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是春夏之交常在潮濕地帶出現(xiàn)的有翅昆蟲,壽命僅有數(shù)小時到幾天不等。因其朝生暮死卻羽翼優(yōu)美,翩翩飛舞而盡其樂,所以古代文人常用作比興,“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它的壽命雖短,但不妨礙被拿來和時間跨度長的事物對照。在《淮南子·詮言訓》中,蜉蝣是和龜作對比的:“龜三千歲,浮游不過三日,以浮游而為龜憂養(yǎng)生之具,人必笑之矣”,形容浪費壽命憂心自擾的可笑??梢哉f,借蜉蝣的形象抒發(fā)不知何去何從的悵然,或須臾之壽比于天地永恒的嗟嘆,在我們的文化長河中存在了上千年。
歷史的榮光與無奈,似乎都融入那輪輝煌的落日。強漢盛唐,中國古代的兩個強勢時期,便都是以西安為舞臺。漢朝,絲綢之路從這里延伸而出,把東方文化的神秘精巧與燦爛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唐朝,長安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敞開了胸懷迎接取經(jīng)歸來的唐三藏和紛至沓來的遣唐使。
《太陽和蜉蝣》就是這樣一本既輕巧、又帶有經(jīng)典傳承重量的童書。本書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湯湯撰文,插畫家大面包配圖,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和細膩生動的畫面,描述了蜉蝣短暫一天生命中的見聞,以她與太陽之間的互動,來和讀者探討有關生命的議題。蜉蝣與太陽二者形象的差距之大,繼承了以“微小”對“龐然”的傳統(tǒng),只是以此為議題來創(chuàng)作給孩子們看的書,讓人忐忑,這會是怎樣一個故事。
開篇,小小的蜉蝣在陽光的照射下誕生了,她披著暖霞一般的顏色,沖破水面,興奮地和太陽問好。此刻她為擁有一日的生命而自滿,不知道這世上的生物壽命大部分都長于她。就算是令大地復蘇的朝陽,又和自己有什么兩樣!小蜉蝣熱切地和遇見的小生靈們打招呼、自我介紹,像極了人生伊始的嬰孩,所有事物都是新鮮的,因為新鮮而充滿樂趣。
太陽是無言的。在亙古近乎永恒的時間跨度里,太多生命出生又隕落,一只蜉蝣怎么想或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似乎并不重要。小蜉蝣在晨光中安然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熱烈歡快的時光。但正如總是戛然而止的童年,當小蜉蝣遇見了小蝌蚪,小蝌蚪道出一天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天”時,她遭遇到第一個打擊。太陽落下即是她的壽命終點,突然不再是一個遙遠的概念,書中畫面的色調也跟著轉為代表理性的冷色調,提示讀者發(fā)覺所有生命只是時間長河的“一部分”,僅僅為新生而慶祝的時光會很短暫。
漫漫時間的長河中,一天不足論道。但一天仍可以變?yōu)榫嚯x尺度,去丈量走過的心路。這是故事中的小蜉蝣所完成的成長,從慶賀出生、承受打擊,到坦然面對自我乃至死亡,一天顯得不是那么微不足道了。故事結尾,小蜉蝣沒入黑暗,結束了她充實的一生。讀者馬上開始懷念她那可愛、靈動的形象,內(nèi)心充滿悵然。好在天又亮起時,畫面里又有新的蜉蝣在陽光的照射下誕生,生命的輪回又帶來新的希望。
飛翔是蜉蝣唯一能做的。于是小蜉蝣從低處飛往高處,努力向上飛行來更多地觀察“今天”的這個世界。太陽認真地告訴她世界也很廣袤,于是書中的圖畫變?yōu)樘柕囊暯?,撥開云霧俯瞰田野、村莊、滄海、山川……這是小蜉蝣無法企及的高度,才飛到樹梢,一天就快過去了。這一次,小蜉蝣沒有難過,因為她似乎什么也沒有看到,又似乎都看到了。畫面開始變?yōu)橹藷岬募t色,仿佛剛出生時,小蜉蝣鼓著紅紅的臉蛋,表情堅毅,決定飛向太陽——她成長了,余下的規(guī)劃是向著一個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前進,而且堅定不移。這一刻就連太陽也為她駐足,仿佛時間的滾滾洪流能夠停下一瞬。讀到此處,前面思來想去的生命的意義,答案已經(jīng)昭然若揭。在有限的生命跨度中,人們?nèi)舴艞壴憜栟D而活出自己的精彩,似乎是更重要的事??!
這時無言的太陽主動和小蜉蝣說話了,問她是否傷心?柔和的光線從頭頂照過來,也照到了讀者的心里,畫面重新被點亮。于是,小蜉蝣再次開始飛舞,勇敢地向太陽請教“一天”之外的光景??v使蜉蝣將與太陽共歷的時光短暫如同剎那,她的問題卻是需要被認真回答的:白天黑夜交替,一年四季輪轉……即使可以歸為周而復始的“今天”,也是樣貌各個不同的。聽罷,小蜉蝣陷入沉默,思忖剩余生命的規(guī)劃;讀者也由此展開聯(lián)想,作為人有近百年的生命時長,這樣的一生又能做些什么呢?
接下來又是一連串的打擊。小蜉蝣遇見了野鴨媽媽,想要等她的孩子出生——可是十天她也等不得;隨意找到一個花蕾休憩,花蕾也擁有比她更長的時光,只有自己如此微小,不識晦朔……插畫隨著故事的展開逐漸失去配色,即將出生的鴨寶寶只能停留在蛋的形狀,而艷麗的花蕾也模糊了輪廓,只用色塊來表現(xiàn)。原來,在超越生命范疇的領域,小蜉蝣看不真切,更無法展開想象,人類何嘗不是如此?讀者的心境也跟著她一起落入紛亂的草叢中。
由于歷史問題,無相關消防驗收意見。《消防法》自1998年9月1日起施行。C、D泊位竣工驗收日期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施行日期早。
利用蜉蝣的一生在童書中談論向死而生,是適宜的。和成年人不同,兒童沒有那么多人生經(jīng)歷,對死亡的理解是模糊而朦朧的。作者湯湯沒有將筆墨放在營造生命短暫的哀傷上,而是用質樸、充滿余韻的語言暗示小讀者生命的意義,用恰當?shù)姆绞絹砀嬖V他們“知死而后生”。繪畫方面,插畫家大面包在配圖中運用了水彩、丙烯、蠟筆、鉛筆、碳粉等多種繪畫方式,還多處使用拼貼技法,塑造了一個質感豐富、立體的小世界。值得玩味的是,除了故事主線的小蜉蝣和太陽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配角”。比如新生時期小蜉蝣遇見的蜘蛛、蜻蜓、蜜蜂……每一個小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路線,并且貫穿故事的開頭和結尾,似乎是小蜉蝣這精彩一生的見證者。圖文的和諧一致,賦予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反復觀察回味,成人在閱讀時也能收獲美的感動。
原來,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悲傷故事?;乜慈珪浑y發(fā)現(xiàn)這也是一個巧妙的達觀故事。巧妙在于,湯湯把悲涼的“朝生暮死”寫成一段充滿冒險感的旅程,隨著小蜉蝣走出池塘,遇見小蝌蚪、野鴨媽媽、待放的花蕾,故事層層遞進,讓人一直期待著小蜉蝣的下一個際遇。而情節(jié)的遞進又被限定在一個無法改變的命運框架內(nèi),小蝌蚪變青蛙要兩個月,那還太遠;野鴨媽媽孵小鴨要十天,尚無法想象;而花朵盛開,只待明日?!懊魈焓鞘裁??”小蜉蝣問花蕾,她不知道超越一天之外的生命是什么樣,沒人能夠回答她。太陽一升一落,是我們多么習以為常的一件事,這對小蜉蝣來說,卻是無法跨越的想象鴻溝。于是在這場天真爛漫的旅程之外,是一抹化不開的哀愁。好在小蜉蝣最終拋卻了迷思——旋即讀者跟著也拋下對自身命運歸處的遐想,生命不就是這樣嗎?與其花費時間悲嘆自身的渺小,不如去珍惜所擁有的。故事在為命運嘆息中又回歸達致。
我們總哀嘆命運有太多不公,這些不公畢竟還囿于人類社會的范疇之內(nèi),而括在這范圍之外的最大不公,就是生命時長的有限性。作者湯湯在接受采訪時說:“……人類比起蜉蝣,生命長度是其三萬倍,比起太陽,其實一樣短得要命,而太陽比起更無限的事物,說不定也只是蜉蝣一只。所有的事物都有終點,因為有終點,而顯得更加珍貴?!薄短柡万蒡觥窂纳挠邢扌猿霭l(fā),向近于無限的對象發(fā)起挑戰(zhàn),最終沒有停在哀嘆命運不公的無力感上,而是悅納自身的渺小,感恩并珍重??梢哉f,這部作品將哲學中常探討的“未知死,焉知生”的觀點和童話故事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和小蜉蝣相同,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只能孤獨地為自己而活、作為人類個體的命運必然是走向死亡時,我們才能真正的“存在”。
1949年春,母親帶我到香港投奔二哥。這年我20歲,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二哥要我留在香港幫他做生意,美國的三哥希望我去他那讀大學,而我自認為前途在大陸。
建筑設計:機械工業(yè)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施工:上海臻源木結構設計工程有限公司;項目所在地:貴州。
對于兒童讀者來說,《太陽和蜉蝣》可以做到生命教育的啟蒙;對成人讀者來說,這本童書教給我們,應暫時忘記令我們認清“存在”的那個必然(死亡),去肯定和擁抱生活;對于想要進行親子閱讀的家長讀者,不妨為孩子重點講述小蜉蝣在她短暫的一天之中,曾經(jīng)竭盡所能地去觸碰世界,結識了蝌蚪、野鴨;了解了世界、自然;知曉了生命之外還有生命,水洼之外還有更大的天地……盡管終點歸于沉寂,但過程卻極為燦爛。人生也是如此,“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寶貴的生命時長不應只是用來記憶波瀾,或者去揣摩何為不公,雖然這些階段都很重要,但還有更多細小的美好值得被記憶。
讀罷《太陽和蜉蝣》,相信讀者再看到夏日湖畔成群結隊的小蟲,都能回想起小蜉蝣在柔美的光線中翩翩飛舞的樣子。“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不會為其歸處而憂心忡忡,也不會為其暮死而唏噓哀慟,因為每一只蜉蝣,我們都似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