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月,張宏,張國輝,鄒漢玉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上海 200437)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生活工作習慣的改變,長期的伏案工作和姿勢不良等導致頸椎椎旁肌肉、韌帶被過度拉伸,頸椎間盤退變導致生物力學的改變,進一步誘發(fā)了頸椎生理曲度(下文簡稱“頸曲”)的異常改變。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是指頸椎原始的前凸的生理曲度因各種原因導致頸椎弧度變直、反弓甚至S型。頸曲異常是早期頸椎病發(fā)生的影像診斷之一[1]。因其生物力學的改變,導致關節(jié)、肌肉、韌帶、筋膜等出現問題,軸向負荷向前移動,誘使韌帶增生鈣化,椎動脈受壓,頸椎間盤突出,進一步導致頸肩疼痛僵硬肢體麻木,頭暈頭痛,頸椎功能障礙。在頸椎病流行病學調查中發(fā)現,青年頸椎病發(fā)病率偏高,頸曲異常改變廣泛存在[2],認識頸曲異常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意義。臨床中,頸椎功能鍛煉作為一種療效顯著的治療方法,逐漸受到廣大臨床工作者的認可。
1.1 頸曲異常的臨床診斷
正常頸椎生理前凸角為21°~24°,主要是對頸椎完成各個方向的運動、緩沖脊柱的震蕩、承受外界刺激應力起保護作用。頸曲異常改變可直接通過頸椎X線側位片測量獲取,可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方案的選擇及療效評價提供可靠的依據[3]。常用的頸椎生理曲度測量方式有Borden測量法、Cobb角測量法、Jackson生理應力曲線測量法、Harrison后緣切線測量法等;針對生理曲度異常改變最常用的是Borden測量法,Borden法又稱為頸椎曲度深度測量法,在頸椎中立位側位X線片上,C2齒狀突后上緣到C7椎體后下緣畫一直線A,沿頸椎椎體后緣畫一連線并擬合成一平滑的曲線為B線,C4椎體后緣中點到A線的垂直距離即為A、B兩線間最寬處的垂直距離C(如圖1)。頸椎曲度正常深度值為12±5mm,其能廣泛應用于頸椎生理曲度異常的測量,包括頸椎前凸異常、曲度變直、后凸及S型改變,當C值大于17mm為曲度變大,介于8~16mm之間為正常,介于3~7mm為頸椎曲度減弱,小于或等于3mm為頸椎曲度變直,如為負值則是反弓。臨床研究結果顯示,Borden氏法測量頸椎曲度的一致性較Harrison氏法好[4],但兩者同樣適用于臨床測量頸椎生理曲度。
圖1 Borden測量法
1.2 頸曲異常與頸椎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相關性
臨床研究表明頸曲異常與頸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明確的相關性[5]。吳忌等[6]針對216例在校大學生頸痛患者的頸椎曲度特點進行調查,發(fā)現60%以上的頸痛患者存在頸椎生理曲度的異常。王建凱[7]通過調查兩所高校學生研究發(fā)現兩所大學分別有80.8%和68.7%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頸曲異常,并在頸椎生理曲度異常的大學生中頸椎患病者在兩所大學分別占31.7%和27.1%,進一步說明頸椎病的發(fā)生與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可能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胡亞蘭[2]同樣研究126例因頸部疼痛不適而就診的青少年X片,選用cobb角測量頸椎全曲度,研究發(fā)現青少年頸項不適等癥狀與頸椎曲度異常有密切相關性,并且頸椎曲度異常的現象越來越低齡化。國外相關研究表明,頸曲異常與脊髓病、硬腦膜變性、脊髓寬度和脊髓長度減少、脊髓脫髓鞘和神經元丟失以及可能過早死亡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8-10]。頸曲異常與頸椎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系,臨床中對頸椎生理曲度應該得到足夠的重視。
1.3 頸曲異常的原因探析
從頸部肌群的角度出發(fā),頸部后伸肌群因長時間低頭被過度拉伸,導致頸部肌肉攣縮或萎軟,頸椎外源性動力失衡導致生理曲度發(fā)生改變[11]。劉曉化[12]通過建立頸后肌受長期應力作用動物模型得出頸后肌受長期應力作用后出現頸部的生物力學和生物化學失衡,認為長期外力應力作用下,頸椎椎旁肌肉損傷會引起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變。所以頸椎動力性平衡失調會導致頸椎早期退變性曲度異常,而動力性平衡失調的誘因主要包括頸部肌肉的急慢性損傷、炎癥、外感風寒及體位不當等。
從頸椎椎間盤的角度出發(fā),頸椎間盤嚴重退變是頸椎椎間高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椎間高度降低絕大多數會引起頸椎生理曲度的異常[13]。因此,除頸部肌肉動力性平衡失調外,頸椎間盤退變也是引起頸部生理性曲度異常的原因之一。
目前普遍認為動力性平衡失調和頸椎間盤的退變是引起頸椎生理曲度異常的主要原因。肌肉韌帶等軟組織與骨性組織是一個整體,其生物力學與生物化學的代償與失代償具有相互關聯性[11]。而動力性平衡失調后頸部的核心肌群肌力下降,頸椎間盤,關節(jié)突關節(jié)以及韌帶均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從而導致頸椎的生理功能及生理曲度改變。
1.4 頸曲異常的治療方法
早期生理曲度異常主要通過非手術療法進行矯正,常用的非手術療法有:中醫(yī)正骨、理筋、牽引、針灸、康復功能鍛煉[1,11]。有臨床試驗證明,結合運動療法相比較手法治療頸椎病療效相當,且3個月隨訪中更加顯示優(yōu)勢[14]。2019版頸椎病專家共識強調生物力學調整與主動運動康復相結合是頸椎病防治的新理念和新趨勢[15]。2017年美國頸痛指南中指出,協調、力量和耐力練習為A級推薦。對于低風險發(fā)展的頸椎病患者,臨床醫(yī)生可以提供運動指導,制定全面的運動計劃[16]。同時有大量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針對頸椎病患者,運動功能鍛煉是最好的治療方法[17,18]。而頸椎病有很多種分型,針對不同類型的頸椎病,臨床研究驗證部分功能鍛煉適用于頸椎病的各個時期,對癥狀的改善、體征的緩解有良好效果[19-20]。
頸椎生理曲度異常的原因是椎旁肌肉損傷、動力性平衡失調,而功能鍛煉可改善椎旁肌群的力量平衡,增強肌肉力量,促進該頸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頸椎的穩(wěn)定性。并且長期堅持功能鍛煉可以松解頸椎周圍深層的軟組織粘連,抑制骨質增生和軟組織退變,維持正常的生理曲度。臨床中改善頸椎生理曲度的功能鍛煉分為傳統功能鍛煉和現代功能鍛煉,其鍛煉特點和療效均有差異。
2.1 改善頸椎曲度的傳統功能鍛煉方法
2.1.1 傳統版功能鍛煉 八段錦是傳統功能鍛煉里簡單易學的導引術之一,整套功法動作強度與編排符合運動學與生理學規(guī)律。傅名芬[21]針對57例頸椎曲度異常的受試者進行干預,其中對照組為單純牽引組,試驗組在牽引基礎上加八段錦傳統功能鍛煉,兩組患者在治療6周后頸椎曲度較治療前改善明顯(P<0.05),尤其是試驗組改善更明顯,證明八段錦在頸椎生理曲度方面也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八段錦中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可拉伸上斜方肌、肩胛提肌、斜角肌等,緩解肌肉痙攣,使頸椎曲度變直及反弓的患者頸椎生理弧度得以改善?!罢{理脾胃須單舉”使較弱的斜方肌中下束、菱形肌及頸部深層肌肉得到強化?!拔鍎谄邆笄啤庇欣陬i深屈肌的強化,以及肩部外旋肌、菱形肌的舒展。熊哲[22]通過傳統易筋經中的“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打躬式”“掉尾式”4個動作為主,對頸型頸椎病患者進行鍛煉,結果發(fā)現易筋經組總有效率96.67%,而常規(guī)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證明易筋經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針對患者頸部肌肉拉伸放松,維持頸椎生理曲度起到關鍵性作用。
2.1.2 改良版?zhèn)鹘y功能鍛煉 朱艷風[23]針對80例頸椎曲度異常的頸椎病患者,在口服止痛藥結合頸椎牽引的基礎上,觀察組運用針刺運動療法結合益頸通絡經治療,結果表明其對患者的主觀癥狀的緩解以及頸椎生理曲度的恢復具有顯著的療效,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5%,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其益頸通絡經主要是由傳統易筋經結合現代康復理論總結出的頸椎保健動作,分為“抬頭觀藍天,低頭瞰大地”、“與項爭力量,左右兩舒張”、“回頭望明月,左右外上方”、“低頭思故鄉(xiāng),左右外下方”八式,其動作要領在于沉肩垂肘,配合深長呼吸。主要是牽拉頸前后肌群,兩側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與我們的傳統功法的要求有共通之處。王國基[24]醫(yī)生根據臨床經驗編排了六段頸肩操,分別為頸動三向、頸根縮伸、側頸推揉、肩臂拿壓、肩頸環(huán)旋、肩頸松搖。通過12周的訓練,患者有效率達93.7%,且與對照組(純理療組)相比治愈率、顯效率比較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王國基認為頸部、肩部、上背部肌肉交叉、重疊分布,肌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協調、互相支持,故在治療思路上應秉持“頸肩同一”的思想。
2.2 改善頸椎曲度的現代功能鍛煉方法現代康復功能鍛煉有收縮訓練、抗阻訓練、牽伸訓練,靜力訓練等多種形式[25]。臨床上按照訓練模式可分為靜態(tài)訓練和動態(tài)訓練,按照肌肉收縮模式可分為等長收縮和等張收縮兩個功能鍛煉模式。
2.2.1 等長收縮 在頸椎功能鍛煉中,等長收縮訓練又稱靜力增強訓練,是一種靜力抗阻運動,也是臨床工作者運用最多的一種鍛煉方式。等長收縮可以使肌肉中的膠原蛋白重新排列,提高肌肉耐力,預防肌肉萎縮。等長訓練要求頸部始終保持在同樣的位置和角度,頸部低強度訓練除了影響頸部深淺層肌肉之外,還涉及肌肉纖維,而這些肌肉纖維不能被低強度訓練所激活,而有力的間歇收縮可引起肌肉的內部壓力的巨大改變,導致肌肉的毛細血管量增多??沽τ柧毑煌诘蛷姸扔柧?,可誘導合成代謝,加強肌肉和其他結締組織。
以靜力性肌力收縮訓練為主訓練頸部肌群,患者取頸部中立位,手或者彈力帶從前額、左、右側面頰、后枕部分別施加外力,頭頸部與手相對抗,不產生頭頸活動。研究表明,頸椎主動功能鍛煉結合頸椎手法對頭頸角度的改善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6]。翟向陽[27]針對97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干預,功能鍛煉組中助力抗阻訓練占主要地位,結果表明功能鍛煉結合常規(guī)手法整復組較常規(guī)組療效明顯,對照組有效率僅有56.3%,而試驗組有效率高達89.8%。金山虎[28]、寧飛鵬[29]則是用彈力帶代替手行頸部靜力增強訓練,在頸椎前、后、左右分別予靜力抗阻訓練。通過各個方向的靜力增強抗阻訓練,可以很好地鍛煉和加強頸椎韌帶及頭后大、小直肌、頭最長肌、頭上斜肌、兩側斜角肌、胸鎖乳突肌、頭頸夾肌、頭長肌、頸長肌等肌肉的肌肉力量,通過肌肉力量的提升來加強頸椎生理曲度的穩(wěn)定,糾正生理曲度異常。頸肌等長收縮鍛煉可通過肌肉的主動訓練使缺血的肌肉再灌注,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的本體感覺[30]。
頸部屈伸肌群的功能鍛煉可提升肌肉耐力和韌性,臨床中通過聳肩縮頸、夾脊拔頸、手、頜對抗爭力、手頸對抗爭力這四個頸部屈伸肌群靜力增強訓練以鍛煉頸部肌群,其臨床療效顯著。王煒芳[31]、張斌[20]一致認為頸部伸、屈肌群對頸部的穩(wěn)定至關重要,針對頸部肌群進行運動干預,增強肌肉力量和抗負荷能力,改善肌肉萎軟無力,保持、增強或重建頸椎的穩(wěn)定性,增強肌肉群力量及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黃若谷[32]同樣采用頸部屈伸肌群靜力增強訓練干預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試驗結果表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6.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75%(P<0.05),且觀察組復發(fā)率為8.75%;對照組復發(fā)率為32.5%,進一步證實肌力訓練可改善頸部的動力平衡,恢復正常頸椎生理曲度,降低頸椎病復發(fā)風險。
臨床研究表明,豎脊肌、頭夾肌、頸夾肌、頭半棘肌等頸后肌群在保持頸椎的穩(wěn)定和運動中占重要地位[33],Alpayci[34]發(fā)現,與頸椎生理曲度正常的人相比,頸椎生理曲度異常的患者的頸椎等長伸展/屈曲強度比顯著降低(分別為1.21±0.34和1.46±0.33;P=0.004),故主要針對頸后肌群進行肌力增強訓練可能具有顯著的療效。頸后肌群肌力鍛煉通過頸后肌群與雙手向上的牽引力做對抗以提升頸后肌群的收縮力和韌性,長期堅持使失衡的動態(tài)平衡系統趨于正常,維持頸椎生理曲度正常[29]。Mahmut[35]通過頸伸肌群的功能鍛煉的方式干預頸曲度異常的患者,結果與治療前相比,功能鍛煉組的頸椎生理曲度在3個月結束時顯著改善(P<0.001),但在對照組(服用止痛藥物組)中沒有顯著改善(P=0.371)。功能鍛煉組頸椎生理曲度變化約9°。馬昕[36]通過頸部后伸肌群功能鍛煉與合理用枕研究對30例頸椎生理曲度異常的頸椎病患者進行干預,試驗結果表明兩組頸椎曲度改善結果雖無明顯統計學差異(P>0.05),但是功能鍛煉組頸椎生理曲度明顯改善率達96.67%,而對照組僅占86.67%。且治療組臨床療效有效率達93.33%,而對照組有效率僅達86.61%。陳立[37]在臨床試驗中發(fā)現,仰臥拔伸手法結合頸肌等長收縮鍛煉對頸椎生理曲度的變化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根據中醫(yī)學“治未病”思想及“動靜結合”觀點,由于頸椎長期前屈,導致椎體后方的肌肉、韌帶長期受到過量的靜態(tài)負荷,而后方的肌肉韌帶自身纖維變性攣縮,頸椎曲度異常與頸肌前后肌力平衡失調有關,故可通過增加肌力的方式防止頸椎生理曲度的異常改變,促進頸肌肌力的平衡。
除了頸部后伸肌群對頸椎的穩(wěn)定性非常重要之外,頸部深屈肌群也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頸深屈肌的激活越少或者越差,胸鎖乳突肌和前斜角肌的激活就越高。肌肉壓痛點多分布于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顳肌、額肌、枕后肌群、頭長肌、頸長肌等,且頸部深層肌群肌力、耐力減低[38],故頸深屈肌低負荷訓練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提供負荷來鍛煉頸部屈肌,以降低頸部疼痛患者的胸鎖乳突肌和前斜角肌肌肉的疲勞度[39]。SHIH H S等通過為期5周的下巴內收、前額受阻的頸深屈肌等長收縮功能鍛煉,配合俯臥位頸部伸展運動,每次30min,每周2次,維持5周,有效地改善了頭前傾的問題,證明了頸深屈肌的訓練可以改善頭、頸部姿勢,改善頭痛和功能障礙[40],并且可以解決受損的神經肌肉協調問題,但不能解決較高收縮強度下的頸屈肌力量和耐力問題。而解決與頸部疼痛相關的各種受損生理功能時,臨床建議采用多模式訓練方案[41]。同時有研究表明頸屈肌的耐力-力量鍛煉方案可有效減少頸屈肌淺表疲勞的肌電表現[42]。
故無論是頸部屈肌群還是伸肌群,等長收縮鍛煉均可有效地緩解肌群的緊張和損傷程度,達到一定的鍛煉負荷后可提高頸前、頸后肌群的耐力和韌性,維持肌力的平衡,改善頸椎生理曲度。
2.2.2 等張收縮 等張收縮功能鍛煉即頸部的動態(tài)功能鍛煉,常規(guī)的頸部功能鍛煉有頸椎各個方向的活動如:低頭、仰頭、左右側屈、左右側轉,每一個方向緩慢地進行至最大的無癥狀范圍[26]。梁文軍[43]通過對45例生理曲度異常的青少年頸椎病患者進行干預,觀察功能鍛煉配合推拿治療青少年頸椎病,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6.4%,治療組為95.7%,證明功能鍛煉可矯正其力學失衡,理筋松解肌肉,增加頸項部肌肉及韌帶的力量,增強肌肉對脊柱的固定作用,促使恢復頸椎正常生理曲度,提高頸部控制能力和頸椎穩(wěn)定性。金山虎[28]利用自身頭部重力進行功能鍛煉,采用俯臥位和仰臥位兩種體位,頭露出床頭克服自身重力,分別行頸椎的屈和伸,5次/組,共4組。重點鍛煉患者頸部深層肌肉和韌帶,通過鍛煉拉伸頸椎椎間隙,緩解椎間盤壓力,從肌肉和椎間盤兩個方面進而改善頸椎生理曲度。
2.2.3 兩種收縮模式的比較Ylinen[44]將等長收縮與等張收縮進行了對照,發(fā)現等長收縮鍛煉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預后,增強頸椎生物力學的穩(wěn)定性,減少頸痛的復發(fā),同時可以避免頸椎的過度活動而引起的副作用。而多項研究表明,頸部功能訓練采用等長和等張的方式相結合,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陳香仙[45]將等長和等張訓練方式相結合形成復合運動,使用彈力帶被動拉伸頸椎,人體成立位,分別在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6個方向邁步拉伸訓練帶,當拉動到最大角度時停留1min后,緩慢返回原位繼續(xù)下一次拉動之后進行等張訓練,頸椎前屈、后伸、左右側曲、左右旋轉各20次,各×3組,臨床療效顯著[42,43,45]。余華龍[46]對1500名大學生進行功能鍛煉干預,在下頜內收的基礎上,頸部側屈、左右旋轉、前屈后伸各維持6s,上體左右依次后轉身看異側腳跟各6次,每位維持6s。影像學表現為功能鍛煉一個療程后頸椎生理曲度增加或恢復、椎間孔和椎管間隙增大,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人數由24.94%減少至20.07%,壓痛由治療前98.93%降至18.64%,試驗結果表明將等長收縮與等張收縮相結合的復合運動模式具有擴大椎間孔、松弛項部韌帶、增加肌肉力量與耐力、改善頸椎生理曲度的作用。
3.1 因人而異
功能鍛煉的制定應該遵循個性化、漸近性強度的原則,包括頸胸肌的加強、耐力、靈活性和協調性的訓練[16]。神經根型頸椎病多趨向于靜力增強訓練即等長收縮抗阻訓練。神經根型頸椎病恢復早期局部疼痛明顯并且伴有關節(jié)炎癥,應進行關節(jié)制動,而常規(guī)關節(jié)活動訓練難以進行,故可采用靜力增強訓練,在維持頸椎關節(jié)不動的前提下進行頸部肌群緊張收縮,可維護頸椎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避免早期活動加大對頸椎的損害,增強康復效果。當患者頸部肌肉力量軟弱的情況下,頸椎的各方向活動(前屈、后伸、側屈、旋轉、環(huán)轉、搖頭)等運動均可能加重頸椎不穩(wěn),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會加重神經根、脊髓、血管等損傷,誘發(fā)眩暈猝倒。
頸椎生理曲度異常形式復雜多樣,分為曲度減小、變直、增大、反弓、S形、上曲下直、下曲上直等多種類型[47],功能鍛煉應因人而異,針對不同類型的頸曲異常,制定不同的功能鍛煉方法以及運動處方。中老年人頸椎關節(jié)活動障礙,骨質增生明顯,不適合多范圍多角度的功能鍛煉,應注重肌肉筋膜的松解拉伸,通過靜力性收縮鍛煉提高肌肉的耐力和韌性,不強調糾正生理曲度異常,注重生理曲度異常導致的麻木疼痛,頭暈頭痛等癥狀的緩解訓練。同時在鍛煉頸部肌肉的同時注意肩部的鍛煉,形成“頸肩合一”的理念[24]。傳統功能鍛煉方式更加適合中老年人,其形神合一,動作連貫而緩慢,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因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骨質增生等帶來的問題。而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應及時糾正頸椎生理曲度異常,配合適當的靜力抗阻訓練提高頸椎前后肌群的肌力,避免過度低頭伏案,同時注重整體觀念,頸椎、胸椎、腰椎、骶椎是人體脊柱的一部分,每一部分的曲度異常將會導致整個脊柱力學平衡失調,頸椎曲度異常可引起相關聯的脊柱節(jié)段失穩(wěn),故應該重視脊柱力學平衡的重建[48],加強功能鍛煉預防及糾正頸椎生理曲度異常。
3.2 因期而異
頸椎病臨床上常分為急性期和緩解期,也可分為一期沫聚疼痛期,二期澀滲痙攣期,三期橫絡形成期[49]。
對于急性期患者,由于炎性物質多聚集在肌肉附著點,故適當的功能鍛煉可以加快局部疼痛區(qū)域的血液循環(huán),加快白介素等炎癥物質的吸收,但是這一階段功能鍛煉的幅度不宜過大,不能超過正常的生理幅度,防止有新的微小肌絲的損傷從而加重炎癥滲出,并且鍛煉的時間不宜過長。故頸部伸屈肌群靜力增強訓練在一期患者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靜力訓練是關節(jié)活動恢復早期的重要方法,在維持頸椎關節(jié)不動的前提下進行頸部伸屈肌群緊張收縮,可維持頸椎生物力學穩(wěn)定性,避免早期活動對頸椎的損傷,有利于疼痛程度與炎癥反應緩解,可提升頸部伸屈肌群耐力持久性,增強肌肉群力量及神經對肌肉的控制能力,改善頸椎動力平衡,促進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
對于緩解期患者,疼痛和肌張力增高的現象會明顯改善,但是頸部局部會有結節(jié)或條索,按壓時可能會有疼痛。這一期可以進行大幅度、長時間的頸部功能鍛煉,以糾正活動障礙,同時可以增加肌力,增加頸椎的穩(wěn)定性促進頸椎生物力學的平衡,維持頸椎生理曲度,延緩頸椎的退行性變。
頸椎功能鍛煉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非常多,但是大部分臨床研究觀察指標均是疼痛評分,日常生活功能障礙等主觀指標,少部分臨床研究的觀察指標是頸椎生理曲度、頸椎活動度等,臨床研究中客觀觀察指標不多,臨床療效針對性不強,且大部分臨床試驗未記錄樣本量的計算方法,樣本量偏小。多中心、大樣本臨床隨機對照試驗研究偏少。大部分臨床試驗均是將功能鍛煉與其他如牽引、手法、理療等常規(guī)治療方式相對比,少有將兩種不同模式的功能鍛煉做對照研究,造成后期研究者對功能鍛煉的擇優(yōu)選取產生了困難。功能鍛煉的方式很多,針對的問題和人群各不相同,臨床工作者應該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運動處方。同時,功能鍛煉需要遵循特異性、可測量性、運動有據、時間有據的原則,不可盲目地追求運動量和運動幅度。功能鍛煉不同于推拿牽引等被動療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治療方法。同時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少量的功能鍛煉中,肌肉及韌帶的力量及協調性無法快速建立,只有通過長期的主動功能鍛煉才能進一步降低頸椎病的發(fā)作次數,改善頸椎的生理曲度。同時,預防的意義遠大于治療,要加強頸椎病的防治意識,充分認識頸椎生理曲度異常改變的危害,在日常的生活中,規(guī)范使用合適的枕頭,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避免長期的伏案,并且可以配合游泳、跑步、放風箏等方式預防頸椎曲度的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