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向陽,劉崢,徐英,馬艷,趙仁成,孫盼盼,郭艷芳
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告,在全球范圍內,跌倒在老年人意外傷害中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位居首位[1]。我國疾病監(jiān)測系統(tǒng)數(shù)據顯示,跌倒同樣是我國老年人因傷致殘的首位原因,每年約有30%以上的老年人發(fā)生跌倒[2]。通常跌倒后容易發(fā)生骨折,造成的疾病負擔除了醫(yī)療和康復支出等直接費用外,還包括死傷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導致的社會和家庭負擔,嚴重影響居民的身心健康,是我國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3-4]。因此,跌到事件的及早預測至關重要。目前,有關睡眠時間和跌倒關系的研究結果不盡一致:有研究認為,睡眠時間與跌倒無關[5];但也有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時間與跌倒風險存在“U”型相關性[6]。同時,既往研究多針對住院患者、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以及抑郁癥患者等特定人群,樣本量也相對較小[5-7],缺乏對社區(qū)中老年人群睡眠時間與跌倒關系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45歲中老年人睡眠時間對跌倒的影響,以期為該領域研究積累證據,為預防中老年人跌倒提供參考依據。
1.1 資料來源 本研究資料來源于北京大學中國經濟中心于2015年7—9月在全國開展的“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 追 蹤 調 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數(shù)據[8]。該調查采用概率與規(guī)模成比例的抽樣方法,首先從我國28個省份抽取150個縣(區(qū)),在每個縣(區(qū))抽取3個行政村(社區(qū)),然后根據CHARLS-GIS軟件隨機抽樣確定家戶抽樣比例。截至2015年,該調查已涉及約1.24萬戶家庭、約1.9萬名≥45歲個體的微觀信息。剔除年齡、性別、跌倒、睡眠時間等重要信息缺失,以及軀體殘疾致使行動不便的人群后,本研究最終納入≥45歲中老年人18 181例。CHARLS項目經北京大學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受試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于2020年12月提交數(shù)據申請,于2021年4月獲取數(shù)據。
1.2 資料收集 本研究從CHARLS中收集的資料包括:(1)跌倒與跌倒就醫(yī):由受試者自我報告近兩年是否發(fā)生跌倒,以及有多少次嚴重到需要接受治療。(2)睡眠時間:問題為“過去1個月內,您平均每天晚上真正睡著的時間大約是幾小時”,根據受試者自我報告的睡眠時間,將其分為 <5 h 組、5~<6 h 組、6~<7 h 組、7~<8 h 組及≥ 8 h 組[5,9]。(3)其他指標,包括:年齡、性別、居住地類型、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人口學特征,吸煙、飲酒、午休習慣等行為與生活方式指標,BMI分級及是否患中心性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軀體疼痛等健康狀況指標,自評生活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況等自我評價指標。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AS 9.2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整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趨勢性分析采用趨勢χ2檢驗,中老年人睡眠時間對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的影響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老年人的基本情況 (1)人口學特征:18 181例中老年人的平均年齡為(60.3±9.9)歲;女9 356例(51.46%),平均年齡為(60.6±9.9)歲,男8 825例(48.54%),平均年齡為(60.0±9.9)歲;居住在農村地區(qū)12 561例(69.09%);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12 498例(68.74%),中學3 479例(19.14%);婚姻狀況為未婚/離異/喪偶2 296例(12.63%)。(2)行為與生活方式:吸煙5 182例(28.50%),偶爾/經常飲酒6 554例(36.05%),有午休習慣9 770例(53.74%)。(3)健康狀況:BMI分級為超重/肥胖7 863例(43.25%),中心性肥胖 7 663例(42.15%),患高血壓 6 992例(38.46%),患高血糖2 646例(14.55%),有軀體疼痛5 416例(29.79%)。(4)自我評價指標:自評生活滿意16 641例(91.53%),自評健康狀況為好9 012例(49.57%)、一般6 428例(35.35%)、差2 741例(15.08%)。
2.2 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分布情況 18 181例中老年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為(6.4±1.9)h。其中,每晚睡<5 h 2 945 例(16.20%)、5~<6 h 2 755 例(15.15%)、6~<7 h 3 824 例(21.03%)、7~<8 h 3 257 例(17.92%)、≥8 h 5 400例(29.70%)。不同年齡、性別、居住地類型、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吸煙情況、飲酒情況及是否有午休習慣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BMI分級及患中心性肥胖、高血壓、軀體疼痛情況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自評生活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況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分布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否患高血糖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分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中老年人的睡眠時間分布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sleep time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2.3 中老年人的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發(fā)生情況 18 181例中老年人中,近兩年發(fā)生跌倒3 092例(17.01%),跌倒需要就醫(yī)1 264例(6.95%)。(1)不同年齡、性別、居住地類型、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吸煙情況、飲酒情況及是否有午休習慣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否患中心性肥胖、高血壓、軀體疼痛情況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自評生活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況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BMI分級及是否患高血糖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不同年齡、性別、居住地類型、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中老年人的跌倒就醫(yī)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吸煙情況、飲酒情況及是否有午休習慣中老年人的跌倒就醫(yī)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是否患中心性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軀體疼痛情況中老年人的跌倒就醫(yī)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自評生活滿意度、自評健康狀況中老年人的跌倒就醫(yī)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BMI分級中老年人的跌倒就醫(yī)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趨勢χ2檢驗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睡眠時間的延長,中老年人的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發(fā)生率逐漸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特征中老年人的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falls and medical treatment for falls among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續(xù)表2)
2.4 中老年人睡眠時間對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的影響分析 模型1:以近兩年是否發(fā)生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為因變量(賦值:否=0,是=1),以睡眠時間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每晚睡<5 h和5~<6 h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風險、跌倒就醫(yī)發(fā)生風險高于每晚睡6~<7 h者,每晚睡≥8 h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風險低于每晚睡6~<7 h者(P<0.05)。模型2:以近兩年是否發(fā)生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為因變量(賦值:否=0,是=1),以睡眠時間為自變量,以人口學特征指標為調整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到與單因素Logistic回歸相似的結果。模型3:以近兩年是否發(fā)生跌倒和跌倒就醫(yī)為因變量(賦值:否=0,是=1),以睡眠時間為自變量,以人口學特征、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健康狀況、自我評價指標為調整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每晚睡<5 h和5~<6 h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風險高于每晚睡6~<7 h者〔OR(95%CI)分別為1.31(1.16,1.49)、1.14(1.00,1.30)〕,每晚睡≥8 h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風險低于每晚睡6~<7 h 者〔OR(95%CI)=0.88(0.78,0.99)〕;每晚睡<5 h中老年人的跌倒就醫(yī)發(fā)生風險高于每晚睡6~<7 h者〔OR(95%CI)=1.30(1.08,1.56)〕,見表3。
表3 中老年人睡眠時間對跌倒和跌倒就醫(yī)影響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leep time on falls and medical treatment for falls in the middle-aged and elderly
國外研究結果顯示,每年有超過30%的≥65歲老年人會發(fā)生跌倒[10-11]。國內針對不同地區(qū)和人群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的老年人跌倒發(fā)生率為17.8%~22.7%[9,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45歲中老年人的近兩年跌倒發(fā)生率達17.07%,低于上述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結果??赡茉驗椋海?)上述研究納入的是≥60歲老年人,而本研究針對≥45歲中老年人;(2)各項研究的研究時間、地區(qū)存在差異,對跌倒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我國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率相對較高,應積極開展中老年人群跌倒干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我國≥45歲中老年人群中,校正年齡、性別等混雜因素后,每晚睡<5 h者和5~<6 h者的跌倒發(fā)生風險分別是每晚睡6~<7 h 者的 1.31 倍和 1.14 倍,說明短時睡眠(<6 h)可增加中老年人群跌倒發(fā)生風險。國內一項研究顯示,睡眠時間≤5 h的老年人,跌倒次數(shù)明顯增加[14];國外研究結果亦顯示,睡眠時間≤5 h和<6 h會增加老年人跌倒發(fā)生風險[5-6]。機制研究提示,這可能是因為睡眠在機體代謝水平和激素水平調節(jié)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短時睡眠(<6 h)可降低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1)和睪酮的分泌[15],同時短時睡眠也可導致皮質醇水平上升[16]。GH、IGF-1和睪酮分泌降低,可阻礙肌肉蛋白合成、增加骨骼肌蛋白的分解,皮質醇水平升高可導致肌少癥,從而增加跌倒風險[17]。同時,有研究結果顯示,睡眠不足與腦蛋白病變有關,是老年人跌倒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5,18-19]。睡眠時間與跌倒關系的研究證據目前相對欠缺。本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時間≥8 h者的跌倒發(fā)生風險較每晚睡6~<7 h者低12%。有國內研究結果顯示,睡眠持續(xù)時間與跌倒呈現(xiàn)近似“U”型劑量反應,其中睡眠持續(xù)時間為7~8 h者跌倒風險較低[6]。但STONE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報告的睡眠持續(xù)時間與跌倒風險發(fā)生無明顯相關性。這種報告結果的差異,可能與受試者的準確報告睡眠時間能力有關。
綜上所述,我國≥45歲中老年人的跌倒發(fā)生風險較高。與睡眠時間6~<7 h者相比,睡眠時間<6 h者的跌倒發(fā)生風險較高,睡眠時間≥8 h者的跌倒發(fā)生風險較低。因此,在制定中老年人群跌倒干預措施時,應關注其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除在社區(qū)開展健康睡眠和預防跌倒相關知識與技能講座外,建議針對不同特征人群,尤其是睡眠時間短和睡眠質量差的人群,開展預防跌倒的小組活動,評估其居家環(huán)境,安置防滑扶手等,以降低跌倒的發(fā)生。
本研究資料來自CHARLS,數(shù)據具有全國代表性。CHARLS設計嚴謹,質量控制嚴格,數(shù)據全面,為本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指標。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的是橫斷面調查數(shù)據,不能得出睡眠時間和跌倒的因果關聯(lián);睡眠時間由受試者自我報告,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回憶偏倚。
作者貢獻:何向陽構思論文,并負責論文撰寫;劉崢負責數(shù)據收集和整理;徐英負責數(shù)據分析;馬艷負責相關文獻查找;趙仁成負責討論部分撰寫;孫盼盼負責監(jiān)督;郭艷芳負責總體項目管理和審校。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