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靜,張志強,楊 明
(1.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四川成都 610299;2.中國科學院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系,北京 100190;3.中國科學院發(fā)展規(guī)劃局規(guī)劃與評估處,北京 100864)
在現(xiàn)代資金密集型科研環(huán)境下,科研資源特別是科研經(jīng)費合理分配是科學研究蓬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條件,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體現(xiàn),然而有限的資助經(jīng)費無法滿足日益激烈的競爭需求,科學公平有效的科研經(jīng)費配置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當前科研資助機構立項評審活動中,同行評議是學術判斷的基本方法,視為是科學資助的“黃金標準”[1],被各國科研資助機構普遍采用,是當前各類科研資助評審活動的主流方法。但同行評議本質(zhì)上是一種偏向主觀的集體決策方法,評審結果與選擇的評審專家群體以及該學術群體形成的學術共識密切相關,近年來學術界出現(xiàn)了一些質(zhì)疑。例如,成本較高(對科研資助管理部門)、學術裙帶關系(同一個學術圈子容易支持)[2]、學術歧視(對不同學術觀點的申請者)、資歷偏見(對研究經(jīng)歷不足的申請者)[3-4]、馬太效應(獲得過資助的申請者更易獲得資助)[5],以及對原創(chuàng)性高風險研究和跨學科交叉研究不友好等[6]。國內(nèi)外科研資助機構都開始積極尋求科研資助的改革機制,探索更有效、更公平的資源配置方式,以促進科研競爭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在我國,為解決科研“三評”中項目評審存在的種種問題,科技部和教育部等相關部門開始倡導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破四唯”[7]。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近年來也積極改進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制度,探索非常規(guī)評議機制。例如,在原創(chuàng)探索計劃項目中,評審過程采用了預審、雙盲匿名通信評審、會議答辯等多種類型的同行評審方式[8]。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以及2020 年《政府工作報告》反復提到要深化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新的科技經(jīng)費與項目配置方式正式得到國家認可。所謂“揭榜掛帥”是指針對目標明確的科技難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設立項目或獎金向社會公開張榜征集創(chuàng)新性科技成果的一種制度,也稱為“科技懸賞制”[9]?!百愸R制”則指在項目資助中,針對同一個任務,先進行平行立項、后重點聚焦考核,擇優(yōu)給予后續(xù)經(jīng)費支持,是優(yōu)中選優(yōu)的項目組織管理模式[10]。在國外,為克服同行評議的偏差,對于共識度不高的原創(chuàng)性或突破性項目,各科研資助機制踴躍嘗試一些“去評審化”的機制。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1990 年起設立了小額探索性研究項目(SGER),此類項目申請后不進行同行評議,直接由經(jīng)過培訓的項目經(jīng)理人(programme manager)決定是否予以資助[11],資助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項目經(jīng)理的知識積累和學術經(jīng)驗;新西蘭健康健康理事會(The Health Research Council of New Zealand,HRC)2013年起設立探索者項目(Explorer Grants),則直接通過隨機抽簽的方式給予資助,首次將借鑒了“彩票”思想的隨機抽簽應用于科研資助活動。
科學研究資助機制改革不僅能夠促進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而且對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長期以來都是各個國家關注的焦點。抽簽制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科學研究經(jīng)費分配的新方式,新西蘭健康理事會率先實踐后,國外一些其他機構也做了試點試驗,證實了抽簽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近年來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并涌現(xiàn)出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1)抽簽制理論探討及可行性研究。Avin[12]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圍繞基金資助中的抽簽制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可視為是開展抽簽制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Roumbanis[13]和Bedessem[14]從認識論的角度對抽簽制與同行評議進行了詳細的批判性比較分析研究。而Gildenhuys[15]從公平的角度分析了抽簽制和同行評議兩種科學實踐,認為當研究經(jīng)費通過抽簽分配時,利益獲得者變得不那么集中,使得整個科學資助過程更加公平。(2)抽簽制應用實踐及效果評估研究。Gillies[16]通過藥物發(fā)現(xiàn)方面的歷史案例和假設實驗論證了隨機選擇要比同行評審更好,并指出研究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隨機選擇可以確保每一種研究方案都公平地獲得資助。Geard 等[17]兩位英國經(jīng)濟學家開展了模擬實驗,發(fā)現(xiàn)就發(fā)表論文而言,向研究者隨機分配資金能夠比同行評審系統(tǒng)產(chǎn)生更好的總體回報。Fang 等[18-20]認為在前20%的項目中使用隨機選擇更為有效,并呼吁在NIH 資助中引入抽簽制。目前,國內(nèi)關于抽簽制經(jīng)費分配方式還停留在對國外的個別新聞報道中,還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本文總結科研經(jīng)費分配中抽簽制的基本原理和工作過程,探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適用性,并圍繞抽簽制的實施過程和效果對國外具有代表性的科研資助機構進行案例分析,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引起政策研究者關注并開展相關研究,為我國科研資助方式體系變革提供一種可選方案。
抽簽制,亦可稱為“彩票抽獎”“抽彩給獎法”“改良彩票”“隨機搖號”“抓鬮”等,英文通常表述是“Lottery”[21]。其基本原理是隨機選擇,核心是將機會作為決定因素,默認前提是每一個對象都是平等的。Broome[22]從哲學的角度指出:隨機選擇可以減少公平和利益之間的沖突,使得增加一個利益不損害另一個利益成為可能。隨機選擇作為一種輔助決策的手段,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各種決策情景中,而且效果很好。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車牌搖號、醫(yī)療衛(wèi)生中的器官捐贈、政治決策(法律案件審判)中的評審團選擇等。早在1998 年,Greenberg[23]就提出可以將隨機選擇應用于科研資助分配過程,認為同行評議在專家選擇和項目遴選中也存在一定的隨機性,作為價值衡量標準的可靠性較低,呼吁部分資助基金分配使用抽簽方式。近年來,隨著各國科研資助項目日益多元化,各類項目申請數(shù)量越來越多,Graves 等[24]、Herbert 等[25]研究表明對于數(shù)量巨大的項目申請,絕大多數(shù)項目申請質(zhì)量都處于中游水平,但鑒于科研資源的有限性,并非所有質(zhì)量中等的申請都能獲得資助,如果靠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進行人工取舍,不僅會消耗大量的成本,公平性也將受到質(zhì)疑,由此,隨機選擇作為一種新型的科研資源配置方案被眾多學者所提倡。
總體來看,支持抽簽制的觀點可以總結為兩種:第一種是“同樣好”的觀點,同行評議可以識別明顯優(yōu)秀和不合格的申請,而處于中間水平的申請數(shù)量眾多且質(zhì)量相差不多,但受制于經(jīng)費有限,其中部分項目未獲資助是人工主觀取舍的結果。例如,若資助數(shù)量為10 個,那排名第10 位和第11 位的項目申請質(zhì)量可能不分伯仲,采用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并不能有效地進一步區(qū)分優(yōu)劣,這時隨機抽取則更能體現(xiàn)公平;第二種是“探索性”的觀點,對于新穎性較高的探索類項目,例如,近年來各國所重視的高風險高回報型研究,由于其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和較高的失敗風險,導致專家群體往往難以準確研判項目價值并預測研究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利用同行評議進行簡單的質(zhì)量篩查后,對絕大多數(shù)質(zhì)量良好的申請進行隨機選擇更為簡單有效??梢?,鼓勵科研資助者考慮不確定性,并在撥款分配過程中引入隨機因素是可行的。
實際上,抽簽制應用于科研資助活動時,不是盲目地隨機選擇,也不是同行評議的完全替代,而是充分結合了同行評審專家作為科學守門人的優(yōu)點,規(guī)避了其直接參與決策存在的偏見和誤差[26]。抽簽制中的同行評議只是一種簡單的質(zhì)量篩選過程,相比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其操作相對更加便捷,不直接參與資助與否的決策,旨在識別“差的”,過濾不合格及明顯低質(zhì)量研究,將可能存在的性別、年齡、資歷等各種偏見以及裙帶關系、學術發(fā)展等利益沖突的影響降至最低。概言之,抽簽制就是先由同行專家劃定一條質(zhì)量“及格線”,將申請分為可資助和不可資助,再在可資助申請中隨機選擇的過程。它的提出與應用并非否定同行評議的價值,而是對同行評議現(xiàn)有局限性的補充和規(guī)避,旨在為當前科研資助評審困境提供一種可選的解決方案。
抽簽制在不同的科研資助機構中基于不同的目的和標準,常常有不同的操作步驟。根據(jù)抽簽制在項目資助中的數(shù)量決定權占比情況,可將抽簽制的類型概括為完全隨機化、集中隨機化和局部隨機化3 種。完全隨機化意味著獲資助的項目數(shù)量完全由抽簽而來,同行評議的作用在于剔除差的,通過同行專家資格審查的項目均有同等的機會獲得資助;集中隨機化(亦稱為“改良彩票”)則由同行評議和抽簽共同決定資助數(shù)量,這時同行評議的作用不僅在于剔除差的,還可以識別優(yōu)秀申請,即同行評議一致通過的申請可以直接資助,中間質(zhì)量項目資助與否由抽簽決定;而局部隨機化是在極小范圍內(nèi)使用隨機選擇,即只有當專家無法判斷兩個或多個項目申請的研究價值時,才隨機決定是否提供資助。其中,“集中隨機化”(focal randomisation)的概念在2007 年由Brezis[27]提出,認為所有專家一致認定的排名靠前的項目直接被資助,所有專家認為沒有價值的項目被拒絕,而排名中等的項目則根據(jù)資助經(jīng)費數(shù)額隨機選擇決定是否被資助,直到經(jīng)費被完全分配完。為方便而詳細地描述抽簽制的基本過程,接下來以較為復雜的集中隨機化式抽簽為代表進行論述。其主要可以分為三部分:資格審查、同行評議、隨機選擇,如圖1 所示。
圖1 集中隨機化抽簽的基本流程
資格審查的判斷標準主要有兩個:一是檢查項目研究領域是否符合資助導向和目的;二是審核申請人是否有科研實力和申請資格。合格的申請進入同行評議環(huán)節(jié),邀請同行專家進行質(zhì)量審查,將合格的申請分為:(1)顯然值得資助的優(yōu)秀申請;(2)根據(jù)可用預算資助的良好申請;(3)顯然必須拒絕的不充分申請。如果是完全隨機化,則(1)(2)都進入抽簽環(huán)節(jié);若是集中隨機化,則只有(2)進入抽簽環(huán)節(jié)。最后是隨機選擇,即對進入抽簽環(huán)節(jié)的項目申請進行隨機抽取。在應用實踐中,項目申請抽簽的形式主要有電子抽簽和實物抽簽兩種:電子抽簽指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電子設備給參與抽簽的項目編號,然后利用隨機函數(shù)等進行無差別抽取,主要應用于申請數(shù)量特別多的場景中;實物抽簽指人工制作抽簽實體,例如紙條,該方式對工作人員的素質(zhì)要求較高,只適用于抽簽數(shù)量極少的情景。電子抽簽由于可以盡可能多地避免人為因素,相對于實物抽簽具有較強的公平性和客觀性,目前普遍被使用。
抽簽制作為一種新型的科研資助方案有3 個明顯的優(yōu)勢:(1)降低了評審成本。抽簽制在很大程度上縮減了評審的人力成本、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此外,在資金隨機分配給通過最低質(zhì)量閾值的申請機制下,研究人員可以不再過度專注于撰寫“最佳”申請,這極大縮減了申請者準備“本子”的時間[28]。(2)避免了評審偏見。抽簽制能夠給偏見中不利的一方帶來與有利一方概率相等的機會,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了人情關系、利益往來、資歷歧視、學術圈子等影響。(3)保護了開創(chuàng)性研究,特別是非共識的高風險研究。同行評議在評價結果不可預測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時常常出現(xiàn)偏差[29],抽簽制可以幫助具有較高失敗風險但可能帶來重大突破的自由探索類項目參與公平競爭。此外,鑒于學術界對獲得科研項目資助的推崇,尤其是國家級科研項目,在傳統(tǒng)的同行評議下,不成功的申請者往往面臨著職業(yè)生涯受到打擊和參與冗長的申請程序成本的雙重壓力,而抽簽制簡化了評審程序,提倡簡短的申請書撰寫,即使未“中獎”也并不意味著研究質(zhì)量不佳,可以防止科研機構在開展科研評估時將基金資助作為科研能力的評估標準,有利于保護科研工作者積極性,營造良性循環(huán)的學術生態(tài)。
任何科研資源分配機制都不是完美的,都是特定條件下的最優(yōu)選擇,抽簽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果同行評議能夠明顯研判項目質(zhì)量的情況下,仍選擇抽簽制,這對于質(zhì)量實屬優(yōu)秀但未獲資助的研究人員顯然不公平。因此,Avin[30]總結了4 種不適合使用抽簽制的場景:(1)成本昂貴的大型項目(expensive projects),這類項目往往需要大量長期且持續(xù)的資金投入,如果仍用抽簽制,可能導致研究中斷,如人類基因組計劃;(2)受到外部約束限制的項目(bounded uncertainty),指需要在特定的時間解決特定問題的一些任務導向型研究,這類研究本身就存在諸多限制,不適合使用抽簽制,如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fā);(3)完全成熟的研究領域(fully explored area),該類研究結果的可預見性大大增強,這時同行評議效果要遠優(yōu)于隨機選擇,如對眾所周知結論的重復研究和設計(如大型工程建設項目);(4)研究者本身對研究結果有重大影響的項目(researcher identity determines scientific impact),例如,對于重大古跡勘探以及一些隱秘部落的人類學研究,這需要研究者豐富的經(jīng)驗和背景知識,這時忽略了申請者身份背景信息的抽簽制在做選擇時就會存在較大誤差。
目前國際上使用抽簽制的科研資助機構還比較少,大部分還處在探索嘗試階段,被廣泛熟知的有新西蘭健康研究理事會、德國大眾基金會(the Volkswagen Foundation,VolkswagenStiftung)和 瑞士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The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NSF)。其中,HRC 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抽簽制的機構,而VolkswagenStiftung 和SNSF是抽簽制的最新參與者,3 個機構的抽簽機制在具體操作上各不相同,分別是完全隨機化、集中隨機化和部分隨機化的典型代表。
新西蘭健康研究理事會在2013 年“探索者資助計劃”(Explorer Grants)評估過程中首次使用了抽簽制,每個項目資助金額固定在15 萬新西蘭元,期限最長為兩年,要求申請書盡量簡短且匿名供評審專家評估,試圖消除與研究者聲譽相關的潛在偏見,同時降低申請成本[31]。該資助計劃可用于任何健康研究領域的研究項目,旨在吸引和資助具有重大影響潛力的變革性研究。例如,在2022 年的申請指南中要求申請必須是被認為具有變革性、創(chuàng)新性、探索性和非常規(guī)性的想法、方法、工具和技術,并擁有產(chǎn)生重大影響力的潛力,并指出研究結果不需要立即應用于醫(yī)療健康[32]。其2013 至今的資助情況如表1 所示,其中合格申請指通過同行專家資格審查的數(shù)量,可看出同行評議過濾了大量不符合資格標準的申請。
表1 HRC“探索者資助計劃”情況 單位:項
“探索者資助計劃”使用抽簽制的核心前提是:所有被評估為具有變革性和可行性的申請都同樣有資格獲得資助。主要有兩個步驟,具體操作如下:
(1)剔除不合格申請。專家小組會根據(jù)是否具有變革性和可行性這兩個標準進行評估,給出“是”或“否”的評價,每個專家組有3 名專家,只有獲得2 個及多個“是”的申請才可進入抽簽池。
(2)對可資助的申請進行隨機選擇。在Excel表格中電子化輸入可資助的項目,并對其編號,然后使用Rand 函數(shù)產(chǎn)生隨機數(shù),隨機數(shù)的順序就是資助順序,直到資助金額分配完畢。
自HRC 實施抽簽制以來,學術界對其實施效果密切關注。例如,2020 年2 月,Liu 等[33]對2013—2019 年已申請的申請人發(fā)放了調(diào)查問卷,主要詢問對抽簽制的可接受性以及是否影響申請準備方式,結果發(fā)現(xiàn)63%的受訪者接受資金隨機分配,且大多數(shù)申請者稱抽簽制并沒有縮減其申請書準備的時間,這可能是因為申請書仍需經(jīng)過同行專家的質(zhì)量評估才可進入抽簽環(huán)節(jié)?;贖RC 抽簽制的成功經(jīng)驗,新西蘭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Science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fTI)“國家科學挑戰(zhàn)計劃”的種子項目資助從2016 年起也使用了抽簽制[34],旨在資助高風險、技術復雜的小型創(chuàng)新項目。
德國大眾基金會是一個獨立的非營利組織,其資助計劃“實驗!”(Experiment!)于2012 年11月開始,在2017 年的立項評估中引入抽簽制。該計劃面向科學與工程以及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也包括行為科學領域的鄰近學科,要求申請人提交大膽的研究想法,從根本上挑戰(zhàn)現(xiàn)有知識,尋求創(chuàng)新非常規(guī)的方法或技術,探索全新的研究方向。申請者只需提供1 000 字左右的簡短大綱,每年約有600 個項目申請,每個項目資助金額每年約12 萬歐元,期限為18 個月[35]。資助計劃“實驗!”的資金分配制度通常包含3 個步驟:入圍、雙盲審查、抽簽。首先預選120~140 個申請;然后由跨學科的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團進行評估,評審團從滿足項目要求和質(zhì)量標準的申請中選出最優(yōu)秀的申請,約15~20 個申請直接給予資助,同時拒絕質(zhì)量明顯不過關的申請;最后從質(zhì)量過關的申請中抽取與已確定資助項目數(shù)量相同的申請。為闡述方便,以下以評審流程較為清晰的2017 年項目申請數(shù)據(jù)為例進行介紹[36]。
(1)入圍。該階段主要檢查申請格式和申請概念是否與資助計劃的標準相符合。2017 年共收到594 份申請,在初步的資格審查之后,共有119 份申請進入下一階段。
(2)雙盲審查。該階段負責對申請進行評級,通常分為“直接資助”“可資助”和“不資助”。評審委員對119 份申請進行質(zhì)量評估,一致同意對17 份申請直接提供資助。在該環(huán)節(jié)主要剔除了34 份不予資助的申請,剩余的85 份申請進入了抽簽環(huán)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直接資助的申請也需進入抽簽環(huán)節(jié),即85 份申請中包括17 份直接給予資助的申請。
(3)抽簽。該階段主要是給予質(zhì)量過關的項目同等的機會。2017 年公平無偏見地隨機抽取出17 個申請,但由于其中5 個申請與直接資助的申請重復,故最終有效可資助申請為29 個。
對于抽簽資助的效果,德國大眾基金會通過舉辦“論壇實驗”(Forum Experiment!)進行回望和評估,邀請往屆已獲資助的申請者分享研究經(jīng)驗,討論在研究期間所遇到的困難以及取得的成果,并且認為即便研究未能達到最初的目標也不是消極的,而是一種寶貴的學習經(jīng)驗,可以推動科學向前發(fā)展[37]。實際上,資助計劃“實驗!”的集中隨機化可以看作是在一個資助活動中同時使用了同行評議和抽簽兩種機制,這有利于無差別地比較兩種評審機制的優(yōu)劣,但有學者提出若等到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來驗證比較,可能至少需要等10 年時間[17]。但毋庸置疑的是,集中隨機化為同行評議和抽簽制的比較提供了一種思路,未來或許可以圍繞此開展更多的實證研究,為抽簽制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jù)。
瑞士國家科學研究基金會以私立科學基金會的形式存在,旨在保持國家科研的獨立性和管理的自主性,其設立的“博士后流動獎學金”(Postdoc.Mobility fellowships),面向已獲得博士學位并希望繼續(xù)從事科學研究來深化科學知識學習和培養(yǎng)科學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者,在2018—2020 年間進行了抽簽制試點試驗。在項目評審過程中,主要采用同行評議作為評估研究項目質(zhì)量的關鍵方法,當評審專家無法用科學程序中的客觀標準決定兩個或多個申請項目的排名時,SNSF 將基于機會使用實物抽簽方式進行科研經(jīng)費分配[38]。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給無法明顯評估質(zhì)量的申請書分配編號,將編號寫在紙上并放入不透明的膠囊中,再將膠囊放在透明的碗里。SNSF 官員從透明的碗中逐個抽取膠囊,抽簽順序就是這些項目申請的排名,資助與否取決于這個排名。
在SNSF 的“博士后流動獎學金資助計劃”中,抽簽決定資助的項目只占極少的一部分,主要應用于同樣優(yōu)秀、無法客觀對質(zhì)量進行優(yōu)劣排序的資助情景。對于通過隨機選擇方式獲得資助的申請,要求在發(fā)送給申請人的批準或拒絕函中注明評審方式,以便提高評審程序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這也意味著,申請若是因為隨機選擇而未獲得資助可以歸咎于運氣不好,并不否定其研究價值?;诖?,在SNSF“博士后流動獎學金”的評審過程中,除了將項目申請分為“已資助”和“已拒絕”外,還有“已批準但未獲資助”類別,該類別項目就是在抽簽環(huán)節(jié)落選的申請,未來將在有足夠財政資金的情況下優(yōu)先資助。SNSF 在“博士后流動獎學金”資助計劃的試點階段之后,對資助效果進行了深入評估,肯定了抽簽制在科研資助評審中的積極作用,并將在所有利用科學評估未能產(chǎn)生準確結果的平局情景中引入隨機選擇作為潛在的決勝局[39]。并且SNSF 重新思考了抽簽方式,正在改進一種基于貝葉斯統(tǒng)計的方法,用于一致和客觀地對隨機抽取的項目申請進行排名[40]。
通過以上對3 個科研資助機構抽簽制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抽簽制并不是完全的隨機抽取,而是與同行評議相結合,將同行評議視為質(zhì)量判斷的標準,作為抽簽的準入門檻,特別是在SNSF 局部隨機化的實施過程中,抽簽制作為同行評議的有益補充,只用于同行專家存在分歧無法準確決策的場景中。抽簽制實踐案例比較見表2 所示。
表2 HRC、VolkswagenStiftung 和SNSF 抽簽制實踐異同
由表2 可知:(1)在應用場景方面,HRC 和VolkswagenStiftung 的抽簽制都應用在具有較高失敗風險的自由探索型研究的項目申請中,這是因為該類研究創(chuàng)新性強,同行專家很難準確預判其研究價值以至于最終結果也存在一定的隨機因素,而抽簽制則相對更加公平有效;SNSF 雖并未特意指出將抽簽制應用于某類特定項目資助,只是在評審專家出現(xiàn)分歧或無法決策時引入抽簽制。但有研究表明:出現(xiàn)分歧的項目很可能是開創(chuàng)性研究,有可能對未來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價值[41]??梢奡NSF 在資助過程中對高風險的開創(chuàng)性或變革性研究友好。(2)在實施細節(jié)方面,HRC 和VolkswagenStiftung 都著重提到了申請書要盡量簡短,這無疑是對當前科研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寫本子”現(xiàn)象的規(guī)避;SNSF 還突出強調(diào)了評審程序的公開和透明,要求在發(fā)函告知申請者申請結果時要注明評審方式,體現(xiàn)了對申請者未中標時的人文關懷。(3)在效果評估方面,3個科研機構在一定程度上開展了抽簽制資助效果的評估工作,肯定了抽簽制應用于科研資助的可行性,但這遠遠不夠,未來還需要使用足夠多的數(shù)據(jù)和事實進行驗證,也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參與進來,以驗證和評估抽簽制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促進科研資源分配最優(yōu)化和科學研究價值最大化。
近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資助機構在項目立項評審過程中加入了隨機抽獎的元素,我國科研資助環(huán)境也日益多元化,全面推進落實科學基金深化改革方案,2022 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改革舉措中,強調(diào)了持續(xù)開展分類評審,探索適合不同學科領域管理特征的項目立項評審機制[42]。抽簽制的提出與應用為當前科研資助體系變革提供了一種可選方案,對于二戰(zhàn)以來科研資助評審活動長期被同行評議“壟斷”來看,豐富了科研資助評審方法,特別是在充滿未知和分歧的資助情景中,極大程度上提升了科研資源配置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由此,本研究在詳細介紹抽獎制的原理、過程和應用場景的基礎上,結合目前國際應用實踐經(jīng)驗,提出以下幾點未來發(fā)展建議。
抽簽制本質(zhì)上并不是對傳統(tǒng)同行評議的完全替代,而是對同行評議的簡化和補充,國外的實踐案例說明將隨機選擇引入科研項目資助評審過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尤其是在具有較高失敗風險的探索類項目中效果顯著。但一個新方案、新想法的提出需要開展廣泛的試驗,在反復評估迭代中不斷修改完善,同樣地,抽簽制作為一種新穎的科研資助經(jīng)費配置機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適用性,并非適合于所有類型的資助項目。我國科研資助機構在引入和應用抽簽機制時應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確保有效性的基礎上再在合適的項目類型中大面積展開。具體來看,我國科研管理部門應對國際上已有案例進行深入調(diào)研和評估,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在具體操作層面本土化,可以考慮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原創(chuàng)探索類項目中部分使用抽簽制開展試點實驗,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體的科研資助管理體系,仔細觀察、評估抽簽制的實施效果,同時與申請者積極交流以獲得一手的反饋資料,收集大量的實驗數(shù)據(jù)開展項目資助效果量化評估,在此基礎上探討抽簽制在我國科研資助中的適用性和科學性,以便為后續(xù)抽簽制的推廣應用提供事實依據(jù)。
近年來國際科技競爭加劇,加速科學突破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國要積極主動推動科研資助管理體系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完善,應當以及時支持新思想和新概念為依歸、以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科技需求為參考、以統(tǒng)籌推進各類科學研究為原則,前瞻性把握科學研究分布格局和發(fā)展方向,始終堅持頂層設計與充分授權相結合的思想,在科研資助管理政策制定中給予科研資助機構一定程度的自由度,鼓勵其大膽嘗試科研資助經(jīng)費配置新機制和新方案。鑒于抽簽制的隨機性和項目評審的嚴肅性相矛盾,在實驗初期資助結果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可能會被公眾所質(zhì)疑,這決定了科研管理部門需要以公開透明為原則、以公平公正為指導建立與抽簽制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制度規(guī)范,形成較為完善的科研資助管理機制并公布于眾。具體來看,在項目申請之前,需要事先規(guī)定和公布抽簽制實施過程中的諸多細節(jié),如項目申請書的撰寫要求、評委的遴選制度以及抽簽制的工作流程等;在項目評審過程中,需要強化公眾監(jiān)督和自我約束,如評委的保密和回避制度、評審過程的公開透明以及項目評選的依據(jù)和準則等;在項目立項后,需要暢通信息交流和反饋渠道,構建項目的階段性評估機制,以便對抽簽機制進行及時地調(diào)整、優(yōu)化和完善。
科研項目的資助導向是調(diào)整科學資源配置和優(yōu)化科研布局的方向性指引,通常體現(xiàn)在項目申請的門檻設置上。由于目前科研資源有限而項目申請數(shù)量眾多,當前科研資助機構在分配科研資源時基于不同的資助導向通常會有許多政策傾斜,以便促進科研資源分配的公平公正,謀求科研經(jīng)費價值最大化。例如,出臺資助青年學者研究的激勵性政策、鼓勵女性科學家更公平地參與科研的政策、重點關注高風險高回報研究等[43]。同樣地,抽簽制作為一種經(jīng)費資源配置的新興機制,在實施過程中并非固定的、死板的,也可以通過靈活地調(diào)整進入抽簽環(huán)節(jié)的門檻標準來體現(xiàn)科研管理部門的資助導向和政策傾斜[44]??梢姡楹灥臏嗜腴T檻直接決定著項目申請是否有資格被資助,建議科研資助機構在明確政策導向和資助目標的基礎上科學設置申請準入門檻并形成書面文檔。例如,HRC 的自由探索者計劃就在項目申請指南中明確了變革性研究的資格標準。具體來看,由于抽簽制要與一定的篩選機制組合使用,若根據(jù)國家政策或資助目標想要更多地資助某類研究,只需讓該類項目更多地進入抽簽環(huán)節(jié)即可。例如,扶持特定學科領域的研究項目或資歷尚淺的青年學者,可以在篩選環(huán)節(jié)增加該類別項目申請合格的數(shù)量,給予其較大的權重,以增加被抽中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