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躍躍
(皖西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附屬醫(yī)院,安徽六安,237000)
MRI可清楚顯示硬膜囊受壓的椎間盤、黃韌帶或小關節(jié)突等致壓因素,對腰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診斷具有較高價值[1]。但臨床中常見影像學改變的LSS并無臨床癥狀,北美脊柱協(xié)會相關指南認為,沒有足夠證據表明臨床癥狀或功能與影像學椎管解剖性狹窄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2]。鑒于此,本研究評估了腰椎MRI軸位圖像與LSS臨床癥狀及功能參數之間的關聯性,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21年12月在本院初次診斷的LSS患者87例作為研究組,所有LSS患者均結合臨床癥狀、病史、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X線、CT、MRI等)診斷;患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性別相同、年齡±1歲和1:1的原則,選擇同期在本院健康體檢的87例受試者作為對照組。排除標準:不能獨立行走、既往有脊柱手術史者;合并脊柱腫瘤、結核者;先天性脊柱畸形者;精神疾病者。兩組受試者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
評估內容包括腰痛、腿痛、下肢麻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3]和主觀步行距離(subjective walking distance,SWD)[4]。腰痛、腿痛、下肢麻木均采用VAS評分進行評估。
所有受試者均采用東芝1.5T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tǒng)進行檢查,檢查范圍包括軸位T1加權圖像,成像參數:層厚<3 mm,間距0.9 mm,重復時間(TR)/回波時間(TE):709 ms/12 ms,FOV30 cm,矩陣:448×314。在每例患者的小關節(jié)水平獲得軸位T1加權MRI圖像,使用PACS系統(tǒng)測量小關節(jié)層面的椎管橫截面積(spinal canal cross-sectional area,SCA)和硬膜囊橫截面積(duralsac cross-sectional area,DSA),并測量最狹窄椎間層面的黃韌帶橫截面積(ligamentum flavum cross-sectional area,LFA)和黃韌帶厚度(ligamentum flavum thickness,LFT)。SCA沿椎間盤后緣向下旋轉,到達對側的小關節(jié)邊緣;DSA在最狹窄的MRI圖像上,通過椎間盤中央的橫向角度層面測量;LFA在最狹窄的水平上測量LF的整個橫截面積;LFT測量時沿著韌帶曲線的層流側和韌帶面向椎管的一側繪制,在最厚點處測量LFT。
研究組男性、女性和總體SCA、DSA均低于對照組(P<0.05),LFA、LFT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受試者MRI軸位參數比較
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SCA、DSA均與腰痛VAS、腿痛VAS、下肢麻木VAS評分和ODI指數均存在顯著負相關(P<0.05);LFA、LFT均與腰痛VAS、腿痛VAS、下肢麻木VAS評分、ODI指數和SWD均呈顯著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MRI軸位參數與LSS患者臨床癥狀的相關性分析
結果顯示,腰痛VAS、腿痛VAS、下肢麻木VAS評分與SCA、DSA、LFA、LFT不存在獨立相關性(P>0.05);ODI指數與LFA、LFT存在正相關(P<0.05),與DSA、SCA不存在相關性;SWD與LFA、LFT不存在相關性(P>0.05),與DSA和SCA存在顯著相關(P<0.05)。見表4。
表4 MRI軸位參數與LSS患者臨床癥狀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既往研究顯示,LSS的發(fā)病與黃韌帶、椎間盤、馬尾等相關[5]。黃韌帶是連接椎板的節(jié)段性組織結構,是導致椎管狹窄的重要因素。黃韌帶增厚的發(fā)病機制與黃韌帶彈性蛋白與膠原比率降低或年齡相關的纖維化相關,50%~85%的重量負荷引起的椎管狹窄與黃韌帶相關。Hansson等[6]認為,脊柱負荷和活動變化通常會導致椎管狹窄患者出現神經根受壓癥狀,在負荷引起的腰椎管狹窄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黃韌帶而非椎間盤。
LSS中黃韌帶的組織學表現為膠原纖維和鈣化增加,彈性纖維減少。機械壓迫所致纖維化是黃韌帶肥大的主要原因,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既往研究[7]顯示,LFT與年齡顯著相關。Park等[8]研究顯示,LSS患者的黃韌帶肥厚程度顯著高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Karabekir等[9]指出,單側椎間盤突出癥也與不對稱肥大的黃韌帶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LFT和LFA在單因素分析時與腰痛、腿痛、麻木等相關,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LFA和LFT與ODI指數呈正相關,結果提示,黃韌帶增厚可能與LSS患者的軀體功能降低相關。
椎間孔和中央椎管狹窄是LSS的特征性變化,也是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和背痛的主要原因。既往研究顯示,DSA與步行距離之間存在線性相關[10]。本研究結果顯示,SCA和DSA與SWD存在顯著相關,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還對MRI軸面成像參數與腰痛、腿痛和下肢麻木VAS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剔除混雜因素后,多元回歸分析顯示,腰痛、腿痛、下肢麻木VAS評分與SCA、DSA、LFT和LFA未顯示出相關性。這可能是因為LSS病例生理機制復雜,機械壓迫是LSS發(fā)病的重要原因,但其臨床癥狀也與炎癥反應、患者主觀感覺、耐受程度等相關。
綜上所述,LFA和LFT與ODI指數顯著相關,即LFA和LFT值越大、ODI指數越高,則DSA、SCA和SWD存在顯著的線性關聯,表明DSA和SCA較大數值與更長的SWD相關,LFA、LFT、DSA、SCA與患者的疼痛和麻木癥狀無線性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