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報記者 陳易 指導專家/丁曉穎 彭永德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障礙性疾病,與遺傳、環(huán)境因素密切相關。相較其他人群,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個體罹患這一疾病的風險更高。而環(huán)境因素,如缺乏運動、不合理飲食,則可能讓患者最終直面糖尿病的危害。
原本人們認為,遺傳和環(huán)境就像組成糖尿病發(fā)病僅有的兩塊拼圖,合在一起便會誘發(fā)疾病。隨著對腸道菌群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原來這些寄生在人體內的“小家伙”們,是飲食因素導致糖尿病的中介。腸道微生態(tài)失去平衡,會代謝出讓人體更容易患病的產物,從而進一步削弱機體對血糖的調控能力。
腸道菌群里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細菌,按照這些細菌對人體的作用,可以分為有益、有害和中性三類。有害細菌的代謝產物中有一些會誘發(fā)輕度慢性炎癥反應,導致胰島素抵抗及能量代謝紊亂,這些負面效應都與2型糖尿病或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
高脂飲食不僅會帶來過多的能量攝入,還會導致腸道菌群組成出現負面變化。有害菌及有害代謝物增多,會使機體更容易出現炎癥反應。這種慢性炎癥中出現的炎癥因子又會影響胰島素的信號通路。
人體胰島素就像發(fā)出指令的信號燈一樣,指揮機體儲存、釋放或利用糖分。炎癥因子則像大霧一般,阻礙機體感受信號,表現為機體對于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即胰島素抵抗。此時,隨著胰島素效力下降,人體血糖就更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腸道里的有害菌還會讓人體更容易饑餓或不知饑飽。研究發(fā)現,飽腹感與腸道菌群也同樣有關。人們是否吃飽,不僅是胃說了算,腸道菌群也有“發(fā)言權”。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可以影響腸道內分泌細胞及激素分泌功能,通過激素傳遞的方式將吃飽的感覺傳遞給大腦。腸道菌群失衡則會影響這種信號的傳遞,使患者更難感覺到已經吃飽。
傳統降糖藥借助于腸道菌群的作用,對人體健康會產生額外的影響。這一發(fā)現為糖尿病、代謝綜合征等代謝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
二甲雙胍是一種傳統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以前人們認為,這種藥可以抑制肝臟的葡萄糖輸出,調控血糖水平。最新的研究發(fā)現,二甲雙胍可以作用于腸道菌群,使糖尿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更接近于健康人群。同時,二甲雙胍還可以增強細菌產生有益短鏈脂肪酸的能力。這種脂肪酸可以參與調控血糖,同時調節(jié)患者的炎癥狀態(tài)、免疫功能等?;谶@一原理,二甲雙胍又被認為具有保護心血管、治療多囊卵巢綜合征、減輕體重等功效,甚至可以抑制腫瘤。
阿卡波糖也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藥物。在上海瑞金醫(yī)院寧光院士團隊的研究中,阿卡波糖與腸道菌群的關系得到深入揭示。這種藥物在降低血糖的同時,還具有減輕體重、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jié)血脂的作用,而這一切都與腸道菌群的作用有關。在阿卡波糖的作用下,腸道菌群有害代謝物質減少,有益代謝物質增加,從而起到了調節(jié)糖脂代謝及使心血管獲益的作用。
基于這些發(fā)現,在臨床選擇使用降糖藥物時可以優(yōu)選考慮使用具有調控腸道微生態(tài)的藥物,使患者獲得更多整體的健康收益。
盡管一系列研究揭示了健康與腸道菌群的關系,但直接針對腸道菌群的治療仍處于探索階段。想擁有健康的腸道菌群,目前最有效的方式是膳食干預。人們每天攝入的食物中,不僅有直接作用人體的,還有作用于腸道菌群的。膳食纖維是膳食指南推薦攝入的營養(yǎng)素之一,雖然人體很難直接利用這些物質,但腸道菌群可以膳食纖維重建健康的腸道微生態(tài)。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彭永德教授團隊與上海交大趙立平教授團隊合作,揭示了高膳食纖維干預可以改善糖尿病人群的腸道菌群和能量代謝。合理的膳食纖維補充就像優(yōu)質的土壤一樣,為有益菌的生長繁殖提供養(yǎng)分,促進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的建立。
健康均衡的膳食可以維護健康的腸道菌群環(huán)境。因此,改善腸道微生態(tài),主要還是通過日常飲食結構的調整,增加如膳食纖維等對有益菌繁殖有利的物質,進而達到阻止代謝性疾病發(fā)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