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溪 龐玉鴿
課后服務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新出現(xiàn)的一種教育活動,其相關的政策和實踐都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之中。其中,“誰來承擔課后服務工作任務”是這一教育活動的焦點問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課后服務的迫切需求以及課后服務增加中小學教師工作負擔的社會輿論迫使我們必須在政策和實踐兩個層面認真思考課后服務工作的承擔主體問題。
在我國,國家層面的課后服務政策形成時間并不長。2017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頒發(fā),課后服務正式成為國家政策。隨后國家相繼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fā)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以及《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等政策文本,對課后服務的相關要求做出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但是這些政策并沒有很好地解決課后服務的承擔主體問題。
2017年的《指導意見》指出,廣大中小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yōu)勢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后服務責任,同時要把課后服務工作納入中小學??荚u體系,加強督導檢查(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育部網(wǎng)站,2017年3月4日發(fā)布,2022年2月11日訪問,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再次強調,中小學校要在課后服務中發(fā)揮主渠道作用,并積極利用校外資源,充分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努力開辟多種適宜的途徑(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規(guī)范校外培訓機構發(fā)展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ǎng)站,2018年8月22日發(fā)布,2021年4月10日訪問,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8/22/content_5315668.htm。。這個階段顯然比較重視推動校內教師積極承擔課后服務任務。2021年《“雙減”意見》頒發(fā),進一步強調學校課后服務要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要更好回歸校園,提出要拓展課后服務渠道,指出課后服務一般由本校教師承擔,也可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yè)人員或志愿者提供,同時提出要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3)《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5-6、13頁。。此時課后服務工作承擔主體的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了多元主體參與的立場,但遺憾的是對于學校教師以外的校外力量參與課后服務并沒有給出通暢的渠道。
因此,當前課后服務的國家政策在“誰來承擔課后服務工作任務”問題上的規(guī)定仍然比較模糊,并未明確指出承擔課后服務是否是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教師的責任。對于校外機構人員、志愿者等主體承擔課后服務任務的政策規(guī)定停留在“積極探索”的層面上,缺少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明確規(guī)定。
由于課后服務相關政策對“誰來承擔課后服務任務”的規(guī)定并不明確,所以在各地的課后服務實踐中,承擔課后服務工作任務的主體呈現(xiàn)出復雜多元的局面。根據(jù)各省市出臺的課后服務相關政策,當前課后服務主體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是學校教師,包括在職教師和退休教師;第二類是家長志愿者,包括家長自愿參與或家長委員會參與;第三類是社會公益組織或人員,包括圖書館、文化館、社區(qū)、志愿者團體等;第四類是校外培訓機構,主要是指一些從事基礎教育培訓輔導的相關機構。雖然多地政策鼓勵這四類課后服務承擔主體協(xié)同服務,但在實踐過程中,各主體的協(xié)同服務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
2021年11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新時代中國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路徑和對策研究”課題組對課后服務開展情況進行了專項調查(4)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項目“新時代中國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路徑和對策研究”項目負責人為東北師范大學柳海民教授,本文作者受邀承擔項目研究中“義務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相關研究任務,具體負責開展“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現(xiàn)狀與問題專項調查”活動。。此次調查主要在深圳市某區(qū)開展,調查對象包括深圳市某區(qū)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公立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家長。調查內容涵蓋課后服務的服務時間、服務內容與形式、服務工作人員、服務收費等多個方面。調查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開展,最終調查回收教師問卷2333份,保留有效問卷2130份,問卷有效率為91.3%;家長卷共35720份,保留有效問卷34099份,問卷有效率為95.5%;訪談資料6份,包括5份教師訪談和1份區(qū)教育局相關管理者的訪談。
深圳市是中國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引擎,教育發(fā)展也走在全國前列,有很多值得全國學習借鑒的經(jīng)驗。早在20世紀90年代,深圳市就開展過“校內托管”的早期課后服務探索。深圳市目前實行“政府主導、學校主責”的課后服務模式,實行全覆蓋原則,即服務范圍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公民辦學校所有在籍學生。學生自愿參加,采取校內托管形式,以教師為服務主體,鼓勵退休教師、志愿者、家長、社會機構多方參與。課后服務經(jīng)費由政府保障,財政按每生每年1000元直接撥款到校,不向學生和家長收取任何費用。某區(qū)作為深圳市“課后服務+全市校園體育先行示范區(qū)”,其課后服務工作開展頗具特色,其積累的經(jīng)驗與存在的問題對改進我國課后服務具有一定啟發(fā)與借鑒意義。課后服務專項調研內容涉及很多方面,本研究主要使用了調研中獲取的課后服務參與人員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調查發(fā)現(xiàn)如下主要問題。
“發(fā)揮學校主渠道”作用是國家課后服務政策剛出臺時的基本導向,由此也就導致了當前學校的課后服務工作任務主要依賴在職教師完成。從教師卷的調查結果來看,該區(qū)共有2065位教師承擔了課后服務任務,參與率為96.9%。從家長問卷來看,69.7%的家長報告其子女的課后服務完全由學校在職教師承擔,10.6%的家長選擇了校外教師與校外機構專業(yè)人員共同承擔,僅有0.4%的家長選擇了完全由校外人員承擔。另外,還有19.3%的家長并不了解自己子女的課后服務是誰提供的。訪談資料也表明,現(xiàn)在課后服務工作主要是學校教師在承擔,其他課后服務主體如社會志愿者、家長委員會對課后服務的參與很少。
另外,從教育部發(fā)布的信息來看,2021年秋季學期中有91.7%的教師參與提供了課后服務,同時還遴選聘用了20余萬名符合條件的社會專業(yè)人士參與學校課后服務(5)《教育部公布“雙減”成績單:90%以上的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yè)》,人民網(wǎng),2021年12月21日發(fā)布,2022年2月21日訪問,http://edu.people.com.cn/n1/2021/1221/c1006-32313437.html。。教育部發(fā)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專任教師1029.49萬人(6)《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教育部網(wǎng)站,2021年8月27日發(fā)布,2022年2月21日訪問,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按此推算,全國大約有944萬中小學教師承擔了課后服務工作任務,算上各地遴選聘用的符合條件的20余萬社會專業(yè)人士,全國大約有964萬人承擔課后服務工作,其中約98%的工作人員都是校內的中小學教師。
雖然在“雙減”政策中將原來“充分發(fā)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修改為“拓展課后服務渠道”,提倡和鼓勵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yè)人員或志愿者來充實課后服務主體隊伍,但是實踐中高達98%的課后服務主體分擔比例表明,在校教師仍然是當前承擔課后服務工作的絕對主力,退休教師、社會專業(yè)人員和志愿者等群體對課后服務的支持非常有限,課后服務工作的推進過于依賴學校在職教師。過于集中的課后服務任務主體分擔比例表明“拓展課后服務渠道”的政策導向并未獲得有效實施,課后服務工作任務都壓在學校教師身上,存在著增加教師負擔的現(xiàn)實風險。
教師大量承擔課后服務工作對自身的正常教學也產生了負面影響。調查顯示,課后服務帶給教師的負面影響更多。有71%的教師認為承擔課后服務使其照顧家庭的時間減少,63%的教師認為承擔課后服務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58.6%的教師認為承擔課后服務后,其備課以及批改作業(yè)的時間減少,質量下降(見圖1)。
圖1 課后服務工作對教師的影響
在訪談中,有教師也提到當前開展的課后服務打亂了正常的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安排。教師們白天上課、放學后進行課后服務,很難找到大家都有空的時間段開展集體教研活動,以至于這些活動要么被取消,要么只能被安排在課后服務結束后,很多老師戲稱學??斐蔀椤耙箍倳绷耍驗榭偸窃谕砩霞影嚅_會。還有教師反映,開展課后服務之前一周能進行1-2次集體教研活動,開展課后服務之后教研活動開展的頻次極大地減少了,可能會幾周進行一次,質量也降低了。同時,過量的課后服務使得教師難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教師在教學中暴露的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此外,有些學校還要求教師準備拓展類的課后服務活動,形成完備的課后服務活動以供學生選擇。這種需要額外準備的拓展活動顯然會占用教師大量的時間精力。
總之,學校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因為課后服務的出現(xiàn)而不得不選擇不開展、少開展,或低質量地開展。教師正常的校內教學也因為其時間與精力被課后服務擠占而受影響。教師過量承擔課后服務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開始在多個方面對校內教學質量產生了負面影響。
調查發(fā)現(xiàn),雖然國家有拓展課后服務渠道的政策導向,但是在具體落實時,校外力量進入課后服務的渠道仍然不夠通暢,課后服務無法得到充足的人力支持。一些課后服務職能維持在看護自習的水平上,沒有足夠的人力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活動。
校外力量進入學校開展課后服務需要更為明確細致的政策和制度設計。當前的相關政策仍然沒能回答清楚誰來引入服務、引入怎樣的服務、如何保證引入服務的質量等問題。對于誰來引入服務,從各省發(fā)出的課后服務相關政策來看,主要有政府購買服務以及學校購買服務兩種,也有部分省份沒有明確提出誰來購買服務。至于為哪一級政府負責購買、如何確保政府統(tǒng)一購買服務的適切性、學校購買服務的手續(xù)和流程等關鍵制度則更缺乏明確規(guī)定。對于引入怎樣的服務,大部分省份明確提出引入的是優(yōu)質的非學科類的校外培訓機構。“優(yōu)質”涉及到引入校外機構的質量。對于“優(yōu)質”的校外機構,雖然許多省市建立了校外培訓機構的“黑白名單”,但校外機構的“黑名單”主要集中于對校外培訓機構違規(guī)開展學科類培訓行為以及培訓機構違規(guī)收費、虛假宣傳、價格欺詐等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查處,而對其培訓內容、專業(yè)師資等缺乏科學甄別。對于如何保證引入服務的質量更是缺少必要的監(jiān)管和評估。這方面的政策還停留在“把學生參加課后服務的情況納入義務教育學校質量評價體系”等量化層面,對于服務質量、服務效果等更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足夠的關注。其實不僅是校外引入的課后服務缺少評價,校內教師自己開展的課后服務也參差不齊,課后服務的質量評價仍是當前政策未能有效覆蓋的盲區(qū)。在這種情況下,校外課后服務力量很難找到合適的渠道進入課后服務體系,而那些急需人力支持的學校在引進校外力量時也顧慮重重,大大降低了其主動引入校外力量的動力。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和多重比較(Duncan氏新復極差法)分析。
此外,家長、志愿者以及圖書館、少年宮等社會資源的參與途徑也不通暢。這主要是由于中小學生課后服務是有計劃、有組織的長期性教育活動,而家長、志愿者以及圖書館、少年宮等社會資源的參與往往具有臨時性和階段性,他們的服務時間、服務項目和內容也不夠穩(wěn)定,兩者的課后服務合作需要大量的協(xié)調配合才能實現(xiàn)。但現(xiàn)實是學校和這些機構自身都缺少專門力量來做這些協(xié)調配合工作,學校沒有專門的課后服務工作部,社會資源部門也沒有專門的學校服務工作部,相關的合作往往因為協(xié)調配合不足而無法開展。
教師和家長在課后服務工作任務應該由誰承擔這個問題上分歧嚴重。調查中在回答“承擔課后服務是否是學校的義務和教師的職責”問題時家長和教師給出了不同的回答。71.2%的家長認為提供課后服務是學校的責任,64.6%的家長認為承擔課后服務是教師的職責,而僅有31.5%的教師認為提供課后服務是學校的責任,28.2%的教師認為承擔課后服務是教師的職責。也就是說,大部分的家長認為提供課后服務是學校責任和教師的工作職責,而大部分的教師則不這么認為。另外,調研發(fā)現(xiàn)68.7%的教師承擔課后服務工作是由學校安排而非自愿,仍有39.7%的教師表示不愿承擔課后服務工作。這也從側面說明,教師并不認可課后服務是自己的工作職責。
圖2 教師與家長對“承擔課后服務是學校的義務和教師的職責”的選擇對比
基于解決兒童看護問題和促進兒童發(fā)展這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課后服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課后看護服務,一類是課后發(fā)展服務。前者主要是滿足兒童看護的訴求,后者滿足的是引導兒童興趣愛好多方面發(fā)展的訴求(7)楊清溪、鄔志輝《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落地難的堵點及其疏通對策》,《教育發(fā)展研究》2021年第15-16期,第42-49頁。。盡管對于不同類型的課后服務是否應該分類管理,大部分教師和家長持肯定態(tài)度。91.8%的教師和79.8%的家長認為課后服務應分類管理,而且75.5%家長和80.5%教師都認為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課后服務管理部門。但是到底應該由誰承擔課后服務職責,雙方的分歧還是比較大。以自習為主的課后看護服務來說,71.2%的家長主張應由班主任或語、數(shù)、英等各學科任課教師承擔,但是僅有25%的教師認同這一主張。但是對于課后看護服務工作應該由各學科教師、校外志愿者、社會機構的專業(yè)人員等多方主體聯(lián)合承擔這一主張,同意的教師占比高達75%,而同意的家長占比僅為28.8%。在以興趣拓展活動為主的課后發(fā)展服務方面,56.5%的家長認為課后發(fā)展服務應該由學校相應學科的專業(yè)教師承擔,而僅有18.3%的教師認同這一觀點。由此可見,不管是課后看護服務還是課后發(fā)展服務,家長群體更傾向于由校內教師實施課后服務,而教師群體更傾向于分散課后服務的工作責任。二者的分歧非常明顯。
巨大的分歧背后其實是“誰應承擔課后服務工作”的價值認同危機。家長們對教師承擔任務的堅持源于其對課后服務專業(yè)性、安全性和費用合理性的訴求。他們擔心校外機構提供的課后服務在人員資質上不夠專業(yè),服務過程不夠安全,服務收費方面偏高。教師們排斥課后服務則主要是因為課后服務延長了其工作時間,增加了其工作負擔。家長和教師是課后服務的核心利益主體,他們價值認同危機的存在再次表明誰應該承擔課后服務工作仍是一個有待深入思考的問題。這種價值認同危機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化解,在教育實踐中則很難建成一個高質量的可持續(xù)的課后服務體系。
在教師大量承擔課后服務工作出現(xiàn)多種負面影響的情況下,課后服務政策已由原來的“充分發(fā)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更新為“拓展課后服務渠道”。主要依賴學校教師、不斷挖潛學校教師的思路并不能適應高質量課后服務體系建設的需要。高質量課后服務體系的健康運行需要多元主體協(xié)同服務。政府要引導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協(xié)同,共同打造目標愿景同向、內容資源共享、方式方法互補、時間空間對接的協(xié)同育人體系,形成多主體共擔課后服務工作的實踐進路。
在“雙減”背景下,課后服務已經(jīng)成為關涉千萬家庭的民生問題,各級政府應該在明確課后服務權責體系的基礎上,提供更為有效的政策和經(jīng)費支持。
第二,各級政府要制定更為細致的課后服務政策,回答清楚“誰來提供服務”、“各類人員怎么參與課后服務”等核心問題。明確規(guī)定課后服務可由校內教師、聘任的校外專業(yè)人員和各類志愿者三大群體共同承擔。校內教師以承擔自習看護類的課后服務為主,遵循自愿參加、合理取酬和彈性上下班的原則,各地要根據(jù)學生規(guī)模和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統(tǒng)籌核定編制,為課后服務配足配齊教師。聘任的校外專業(yè)人員主要指退休教師和校外培訓機構的專業(yè)人員,這類人員以承擔興趣拓展活動類的課后服務為主,建議地方政策出臺引入社會教育資源(機構)進入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細則,確保這類課后服務遵循人員資質有審核、內容形式有監(jiān)管、合理收費不盈利等原則有序開展。志愿者群體以公益性場館工作人員、大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為主,由學校統(tǒng)籌安排承擔課后服務任務,鼓勵教育管理部門、學校與公益性場館以及高等學校合作,遵循互惠互利、公益性、教育性等原則按需開展。
第三,提供充分的經(jīng)費保障,確保參與課后服務的工作人員合理取酬。教育部門應及時了解學校的相關需求,設立課后服務專項經(jīng)費,暢通學校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高質量的社會資源進校開展課后發(fā)展服務的渠道,減輕校內人員開展課后服務的壓力。地方政府要制定學校課后服務經(jīng)費保障辦法,明確相關標準,采取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財政支持、家長適當繳費、吸引社會捐款的課后服務經(jīng)費保障體系,明確課后服務經(jīng)費主要用于參與課后服務教師和相關人員的補助,有關部門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應考慮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因素,把用于教師課后服務補助的經(jīng)費額度,作為增量納入績效工資并設立相應項目,對聘請校外人員提供課后服務的,課后服務補助可按勞務費管理。
同時要賦予學校一定的自主權,政策不可能精確覆蓋每一角落,而學校又不敢輕易踏入政策的留白地,給予學校更多的自主權,如靈活安排課后服務時間以及課后服務人員,并向其投入充足的課后服務資源,有利于提高學校提供高質量課后服務的積極性,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力。
從學校的基本運作和職能角度來看,學校具有個體發(fā)展功能,學校應提供必要救助以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興趣,豐富可能角色選擇(8)馬健生、鄒維《論學校及其功能》,《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第27頁。。發(fā)揮課后服務的主渠道作用不僅意味著學校作為服務主體承擔課后看護服務,還要作為組織主體引入高質量的校外資源進行課后發(fā)展服務。
第一,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課后服務管理部門。課后服務正成為中小學常態(tài)化工作的一部分,學校應設立一個課后服務部來全面協(xié)調課后服務的工作目標、服務內容和形式、人員調配與管理、服務質量評價等工作。
第二,學校要將課后看護服務作為本校教師工作重心。課后看護服務主要以作業(yè)輔導、答疑解惑、自主閱讀等活動為主,并適當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和分層輔導。這種課后服務對專業(yè)化教師依賴較大,對學生的課堂學習影響也比較大,學校應鼓勵學科專任教師積極承擔這種類型的課后服務,真正發(fā)揮出課后服務有效對接課堂教學的功能,同時防止將課后看護服務簡化為集體的變相補課活動。
第三,學校要做好課后服務的組織工作,在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的同時應積極開拓校外資源,為學生引進豐富的課后發(fā)展服務。學校作為需求主體要及時調查和分析學生的課后服務需求以及家長的教育期待,對照校內現(xiàn)有的供給資源,明確引入怎樣的校外機構進校服務,滿足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多元服務需求。
第四,學校要對課后服務進行系統(tǒng)的評價和監(jiān)管。尤其是對學校引入的校外資源,要及時做好對其人員、課程或活動的評價,以確保校外資源參與課后發(fā)展服務的豐富性與教育性。
第五,學校要遵循課后服務人道化方法,切實保障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自主選擇權,對于教師是否參與課后服務,應充分尊重其選擇意愿,同時要落實參與課后服務補貼政策,保障教師獲得合法額外勞動的報酬補償權益(9)代薇、謝靜、崔曉楠《賦權與增能:教師參與課后服務“減負增效”路徑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22年第3期,第38頁。。并且,學??梢怨膭顓⑴c課后服務教師選擇貼合自己專業(yè)或興趣的活動或課程,讓課后服務不僅成為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長的土壤,也幫助教師發(fā)展其專長,緩解其職業(yè)倦怠,激發(fā)其課后服務的內生動力。
社會機構主要包括社會公共機構(如社區(qū)、青少年活動中心、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與校外培訓機構。從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課后托管實踐來看,學校以及社會公益性機構是課后托管的主陣地。在我國,社會公益性機構參與課后服務有一定的政策保障與經(jīng)驗支持,從2011年以來,陸續(xù)出臺了《關于聯(lián)合相關部委利用社會資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的通知》、《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小學生守則》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對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學生、校外活動場所和社區(qū)積極開展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作出部署,進行指導,鼓勵圖書館、博物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公益性文化機構積極支持并配合學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在課后服務中,利用好社會公共機構可以有效地減輕學校壓力以及教職工的工作負擔,豐富課后服務的內容與形式。社區(qū)活動中心、文化館、圖書館以及各類實踐基地可以與中小學合作,成立課程研發(fā)小組,吸納專家參與,根據(jù)學校的需求以公益性收費的方式聯(lián)合推出特色化、專業(yè)化、系統(tǒng)性、實踐性的非學科類課程清單,如定期舉辦社團活動、科技知識教育、紅色教育等活動,盤活各文化機構的資源。各中小學??闪⒆阕陨硇枨?,在課程清單中選擇有關課程,并簽訂有關服務協(xié)議,引入豐富多彩的校外課程。
隨著“雙減”政策的出臺,學科類培訓機構被要求一律不得上市融資,許多學科類的校外培訓機構遭遇了巨大的打擊,但課后服務的出現(xiàn)對于校外培訓機構來說,也是一個規(guī)劃轉型、開展公益性辦學的契機。當前,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校外資源需求量較大,校外培訓機構可以積極尋求與學校的合作,根據(jù)學校的需求研發(fā)課后發(fā)展服務的課程與活動,并做好服務的相關培訓,提高課后服務的質量,營造良好投資助教的氛圍。此外,還要鼓勵一些高新技術產業(yè)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為學校課后服務開發(fā)更多數(shù)字化、智能化資源,在課后服務時段嘗試引進人工智能教師,以切實增強課后服務工作的人力支持。
當前,現(xiàn)代化教育體系的建設要求形成家校協(xié)同育人機制,家長作為學生教育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應積極承擔起配合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責任。
這種積極配合首先表現(xiàn)為對學校課后服務工作安排的理解。家長應該充分信任學校,對于校外力量承擔課后服務工作持開放態(tài)度,打消在人員資質、服務品質和服務收費方面的顧慮。同時應該意識到,僅依賴校內教師承擔課后服務工作是不現(xiàn)實的,長期下去肯定會影響到教師的校內教學質量。
其次,作為課后服務的主要需求者,家長應配合學校履行相應的義務,如簽署課后服務相關協(xié)議,支付課后服務費用,按時做好學生的交接工作等。
再次,家長應及時關注孩子的課后服務需求以及課后服務選課指南,幫助孩子選擇適合其當下發(fā)展的活動與課程。家長要尊重兒童成長規(guī)律,不要盲目地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人為增加兒童的學習負擔,同時要注意建設和維護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將視野更多地放在學校之內,依托學校推動謀劃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不以通過學科性輔導機構提前學習、超綱學習等搶跑方式來獲取所謂的競爭優(yōu)勢。
最后,家長委員會作為實現(xiàn)家校對話的重要載體,應整合利用家長資源,組織有時間、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長組成志愿者團隊,參與課后服務,可以結合自己的業(yè)務工作為孩子們帶去職業(yè)介紹和興趣拓展訓練,也可以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需求以及家長建議為學校組織課后服務活動建言獻策,并且發(fā)揮好“監(jiān)督員”的作用,積極主動向學校反饋課后服務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