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越 趙夢遐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 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社會性問題[1]。很多研究者積極開展人口老齡化研究,老年人幸福的心理體驗是被關注的重要話題。主觀幸福感是人們以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為基礎,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功能、社會能力及個人綜合狀態(tài)的一種感覺體驗[2]。目前國外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研究較全面,國內存在提高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干預性研究不足的缺憾[3]。老年人自我價值感是老年人體驗和發(fā)現(xiàn)自己價值時一種積極品質和情感,研究顯示[4-5],老年人自我價值感的提升可促進其情緒健康并感知生活的意義,國內鮮有研究探討是否可以從自我價值感的角度改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問題。本研究通過調查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現(xiàn)狀,分析老年人自我價值感和主觀幸福感的相關性,為今后提升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干預研究提供參考依據(jù)。
2020年7—9月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某市城區(qū)和農村共315名老年人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年齡≥60歲;意識清楚,無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條件:既往有精神疾病史。研究者在老年大學、社區(qū)老人活動中心、養(yǎng)老機構、農村老人住所等地尋找符合納入條件的老年人進行現(xiàn)場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15份,收回有效問卷302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5.87%。
(1)一般資料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現(xiàn)居地、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目前居住狀況、經濟來源、是否患有慢性病、月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是否能夠維持基本生活共11項。
(2)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紐芬蘭大學幸福度量表(MUNSH)[6]主要用于測量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水平,量表包括正性情感(PA)(5個條目)、負性情感(NA)(5個條目)、正性體驗(PE)(7個條目)、負性體驗(NE)(7個條目)4個維度共24個條目。評分方法:對每個條目回答“是”,記2分;答“不知道”,記1分;答“否”記0分。第19項答“現(xiàn)在住地,”記2分;“別的住地”記0分。第23項答“滿意”,記2分;答“不滿意”,記0分。幸福感總分=PA-NA+PENE+常數(shù)24分,得分范圍0~48分??偡帧?6分為高幸福水平,13~35分為中等幸福水平,≤12分為低幸福水平,總分越高表示幸福度越高。全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66,效度系數(shù)為0.758。表明信效度良好。
(3)老年人自我價值感量表:采用宋伊[7]編制的《老年人自我價值感問卷》,包括人際價值感、影響力價值感、生理價值感、規(guī)則價值感、心理價值感5個維度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1~5分5級評分法,從“完全不符合、大部分不符合、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依次計分為1、2、3、4、5分。滿分125分,得分越高說明老年人自我價值感越強,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76。
現(xiàn)場發(fā)放問卷,有閱讀理解及書寫能力的老人,由其自行填寫;無法獨立完成者,由調查人員閱讀和解釋條目,根據(jù)老年人的回答完成問卷。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總得分為31.52±9.59分,各維度得分見表1。
表1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n=302)
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現(xiàn)居地、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是否患有慢性病、月收入水平、月收入是否足夠維持生活、居住情況是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的單因素分析
續(xù)表
據(jù)Pearson相關分析,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總分及維度得分和自我價值感總分均有相關性(P<0.01),老年人自我價值感與主觀幸福感總體呈正相關(r=0.562,P=0.000)。見表3。
表3 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的相關性分析
以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得分為因變量,以表2中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及老年人自我價值感總分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老年人自我價值感、居住地、月收入是否足夠維持生活、是否患有慢性病、居住情況以及月收入水平這些變量進入回歸方程(P<0.05)。見表4。
表4 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水平,主觀幸福感總分為31.52±9.59分,高于全國常模[8],全國常模為2013年數(shù)據(jù),這可能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養(yǎng)老體系更加完善有關。比徐璐瑋等[9]研究得分略低,可能與區(qū)域、研究對象不同有關。負性體驗維度中“年齡的遞增使您比較憂慮?”這一條目得分最高,表明老年人對自身年齡遞增感到憂慮;而負性情感中“您對未來充滿憂慮?”這一條目得分最高,表明大部分老年人對老年生活比較擔憂。正性情感條目“您生活比較滿意?”與正性體驗條目“您對目前的生活比較滿意?”得分較高,可看出大部分老年人對目前的生活較滿意。主觀幸福感是評測老年人老年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可預測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健康維持狀況[10],對研究老年人的老年生活質量、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評價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可為實現(xiàn)健康老齡化目標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研究結果提示,老年人自我價值感總分為81.03±13.71分,處于中等水平,這與宋伊[7]研究結果一致。影響力價值感維度得分最低,維度均分為13.63±3.63分,條目均分為2.73±0.73分,低于中等水平;得分最高的維度是規(guī)則價值感,這與王冬華等[11]研究結果一致。具體分析,得分最低的三個條目為“我現(xiàn)有的權力地位,能繼續(xù)幫助更多的人” “我所具備的知識文化,可繼續(xù)為社會做貢獻”“我的話語在群體中很有影響力”。表明大部分老年人認為自己隨著年齡的衰老,沒有足夠能力對他人、對社會提供幫助與貢獻,這可能與老年人的年齡及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4]。這提示與老年人相處時應尊重并適當接納老年人的建議或觀點、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高老年人的影響力與自信心。得分較低的生理價值感維度中分數(shù)最低的條目是“我的身體很健壯,常在戶外活動中受到關注”,建議老年人應注重鍛煉身體、保持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促進身體健康。量表得分最高的兩項分別是“我做事講究原則,對是非判斷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子女對我很孝順”。這表明大部分老人認為自己言行舉止均符合社會規(guī)范,并與家人相處融洽。社會應鼓勵老年人積極做有意義的事情,讓其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3.1 現(xiàn)居地 本研究結果顯示,農村老年人的主觀幸福得分感遠遠低于城市老年人,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12]。首先,在收入、社會保障等方面,城區(qū)比農村有明顯優(yōu)勢[13],多數(shù)城市老年人有較高退休金,且有醫(yī)保及養(yǎng)老保險,農村老人大多只有較低的養(yǎng)老金,甚至需要務農來滿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其次,農村的老年生活更加孤獨乏味,而孤獨會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水平[14-15]。農村老人很多為留守老人,城市老年人有廣場舞等休閑娛樂活動,農村沒有相應的設施,生活單調。政府應提高農村養(yǎng)老保險金,在農村建設一些公共活動場所或健身設施,開展豐富的老年活動,減少老年人孤獨、抑郁等負性情緒。農村養(yǎng)老機構的養(yǎng)老護理工作,應擴展適合農村地區(qū)老年人的老年活動,使其在養(yǎng)老機構感受到關愛和溫暖,能有積極的老年活動項目、能參與一些集體活動和項目,從而使機構老年人有較好的歸屬感和老年幸福感。
3.3.2 軀體健康 研究結果顯示,患慢性病的老人主觀幸福感得分遠遠低于軀體健康的老人,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似[16]。慢性病種類越多、疾病越重,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得分越低,疾病會讓老人產生負性體驗和負性情感[17]。生病的老人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和照護負擔,使老年人產生負性情感及負性情緒體驗,降低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政府應健全老年人醫(yī)療保健體系,增加老年人慢性病和重大疾病醫(yī)療保險報銷比,減輕患病老年人經濟負擔。社區(qū)和養(yǎng)老機構老年護理工作者應重視患慢性病老年人的軀體健康,采取措施減輕相關疾病的癥狀,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從而減輕其因患病帶來的負性情緒和體驗。
3.3.3 收入水平 研究結果顯示,收入水平越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此研究結果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18]。相關研究顯示,經濟水平是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在老年人生病時最為突出[19]。收入越高、經濟地位越高,幸福感越高。對于低收入的家庭,政府可以給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工作崗位,增加收入,減少因經濟問題帶來的負性情緒與體驗。
3.3.4 居住情況 本研究中,與親人在一起居住的老年人幸福感高于獨居或在養(yǎng)老機構居住的老年人。獨居的老人更容易出現(xiàn)情緒問題,他們會感到抑郁、孤獨、自卑,對生活滿意度更低,生活質量更差[20]。何林霞等[21]研究表明缺少子女或親人的陪伴及親情的關愛是引發(fā)老人心理問題的主要問題。子女應多陪伴老人、孝順老人,和老人溝通交流,增加老年人的正性體驗和正性情緒。對于留守老人,子女應?;丶遗惆楦改?,了解父母的需求,減少老年人負性情感與體驗。老年護理工作者也應給予這些寡居的老人更多的關心。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以及各維度均有相關性(P<0.01),老年人自我價值感與主觀幸福感總體呈正相關,老年人自我價值感與主觀幸福感的正性情感、體驗呈正相關,老年人自我價值感與主觀幸福感的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呈負相關。自我價值感越高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越高,這與萬霞等[22]的研究結果相似。自我價值感是主觀幸福感積極情感的重要內容,老年人自我價值感缺失會產生心理不適等問題,這些問題會讓老年人產生精神和心理負擔[23]。自我價值感的缺失會增加負性情感和負性體驗,影響主觀幸福感。自我價值感強的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水平也較高,提高老年人自我價值感可以增加老年人的正性情感,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需多與老年人溝通交流,維持其社會交往,使其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增加老年人自我價值感,增加正性體驗、減少自卑等負性情緒。在實現(xiàn)健康老齡化背景下,從事養(yǎng)老護理相關工作者,如社區(qū)護理人員、養(yǎng)老機構護理人員,應著力提升老年人自我價值感,增強其正性情緒和正性體驗,從而使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增強。
影響老年人主觀幸福感水平的因素復雜多樣,且影響因素之間錯綜復雜而又相互關聯(lián)。無論是家庭方面還是社會方面,都對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有著明顯的影響。故從事老年健康工作者應從社會和家庭兩個方面綜合考慮,采取全方位的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本研究不足在于抽樣屬于方便抽樣,樣本量偏少,且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高學歷與高收入老年人等群體納入數(shù)量較少,樣本代表性不夠,今后需擴大研究樣本范圍,并開展相關干預研究,以進一步論證本研究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