愷蒂
九月十九日,英國女王國葬日。
早上九點四十離開家,前往火車站。街上車子很少,街角的那家咖啡館居然還開著門,有不少人排隊買咖啡、剛出爐的糕點和面包。但小超市和煙雜店全都關門了,有的在門口貼個條子:國葬日,尊重女王,休業(yè)一天。
在站臺上等候西行的火車,這趟車的終點是“溫莎和伊頓河邊”,站臺上人并不多,是啊,要去溫莎堡為女王送行的,肯定在昨晚或今晨就去占位子了。但還是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個十來歲的男孩,男孩左手拿著一個文件夾子,右手反轉著拿著一束花,手勢有些別扭,但很小心翼翼。我們半途下了車,不知道這對母子的終點站是不是溫莎,文件夾子里是不是孩子給女王的畫。
十點半準時到了西倫敦的朋友家,電視上,炮車和儀仗隊已經在英國議會大廈列隊站定,英聯邦的首相們剛剛到達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查爾斯三世和王室成員正在前往英國議會大廈,朋友說:“你們錯過了拜登和馬克龍,他們早已到了。”
人們常常會說起某個歷史時刻,自己在哪里在做什么。例如人們常常會說:“肯尼迪遇刺的時候,我在……” 或“阿波羅號登月時,我在……”或“香港回歸時,我在……”等等。女王去世,是正在發(fā)生的歷史,身在英國,總覺得應該對這位英國人人愛戴的女王奶奶做點表達。這對好友家住A4公路邊上,是女王靈柩前往溫莎堡的路線,于是,幾位朋友便約定一起到他們家看國葬直播,之后去路邊等候靈車,向女王致以最后的敬意。
告別女王,真正是告別了一個時代。女王去世雖然多年來進行過無數次的演習,但九月八日那天,還是讓人不可置信,要知道,她在之前兩天剛剛接見過兩位英國首相,每位都交談了四十分鐘?。∽h會里傳過來傳過去的小紙條,主持人匆匆換上的黑領帶,前往蘇格蘭行宮的她的家人,那天的傾盆大雨……這位在錢幣上在郵票上在人們生活中恒久的女王,完成最后一項重要的工作,就這樣平靜地走了。
下午兩點,女王靈車從我們面前緩緩駛過,大幕將在今天落下。
九月十四日下午,女王靈柩從白金漢宮前往英國議會大廈,五時,英國議會大廈對悼念的民眾開放,隊伍已經沿著泰晤士河南岸排開,蜿蜒不見盡頭。那天下午,我去倫敦南岸中心的Hayward畫廊去看“黑色驚艷”(In the Black Fantastic) 展覽,此展是十一位非洲藝術家的作品,有雕塑、繪畫、設置、電影、照片、編織物等豐富多彩的模式,表現了傳說、神話、科幻、政治思考。在悼念女王之際,想到王權、種族、大英帝國、殖民地、英聯邦的種種討論,覺得這個展覽非常應時。進展廳的時候,沿河排隊的人們在耐心等待,出來時,隊伍已經往前行進,速度還不慢。那時的預估,隊伍長度兩英里半,等待時間五到六個小時。有趣的是,從展廳出來的,一大半是黑皮膚;匆匆前行的隊伍,絕大部分是白皮膚。
十五日下午,我去環(huán)球劇場看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出了倫敦橋地鐵站到了河邊,前往英國議會大廈悼念女王的隊伍正在行進,此時隊伍長五英里,等待時間為十幾個小時。沿著河邊,跟著隊伍走了十來分鐘,心里有一些沖動,是否要繼續(xù)走下去?佩服這些走走停停以腳步來丈量土地、以耐心來回報女王、以等待來見證歷史的人們,如同朝圣之旅,“前往”的艱難過程和最后的“到達”同樣重要。但到了環(huán)球劇場,我還是離開了隊伍。《亨利八世》的結尾,是伊麗莎白一世的出生,多少與女王也有些關系。
下午兩點,女王靈車從我們面前緩緩駛過,大幕將在今天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