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群,楊燕梅,郭志文,王凱莉,杜 敏,史光偉△
(1.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酒泉市中醫(y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龍骨、牡蠣是我們臨床常用“藥對”,常被用于針對心神不寧而出現入睡困難、夜不能寐、緊張等病癥,且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二者具有鎮(zhèn)靜、催眠等作用,可用于焦慮癥、抑郁癥、失眠等精神疾病[1]。雖兩藥常相須為用,然而仲景遣方用藥時有將其合用,也有將其單用的情況。本文即基于“中醫(yī)象思維”對龍骨、牡蠣藥對在經方中合用、單用的情況作一理論探析,深入挖掘仲景使用龍骨、牡蠣時的組方規(guī)律和用藥原則,以期更好的指導臨床用藥。
象,王冰謂“所見于外,可閱者也”,又謂“象,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這是中醫(yī)在象思維層次對客觀事物進行認識和總結的體現。《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2]。象之本意,最初指南越大獸,后來引申為象物之形狀,與像、想、相字讀音相通。這衍生出一系列相貫通的詞,如抽象、想象力、藏象、脈象、天象、物象、氣象、景象、世象等[3]。也就是說“象”是以客觀事物為依據,意象為媒介,通過人的比喻、想象、推導,把“象”世界的規(guī)律描繪出來的一種思維方式[4]。清代名醫(yī)徐靈胎提出:“因形以求理, 則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蓋可推矣”,“知此理,則凡藥皆可類推矣”[5]。
藥象原理對選藥處方的淺析自古有之,在著名的《傷寒來蘇集》中柯琴[6]便運用該種思維巧妙地對麻黃湯進行取象說理,謂:“古人用藥用法象之義,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jié),故能去骨節(jié)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wèi)分發(fā)散風寒之品。桂枝之枝條縱橫,宛如經脈系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散解風寒之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氣,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中宮安內攘外之品?!甭櫨S辰等[7]將象思維用“物象、意象、道象;表觀、內觀、因觀;構想、比象、抽象”等三組九詞進行了歸類、闡述,充分體現了象思維是傳承發(fā)展中醫(yī)藥的重要內容。目前,中醫(yī)象思維被廣泛用于中醫(yī)辯證[8-9]、論治[10-13]以及中藥藥性理論的認識中[14]??傊嗅t(yī)象思維是打開傳統(tǒng)中醫(yī)藥學的一把鑰匙,可以從理論、實踐處方進一步指導臨床,正因如此給予中醫(yī)象思維來認識中藥龍骨、牡蠣“藥對”在經方中的使用規(guī)律就極為必要且較為科學。
《本草思辨錄》記載龍骨謂:“龍骨非無真者,特不易得耳。藥肆所售,乃龍蟄土中,至春啟蟄上騰。其所伏處,土遂粘埴似石而形似龍,故其用與真龍為近。[15]”《名醫(yī)別錄》記載牡蠣謂:“牡蠣生東海池澤。采無時。[16]”而我們也知道龍骨為埋在土中的動物化石,而牡蠣則從水中捕撈所得,一個潛伏于土下,一個潛伏于水中,即是一對陰陽,土為陽、水為陰。龍骨“生”前是動物骨骼,運動之物為陽,“死”后藏埋地下化而生成,整個過程即呈現陽潛于下、化而生成之象;至于牡蠣,誠如藏器曾曰:“天生萬物皆有牡牝。惟牡蠣是咸水結成,塊然不動,陰陽之道,何從而生?[17]”所以二者且有潛伏之象,都得收攝潛藏之功用,而龍骨偏于陽,偏于潛陽又可生化;牡蠣偏于陰,偏于斂陰又可咸軟。
《本草問答》曰:“論藥者,或以地論,或以時論,或但以氣味論,各就其偏重者以為主,而藥之真性自明。[18]”實則為古代多種大型哺乳動物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c礦物同屬,多堅硬質重,其性沉降,相對具有了重鎮(zhèn)安神、降逆潛陽的功能。另外按《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腎者……其充在骨”之言,即謂腎者其形態(tài)在骨,則龍骨可以“以形補形”,內通于腎,則可偏于固攝腎陽,這正與天雄散中之功用對應。我們知道牡蠣即為牡蠣之殼,牡蠣卵肉即為精血所生,其殼即有斂陰育陰之象。另外,素有“介類潛陽”之說,又加之其質重堅硬,故亦可以重鎮(zhèn)安神,但其斂陰育陰之本象屬陰,故其偏于斂陰安神。
《洞玄經》說:“肉為陰,骨為陽,陽有余則氣生。卦乾坤天地成,至有陰陽分;兩陰夾一陽,是為陽精形,兩陽夾一陰,是為藏陰精;陽精卦名坎,陰精卦名離。”先看龍骨,其源于骨,骨藏于肉,肉夾骨,正合兩陰夾一陽之坎卦,坎卦即有固攝陽氣之義,則示龍骨偏于斂陽;再看牡蠣,其源于殼,肉藏于殼,殼夾肉,正合兩陽夾一陰之離卦,離卦即有收斂陰氣之義,則示牡蠣偏于斂陰。又坎離為水火,在人體為心腎,在卦象則坎、離互補,在藥味則龍、牡相輔,故可以偏重于收斂心腎陰陽:在心則收斂心陽心陰、鎮(zhèn)伏心神心主,且多少尚有“交通心腎”之義;在腎則牡蠣咸軟利水,龍骨固陽攝精。
龍骨、牡蠣的使用在仲景書籍中大致表現為兩種情況,即以藥對合用和單用,歷代認為龍骨、牡蠣合用有鎮(zhèn)靜安神的功效,而單用的情況則比較復雜。具體如下表所示:
表1 仲景書籍中龍骨、牡蠣配伍方劑匯總表
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例:“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107 條,條文號碼依趙開美本,下同)?!贝朔綖樾皻馊該孛{少陽之府,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方,龍骨、牡蠣、鉛丹正可以重鎮(zhèn)墜痰,鎮(zhèn)驚安神,又可以收斂心陽,正如陸淵雷所謂“此方取小柴胡湯之半,而去甘草加龍骨,鉛丹,桂枝,茯苓,大黃,牡蠣也。今人謂龍骨,牡蠣,鉛丹能收斂浮越之正氣,鎮(zhèn)驚墜痰。”
又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118 條)?!庇仍跊茉凇秱炛榧纷⒃唬骸盎鹉鎻拖?,已誤復誤,又加燒針,火氣內迫,心陽內傷,則生煩躁。桂枝、甘草以復心陽之氣,牡蠣、龍骨以安煩亂之神[19]。”且現代藥理學發(fā)現該方對小鼠有明顯鎮(zhèn)靜作用[20]??梢婟埞恰⒛迪牶嫌?,共湊收斂心陽心陰、鎮(zhèn)伏心神心主之功。
分別以《傷寒論》中天雄散的龍骨及柴胡桂枝干姜湯的牡蠣為例。先看柴胡桂枝干姜湯:“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笨虑佟秱畞硖K集》謂:“此方全是柴胡加減法。心煩不嘔而渴,故去參、夏加栝樓根;胸脅滿而微結,故去棗加蠣。[6]”即此方以小柴胡湯為基礎。首先,牡蠣合干姜,一助陽一咸軟,開散微結;其次,牡蠣合天花粉,取牡蠣之咸潤收斂,二者合用共湊滋陰解渴之功。臨床運用柴胡桂枝干姜湯治療多種失眠,亦取牡蠣鎮(zhèn)靜安神、收斂止汗之效[21]。再看天雄散:“男子平人,脈微弱細微者,善盜汗也。天雄三兩(炮),白術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保ā督饏T要略》血閉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雖言男子“平人”,然癥狀清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第五》中即有“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是謂陽足則可斂陰于內不至外泄而今男子陽氣不足,失其固攝作用,而使陰氣(津液、精血)漫泄。以扶(復)陽固陰為治則,補扶之陽必以固攝為先,故以龍骨收攝之。陽氣復,精血固,則男子自當“平人”。
足可見,牡蠣單用時,若配以滋陰生津類,則一補一斂,共收滋潤斂陰之用;若配以辛溫開散,則一辛開一咸軟,共湊開散微結之功。而龍骨單用時,配以助陽化氣之桂附類,配以補土攝水之白術類,共湊補陽斂陽、扶陽攝陰之功。
“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22]。象,王冰謂“所見于外,可閱者也”,又謂“象,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從上述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二者重點在收斂固攝方面相似但不同,龍骨偏于斂陽,牡蠣偏于斂陰。單用時,取牡蠣咸軟散結的作用,必配以辛溫開散之品;取牡蠣收斂固攝的作用時,必配以養(yǎng)陰生津的天花粉類品;取龍骨收斂固攝的作用時,必配以補火助陽的桂附類品。雖然二者已被慣用為“藥對”,但臨證仍然要研習經典、正視其名、取其偏性、對證配伍;而往往一組所謂的“藥對”大多時候正是一組“陰陽象”,即便功用相近,也有所偏重,故不能動輒合用。雖說象思維不能全面解讀中藥“藥對”,但筆者也希望從此角度出發(fā)能夠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