筷間實施著活態(tài)的文化史,猶如用生活方式保護文化。
筷子展現(xiàn)出先民利用天然木料的能力。早在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時就出現(xiàn)了智巧的榫卯結(jié)構(gòu),先民利用榫卯木構(gòu)制作聯(lián)排住宅,用井干結(jié)構(gòu)制作水井,顯示了極高的數(shù)列排比能力。木作技巧遍及人們的生存世界,筷子或在此時成為木藝技藝推廣的成果。先民或源于狩獵以木為矛刺殺獵物,以木竹分解和放置獵物。在使用火之后,借助延伸物火中取食不僅便于翻動食物而且可以保護手,因此存在用樹枝作為進食工具的可能。由于木制品易于腐爛,河姆渡文化未曾發(fā)現(xiàn)有筷子類形制的食器,但是骨“匕”類工具卻極為精美(見圖1)。
圖1 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精美骨匕
有趣的是,筷子雖然使用較早,但是命名上卻別有一番講究。筷子在先秦時代稱“梜”,漢代時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编嵭⑷眨骸皸k,猶箸也?!薄绑纭痹凇墩f文解字》中僅有一釋,即“飯欹也”,即取食用具。段玉裁注認為“欹者,側(cè)傾意,箸傾側(cè)用之,故日飯欹?!备用鞔_了“箸”為飯具的定義?!短接[·器物部五·箸》:“《禮》曰:飯黍無以箸。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挾。鄭玄曰:梜猶箸也。今人或謂箸為梜提也?!薄盾髯印そ獗巍吩疲骸皬纳缴贤菊?,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边@似乎說明先秦時,以樹枝為箸作食具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比較成熟。
制作筷子的材料種類繁多,包括竹、木、骨、瓷、象牙及金屬。中國古代選材造物的標準,在《考工記》中有明確的要求:“一者,以為媺也;二者,以為久也;三者,以為利也?!辈牧系某晒枰蔑@“天時地氣”和“材美工巧”,竹木材是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良材,剛直且成材快,又極易實施雕刻,符合“美、久和利”的原則。同時,古代有制作竹簡積累的經(jīng)驗,因此人們習慣用竹木做筷箸。宋人程良規(guī)有詩寫道:“殷勤問竹箸,甘苦樂先嘗?!闭f明竹筷的盛行。
中國古代重厚葬,筷子作為日常必備物而不可缺少,但由于慣常使用竹木制作,勢必難以經(jīng)受數(shù)千年地下土壤的侵蝕,造成考古出土中筷子的總量較少。盡管如此,王仁湘先生還是對筷箸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在其《中國古代進食工具》中介紹了繁多的箸和筷的出土資料。如安徽貴池徽家沖春秋中晚期的長20.3 厘米斷面為長方形的銅筷,云南祥云大波那銅棺中三只長24—28 厘米的圓柱形筷,湖北江陵出土放在筒內(nèi)的21 支竹筷,以及新疆民豐尼雅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漢代木筷。他斷定最早的竹木筷是西漢早期云夢大墳頭一號墓的竹筷,筷長24 厘米。而出土筷子最多的是四川閬中宋代窖藏中發(fā)現(xiàn)的24 支筷。
考古出土的金屬筷可追溯到河南省安陽殷墟侯家莊的銅箸,殷商時期青銅作為禮器登場,此銅筷非實用品而是祭祀用品。除了銅筷,中國古代有以銀筷辨食物毒性的認知,歷史上一些墓葬中多以銀筷為葬。隋代長安李靜墓出土銀筷長達29 厘米,剖面呈圓形。江蘇江浦黃悅嶺南宋張同之夫婦墓出土銀筷為長條狀圓柱形,上粗下細。上徑0.4 厘米,長20.2 厘米。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云紋漆案上則有上漆竹筷出土(見圖2)??赡茉从谄崮軌蚋艚^濕氣的腐蝕,漆器在中國的器具成就中延伸了木作技術。但漆器受材技限制,使用范圍主要為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
圖2 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云紋漆案
對于文物而言,多重證據(jù)有利于判斷其形制演變和社會組織。在出土的實物筷箸之外,眾多畫像磚(石)、敦煌石窟中均留有珍貴的筷子圖像證據(jù)。甘肅嘉峪關魏晉七號墓出土的“腌菜持箸圖”畫像磚中,女侍者手持筷箸;敦煌473 窟壁畫唐代《宴飲圖》,桌上橫擺筷箸;四川成都出土的漢代宴飲畫像石有筷子;另外畫像石中的“美術”大系——山東嘉祥武梁祠前石室邢渠哺父畫像石,也有用箸進食的場景(見圖3)。
圖3 畫像石中的用筷場景
目前發(fā)現(xiàn)筷子最早的文獻證據(jù),見于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開篇“紂為象箸而箕子唏”。又據(jù)《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詳細記載:“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為玉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边@或是對商紂王的“貶低”式傳播,用奢靡的象牙箸說明商紂王的淫亂無道。正如賈誼在《新書連語》所說:“紂損天下自箸而始?!薄俄n非子·喻老》更以寓言的形式直接推理商紂的滅亡:“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將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對商紂享樂進行了貶斥并強化紂的荒淫無道。事實上,作為竹木的箸和用象牙的箸,不同的材料,既有利于進食安全,還能延長食器工具的使用時效。更何況“殷商服象,為虐于東夷”,象在殷商時期的使用很普遍。
上述證據(jù)一方面是對筷子使用的記錄,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筷子制作材料的演變。古代選擇筷子作為餐飲工具,是迎合自然,合理開展生態(tài)活動的結(jié)果,反映了木作的成就,這和中國傳統(tǒng)建筑選擇木構(gòu)的道理相似??曜拥氖褂靡才c中國農(nóng)耕文明的成就有關,南方細膩的米粉,北方粗獷的面條,以筷子取之則盡顯飲食邏輯,肉食習慣則很難培育出如此精細的動作。俗話說:“碗中天地寬,面里扭乾坤”。中國南北各地盡管飲食差異巨大,八大菜系各領風騷,但卻收功在一雙筷子之下,不得不讓人驚嘆農(nóng)耕文化智慧的兼收并蓄。
中國文化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吉祥寓意,以“討口彩”糾偏語言上的粗俗??曜映跎恼Z義是“相合”“快捷”“靈巧”,隨著使用場景和習慣的演化,則逐漸固化為一種普世的文化隱喻?!翱辍钡韧凇翱臁鄙F子之意,因此民間婚嫁有陪嫁筷子的習俗??曜佑忠馕吨e極進取的意象,加之制作筷子的材料必須質(zhì)地堅硬,因此隱喻著執(zhí)著剛毅的人格稟賦,是中國文化中借物喻情、托物喻志的表達。應注意的是,筷子的形狀與使用特征也被用作貶斥用,俗語以“削尖筷子”和“削尖腦袋終招損”相提并論,以示為人處事不可鉆營的陋習。
中國古代講究詞音的避諱,“箸(停止)”的意思就被“筷(迅捷)”所替代。明代陸容《菽園雜記·卷一》亦有類似的說法:“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以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边@都是因為箸字音接近“滯”“住”字,所以反其意而稱之,而取速之“快”,后來又因為快子多為竹制,又加上竹頭。清代普及稱筷子。另外漢字“子”在春秋戰(zhàn)國時常常用“某某子”表述人名,子字也用在家庭男子的排列上,伯子、仲子、叔子等都是兄弟排行的次序。這里面或許有農(nóng)耕社會對于男丁的重視,希望多子多福。
對于一件幾乎沒有裝飾的“棍子”而言,筷子在設計上極符合人體工學??曜拥拈L度約等同于兩個手掌之長。加上中國古代餐桌多為八仙桌,筷子的長度能夠確保各個角度的取食,減少對桌中面積的占用,可以夾菜后離席,以增加餐席人數(shù)。有學者說這是一種“中庸之道”,因為器具影響了生活形態(tài),而生活形態(tài)造就了國民性。在筷子的使用過程中,久而久之,人們養(yǎng)成了一種下意識的高超境界,在使用瞬間便完成了諸多的考量??曜佑兄鳛槎Y器、文化隱喻、文明象征的多重功能,筷子使用“一日要直,二日要齊,三日要和”。手指接觸的最敏感部位,必須尺度合宜順手,意味著凡俗生活的順利吉祥,手指間的相互“和睦共存”動作,在中國追求以“和”為貴的社交目標中,自然象征吉祥。相比于其他餐具,筷子的確具有一種“柔性”的中和美,不似刀叉暴力切割卻有切的效果,不像手抓卻有捕捉的功能。筷子的設計詮釋了中國文化和合萬物、謙謙尚禮、以不變應萬變的特質(zhì)。人們在餐桌上以小小的雙筷持之以恒地培育文化品性,在筷子的“張揚”間品味“良善良能”。從某種意義上說,筷子成就了個人的形象,表征著社會整體的文明程度。
作為與宇宙空間共鳴的餐具,筷子成為餐桌上最活躍的主體。以筷子為輻射,餐桌以及餐廳的空間組成時空景觀,每雙筷子顯示出獨特的空間“秩序”。正如羅蘭·巴特在《符號帝國》中所言:“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成為和諧地被傳送的物質(zhì)。”在筷子的使用移動間,通過餐桌的中轉(zhuǎn),筷子以排列構(gòu)成屋宇內(nèi)部的時空語言??曜蛹认薅ㄐ袨閰s又擴張人的文化交際,筷子因此營造出一種共鳴的文化場域。日本設計師磯田曾說:筷子是手指的延長,而刀叉只是手上拿著的東西??曜釉谏眢w的延伸功能中,通過空間場域的移動,形成了空間場域的文化承載功能。
筷子主要在東亞文明圈使用,而歐洲和非洲則分別使用刀叉和手抓。如果從氣候溫度角度解釋,在相對炎熱的地方,加工食物的方式多采取加工后再涼放,炎熱的氣候無需顧及食物的溫度,有利于直接手抓取食。在氣候寒冷的地方,需要鋒利的工具切割冰凍的食物??曜拥漠a(chǎn)生與火技催生的實用器物有關,新石器時期在火土合力下生發(fā)出彩陶,彩陶器具的不方便移動有利于培養(yǎng)農(nóng)耕定居生活,也催生出與彩陶相適應的餐具,筷子很巧智地延伸手臂,連接了陶器和身體。非洲和歐洲確定餐具的情況則有可能源于舊石器時代石器工具的成就,精細的阿舍利石器手斧技術一定程度上終止了進食工具的開發(fā),使該區(qū)域的先民習慣使用鋒利型刀具。由此說明,選型進食工具至少與氣候溫度等先天環(huán)境有關,所謂環(huán)境誘導人的行為。正因如此,必須強調(diào)筷子作為活態(tài)文明史的記錄價值。美國羅文大學(Rowan University)歷史系教授王晴佳(Q.Edward Wang)在所著的《筷子:飲食與文化》中,特別強調(diào)筷子作為文化史的功能。他在書中引用艾米莉·波斯特的《禮儀》和諾貝特·埃利亞斯的《文明的進程》,認為餐桌上使用的筷子是和“教養(yǎng)”,也是就和“文明”的歷史有關。
在人類文明的教化中,體面地進餐禮儀意味著極高的文化訴求??曜咏咏?000 年的歷史如同一部禮儀的教科書,見證和活態(tài)傳播著中華文明,成為不是史書的活歷史??曜釉谏鐣W意義上猶如中華文明的“禮物”,而在文化基因?qū)用妫曜泳哂袀惱淼摹半[喻”和“象征”功能,在歷史承載方面則起到活態(tài)文明傳播的作用。不同民族的文化總是關聯(lián)其生活式樣,在生活方式的繼承中,文化也獲得了保護。因此,在全球文化的不同傳播中,使用筷子就是用歷史的生活方式來保護文化。
傳統(tǒng)造物總是有著“三分”法則,其一是作為自然性對象的原型。從生存必需的造物出發(fā),將自然原型中可見的形式、結(jié)構(gòu)通過模仿凝聚在器物的形態(tài)語言上,使得造物語言易于理解和傳播??曜訌淖匀恢衲局心》律?,體現(xiàn)在對自然界的摹仿中習得自然法則,通過簡約提取創(chuàng)生而成定型化的文化語言。
其二,是揭示文化原型的原初心理意識。在人的內(nèi)在心靈中存在一種文化原型,這是一種先天的對于藝術美學境界的追求和接受,這種能力幫助人們識別自然界的物貌形態(tài),分辨出美好的物像,最終不可見的文化原型與自然萬物中可見的原初形態(tài)融合在一起,經(jīng)過造物的提煉融解而定型為穩(wěn)定的形態(tài)語言??曜泳褪侵庇^地從自然對象中提取,以植物特性對應人所追求的禮儀和純粹精神,形成以物為關照的文化結(jié)構(gòu)。
其三,是用日常物共享文化思維和承載的生存觀念。每個民族在歷史過程中凝聚的文化主張,總是需要以一種特定的方式表述??曜?、手指與刀叉雖然作為相同功用的餐具來使用,但是各自具有不同的生發(fā)背景而催生不同的思維方式,代表著不同的文化闡釋。而以一日三餐品味食物的同時,文化的禁忌隨之鋪陳在進食的空間場域中,用不可或缺的筷子擔當承載物,則顯示出該民族極高的“器道融合”的智慧。
溫故知新,每個民族都必須保存其自身的文明特質(zhì)。在現(xiàn)當代全球語境中,各類點擊率、網(wǎng)紅營造著快速文化,人們很容易在媒介中受到影響和改變,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中被消解和替換。作為身體延伸的筷子,以其自然而然的餐飲工具慣性保留文化禮儀,早已經(jīng)超越歷史書寫,在進食的同時釋放和溫習著文化禁忌,培養(yǎng)著人格稟賦。由于筷子使用的不可替代性,在未來筷子仍將發(fā)揮著“文化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