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源,夏宇林,張晶銘,張財華
(1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病理科 重慶 404000)
(2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yī)院護理部 重慶 404000)
(3 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腫瘤科 重慶 404000)
前列腺癌是發(fā)生于前列腺的上皮性惡性腫瘤,是男性生殖系統(tǒng)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我國前列腺癌發(fā)病率及病死率逐年上升,但前列腺癌病因尚未查明。早期診治可以明顯改善患者預后。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放射療法、手術治療及激素去勢療法等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其中,手術治療是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常用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包括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TURP)、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術等多種類型,TURR 是指通過應用電切鏡等方式,經尿道對前列腺進行切除或剜除的手術方式,而不同類型手術治療優(yōu)勢不同。本文旨在探討TURP 治療早期前列腺癌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1 月—2021 年1 月重慶三峽醫(yī)藥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5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5 例。觀察組年齡45 ~71 歲,平均年齡(63.71±5.42)歲;臨床分期:cT期5 例,cT期7 例,cT期13 例;伴有高血壓14 例,糖尿病11 例。對照組年齡46 ~70 歲,平均年齡(64.03±5.38)歲;臨床分期:cT期3 例,cT期8 例,cT期11 例,cT期3 例;伴有高血壓15 例,糖尿病10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中關于前列腺癌相關診斷標準;②TNM 分期≤T期,且N0 M0;③患者無意識障礙,認知功能良好。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期<1 年;②存在精神或認知障礙者;③存在心臟、腎臟等器官嚴重功能不全。
兩組患者手術操作均由同一術者團隊完成。(1)對照組采用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全身麻醉后,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與臍間做一下腹正中腹膜外切口,淋巴結清掃,切除前列腺脂肪組織,暴露盆地筋膜并切開,離斷恥骨前列腺韌帶,暴露前列腺并離斷背深靜脈從,離斷膀胱頸后壁,并于前列腺尖端剪斷尿道,切斷輸精管游離精囊并結扎,留置盆腔引流。(2)觀察組采用TURP:①術前行尿道膀胱鏡檢查,根據尿道情況選擇電切鏡;②插入電切鏡并進行精阜定位,于膀胱頸6 點鐘部位電切至精阜上緣,以中葉、兩側葉、頂部、尖部的順序對前列腺腺體進行均勻切割,切除深度至前列腺外科包膜;③切除膀胱頸口處及精阜周圍前列腺腺體,修正創(chuàng)面并電凝止血,將切除的組織通過沖洗器沖出膀胱。
(1)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2)通過生化指標檢測及影像學檢查,分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復發(fā)情況。(3)術前及術后1 周,采用前列腺癌癥狀評分表(Expanded prostate cancer index composite, EPIC)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變化:量表共包括腸道功能、泌尿功能、激素功能及性功能4 個維度,總分為0 ~100 分,生活質量越高則分數越高;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1 周尿動力學(最大尿流量、最大逼尿肌收縮壓、膀胱順應性)變化,最大尿流量通過接尿器進行測定,最大逼尿肌收縮壓及膀胱順應性通過尿動力檢測進行測定。(4)觀察、比較患者術后臨床癥狀,判斷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5)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年無瘤生存期,以手術日期為零點時間,出現復發(fā)/轉移為首要終點,客觀療效及并發(fā)癥為次要終點。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 s)
術后1 周兩組患者EPIC 評分均高于同組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EPIC 評分比較(± s,分)
術后1 周兩組患者尿動力學均大于同組術前,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及術后1 周尿動力學比較(± s)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隨訪1 年,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中位無瘤生存期均為12 個月,兩組患者無瘤生存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x= 0.006,= 0.939),見圖。
圖 兩組患者無瘤生存期比較
在早期前列腺癌患者手術治療中,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可準確判斷術后病理分期及淋巴結侵犯情況,雖然療效確切,但存在切口長、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緩慢等問題。相比TURP,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患者術中出血量大,術后出現嚴重并發(fā)癥風險高。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充分證實相較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TURP 術式操作更簡便,創(chuàng)傷更小而術后恢復進度加快。究其原因為,相比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需切開前列腺組織周圍脂肪、韌帶等組織,TURP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避免了切開及解剖,從而降低了術中損傷,患者術中出血量減少;相較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通過切口直視術區(qū)情況,TURP 通過電切鏡觀察,避免了因術中出血對觀察視野造成的影響,術中始終定位準確,術式操作更為簡便,有效縮短了手術操作時間;由于TURP 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操作時間短,手術操作對患者造成的生理創(chuàng)傷小,因此患者恢復進度加快。
尿動力學包括對膀胱尿道及其有關神經支配提供功能及形態(tài)相結合的綜合判斷,患者排尿功能與外括約肌有直接關系,而外括約肌位于精阜遠側,其受到損傷則排尿功能障礙風險增加,因此在術式操作過程中降低對精阜及周圍組織損傷,對術后尿動力學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果顯示,術后1 周,兩組患者EPIC 評分及尿動力學均大于同組術前,且觀察組大于對照組前列腺癌癥狀評分表。說明TURP 與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均可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及生活質量,且TURP 改善效果更為顯著。究其原因為,TURP 通過電切鏡進行準確定位,于膀胱頸6 點鐘部位精確電切至精阜上緣,能夠避免因視野不清晰或切口過大導致對精阜損傷過大,與嚴維剛等學者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而精阜等部位術中損傷減小,對術后尿動力學恢復具有積極意義。本文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說明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與TURP在并發(fā)癥發(fā)生等方面差異不大。
綜上所述,在早期前列腺癌治療中,相較于經恥骨后前列腺癌根治術,TURP 術式操作更為簡便,創(chuàng)傷更小,對患者術后帶來的負面影響更低,患者恢復進度更快,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但由于本次樣本量不足,觀測時間過短,未來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觀測時間以完善,取得更為確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