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淑馨,高旭,何蓓,湯海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型金屬構(gòu)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 100191
鈦合金密度低、比強度高,是應用最廣泛的航空航天結(jié)構(gòu)材料之一。用鈦合金取代鋼和鋁合金等材料,可顯著減輕結(jié)構(gòu)重量,進一步提高結(jié)構(gòu)推重比[1-2]。近年來,鈦合金在航空發(fā)動機中的用量越來越多[3],不同牌號的鈦合金,根據(jù)相應的力學性能和服役溫度,在航空發(fā)動機機匣、風扇、高低壓壓氣機等部分服役[4-6]。發(fā)動機風扇和低壓壓氣機工作溫度在300~350℃[5-6],常用TC4(Ti64)[7]、TC19(Ti6246)[8]及TC17(Ti17)[9]等,而高壓壓氣機工作溫度能夠達到600℃[5-6],多用TA19(Ti6246s)[10]、Ti55[11]及Ti60[12]等。
TC4是應用最廣泛的鈦合金。由于具有優(yōu)異的綜合性能,目前在風扇、低壓壓氣機及機匣部分均有使用。TC4鈦合金的名義成分是Ti-6Al-4V,β 轉(zhuǎn)變溫度為995℃±15℃,在室溫下含有8%~10%的β 相。TC11 屬于高鋁當量(Aleq=7.3)的雙相鈦合金,名義成分是Ti-6.5Al-3.5Mo-1.5Zr-0.3Si,β轉(zhuǎn)變溫度為1000℃±20℃。較高的鋁含量使它能夠在500℃以下穩(wěn)定工作,不僅具有優(yōu)異的熱強性,還有較高的室溫強度,多適用于壓氣機1~7級轉(zhuǎn)子葉片、盤及靜子葉片。TC17 是為航空發(fā)動機壓氣機專門研制的β 相穩(wěn)定元素較多的雙相鈦合金,名義成分是Ti-5Al-2Sn-2Zr-4Mo-4Cr,β 相轉(zhuǎn)變溫度為890℃±15℃。由于β 相穩(wěn)定元素含量高,α相往往較為細小,具有較高的室溫強度和較好的斷裂韌性。
航空發(fā)動機用鈦合金構(gòu)件在使用傳統(tǒng)鑄造/鍛造+機械加工的方法成形時,存在工序繁多復雜、生產(chǎn)周期長且制造成本高等問題[3,13]。激光增材制造技術(shù)具有“近凈成形”的特點。它以高能激光束為熱源,熔化同步輸送的金屬粉末,被輻照的基材表面與粉末熔化后形成熔池。熔池隨著激光掃描而快速凝固,依次逐層沉積得到致密的三維構(gòu)件[13-15]。鈦合金由于具有較為適宜的激光吸收率,與激光增材制造技術(shù)十分適配。激光增材制造技術(shù)能夠顯著縮短航空發(fā)動機大型鈦合金構(gòu)件的制造周期及成本[16-17],同時沉積態(tài)構(gòu)件的力學性能達到與鍛件相當[18-20]。
隨著對發(fā)動機性能需求的不斷攀升,鈦合金的最高使用溫度已經(jīng)從350℃提高到接近600℃[5],鈦合金寬溫度范圍的拉伸性能也開始引起人們關(guān)注[21-22]。來自伊朗德黑蘭大學的學者,對三種顯微組織(等軸組織、板條組織及雙相組織)的TC4鈦合金分別進行了400℃、500℃及600℃下的拉伸試驗,對不同顯微組織在不同溫度下的拉伸行為進行描述[23]。印度的Kartik Prasad等則系統(tǒng)闡述了IMI834鈦合金在400~500℃的拉伸及疲勞時效機理[24-25]。但目前關(guān)于不同牌號鈦合金的寬溫度范圍拉伸行為的對比研究仍是空白,基于此,本文研究利用激光增材制造技術(shù)制備了三種航空發(fā)動機用雙相鈦合金,并進行室溫及中溫(400℃)拉伸,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總結(jié)歸納,得到鈦合金顯微組織對室溫及中溫拉伸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為探索航空發(fā)動機鈦合金在寬溫度范圍的力學性能提供參考。
采用激光增材制造技術(shù)制備三種鈦合金試樣。所使用的設(shè)備同時搭載一個萬瓦光纖激光器、一個包括4 個送粉噴嘴的BSF-2型送粉器以及HNC-21M CNC多軸運動控制系統(tǒng)。選擇鍛造純鈦板作為基材,采用6μm 直徑激光束作為能量源,將同軸送進的鈦合金粉末熔化。所用的三種牌號鈦合金的球形粉末均由旋轉(zhuǎn)電極霧化法制得,直徑均處于50~150μm之間。沉積路徑采用沿長邊(X軸方向)呈Z字形掃描,圖1(a)為沉積過程示意圖。為避免氧化,沉積過程全程在氬氣保護下進行。為排除殘余應力對力學性能的影響,完成沉積后TC4與TC17鈦合金試樣立即進行去應力退火。為獲得次生α 相,對TC11 鈦合金進行1000°C、2h、空冷+530℃、4h 的雙重退火處理[26-27]。沿沉積方向(Z軸方向)取L 向試樣,沿掃描方向(X軸方向)取T 向試樣。按照GB/T145—2001 標準加工拉伸試樣,拉伸試樣標準尺寸及增材沉積試樣的L向與T向定義示意圖如圖1(c)所示。室溫與中溫拉伸試驗均在SANS 5105 100kN 萬能試驗機上進行。
圖1 沉積過程示意圖及拉伸試樣幾何尺寸與取向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sedimentation process,geometric dimensions and orientations of tensile specimens
用乙醇溶劑對拉伸斷口進行超聲清洗后,采用Apreo S LoVac掃描電子顯微鏡對其進行形貌與亞表面顯微組織觀察。在每組拉伸斷口中取亞表面試樣并進行制樣。首先將其鑲嵌至電木粉中,經(jīng)砂紙打磨后以SiO2懸浮液為介質(zhì)進行拋光。最后用Kroll 溶液(HF∶HNO3∶H2O=1∶6∶43)進行腐蝕,并進行掃描電鏡觀察。
最早人們根據(jù)鈦合金在β相區(qū)淬火后的組織對其進行分類,如圖2所示將鈦合金分為α型、近α型、α+β型、近β型(又稱亞穩(wěn)β型)、β型5種鈦合金[1-2,28]。而后進一步發(fā)展了根據(jù)β 相穩(wěn)定元素的含量進行分類的方法,將分類標準進行進一步量化。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用β相穩(wěn)定系數(shù)kβ量化溶質(zhì)原子穩(wěn)定β相效果。其計算公式如下[28]
圖2 鈦合金根據(jù)β相區(qū)淬火組織進行分類的三維示意圖[1-2,28]Fig.2 Three-dimensional diagram of classification of titanium alloys according to quenching microstructure in β phase field[1-2,28]
圖3 TC4、TC11、TC17的β相穩(wěn)定系數(shù)kβFig.3 The β-phase stability coefficient kβ of TC4,TC11 and TC17
從圖2 中可以看到,三種鈦合金均屬于α+β 雙相鈦合金,但kβ相差較大。β穩(wěn)定元素的多少,直接影響鈦合金中α與β兩相含量的比例。同時,α相的尺寸、形態(tài)及含量也隨之不同,從而進一步影響力學性能。
圖4 為三種鈦合金顯微組織掃描照片。TC4 與TC17的顯微組織均由初生α相及β基體組成,但二者α相的尺寸及形狀有顯著差異。TC17 中β 穩(wěn)定元素含量高,α 相生長時阻力較大,為細小的針狀。而TC4 中α 相為寬大板條。TC11 經(jīng)過雙重退火后,次生α 相在初生α 相間的β 基體中析出。TC11 和TC17 都具有大量的α、β 界面,起到阻礙位錯運動的作用,提高強度[24,29]。
圖4 試驗用TC4、TC11、TC17的顯微組織掃描照片F(xiàn)ig.4 Microstructure of TC4,TC11 and TC17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表1為12組室溫及中溫拉伸試驗數(shù)據(jù)。不同溫度和取向下,強度均隨著kβ的增加而升高。TC17 的強度高于TC11,而TC4 則為三者中強度最低的。kβ越大意味著β 相穩(wěn)定元素含量越多,α相析出越困難,從而在凝固時產(chǎn)生長徑比較大的窄而細的片層,大幅提高強度。與鍛造拉伸性能相比[30],激光增材制造鈦合金在室溫下具有與其相當?shù)膹姸扰c塑韌性,強度基本能大于鍛件的90%。由于表中鍛件在400℃下的拉伸性能為熱處理態(tài),TC4、TC17的沉積態(tài)與鍛件熱處理態(tài)相差較大。而TC11沉積態(tài)經(jīng)雙重退火后,除屈服強度稍低外,其余性能指標均與鍛件相當。
在鈦合金激光增材制造中,β 柱狀晶將沿著晶體學的<100>β晶向外延生長,而這種擇優(yōu)取向形成的β 相織構(gòu)造成了力學性能的各向異性[29,31-32]。以“減幅”為L 向試樣的強度及塑性指標(Rm、Rp0.2、A、Z)減去T 向試樣的數(shù)值,占L向試樣該指標的百分比,對表1 所示的12 組室溫及中溫拉伸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將各項指標減幅繪制成圖5??梢钥闯鯨向相對T向強度有所下降,而塑性則相對提高。其中,L向試樣屈服強度的減幅大于抗拉強度。經(jīng)研究[33],L向試樣中大部分基面和棱面滑移系具有軟取向,臨界分切應力低,因此L向的屈服強度相比抗拉強度減幅更大。
圖5 L向拉伸相對T向的性能減幅Fig.5 Tensile properties decrease between L-direction and T-direction samples at room temperature
表1 沉積態(tài)與鍛造TC4、TC11和TC17鈦合金的室溫、中溫拉伸性能Table 1 Room and medium temperature tensile properties of deposited and forged TC4,TC11 and TC17 titanium alloys
對各組試樣的拉伸斷口進行觀察,拍攝的掃描照片如圖6所示。在各組斷口的宏觀照片中可觀察到典型杯錐狀斷口形貌,結(jié)合其斷面收縮率遠大于5%,以此為判據(jù)可斷定為韌性斷裂。從高倍掃描照片中觀察,TC4、TC11試樣L向室溫斷口均有孔洞,韌窩較深,尺寸在5μm左右,分布較均勻,此外TC11 的L 向室溫斷口存在明顯微裂紋。而TC17的L向試樣的室溫拉伸斷口有類似解離斷裂的臺階,在高倍下可觀察到小而淺且分布均勻的韌窩,尺寸遠小于TC4、TC11的L向試樣室溫斷口,為1μm左右。
圖6 TC4、TC11和TC17的L向和T向試樣室溫拉伸斷口Fig.6 L-direction and T-direction tensile fracture at room temperature of TC4,TC11 and TC17
TC4、TC11、TC17的T向室溫斷口,其宏觀斷面的取向與拉伸軸方向成45°,屬于切斷型斷裂。其中TC4、TC11的斷口形貌更接近典型韌性斷裂斷口,中心存在粗糙的纖維區(qū),邊緣有較平緩的放射區(qū)。在高倍下觀察,TC4、TC11鈦合金T向室溫斷口仍存在孔洞,對比L向室溫試樣,韌窩的尺寸與深淺并無明顯差異。對于激光增材制造鈦合金而言,T向為激光掃描方向,在TC17的T向試樣的宏觀斷口上可明顯觀察到宏觀解離臺階,其寬度與激光沉積層高相對應。在高倍下觀察,存在準解離斷裂的特點,能夠觀察到尺寸較小的撕裂棱,撕裂棱寬度大概在1μm 以下,與TC17鈦合金中的α相寬度相對應。
為研究拉伸過程中的裂紋擴展行為,對各組試樣亞表面進行觀察,掃描照片如圖7所示。TC4的L向與T向試樣中α相均有明顯形變,表現(xiàn)出較好的可塑性。而相比之下,TC4的L向試樣比T向中的α相變形更加劇烈。TC11中雖然初生α 相更粗大,但由于次生α 相的強化,寬大的初生α相并未產(chǎn)生較大的變形,但L向中觀察到晶界開裂的情況。TC17 的L 向及T 向試樣的針狀α 相細小,亞表面也有明顯的晶界開裂情況。
圖7 TC4、TC11和TC17的L向及T向室溫拉伸斷口亞表面Fig.7 L-direction and T-direction tensile fracture subsurface at room temperature of TC4,TC11 and TC17
從表1中的數(shù)據(jù)來分析,三類鈦合金的T向強度均高于L 向,而塑性差異則相反。但大體上取向?qū)θ呃煨阅艿挠绊懸?guī)律相同,結(jié)合實際應用背景,下節(jié)內(nèi)容將聚焦溫度對于L向試樣的影響規(guī)律進行研究。
在航空發(fā)動機中,鈦合金部件(尤其是TC11和TC17鈦合金)的服役環(huán)境存在短暫中溫的可能,研究中溫拉伸行為對其安全服役有重大意義。以“減幅”為400℃下的強度及塑性指標(Rm、Rp0.2、A、Z)減去室溫下的數(shù)值,占室溫該指標的百分比,對表1 所示的12 組室溫及中溫拉伸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將各項指標減幅繪制成圖8。從圖8 中可看出,強度與塑性的減幅呈相反的趨勢,總體而言,中溫下強度降低而塑性增加。400℃拉伸試樣的強度與室溫拉伸相比,降低30%~50%,而塑性的提高則大小不等。400℃下,流變應力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熱激活的位錯運動得以促進[34-35],塑性有所增加。相比之下屈服強度的減幅較抗拉強度更大,因為溫度對晶界和相界面的弱化作用,使其阻礙位錯運動的能力降低,加工硬化效果減弱[33-34]。
圖8 400℃相比室溫的各項拉伸性能指標減幅Fig.8 Tensile properties decrease between 400℃and room temperature
最終拉伸試樣宏觀照片如圖9 所示,從宏觀上可以直接觀察到各個拉伸試樣的頸縮情況。400℃拉伸試樣呈淡黃氧化色,對比左側(cè)25℃下的6 組拉伸試樣,400℃的試樣中除了斷在標距范圍之外的試樣(TC17-L-400℃),其他試樣拉伸后的頸縮程度相較室溫試樣更大。對拉伸試樣斷口及其亞表面進行觀察,結(jié)果如圖10、圖11所示。
圖9 拉伸后試樣宏觀照片F(xiàn)ig.9 Macro picture of the specimen after stretching
對各組試樣的拉伸斷口進行觀察,掃描照片如圖10所示。斷口的宏觀形貌直接反映了塑性變形的程度,從拉伸斷口的宏觀照片觀察,室溫拉伸斷口更為平整,而400℃拉伸斷口表面起伏較大。中溫拉伸試樣的韌窩相比室溫拉伸試樣更加粗大,說明前者塑性更好。
圖10 TC4、TC11和TC17的L向試樣室溫及中溫拉伸斷口形貌Fig.10 L-direction specimens tensile fracture of TC4,TC11 and TC17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medium temperature
室溫拉伸斷口宏觀形貌及顯微組織在2.2 節(jié)中已有描述,在此不做補充。TC4 的L 向試樣在400℃下的拉伸斷口呈現(xiàn)典型韌性斷裂特征,中心為半徑1mm左右的纖維區(qū),在高倍掃描照片中可見其局部有微小孔洞,但整體較為致密,能夠觀察到分布均勻且較深的韌窩,大小為7~8μm,與室溫試樣相比,韌窩尺寸增加40%。TC11的L向試樣在400℃下為典型韌性裂紋,斷口纖維區(qū)相比TC4試樣較小,局部仍存在孔洞,韌窩粗大且均勻,尺寸為10μm左右,為室溫斷口韌窩尺寸的兩倍。TC17 的L 向試樣400℃下拉伸斷口的宏觀斷面的取向與拉伸軸方向成45°,屬于切斷型斷裂。宏觀掃描照片中斷口中心有明顯的粗糙的纖維區(qū)。纖維區(qū)面積很小,而放射區(qū)較大,在高倍掃描照片中能觀察到撕扯型韌窩,可判定為混合型斷裂。韌窩尺寸小且較淺,大小為8μm 左右。對各組試樣亞表面進行觀察,掃描圖像如圖11 所示。室溫拉伸時,TC17中α相變形較小,而中溫時細小的α相有明顯變形,斷口亞表面曲折,說明裂紋主要沿相界面擴展。TC11在中溫下的變形程度明顯小于TC4,雖然二者有相同形態(tài)的初生α相,但彌散分布的次生α相提高了組織抵抗變形的能力。由于溫度對相界面的弱化作用,TC11在中溫時出現(xiàn)晶界開裂的情況。
圖11 TC4、TC11和TC17的L向試樣室溫及中溫拉伸斷口形貌Fig.11 L-direction specimens tensile fracture subface of TC4,TC11 and TC17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medium temperature
試驗選擇三種具有不同顯微組織的典型雙相鈦合金進行研究:TC4具有粗大的初生α板條,TC11具有粗大的初生α及細小彌散的次生α相,TC17具有細小的針狀初生α相。根據(jù)Ashby 的理論[36],雙相合金的變形表現(xiàn)出非均勻塑性的特點,這是由兩相的組成、尺寸和取向決定的強度差異導致的[37]。由于雙相鈦合金的變形具有微觀的不均勻性,內(nèi)應力將在α/β 界面處產(chǎn)生應力梯度,從而導致應變局部化[38-40]。
α相在雙相鈦合金拉伸過程中的影響可以總結(jié)為兩個方面:首先,滑移傳遞提供晶粒間或兩相間的協(xié)調(diào)變形[41-42],晶界α 相及α/β 相界面作為滑移傳遞的阻礙,易產(chǎn)生位錯塞積和應力集中,難以協(xié)調(diào)變形從而開裂[40-43];其次,在裂紋擴展過程,α相將是裂紋分叉、偏轉(zhuǎn)的最大誘因,影響裂紋擴展的快慢[42]。
室溫下三者的拉伸行為差異首先來源于α相(α/β相界面)形態(tài)及數(shù)量。細小且均勻的初生α相在TC17拉伸的過程中,共同分擔了內(nèi)應力,降低應力集中的可能。裂紋在細小的針狀α相之間擴展困難,如圖12所示,更加曲折的路徑將消耗更多能量。對于TC11而言,粗大的α相板條使位錯在其內(nèi)部具有更長的滑移距離,塑性有所增加[44](參見表1)。相比之下,包括彌散分布的納米級次生α相在內(nèi)的β相轉(zhuǎn)變基體更難變形,為了協(xié)調(diào)變形,滑移需要從α 相向β 基體傳遞,然后進入另一個α 板條中[41]。裂紋在相界面萌生后,擴展時穿過納米級的次生α 相卻比較困難,與TC17 類似。而TC4既存在粗大的初生α板條,又無細小的次生α相阻礙裂紋的擴展,相界面不僅是裂紋或孔洞的首選形核位點,還是裂紋擴展的快速通道,強度為三者中最低。
圖12 三種鈦合金的裂紋擴展示意圖Fig.12 Schematic diagram of crack propagation of three Titanium alloys
由于激光增材制造技術(shù)的逐層沉積過程的周期性變化,沉積態(tài)鈦合金組織在L向,即沉積方向上呈現(xiàn)“柱等交替”的顯微組織特征[31]。而T 向,即掃描方向上觀察時,多為柱狀晶截面,如圖13所示。盡管L向試樣截面具有更多晶界,但最新研究表明,晶界α相的數(shù)量并不是激光增材制造鈦合金各向異性力學行為的決定性因素[29]。鈦合金在激光熔化沉積過程中對<100>β的擇優(yōu)取向致使在T 向的平均滑移距離大于L向的,因此相應的T向試樣的強度更高。鈦合金在增材制造中的擇優(yōu)取向是普遍規(guī)律,在取向相同而牌號不同的試樣之間進行比較時,相界面為力學性能的決定性因素。
圖13 L向、T向試樣截面顯微組織示意圖Fig.13 Microstructure schematic diagram of L-direction and T-direction samples sections
溫度對三種鈦合金的影響是一致的。中溫下,流變應力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塑性隨之增加。但加工硬化能力下降,變形抗力減小,從而強度降低[34-36]。同時,溫度升高導致相界面被弱化,阻礙裂紋擴展能力降低。中溫下三者仍保持著原有的強度差異,相界面雖然被弱化,但其形狀及數(shù)量仍然影響裂紋的擴展。
試驗通過選擇β相穩(wěn)定系數(shù)差異較大的三種雙相鈦合金牌號,獲得三種截然不同的激光增材制造鈦合金顯微組織。分別進行室溫及中溫拉伸性能測試,討論了雙相鈦合金中α相在不同溫度下對拉伸性能的影響。
研究發(fā)現(xiàn),室溫拉伸時TC17 細小的α 相更占優(yōu)勢,斷口呈韌性斷裂特征,韌窩尺寸為1μm左右,亞表面中幾乎觀察不到α相的變形。在中溫下細小的α相出現(xiàn)明顯變形,韌窩為8μm左右。而TC11中的初生α相與TC4中相似,不同的是由于雙重退火得到的次生α 相彌散分布,在室溫拉伸下起到阻礙變形的作用,同時粗大的α 相板條提供更大的滑移距離。在400℃下,由于溫度升高對相界面的削弱作用,TC11次生α相的強化作用也隨之減小,初生α相也產(chǎn)生明顯變形,此時韌窩尺寸增至10μm左右。TC4中寬粗大的α相板條在室溫下變形明顯,斷口呈現(xiàn)韌性斷裂特征。中溫條件下α相變形劇烈,韌窩尺寸增大到10μm以上。中溫下三者的強度差異并未改變,相界面的形狀及數(shù)量仍然影響裂紋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