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高權 王堯 姜壯 朱子豫 徐佳良 崔博 于建博 錢寶
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佳木斯 154002
膠質瘤為神經(jīng)外科常見疾病,手術切除治療和術后放療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浸潤性生長是膠質瘤擴散特點,該病復發(fā)性極高,臨床常伴隨有癲癇癥狀。在手術過程中,由于膠質瘤的生物學特性,一般依靠腦組織的顏色、質地進行定位,但過分依賴于術者的經(jīng)驗,常有腫瘤切除不徹底、手術時間增加以及術后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因此對膠質瘤實施切除的關鍵即為對腫瘤進行精確定位,并對殘余腫瘤進行準確識別。為解決腫瘤殘余切除問題,避免出現(xiàn)神經(jīng)傳導束的損傷,臨床工作者不斷努力探索新的方法,并應用于手術中。B超、磁共振目前應用于各層醫(yī)療機構,容易更好地進行推廣[1]。通過使用核磁共振彌散張量、B超進行引導,能更準確地識別膠質瘤的侵犯范圍,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致殘率以及腫瘤復發(fā)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本研究將近年使用此方法進行手術的患者進行對比研究,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的治療思路。
選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低級別膠質瘤患者共70例。其中35例患者使用磁共振彌散張量和B超進行實時引導進行手術患者,為觀察組;另35例進行常規(guī)手術的患者為對照組。(1)納入標準:①經(jīng)術前頭顱CT、MRI以及彌散張量檢查,患者均確診為膠質瘤;②在本次研究前未進行顱內手術治療;③所納入的病例未接受放療、化療。(2)排除標準:①膠質瘤患者合并其他腫瘤;②患者存在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臟疾??;③不能耐受手術的其他疾??;④患者患有精神類疾?。虎莼颊卟⑽赐瓿呻S訪 研究[2]。對照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 齡22~49(37.2±2.3)歲。觀 察 組 男18例,女17例;年 齡25~52(36.9±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次研究經(jīng)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通過在術前進行定位,包含MRI、CT等定位,隨后在顯微鏡下進行腫瘤切除。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彌散張量進行檢查,并使用B超做好腫瘤切除的實時引導。在術前使用飛利浦3.0T核磁彌散張量進行檢查,在明確腫瘤周圍顱內神經(jīng)情況的同時,做好引導技術的監(jiān)測,并決定手術入路。對于一部分功能區(qū)部位的病灶,應結合B超、彌散張量進行潛行入路,從而避免出現(xiàn)損傷。在B超實時引導下,應避開功能區(qū),在避免腫瘤部位后進行膠質瘤的切除。以生理鹽水進行殘腔灌注,并在B超探測下看是否出現(xiàn)殘留腫瘤。如果未清除腫瘤,還應在B超引導下進行手術的切除,術后7 d進行CT、MRI檢查,復查手術切除的情況。
(1)臨床指標: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開始至出院)、術中出血量、腫瘤定位準確率以及手術全切除率。(2)術后并發(fā)癥的統(tǒng)計,包括:言語障礙、精神障礙、肢體活動受限、感染、血腫。(3)患者的生活質量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進行評價,總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高。采用Karnofsky功能狀態(tài)(KPS)評分對健康狀況進行評價[3],總分100分,分值越高,健康狀態(tài)越好。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錄入SPSS 22.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可見,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腫瘤定位準確率、全切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1 兩組膠質瘤患者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由表2顯示,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語言障礙、精神障礙、肢體活動受限、感染、血腫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膠質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手術前,兩組患者ADL、KP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均P>0.05);手術后,兩組患者的ADL、KPS評分均顯著升高,觀察組的ADL、KPS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膠質瘤患者術前術后ADL、KPS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膠質瘤患者術前術后ADL、KPS評分比較(±s)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膠質瘤切除術,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磁共振彌散張量和B超實時引導進行手術;ADL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KPS為Karnofsky功能狀態(tài)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shù)3535 ADL手術前58.4±6.259.3±6.10.5730.357手術后62.5±4.674.3±3.68.142<0.001 t值3.14112.528 P值0.002<0.001 KPS手術前56.4±5.355.9±5.20.3980.691手術后60.7±7.464.6±7.82.1460.035 t值2.7945.490 P值0.006<0.001
膠質瘤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分級可分為低級別和高級別,手術仍是治療該病的關鍵技術[4]。術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化療等輔助應用,患者整體情況能得到一定改善,但對于藥物濃度以及產生的不良反應問題仍然存在?;蛑委熓峭ㄟ^靶細胞導入后對其細胞功能異常進行糾正,以此來達到疾病的治療目的。目前來說,基因治療的關鍵是基因能否進行安全有效運轉。對于整體基因載體應具備以下特點:第一,在到達靶細胞前基本不會出現(xiàn)任何降解。第二,都能安全送達到細胞膜[5]。第三,和患者的內皮細胞不會發(fā)生相關作用。盡管因自身基因表達持久等特點得到廣泛運用,但受靶細胞特異性差、費用較高等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6]。放療其中靶區(qū)主要包含腫瘤、大體腫瘤的亞臨床病灶,同時當前實施最關鍵的放療靶區(qū)勾畫應為病灶外放[7]。而手術本身,低級別膠質瘤侵襲性相對較強,一般情況下呈膨脹性生長,腦膠質瘤和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手術難以完全切除,預后效果較差。低級別膠質瘤中由于生物學特性的影響,手術中主要依靠腦組織的顏色、質地進行定位,對于神經(jīng)導航系統(tǒng)、術中MRI等均能明顯應用。但上述手段具有操作復雜的缺點,推廣受到限制。當前腫瘤治療模式定位基礎圖像主要為水腫、纖維化,MRI有良好的空間組織及分辨率,常用于膠質瘤靶區(qū)勾畫。根據(jù)LQ模型計算生物等效劑量,兩組生存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86)[8]。
本次研究將磁共振和B超聯(lián)合應用于膠質瘤切除術中,結果顯示,觀察組膠質瘤患者中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腫瘤定位準確率、全切率高于對照組。B超引導技術近年逐步發(fā)展,對于神經(jīng)外科手術也在不斷拓展應用。B超儀器更新較快,當前對于顱內腫瘤手術中整體體積小、便捷性高,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在術中使用操作專用超聲探頭對腫瘤進行掃描,形成較為清晰圖像,操作時間短,同時能夠更好地進行測定[9]。相比較其他掃描設備,如MRI、CT等,術中使用B超掃描,能夠快速定位,同時將清晰的顱內影像提供給術者,在有效糾正膠質瘤切除術中受顱內壓力的影響,從而糾正腫瘤定位偏差的情況。使用B超能對殘余腫瘤組織進行識別,從而能夠提升腫瘤的全切除率。在高級別膠質瘤的殘余腫瘤及對應邊界識別中,部分周圍組織水腫不易被區(qū)分。相比較其他手段來說,B超的應用不容易受腦組織環(huán)境的影響,該技術能夠提供實時影像,整體簡便易行,并存在明顯優(yōu)勢,在當前神經(jīng)外科手術的實施定位中逐漸受到關注,同時可在各種級別膠質瘤手術中拓展應用[10-11]。
隨著磁共振成像技術、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展,以分子擴散為成像基礎的DWI應用日益突出,作為現(xiàn)階段一種磁共振擴散呈現(xiàn)的新技術,其能夠反應出人體生理、病理組織中擴散的三維信息,在臨床疾病的診斷以及疾病的科學研究中已經(jīng)證實了較好的適用性[12]。彌散張量以水分子的彌散運動為原理,當接觸體內不同的微結構組織,其彌散運動受各方面阻力的不同,更容易出現(xiàn)彌散成像,可在6個方向提供連續(xù)加彌散梯度脈沖以及信息[13]。彌散張量在顱內腦組織中進行彌散成形,腦白質纖維束能夠清晰顯影,在直觀顯示腫瘤病灶的同時,能夠指導手術路徑以及腫瘤切除范圍[14]。在進行蛋白質纖維束受侵襲情況評價的同時,配合B超定位,就能夠指導制定形成精準的手術方案,同時也能夠準確判斷預后[15]。從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看,無論何種方式,其切除范圍由于精準控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并不增加。
精準的手術同樣帶來了術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觀察組術后的ADL、KPS評分升高,都說明了精準切除腫瘤,從長遠疾病恢復的角度來看都具有重要意義?;颊咦岳砟芰Φ奶岣撸鰪娏嘶颊邔膊』謴偷男判?,同時也減輕了照顧者的負擔。
在B超聯(lián)合彌散張量進行相應的引導手術時,能夠提供實時影像,具有經(jīng)濟適用的效果[16]。目前在神經(jīng)外科手術的定位中逐漸受到關注,也是低級別膠質瘤的主要應用趨勢。二者的聯(lián)合應用,手術定位精準,能夠有效降低術中出血,提高手術效率以及精確度,減少住院時間,提高自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