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言,陶 璇,龔建軍,顧以韌,楊雪梅,梁 艷,雷云峰,鐘志君,呂學斌,張 濤,何志平
(1.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動物遺傳育種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66;2.齊全農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四川 遂寧 629000)
母豬的繁殖性能包括總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仔豬初生重、初生窩重、泌乳力等指標,優(yōu)秀的繁殖性能可顯著提高豬場的生產成績、經濟效益,如何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是養(yǎng)殖行業(yè)長期探索的課題。母豬的繁殖性能受到營養(yǎng)水平、分娩季節(jié)、飼養(yǎng)管理和胎次等因素的影響[1-2],營養(yǎng)水平對母豬尤為重要,妊娠期間營養(yǎng)不足會使母豬總產仔數(shù)降低、仔豬初生重下降,而妊娠期過多的營養(yǎng)將引起母豬體況過肥,導致難產[3],其中背膘厚是反映母豬營養(yǎng)水平的重要指標,可以反映母豬不同生理階段的營養(yǎng)儲備情況,常常作為監(jiān)測母豬體況、健康情況的工具。已有研究報道,母豬妊娠不同時期背膘厚對母豬繁殖性能有影響[4-6],在母豬妊娠不同時期保持不同的背膘厚,從而提高母豬繁殖性能是可行的??紤]到群體特異性,不同品種或品系豬在不同繁殖階段的背膘厚不能使用同一個標準,本研究以長大經產母豬(2~5胎次)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母豬妊娠不同時期背膘厚的測定和部分繁殖性能的統(tǒng)計,探討長大經產母豬不同妊娠時期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為實際生產中母豬精準飼養(yǎng)管理和背膘控制提供參考數(shù)據(jù)。
試驗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在齊全農牧公司桂花樓房豬場進行,選取1 453頭長大經產母豬(2~5胎次)作為研究對象,在第2次發(fā)情時進行配種,在配種當天、妊娠30 d、60 d、90 d和110 d時進行背膘厚測定,并對其總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健仔數(shù)、弱仔數(shù)、死胎數(shù)、初生窩重等產仔性能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
使用獸用B超儀LN-9300B(遼寧漢德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背膘測定。測定時,使母豬自然安靜站立,選擇豬背部最后肋距背中線6.5 cm處的左側垂直背膘厚(P2)作為測定點,剪毛涂植物油后測定,待B超儀顯示圖像穩(wěn)定后讀取數(shù)據(jù)并記錄。根據(jù)妊娠各階段背膘厚測量情況,將母豬配種時、妊娠30 d、妊娠60 d的背膘厚分為5組:第1組背膘厚≤14 mm,第2組背膘厚14~16 mm,第3組背膘厚16~18 mm,第4組背膘厚18~20 mm,第5組背膘厚>20 mm;將母豬妊娠90 d、110 d的背膘厚分為5組:第1組背膘厚≤16 mm,第2組背膘厚16~18 mm,第3組背膘厚18~20 mm,第4組背膘厚20~22 mm,第5組背膘厚>22 mm。
原始數(shù)據(jù)通過Excel表格進行整理,使用SPSS Statistics 17.0軟件對母豬妊娠不同階段不同背膘厚的繁殖性能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采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母豬繁殖性能的統(tǒng)計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表示差異極顯著;母豬不同時期背膘厚與繁殖性能的相關性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軟件進行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析。
由表1可知,母豬配種時不同背膘厚間的總產仔數(shù)、弱仔數(shù)、初生窩重差異不顯著,但隨著背膘厚的增加,總產仔數(shù)有增加的趨勢。第5組的產活仔數(shù)、健仔數(shù)顯著高于第1組和第2組(P<0.05),第5組的初生個體重顯著低于第1組和第2組(P<0.05)。經產母豬配種時背膘厚>16 mm時繁殖性能較好。
表1 經產母豬配種時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2可知,第5組總產仔數(shù)顯著高于第1組、第2組、第3組,第4組、第5組的產活仔數(shù)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他3組,健仔數(shù)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初生窩重各種差異不顯著,第4組和第5組的初生個體重顯著低于第2組(P<0.05),第5組弱仔數(shù)極顯著高于其他組(P<0.01)。死胎數(shù)隨背膘厚增加呈降低趨勢。綜合考慮,經產母豬妊娠30 d時背膘厚在18~20 mm繁殖性能較好。
表2 經產母豬妊娠30 d時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3可知,經產母豬妊娠60 d時,不同背膘厚對總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健仔數(shù)、初生窩重的影響沒有顯著差異。第5組弱仔數(shù)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他4組,第5組死胎數(shù)顯著低于第1組、第2組、第3組(P<0.05)。經產母豬妊娠中期,背膘厚不宜過高(≤20 mm)。
表3 經產母豬妊娠60 d時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4可知,第4組的總產仔數(shù)、健仔數(shù)顯著高于第1組、第2組、第3組(P<0.05),第4組產活仔數(shù)顯著高于其他4組(P<0.05),第5組的產活仔數(shù)顯著高于第1組、第2組(P<0.05),第4組、第5組的弱仔數(shù)顯著或極顯著高于第1組、第2組、第3組,第4組、第5組死胎數(shù)顯著低于第1組、第2組(P<0.05),第4組初生窩重顯著高于第1組、第2組(P<0.05),初生個體重組間無顯著差異。經產母豬妊娠后期背膘厚>20 mm時繁殖性能較好。
表4 經產母豬妊娠90 d時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5可知,第4組總產仔數(shù)最高,產活仔數(shù)也顯著高于其他4組(P<0.05);第4組健仔數(shù)顯著高于第1組、第3組、第5組(P<0.05),高于第2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第5組的弱仔數(shù)極顯著高于其他4組(P<0.01);第4組、第5組死胎數(shù)顯著低于其他3組(P<0.05);第1組、第2組、第4組初生窩重顯著高于第3組、第5組(P<0.05);初生個體重第1組最高、極顯著高于其他4組,第5組最低、極顯著低于其他4組。經產母豬臨產時,背膘厚在20~22 mm時繁殖性能最佳。
表5 經產母豬妊娠110 d時背膘厚對繁殖性能的影響
由表6可知,母豬配種時、妊娠30 d時的背膘厚與產活仔數(shù)呈顯著正相關(P<0.05),母豬配種時、妊娠90 d、妊娠110 d背膘厚與死胎數(shù)呈顯著負相關(P<0.05),母豬配種時、妊娠30 d、110 d時的背膘厚與初生個體重呈顯著負相關(P<0.05)。
表6 經產母豬背膘厚與繁殖性能的相關性分析
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經產母豬妊娠不同時期的背膘厚對產仔性能的影響不同,所以對不同妊娠階段的母豬,應將背膘厚控制在不同的標準,從而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
穆光遠[2]認為配種時母豬保持中上等膘情為宜,Amaral等[7]認為配種時母豬背膘厚為18~23 mm時的產仔數(shù)、活仔數(shù)顯著高于其他組,劉斌等[8]認為母豬配種時背膘厚保持在15.5~20 mm時,能夠增加產合格仔豬數(shù),且背膘厚增加,死胎數(shù)有降低趨勢。這與本研究中經產母豬配種時,背膘厚>16 mm組別的產活仔數(shù)、健仔數(shù)大于背膘厚≤16 mm組別,且隨背膘厚增加死胎數(shù)下降的結果一致;本研究中,母豬配種時不同背膘厚組別的初生窩重無顯著差異,但背膘厚>20 mm時初生個體重低于背膘厚≤16mm組,可能是由于在初生窩重差異不大的情況下,高背膘厚組別的產活仔數(shù)增加造成的。
張景鋒等[6]認為隨背膘厚的增加,母豬妊娠30 d時產活仔數(shù)和健仔數(shù)出現(xiàn)增加的趨勢,陳永崗等[9]認為母豬妊娠28 d時,隨著背膘厚的增加死胎數(shù)減少,本研究中也有相同趨勢。李浩等[5]認為母豬妊娠前期(配種后30 d)背膘厚顯著影響總產仔數(shù)與產活仔數(shù),17~19 mm背膘厚的母豬總產仔數(shù)與產活仔數(shù)最高,趙云翔等[10]認為母豬妊娠30 d時背膘厚在18~20 mm總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最大,與本研究中母豬妊娠30 d背膘厚>18mm的兩組總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高于背膘厚≤18 mm組別的結果類似。有研究表明,瘦素對早期胚胎發(fā)育、著床過程和維持妊娠有重要作用,低瘦素水平不足以促使母體分泌足夠的雌二醇以維持生育,會導致著床率降低[11-12],此外,有研究表明,瘦素濃度與背膘厚呈正相關[13],說明低背膘厚會影響早期胚胎發(fā)育和著床,從而影響產仔數(shù)。陳永崗等[9]的研究結果表明,母豬妊娠28 d時高背膘厚組(19~22 mm)的弱仔數(shù)最多,這與本研究結果中背膘厚大于20 mm組的弱仔數(shù)極顯著高于背膘厚≤20 mm組別的結果相符,母豬妊娠前期(0~30 d)飼喂高能量水平飼糧導致體重過高,會影響子宮腔蛋白質水平和胚胎內雌激素的水平[14-15],這有可能增加弱仔的概率。
本試驗結果顯示,經產母豬妊娠60 d時背膘厚對產仔性能無顯著影響,但背膘厚>20 mm組的弱仔數(shù)顯著或極顯著高于背膘厚<20 mm組別,可能是因為背膘過厚會導致脂肪在子宮組織沉積,不利于胎兒的發(fā)育[10],此結果與李浩等[5]認為妊娠中期將母豬體況調節(jié)或維持在適中水平(背膘厚15~19 mm)有利于其繁殖性能的發(fā)揮類似。
研究表明,進入妊娠后期母豬體況偏瘦不利于其繁殖性能的發(fā)揮,母豬生育能力一定程度上隨體況上升而提高[16]。本試驗妊娠90 d時的結果也遵循這個趨勢:妊娠90 d時背膘厚>20 mm的總產仔數(shù)、產活仔數(shù)都優(yōu)于背膘厚<20 mm組別,死胎數(shù)也低于背膘厚<20 mm組別。本試驗妊娠110 d時,背膘厚在20~22 mm組的繁殖性能最佳,背膘厚>22 mm組的產活仔數(shù)、健仔數(shù)低于背膘厚20~22 mm組,且初生窩重顯著低于其他4組,可能是因為母豬妊娠后期背膘過厚會影響母豬身體的各項激素水平,導致機體發(fā)育紊亂,進而影響母豬的繁殖性能[17]。
本研究中,在母豬配種時及妊娠前期背膘厚和產活仔數(shù)呈顯著正相關,結合母豬配種時、妊娠30 d時繁殖性能結果,提示在長大經產母豬配種前后背膘厚大于16 mm為宜,妊娠30 d時,保持背膘厚穩(wěn)定增加達18~20 mm;妊娠中期(妊娠60 d)的背膘厚與繁殖性能無顯著相關性,不同背膘厚的繁殖性能數(shù)據(jù)顯示,妊娠中期背膘厚不易過高,維持在小于等于20 mm為宜;妊娠后期(妊娠90 ~110 d)母豬在為分娩后的哺乳做準備,且母豬背膘厚與死胎數(shù)呈顯著負相關,故妊娠后期母豬需保持較好的膘情,但母豬臨產時(妊娠110 d)背膘厚與初生個體重呈顯著負相關,結合妊娠90 d、110 d不同背膘厚的繁殖性能結果,妊娠后期母豬背膘厚控制在20~22 mm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