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斌的畫"/>
文/王怡然
王斌/丹洲島系列No.1 80cm×60cm 2019年
有天賦的畫家很多,有才氣的卻不多,在我看來王斌屬于后者。從本科二年級剛進工作室起,王斌就顯露出與大多數(shù)同學不一樣的特質(zhì)。在其他同學還對造型概念一知半解時,他已經(jīng)開始運用表現(xiàn)性的繪畫語言來刻畫對象了。他對自己十分了解,擅長什么和喜歡什么都很明確,沒有太多的自我懷疑。所以作為王斌的老師,我是很輕松的。常常一段時間不見,他就又拿出一批新鮮的作品出來,而且都不太一樣,可以看出在每個階段中他對繪畫的思考。從本科三年級起,王斌的作品就頻頻入選國家級展覽,這在本科生中并不多見。早早建立的參展意識,使王斌懂得從觀眾的角度、從藝術(shù)家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作品,也是他個人繪畫走向成熟的關(guān)鍵。在我看來,線條、肌理、形式這三個方面構(gòu)成了王斌繪畫的主要特點。
王斌喜愛用線。最初,他對線的表現(xiàn)的探索吸收了伯納德·畢費那種干澀的線條和挺闊的用筆。特別是畢費對外輪廓的處理,啟發(fā)了他通過線的輕重變化來突出形象,重新組織畫面秩序,增強視覺沖擊力。除畢費之外,亨利·馬蒂斯的線條也給予王斌不少助益,他通過臨摹馬蒂斯的畫作,留意起線條中的微妙起伏與所繪對象的形體之間的聯(lián)系。特別是表現(xiàn)人物形象時,原本有些死板的線條變得更加流暢靈動,簡潔精煉。例如他的作品《教室有她系列No.3》中人物的外輪廓處理十分簡練概括,又借助長棍、畫架、畫框等靜物透視的邊線強化了空間的縱深感。王斌也善于利用線條的裝飾性,但在處理上并不呆板,而是多變的。在作品《家鄉(xiāng)的油菜花》中他借鑒了《芥子園畫譜》中如大混點等描繪花草的畫法,也融入了書法中勾、提、掃、拉等用筆方式。此外,在較早的一些作品如《丹洲島系列》《教室有她系列》《憶系列》中都能看出其利用線條的裝飾性特點來豐富畫面內(nèi)容和強化畫面結(jié)構(gòu)的創(chuàng)作策略。
↑王 斌/憶No.3 105cm×145cm 2021年
↓王 斌/丹洲島系列No.8 60cm×80cm 2019年
↑王 斌/家鄉(xiāng)的油菜花130cm×170cm 2021年
↓王 斌/教室有她系列No.5 100cm×120cm 2021年
王 斌/憶No.6 108cm×156cm 2022年
王斌在繪畫中十分重視媒材在不同制作手法下呈現(xiàn)出的視覺效果。雖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是油畫,但并沒有過多地延續(xù)傳統(tǒng)油畫渾厚細膩的視覺特點,而是采用了一種接近于水彩的薄涂畫法。起初他利用松節(jié)油的稀釋性強的特點鋪色。在制作過程中他有意地制造出顏料堆積不均的效果,等到畫面干時會產(chǎn)生斑駁的油漬,之后再對需要著重描繪的部分逐層罩染,深入刻畫。王斌也會采用水油結(jié)合的方式來制作畫面底層肌理。他在鋪完底色后對畫面進行晾曬,在未完全干透時將水潑灑在畫面上。水滴在潑灑過程中會形成帶有方向性的線條,沖散原本固定在畫布上的顏色,形成一種偶然的肌理效果。在作品《憶No.3》中的底層呈現(xiàn)出由左上角向右下角流動的紋理,畫面右側(cè)的樹蔭部分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水珠。這樣的畫面肌理是畫家將鋪過底色的畫框平放在室外,經(jīng)歷了一場小雨后自然形成的。畫家根據(jù)底色的肌理層次來重新安排畫面中的景物形象,再通過線條的疏密組織來強化作品的視覺張力。為了使這種水油分離的效果更加可控,王斌還嘗試將畫布折疊,制作出一定凹陷,以引導液態(tài)的顏料向某個方向匯聚。作品《憶No.4》和《憶No.5》的底層肌理便是通過上述方法實現(xiàn)的,王斌希望通過這樣的肌理能展現(xiàn)出一種虛實不明、時空交替的畫面氛圍。
對于畫面形式(或者說畫面構(gòu)成)這一方面,在筆者看來,王斌并非是個高手。但他很聰明,善于利用景物素材中天然的形式要素來支撐畫面,有的放矢地處理使得原本普普通通的內(nèi)容在他的畫面里顯得別具一格。例如作品《角度》是其下鄉(xiāng)考察時的一幅寫生,他敏銳地注意到海邊堤壩獨特的建筑外形,將兩張80cm×60cm的畫框拼成一幅橫條的畫面,利用借景的手法來表現(xiàn)廣西簕山漁村的景觀。透過前景堤壩上的孔洞可以看見海灘上擱淺的漁船和礁石,王斌有意地加強了前景與中遠景間的明暗對比和疏密對比,在強化空間深度的同時,側(cè)面突出了海邊觀景的獨特體驗。相似的處理在作品《憶No.2》中也出現(xiàn),他將河邊圍欄的立柱安排在畫面的中軸線上,通過畫面左下方的欄桿和右側(cè)岸邊的舊船構(gòu)成了明朗的結(jié)構(gòu)線,既暗示了河邊小徑的方向,又起到了梳理畫面秩序的作用。曾有學生認為王斌的作品“討巧”,但筆者認為這便是王斌的長處,藝術(shù)的價值有時不就在于“巧”嗎?王斌也并非直接粗暴地照搬對象,而是再三思量,將之放置在自己認為最為合適的地方。看似簡單的處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往往要耗費不少心力,才可能盡善盡美。
王 斌/憶No.1 135cm×105cm 2020年
王 斌/憶No.2 135cm×105cm 2021年
王 斌/憶No.4 135cm×105cm 2022年
王斌對繪畫的探索不是無源之水,他懂得從那些喜愛和尊重的藝術(shù)家身上汲取盡可能多的養(yǎng)分。他也不甘于做一個重復者,他始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短板和優(yōu)勢,在上下求索中尋找自我突破的機會。我期待著王斌在繪畫中新的探索,也相信他能給大家?guī)砀嗑实淖髌贰?/p>
王斌1999年出生于江西贛州。2022年本科畢業(yè)于廣西藝術(shù)學院油畫系,獲學士學位。
2021年作品《角度》入選首屆“倪云林”全國美術(shù)作品展(中國畫、油畫),2021年作品《念柴思文憶慧》入選時代之光——第五屆中國油畫展并獲入會資格,2021年作品《教室有她系列之一》入選第十屆全國(大芬)中青年油畫展,2022年作品《憶No.2》入選第七屆全國青年美術(shù)作品展覽并獲入會資格,2022年作品《教室系列之五》入選首屆“悲鴻風度”全國油畫作品展,2022年作品《憶No.3》入選首屆華夏意韻——中國油畫精品展并獲學術(shù)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