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羅雙林,羅文斕,葉婷婷,蒲 靄
(重慶市中醫(yī)院腦病科南橋寺院部,重慶 400021)
腦卒中(stoke),又稱中風或腦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是一組急性起病,以神經功能缺失為共同特征的急性腦血管疾病[1]。腦卒中疾病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它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治療時間窗極短,醫(yī)療費用高,家庭負擔及社會負擔曾大,因此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2]。此疾病又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病情嚴重往往可導致患者死亡。由于目前醫(yī)療水平提高,對該疾病診斷、手術介入技術提高,該疾病死亡率大大降低,存活率及致殘率相對上升,患者在運動功能、認知功能以及情感功能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給家庭及社會都帶來了極大的負擔[3]。因此,較好的康復治療技術對腦卒中后各種功能障礙的恢復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加以針刺結合GCT步行功能矯正帶進行康復治療,探討該方法對患者下肢功能的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我科接受康復治療的腦卒中患者78例,并隨機分為針刺組、矯正帶組和結合組,針刺組患者男20 例,女6例,平均年齡64.65±12.53 歲,平均病程8.35±2.35天,矯正帶組男17 例,女9 例,平均年齡65.15±10.86歲,平均病程8.77±2.23 天,結合組男18 例,女8 例,平均年齡64.69±9.99 歲,平均病程8.65±1.94 天,具體資料見表1。三組患者一般資料中性別、年齡、病程、下肢Brunnstrom 分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②我科臨床醫(yī)生經過癥狀及影像檢查等綜合診斷而確診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③首次發(fā)病,病程≤1個月,偏癱側下肢Brunnstrom 分期達到Ⅲ期或以上;④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進行性加重癥狀;⑤無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可配合治療師作相應動作指令并且能簡單交流;⑥患者站立平衡≥1 級。排除標準:①既往有腦卒中病史;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有嚴重的肝腎、肺部、心臟疾??;④下肢有的深靜脈血栓;⑤患者有帕金森及錐體外系疾??;⑥有骨折、嚴重的下肢關節(jié)炎病史、截肢、惡性腫瘤等影響站立及步行功能的疾??;⑦治療依從性不好、不信任治療師以及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⑧對針灸暈針以及嚴重畏怯針灸者⑨有嚴重的精神疾病。
1.3 治療方法 三組患者均接受我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運動療法以及各種物理療法,針刺組在基礎治療上加以針刺運動療法;矯正帶組在基礎治療上加以GCT步行功能矯正帶的應用,結合組則在基礎治療上同時實施針刺運動和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的應用。常規(guī)運動療法以及各種物理療法包括床上良姿位、神經肌肉促進術、床上橋式運動訓練、床上翻身訓練、重心轉移訓練、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訓練、電腦中頻電療法、傳統針灸治療以及相關器械訓練等。
針刺組:取頭部病灶側(偏癱肢體對側)下肢運動反應區(qū)及下肢感覺反應區(qū),局部消毒后,用3 至5顆一次性0.3mm*40mm 不銹鋼毫針,針體分別與頭皮成15°左右的夾角快速進針至患者有脹感,留針患者作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訓練,并間斷捻針,待患者訓練40分鐘后取針。
矯正帶組:即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的應用:根據患者下肢功能障礙不同情況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綁法如下:①患者屈髖屈膝能力較差時:患者端坐位,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中間段套在跖趾關節(jié)處,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稍短的一邊在肢體里面稍長的一側在外面,然后分別交叉于小腿前方后再繞到腘窩處又交叉,最后在大腿前面交叉后兩邊帶子分別纏繞套在雙側肩部;②患者伸髖伸膝能力較差時:患者取端坐位,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中間段套在跖趾關節(jié)處,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稍短的一邊在肢體里面稍長的一側在外面,然后分別交叉于小腿后方后再繞到膝關節(jié)前方又交叉,最后在臀部交叉后兩邊帶子分別纏繞套在雙側肩部;③患者出現外旋步態(tài)時:患者取端坐位,將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一端套在跖趾關節(jié)處,然后往腓骨頭處拉緊矯正帶并且在此處纏繞打結后往大腿內側方向綁兩圈后至對側肩膀固定。④當患者屈髖屈膝能力較差合并外旋步態(tài)時或者伸髖伸膝能力較差合并外旋步態(tài)時可①③或者②③方法一起綁在患側肢體上。矯正帶綁好后患者進行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訓練,40分鐘后取下矯正帶。
結合組:在針刺運動療法過程中同時加以GCT步行功能矯正帶的應用,待患者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上下樓訓練40分鐘后取下矯正帶和毫針。
1.4 評價指標 采用①下肢運動功能Fugl-Meyer 評定表[5],共有17 個項目,最高分為34 分,分值越高表示下肢功能越好。②Berg平衡量表[6],共有14項,最高分為56 分,根據患者各項活動的狀態(tài),分別將分值記錄在表內,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平衡功能越好。③威斯康辛評定量表(WGS)[7],一個專為偏癱病人設計的步態(tài)評定量表,主要有患側下肢支撐相、患側下肢足趾離地、患側下肢擺動相、患側下肢足跟著地時間4 個部分組成。表中一共有14 項,第一項手持助行器得分在1~5 分,第十一項足趾離地至擺動中期膝關節(jié)屈曲得分在1~4 分,剩余十二項每項1~3分,分值越高表示步態(tài)狀況越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的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及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ⅤA),組間兩兩比較方差齊時采用LSD 檢驗,方差不齊時采用Dunnett's T3 檢驗;無序計數資料以頻數(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多樣本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進行數據處理。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下肢運動功能Fugl-Meyer 評分 三組患者治療前Fugl-Meyer 評定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三組患者Fugl-Meyer 評定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1);治療后針刺組與矯正帶組Fugl-Meyer 評定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結合組Fugl-Meyer 評定表評分均比針刺組和矯正帶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Berg 平衡量表評分 三組患者治療前Berg 平衡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三組患者Berg 平衡量表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1);治療后針刺組與矯正帶組Berg 平衡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結合組Berg 平衡量表評分均比針刺組和矯正帶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威斯康辛評定量表(WGS)評分 三組患者治療前威斯康辛評定量表(WG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三組患者威斯康辛評定量表(WGS)評分均高于治療前(P<0.01);治療后針刺組與矯正帶組威斯康辛評定量表(WG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結合組威斯康辛評定量表(WGS)評分均比針刺組和矯正帶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Berg、WGS量表評分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其致死率和致殘率都非常高,其中占4/5 的腦卒中患者為缺血性腦卒中。雖然目前醫(yī)療條件提高,靜脈溶栓及介入手術應用于缺血性腦卒急救當中使得一些患者堵塞的血管再通,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在手術后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8]。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在生活工作中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并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8]。腦卒中是由于高級中樞受到損傷,至對活動功能不能控制,肢體各肌群協調能力降低或者消失,從而影響到平衡功能、運動能力以及步行功能[10]。盡早的開展有效的康復治療是加快腦卒中后功能障礙恢復的關鍵。
針灸具有疏通經絡、扶正祛邪、調和陰陽之功效,目前世界也慢慢將其作為一種替代療法,廣泛應用在腦卒中的康復治療。2002 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建議將其用于腦卒中;認為針灸可以改善運動功能障礙、感覺功能障礙、言語功能障礙等[11]。頭針治療是用針直接刺激頭部特定區(qū)域來調整改善腦卒中后功能障礙,其原理目前有經絡學說、大腦功能定位反應區(qū)以及全息原理等[12]。而且頭針療法操作方便易行,也便于留針進行康復訓練,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報告證明其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13]?,F代康復醫(yī)學認為大腦是有可塑性的,進而可發(fā)生功能重組,當發(fā)生腦卒中后,可以通過外部刺激使得受損中樞系統發(fā)生適應性改變,沒有受到損傷的腦組織發(fā)揮代償作用,而受到損傷的腦組織細胞能重新長出軸突和樹突,從而便于神經系統重建,所以采取一定的康復訓練刺激可以加快中樞系統功能的重建和恢復能力。也有研究認為,腦卒中康復治療不該只限于某一種治療方法,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多種康復治療方法[14]。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通過對肢體的壓迫和在運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摩擦,增加了下肢淺感覺的輸入,而且矯正帶又具有向心性的拉力對下肢肌肉及關節(jié)有擠壓作用,從而增加了深感覺的輸入,促使運動模式恢復正常。同時矯正帶套在患側跖趾關節(jié)處,并通過矯正帶的彈力讓踝關節(jié)保持到背屈中立位,可使患足在步行中有足跟著地動作,所以矯正帶也有改善踝關節(jié)背屈功能,可很好的抑制下肢伸肌異常模式[15]。在訓練過程中根據患者不同情況給予合適綁法可輔助患者完成訓練動作,這樣同時結合針灸刺激作用便能得到更好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充分的說明了針刺運動療法結合GCT 步行功能矯正帶的應用對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礙的恢復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具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可減少患者的住院天數,降低醫(yī)療費用,減輕疾病負擔。而且這種治療操作安全、簡便、易掌握性,所需治療設備簡單,是一種很值得推廣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