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方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湖南長沙 410007)
變異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 別名為過敏性鼻炎, 是一種因變應原接觸導致IgE介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癥, 患者可出現(xiàn)清涕、鼻塞不暢、打噴嚏、鼻癢等癥狀, 或者伴有眼癢、流淚不止、嗅覺減退等, 治療不及時還可發(fā)展為哮喘、結膜炎等疾病, 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1]。國內數(shù)據證實, 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漸上升的趨勢, 患者群體集中為兒童、青少年[2]。針對變應性鼻炎的治療, 西醫(yī)以病情控制、癥狀緩解為原則, 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 其短期療效顯著, 然而復發(fā)風險較大, 且對患兒生長發(fā)育有明顯影響, 存在局限性[3]。中醫(yī)講究整體觀以及辨證施治, 特色療法較多, 且安全性高, 療效顯著, 在變應性鼻炎治療中容易被患者接受[4]。在小兒變應性鼻炎證型中, 以肺虛感寒型為主。推拿以經絡腧穴作為根本, 通過手法干預從而實現(xiàn)疏通經絡以及調理臟腑功能的效果, 對鼻部癥狀有改善作用。耳穴貼壓是結合臟腑生理功能對相應耳部穴位進行貼壓和刺激, 從而實現(xiàn)疏通經絡以及調理氣血的作用, 對患兒體質加強有積極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 推拿、耳穴貼壓可治療成人變應性鼻炎[5-6], 但在小兒變應性鼻炎中的研究較少。對此, 我院就小兒推拿聯(lián)合耳穴貼壓在小兒肺虛感寒型變應性鼻炎中的應用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小兒肺虛感寒型變應性鼻炎患者80例,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 女18例。年齡1~10(5.21±1.02)歲, 病程1~3(1.21±0.12)年, 輕度22例、中度12例、重度6例。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 年齡1~10(5.28±1.10)歲, 病程1~3(1.25±0.16)年, 輕度21例、中度14例、重度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執(zhí)行。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 天津)》[5]提出的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存在鼻塞、鼻分泌物、噴嚏、鼻癢中兩項癥狀, 且持續(xù)時間至少為0.5~1h, 每周發(fā)作天數(shù)超過4d;變應原皮膚試驗陽性反應顯示至少1種為(++)或(+++)以上后變應原免疫球蛋白E顯示陽性或血液中變應原檢測顯示陽性;抗過敏藥停用時間至少1周。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提出的鼻鼽的診斷標準以及肺虛感寒型證候標準:發(fā)作性鼻癢、噴嚏連作、流清涕、閉塞、鼻粘膜色淡、鼻甲腫大、舌質淡紅、呼吸氣短、神疲乏力、自汗、少氣懶言。
1.3 納入標準 確診為肺虛感寒型小兒變應性鼻炎;患兒機體皮膚組織完整, 對膠布無變態(tài)反應;無骨折;年齡1~10歲;患兒家屬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
1.4 排除標準 伴有變應性哮喘;因細菌、病毒、支原體引起的鼻炎;伴有心、肺等其余系統(tǒng)疾病;伴有肝腎功能障礙;入院前1個月接受過組胺藥、激素等治療。
1.5 方法
1.5.1 對照組 開展小兒推拿, 患兒平臥于推拿床, 醫(yī)師于推拿床一側, 自患兒拇指指尖推向直至指尖關節(jié)橫紋處500次補脾經, 自患兒無名指指尖推向指根500次補肺經, 推拿手法由輕漸重。取迎香穴點揉50次, 取雙側足三里依次點按50次, 掌面于臍周平放, 將肚臍作為中心店, 順向按摩, 持續(xù)5min。再調整為俯臥位, 予以捏脊, 沿脊柱雙側應用雙手拇指、食指、中指自龜尾穴開始提捏并推進, 直至大椎穴, 重復3~5次。最后取肺俞、脾俞、腎俞依次按揉100次。每周推拿2次, 1療程為4周。
1.5.2 觀察組聯(lián)合小兒推拿以及耳穴貼壓進行治療, 小兒推拿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在推拿結束后15min, 對患兒開展耳穴貼壓。協(xié)助患兒取坐位或由家屬環(huán)抱患兒, 對單側耳部取穴, 包括鳳溪穴、脾穴、皮質下穴、肺穴、神門穴、內鼻穴、肝穴、外鼻穴、內鼻穴、心穴。取75%乙醇棉球對耳部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 將皮膚表面油脂清除, 護士一手對患兒耳部進行固定, 并取食指指腹對耳部進行按揉, 自上到下持續(xù)1min, 直至皮膚輕微發(fā)紅。另一手應用探針確定穴位位置, 每次對一側耳部進行貼壓, 每周定期更換貼壓對側耳部。指導患兒家屬每天對患兒進行按壓, 每個穴位按壓10~30s/次, 3次/d, 1療程為4周。由患兒家屬負責觀察患兒耳部皮膚情況, 皮膚若發(fā)皮疹或紅腫需及時取下耳貼, 皮疹或紅腫消失后則繼續(xù)治療。若皮膚或紅腫消退不明顯或者加重, 則停止治療。
1.6 觀察指標
1.6.1 中醫(yī)證候積分[7]對兩組患兒呼吸氣短、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等中醫(yī)證候進行評分, 采取4級評分法, 依據癥狀程度依次予以0-3分。無明顯癥狀則為0分, 癥狀輕微為1分, 癥狀明顯但可耐受為2分, 癥狀嚴重難以耐受則為3分。
1.6.2 療效標準[7]治療后患兒中醫(yī)證候總積分降幅超過50%, 則為顯效;治療后患兒中醫(yī)證候總積分降幅超過25%但低于50%, 則為有效;治療后患兒中醫(yī)證候總積分降幅低于25%, 則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3 炎性因子 治療前、治療后依次采集4mL患兒空腹周靜脈外周血, 通過酶聯(lián)免疫法對血清白介素-4(IL-4)、血清白介素-5(IL-5)、血清白介素-6(IL-6)以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進行檢測, 并予以比較。
1.7 統(tǒng)計方法 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 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 自身前后對照均值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f)、構成比(P)表示, 采用χ2檢驗;均由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兩樣本等級資料比較, 采用Ridit分析/Mann-Whitney U檢驗, 由DPS 7.05進行數(shù)據處理。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50%,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 P)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呼吸氣短、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等中醫(yī)證候積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呼吸氣短、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等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 觀察組上述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 ②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0 40呼吸氣短治療前1.75±0.81 1.74±0.82治療后0.33±0.10①②0.87±0.12①神疲乏力治療前1.77±0.51 1.74±0.50治療后0.71±0.10①②1.11±0.32①少氣懶言治療前2.14±0.80 2.13±0.77治療后0.73±0.12①②1.58±0.52①自汗治療前2.44±0.81 2.48±0.77治療后0.94±0.12①②1.72±0.10①
2.3 炎性因子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IL-4、IL-5、IL-6、TNF-α等炎性因子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IL-4、IL-5、IL-6、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療前(P<0.05), 觀察組上述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比較(±s, ng/mL)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比較(±s, ng/mL)
注:與治療前比較, 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 ②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0 40 IL-4治療前26.47±4.32 26.50±4.43治療后17.21±3.02①②21.66±3.12①IL-5治療前35.52±5.21 35.58±5.28治療后24.20±5.31①②29.81±4.81①IL-6治療前55.18±9.61 56.20±9.21治療后32.22±5.01①②41.30±5.19①TNF-α治療前39.55±7.09 39.51±7.01治療后24.41±4.02①②29.77±4.00①
在目前, 受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環(huán)境污染的影響, 呼吸道疾病的發(fā)生率持續(xù)上升, 其中變應性鼻炎占有較高比例。國外數(shù)據顯示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生率為8%~15%, 而國內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生率高達30%左右, 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 嚴重影響患兒身心發(fā)育。變應性鼻炎受IgE介導, 同時釋放組胺、白三烯以及其余化學活性物質引發(fā)超敏反應, 導致鼻黏膜末梢神經、血管受到刺激引起相關癥狀[8]。
中醫(yī)認為, 變應性鼻炎屬于“鼻鼽”的范圍, 病位涉及脾、腎、肺, 以臟腑為靶器官, 病因為外邪侵襲脾、腎、肺, 導致脾、腎、肺衛(wèi)外不固, 因此早期以本虛為主, 外邪次之, 后期則以虛實夾雜為主[9]。變應性鼻炎的中醫(yī)證型包括肺虛感寒型、脾氣虛弱型以及腎陽虧虛型三種, 其中小兒變應性鼻炎主要證型為肺虛感寒型。小兒群體因臟腑嬌嫩, 行氣未充, 肺、脾、腎三臟行氣皆不充足, 致使衛(wèi)外、運化、納氣功能不全, 容易因風寒侵襲, 引起肺氣失宣, 引發(fā)鼻塞、流涕、噴嚏等癥狀, 甚至可出現(xiàn)氣短乏力、嗅覺減退, 病重者可出現(xiàn)哮喘[10-11]。因此中醫(yī)治療主要以溫肺散寒、益氣固表、溫通氣血、調節(jié)陰陽為主。
小兒推拿是中醫(yī)一種特色療法, 主要通過溫補脾經、肺經, 對脾俞、肺俞、腎俞進行按揉, 實現(xiàn)補肺益氣、健脾和胃、補腎固本以及扶元益氣的效果, 通過對按摩腹部以及捏脊, 可固本培元, 調節(jié)陰陽以及氣血, 使臟腑功能得到恢復, 增強脾、肺、腎三臟的衛(wèi)外功能。迎香穴屬于陽明大腸經以及足陽明胃經, 在鼻部疾病治療中具有特效, 可使鼻部以及鄰近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得到改善, 減輕炎癥滲出, 抑制組織胺, 可止癢通竅[12]。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合穴, 能夠有效健脾胃、助正氣, 提升機體免疫力。大椎為手足三陽及督脈之會, 具有益氣壯陽的效果。雖然小兒推拿是基于中醫(yī)整體觀的一項療法, 可通過辨證進行針對性調理, 然而其起效較慢。因此單用小兒推拿, 無法及時控制病情。
對此, 我院觀察組在小兒推拿基礎上聯(lián)合耳穴貼壓, 結果顯示, 觀察組療效、證候積分、炎性因子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認為, 耳部關聯(lián)機體的臟腑以及神經系統(tǒng), 其中風溪穴、神門穴以及皮質下穴可抑制變態(tài)反應, 具有鎮(zhèn)靜安神的效果;內鼻穴以及外鼻穴具有清熱解毒以及通經利竅的效果;心穴、肝穴、肺穴以及脾穴則可使臟腑功能得到調節(jié), 使陰陽氣血得到調和, 具有固衛(wèi)正氣, 強化機體免疫力的效果。通過對耳部穴位進行刺激, 可使患兒耳部淋巴管、神經、血管等得到疏通, 還可經神經傳導調節(jié)臟腑功能, 實現(xiàn)補肺氣、益氣固表、祛風散寒以及止癢通竅的效果。另外, 耳穴貼壓操作簡單, 方便操作, 疼痛刺激較小, 容易被小兒接受。配合小兒推拿, 可使神經、臟腑功能得到調節(jié), 對患兒免疫力具有強化效果, 可改善鼻部癥狀。
TNF-α則為促炎因子, 其水平持續(xù)上升可導致鼻黏膜發(fā)生炎性損傷。IL-4、IL-5、IL-6則為炎性因子, 其中IL-4是肥大細胞生長因子, 可刺激肥大細胞增殖;IL-5則由Th2細胞以及激活的肥大細胞產生, 可觸及嗜酸性粒細胞生長和分化, 加強炎癥反應;IL-6則是T細胞、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共同產生, 可誘導B細胞分化以及產生抗體, 誘導肝細胞合成急性期蛋白, 是引起發(fā)熱的組要機制。臨床指出, 炎癥介質在變應性鼻炎的發(fā)作中起到參與作用, 而我院研究得出, 治療后觀察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明小兒推按、耳穴貼壓對變應性鼻炎的炎癥癥狀改善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 對小兒肺虛感寒型變應性鼻炎開展小兒推拿聯(lián)合耳穴貼壓, 可有效改善患兒癥狀以及炎癥反應, 療效顯著, 值得推薦。但此次研究納入樣本數(shù)量有限, 后續(xù)將持續(xù)擴大樣本量, 保障試驗研究的嚴謹性, 進一步驗證該方案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