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13年秋拍“大觀”夜場,董邦達《葛洪山八景圖》以5060萬元成交,創(chuàng)下其個人作品價格新紀錄,成為一時亮點。[1]該圖冊有清高宗御題詩,曾著錄于《石渠寶笈續(xù)編》卷六九,屬于大內(nèi)舊藏。然而,董氏《葛洪山八景圖》尚有另一版本傳世,今藏上海博物館,與石渠寶笈舊藏本差異之處很多?!陡鸷樯桨司皥D》是董邦達現(xiàn)存作品中稀見的“實地取景”之作,[2]而同時有兩個版本流傳,則更為罕覯。兩本存在什么關(guān)系,二者的差異又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xué)界對此問題尚缺乏細致周詳?shù)恼f明,值得深入探究。
《石渠寶笈》舊藏與今上海博物館所藏兩本《葛洪山八景圖》冊的差異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
(一)用色上,《石渠寶笈》本是青綠設(shè)色,上博所藏為墨筆。
(二)從主體內(nèi)容看,布景的疏密不同。如“紫云峰”,上博本下方為叢木,而《石渠寶笈》本則為留白,更顯得山峰聳拔入云(圖1)。取景的視角也有不同,如“清虛宮”,從清虛宮的方向上看,上博本取景位置在清虛宮的右前方,而《石渠寶笈》本則轉(zhuǎn)到了清虛宮的左前方。
圖1 董邦達《葛洪山八景圖》《石渠寶笈》本(左)與上博本“紫云峰”布景疏密比較
(三)次序上,《石渠寶笈》八圖依次為“紫云峰”“清虛宮”“留云院”“幽棲寺”“嘉植園”“垂露巖”“惠利祠”“璇源谷”。上博所藏八圖的次序則為“旋源谷”“惠利祠”“垂露巖”“嘉植園”“留云院”“清虛宮”“紫云峰”“幽棲寺”。
(四)題詞上,《石渠寶笈》為清高宗御筆題詩,詠嘆景物,稱譽畫藝。上博所藏為董邦達題詞,說明所畫八景的地理特征。詳見表1。
表1 《石渠寶笈》本與上博本題詞對比
(五)鈐印上,《石渠寶笈》所藏加蓋的絕大多數(shù)是
清高宗的鑒賞和齋號印章,上博圖冊的印章則為董邦達的
私章及后世藏家的收藏印。詳見表2。
表2 《石渠寶笈》本與上博本鈐印對比
從上文的對比可以看出,兩本《葛洪山八景圖》的差
異極為明顯,于是隨之而來便有一系列問題出現(xiàn),如:二
者的具體關(guān)系到底如何?導(dǎo)致其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繪畫過程中有哪些重要的細節(jié)促使作者進行了改變?這些
問題從畫冊本身是看不出答案的,須通過相關(guān)的文字記錄
來加以探析。
上博所藏《葛洪山八景圖》冊后的附頁上有董邦達記錄繪畫前實地取景的經(jīng)過。然而該題記隨圖冊藏于深閨,外人罕覯??尚业氖牵@篇題記被后世的方志記錄了下來?,F(xiàn)知記錄董邦達《葛洪山記》的是光緒三年(1877)的《唐縣志》,此后不久,光緒七年的《保定府志》也全文照錄。據(jù)方志前的《唐縣志歷修姓氏》記載,唐縣志自雍正三年(1725)續(xù)修之后一直沒有再修。[3]140那么,光緒三年重修的《唐縣志》便是最早著錄《葛洪山記》的志書了。因《唐縣志》比起上博所藏圖冊的附記較為易得,故其中所收的《葛洪山記》對于學(xué)者查閱尤其便利。這篇游山記的全文如下:
畿西之山,自太行蜿蜒而來,崱屴者以千萬計。唐之北境有葛洪山焉,蓋太行之支脈也。我皇上十有五年幸五臺山歸,駐蹕于唐縣,始命御前侍衛(wèi)德公保、張學(xué)士若澄往繪此山。今年恭逢皇太后七旬萬壽,皇上恭奉安輿,祗謁泰陵。既而再幸五臺,經(jīng)唐縣。臣達恭扈屬車,敬被命再繪葛洪山圖,而偕行者仍德公保也。
時惟暮春,風(fēng)日和煦,天桃樨柳,明媚巖谷。縣令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