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樂,宋德鋒,宋 彬,金殷植
(吉林大學中日聯(lián)誼醫(yī)院 胃腸結直腸肛門外科,吉林 長春130033)
胃印戒細胞癌(SRC)因其細胞膜表面葡萄糖轉運蛋白-1低水平表達導致對18F-FDG攝取低,PET/CT顯像假陰性較多,臨床易漏診誤診。近期收治胃印戒細胞癌術后腹膜轉移1例,PET/CT檢查顯像假陰性,現(xiàn)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67歲。胃癌綜合治療后4個月,因“進食后惡心、嘔吐3天”來診,以“腸梗阻、胃癌術后”收入院。9個月前標準D2根治,術后病理:(遠端胃)低分化腺癌,部分為印戒細胞癌(Lauren分型:彌漫型);腫物大小5.0 cm×4.5 cm×1 cm,侵及胃壁全層達漿膜面,脈管內癌栓,可見癌累及神經;淋巴結轉移癌(4/19),小彎(4/12);T4aN2M0。術后規(guī)范SOX方案化療5個周期后因低白細胞血癥而暫?;?。查體:上腹韌、左上腹壓痛,移動性濁音陰性。腹部增強CT:胃腸吻合口胃壁彌漫性增厚,增強掃描動脈期呈斑片狀、輕度不均勻強化;吻合口周圍(圖1A)及上腹部腹腔內動脈期可見斑片狀稍高密度影(圖1B)。PET/CT檢查:吻合口處胃壁糖代謝增高,糖代謝較高處早期顯像最大SUV值為 3.16,延遲顯像最大SUV值為5.10,考慮為炎性或生理性攝取可能性大;上腹部腹腔內近前腹壁處軟組織增厚伴糖代謝增高,最大SUV值為 5.33,考慮為炎性改變可能。
圖1 胃腸吻合口胃壁彌漫性增厚,增強掃描動脈期呈斑片狀、輕度不均勻強化(A);吻合口周圍及上腹部腹腔內增強掃描動脈期可見斑片狀稍高密度影(B)
經禁食水、胃腸減壓、補液等積極保守治療后,患者梗阻癥狀持續(xù)加重。剖腹探查見肝臟、小腸、結腸的漿膜面及壁層腹膜彌漫大小不一粟粒樣灰白色結節(jié),直徑約2-4 mm,局部腫瘤浸潤致腸管黏連成團,無法分離、松解。腹壁結節(jié)術中冰凍切片快速病理:圓形腫瘤細胞,部分胞漿呈空亮、核偏位,考慮印戒細胞癌;石蠟病理:(腹壁結節(jié))印戒細胞癌;免疫組化:CK20(+);CK7(-);Villin(+);CD68(組織細胞+);CDX-2(+);Cadherin-17(+);Ki67(60%+)。
胃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當前,根治性胃切除是治療胃癌最有效的方法,但腫瘤的復發(fā)與遠處轉移仍是胃癌患者主要死因。腹膜轉移是目前最常見的復發(fā)方式[1],其通常會導致腸梗阻、癌性腹水、惡病質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2-3]。胃癌腹膜轉移診斷困難,診斷性腹腔鏡檢查及病理學活檢是診斷腹膜轉移癌的金標準,但作為有創(chuàng)操作,很難在臨床診斷及術后隨訪中開展。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由于缺乏特異性,且無法準確定位復發(fā)部位,通常不作為腹膜轉移癌的診斷依據(jù)。由于術后腹腔內解剖結構的改變,通過CT、MR等常規(guī)影像學檢查很難診斷胃癌腹膜轉移,PET/CT則通過計算機將PET與CT的圖像進行融合和重建,以達到對病灶進行同時定位、定性的診斷目的[4]。但對于一些特殊類型的腫瘤,如印戒細胞癌,PET/CT檢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胃印戒細胞癌是一種由孤立的、細胞內含有黏液的惡性細胞所組成的低分化腺癌。印戒癌細胞膜表面微絨毛少見,細胞間橋粒連接及縫隙連接基本消失,細胞間隙增大,黏附能力下降,容易脫落,導致印戒細胞癌有較強的轉移能力[5]。在進展期胃癌中,印戒細胞癌較非印戒細胞癌惡性程度更高,具有更強的侵襲性,更容易發(fā)生腹膜轉移,預后更差[6]。PET/CT檢查中,將標準化攝取值(SUV)≥2.5的高攝取灶視為惡性病灶[7]。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8],印戒細胞癌的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中位值為3.0,而乳頭狀癌和管狀癌為7.8。印戒細胞癌由于其獨特的組織學形態(tài),病灶SUVmax明顯低于其他類型腫瘤,這導致PET/CT在此類腫瘤的診斷中假陰性率偏高。
分析胃印戒細胞癌腹膜轉移假陰性的原因,有以下可能:PET/CT主要根據(jù)示蹤劑18F-FDG來選擇性地反映組織器官內的細胞代謝情況,絕大多數(shù)惡性腫瘤因對其有較高的攝取率而呈現(xiàn)出高代謝灶。葡萄糖轉運蛋白-1(GLUT-1)作為細胞外葡萄糖跨膜轉運的重要通道蛋白,18F-FDG的攝取率與細胞膜表面GLUT-1的表達程度呈正相關,因此SUVmax也與GLUT-1密切相關[9]。由于印戒細胞癌病灶中腫瘤細胞密度低,且富含細胞內黏液,胞內葡萄糖代謝率較低,膜表面GLUT-1低表達甚至不表達,導致印戒細胞癌攝取18F-FDG水平低[8]。這是印戒細胞癌在PET/CT顯像中常出現(xiàn)陰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例患者腹部PET/CT圖像示前腹壁軟組織增厚伴糖代謝較高處SUVmax為5.33,結合病史及臨床癥狀,考慮為炎性改變可能;而腹部增強CT提示腫瘤復發(fā)及腹膜轉移。最終術后病理示印戒細胞癌腹膜轉移。因此可以認為:印戒細胞癌因18F-FDG低攝取或不攝取,SUVmax值只能在診斷上提供參考,不能僅根據(jù)SUVmax值的大小來診斷印戒細胞癌及其轉移病灶。
病灶大小影響PET/CT診斷的靈敏度。Marine[10]等研究表明,SUV值是PET通過計算病灶中所有單位立方體SUV所得到的平均值,病灶體積越小,容積效應對SUV的影響越大,SUV估計值越低。通過動物及臨床實驗也可以證實,18F-FDG的攝取與病灶大小呈負相關(r=-0.447,P<0.05)[11],腫瘤體積越小,攝取18F-FDG越少,假陰性率越高。當前PET/CT的分辨率為4-7 mm,因此對5 mm以下結節(jié)的診斷效果不理想。本例腹膜轉移結節(jié)為2-4 mm多發(fā)粟粒樣結節(jié),受部分容積效應及PET/CT分辨率的影響,從而造成假陰性。
術后輔助化療通過殺滅手術中無法清除的微小病灶來達到治療目的,是當前胃癌治療的有效手段。據(jù)研究報道,接受化療后,病灶內有活性的腫瘤細胞數(shù)量減少,導致腫瘤的18F-FDG攝取率降低,可能會引起PET/CT診斷出現(xiàn)假陰性。本例中,患者接受了5個周期的SOX化療,這可能是PET/CT診斷出現(xiàn)假陰性的原因之一。
正常生理性18F-FDG攝取率相對較高的器官(如胃腸道、腎臟等)可能會影響PET/CT對腫瘤病灶的診斷。消化道平滑肌受自主神經支配而處于持續(xù)蠕動狀態(tài),另外腸周擁有豐富的淋巴組織,55%正常人胃壁SUV值>2.0,腸道平滑肌細胞對18F-FDG則常有非特異性攝取。泌尿系統(tǒng)器官如腎臟、膀胱等則在PET圖像中常見18F-FDG生理性聚集[12]。本例中PET/CT在腹膜轉移癌的診斷中可能受周圍胃腸道生理性18F-FDG高攝取率的影響,出現(xiàn)假陰性。
綜上所述,PET/CT對胃腸道印戒細胞癌術后微小腹膜轉移灶的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引起漏診誤診,因此應緊密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輔助檢查,以提高其診斷胃癌術后腹膜復發(fā)和轉移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