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龍,王保收,朱巖
開封市中心醫(yī)院心胸外科,河南 開封 475000
食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臨床數據顯示,食管癌的發(fā)病率較高,患者的3年生存率僅為20%~25%,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1]。研究顯示,由于食管解剖位置特殊,早期食管癌無明顯癥狀,而進展期食管癌大部分預后不佳[2-3]。手術雖然是食管癌的首選治療方式,但由于進展期食管癌多伴有遠處轉移,在治療過程中病灶難以徹底清除,且復發(fā)率高[4]。因此,降低術后復發(fā)率和提高遠期生存率是食管癌治療的重點和難點。有研究顯示,術前新輔助治療可降低食管癌的轉移率,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改善患者預后[5]。本研究探討新輔助化療聯合手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療效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于開封市中心醫(yī)院接受治療的食管癌患者的病歷資料。納入標準:①符合食管癌的診斷標準,經MRI、B超等影像學檢查及病理檢查確診為食管癌[6];②TNM分期為Ⅱ~Ⅲ期;③初次接受治療;④均進行根治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異常;②合并嚴重免疫力低下;③手術不耐受;④合并精神障礙,無法正常溝通。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90例患者。根據是否給予新輔助化療將患者分為手術組和聯合組,每組45例,手術組患者給予單純根治手術治療,聯合組患者在術前給予新輔助化療。手術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35~68歲,平均(43.26±3.26)歲;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28例,腺癌17例;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33例;有淋巴結轉移22例,無淋巴結轉移23例。聯合組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36~70歲,平均(43.89±3.31)歲;病理類型:鱗狀細胞癌27例,腺癌18例;TNM分期:Ⅱ期13例,Ⅲ期32例;有淋巴結轉移20例,無淋巴結轉移2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類型、TNM分期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術前均給予腸內營養(yǎng)支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guī)治療,并完善術前血常規(guī)檢查。
手術組患者給予單純根治手術治療,全面分析患者全身情況,術前再次確認病灶位置,于患者入室后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腹腔鏡及胸腔鏡行食管癌根治術,病灶清掃范圍為腫瘤上下緣4~5 cm,吻合食管處,且對食管旁、隆突下、胃小彎側、賁門旁、胃左動脈旁及腹腔動脈旁的淋巴結進行仔細清掃。術中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
聯合組患者在術前予以新輔助化療(紫杉醇+順鉑),具體方法:第1天,靜脈滴注紫杉醇注射液,劑量為135 mg/m2;第1~3天,靜脈滴注順鉑注射液,根據患者體表面積計算劑量,每次30 mg/m2。21天為1個療程,連續(xù)化療2個療程,化療后休息3周后進行根治手術,手術方式同手術組。
1.3.1 臨床療效 術后1個月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7]評價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腫瘤病灶全部消失,臨床癥狀完全好轉,未出現新病灶;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腫瘤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較治療前縮?。?0%,且未出現淋巴結轉移;疾病穩(wěn)定(stable disease,SD):腫瘤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較治療前縮小≤50%或增大≤25%;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腫瘤最大直徑與最大垂直直徑的乘積較治療前增大>25%或出現新病灶??傆行?(CR+PR)例數/總例數×100%。
1.3.2 術中及術后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術中及術后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積液引流量、術后帶管時間、胸腔感染情況、Ⅰ級切口愈合情況及吻合口瘺發(fā)生情況。
1.3.3 不良反應 記錄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骨髓抑制、皮膚瘙癢、消化道癥狀、過敏反應。
1.3.4 預后 術后定期檢查患者的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指標,記錄術后1、2、3年兩組患者的腫瘤復發(fā)情況和生存情況。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2.22%(37/45),明顯高于手術組患者的53.33%(24/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98,P=0.003)。(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n(%)]*
聯合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手術組,Ⅰ級切口愈合率高于手術組,吻合口瘺發(fā)生率低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胸腔積液引流量、術后帶管時間及胸腔感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指標的比較
聯合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癥狀發(fā)生率均高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皮膚瘙癢、過敏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聯合組患者術后1、2、3年腫瘤復發(fā)率均低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與手術組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組患者術后2、3年生存率均高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術后兩組患者腫瘤復發(fā)情況及生存情況的比較[n(%)]
既往研究表明,由于食管解剖位置特殊,多數食管癌患者確診時病情已處于中晚期,且多數發(fā)生轉移[8]。對此,臨床上多采取根治手術切除病灶,然而單純手術治療食管癌未取得理想療效,術后患者的遠期生存率未獲得提高,臨床數據表明,單純手術后食管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10%[9]。因此,術前綜合治療對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有學者提出,術前新輔助化療可降低腫瘤活性,抑制腫瘤生長與轉移,進而提高患者的術后生存率,改善預后[10]。近年來新輔助化療改善患者手術指征、提高患者耐受力及手術成功率的作用已獲得醫(yī)療界的認可[11]。臨床數據顯示,術前化療可降低腫瘤分期并縮小原發(fā)腫瘤,從而提高腫瘤清除率,同時防止病灶發(fā)生遠處轉移[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2.22%,明顯高于手術組患者的5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明與單獨手術治療相比,新輔助化療聯合手術治療食管癌可提高臨床療效,與李玉梅等[14]研究結果一致。聯合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手術組,Ⅰ級切口愈合率高于手術組,吻合口瘺發(fā)生率低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新輔助化療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凝血功能,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切口愈合率,降低吻合口瘺發(fā)生率。Altorki和Harrison[15]的研究表明,采用紫杉醇與順鉑等化療藥物治療食管癌的過程中,多數患者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癥狀。本研究結果表明,聯合組患者骨髓抑制、消化道癥狀發(fā)生率均高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化療藥物在消滅腫瘤細胞的同時,對機體的正常細胞也產生損害,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消化不良、骨髓抑制。因此,在化療期間隨時進行血小板檢測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聯合組患者術后1、2、3年腫瘤復發(fā)率均低于手術組,術后2、3年生存率均高于手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與單獨手術治療相比,新輔助化療聯合手術治療可降低食管癌患者的腫瘤復發(fā)率,提高術后生存率。
綜上所述,與單獨手術治療相比,新輔助化療聯合手術治療食管癌患者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腫瘤復發(fā)率,提高術后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