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佳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 200092]
隨著我國隧道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在施工設計時將越來越多地面臨采空區(qū)這一不良地質。采空區(qū)的存在會導致隧道襯砌變形、冒頂塌方、漏水、路基不均勻沉降等問題[1],給施工和運營帶來巨大的危害。目前對于隧道采空區(qū)的研究成果有煤層傾角的影響[2],采空區(qū)距離的影響[3]等,主要研究方法有理論推導[4]、模型試驗[5]和數值研究[6]。但對于隧道穿越多層采空區(qū)的研究還少有涉及,尤其對于隧道上下同時存在多層采空區(qū)時,對隧道的疊加影響效應研究還不足。本文基于數值軟件來探究多層采空區(qū)對隧道收斂變形、襯砌內力的綜合影響,并對注漿加固效果進行分析。
太原某山體隧道位于構造剝蝕中低山區(qū),地形復雜,溝壑縱橫。山體海拔高度在800~1 000 m之間,山體巖性為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中風化砂巖、中風化頁巖,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隧道凈寬12.12 m,凈高6.79 m;隧道某段擬穿越多層采空區(qū)段,隧道頂板埋深70 m左右,屬于深埋隧道。采空區(qū)有3層,2號采空區(qū)位于隧道頂板上部9 m處,厚度約3 m;6號采空區(qū)位于隧道底板下部12 m處,厚度2 m;8號(9號)采空區(qū)位于隧道底板下部33.5 m處,厚度6 m。采空區(qū)走向與隧道走向斜交,采空區(qū)傾角約5°。煤層回采率40%,剩余孔隙率50%。采空區(qū)與隧道的空間位置關系見圖1。
圖1 采空區(qū)與隧道的空間位置關系(單位:m)
2號和6號采空區(qū)與隧道的垂直距離均小于1倍洞徑,根據《采空區(qū)公路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JTG-TD31-03—2017)第5.5.6條,應對隧道圍巖進行加固處理;按照6.2.2條可計算各采空區(qū)的處理寬度應分別為50 m、63 m和77 m。擬采用地表注漿(2號采空區(qū))和隧道內注漿(6號和8號采空區(qū))對采空區(qū)進行注漿治理,注漿材料由水、水泥、粉煤灰及外加劑組成,在注漿范圍邊緣設帷幕孔以防止?jié){液流失。帷幕孔徑為150 mm,注漿孔采用φ50 mm的鋼管。
采空區(qū)的頂底板為砂巖,透水性好。采空區(qū)內部地層松散,滲透系數按0.25 cm/s考慮。根據地基處理手冊[7]表9-12,可通過插值預估,得出漿液的擴散半徑約為10 m,因此注漿鉆孔間距為6~10 m。注漿壓力控制在1.5~2.0 MPa。
不同滲透系數所對應的注漿擴散半徑見表1。
表1 注漿擴散半徑
根據相關工程經驗,采空區(qū)上部約5 m范圍內為冒落帶,20 m范圍內為裂隙帶,因此隧道大致處于2號和6號采空區(qū)導致的裂隙帶中。由于2層疊加擾動效應,圍巖可能出現冒落掉塊,要對圍巖進行加固,并對空洞進行回填處理。對隧道裂縫圍巖,采用中空注漿導管進行加固,注漿壓力控制在0.6 MPa左右。加固時,在隧道頂部空洞處設置護拱,以提高襯砌抗彎剛度;側墻空洞處則進行混凝土或片石回填,以減少側墻地層壓力。結合地勘TSP探測技術,隧道襯砌加固設計圖見圖2。
圖2 隧道襯砌加固設計圖
由于空間位置關系復雜,隧道內力及場地穩(wěn)定性難以有效預測。根據《采空區(qū)公路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第4.3.6條,可采用數值模擬方法對隧道或橋梁等重要構筑物穿越多層采空區(qū)進行穩(wěn)定性評價。本項目采用Midas/GTS巖土有限元軟件來探究多層采空區(qū)影響下隧道圍巖的變形特征、隧道襯砌的收斂位移和附加內力,并由此對隧道支護結構設計和采空區(qū)處治措施提供結果參考和反饋。
模型長340 m,寬224 m,隧道圍巖統(tǒng)一?、跫墖鷰r,除煤層外不再分層;煤層有3層,傾角5°,自上而下分別為2號、6號、8號煤層(見圖3)。底部固定模型的水平和豎直運動,兩側固定模型的水平位移,劃分單元類型為混合網格單元。煤層中部為隧道路基的影響范圍,單獨劃分網格。
圖3 計算模型
計算模型中,地層統(tǒng)一采用Ⅴ級圍巖參數,隧道初支和二襯均利用梁單元模擬。初支梁單元截面形狀為工20a工字鋼,彈性模量和密度均取鋼材參數,間距為0.75 m;二襯梁單元截面形狀為0.55 m×1 m的實體矩形,材料為C30混凝土。施工階段模擬分初步支護和二次襯砌2步,分別激活H型梁和矩形梁,由于圍巖等級為Ⅴ級,二襯施加完成后,鈍化初支,將初支結構視作穩(wěn)定圍巖的一部分(將二襯附近土體單元參數提高),二襯100%受力。采空區(qū)地層由煤矸石和垮落的頂板碎石充填而成,是空隙較大的松散堆積物,因此可以將采空區(qū)等效成地層。
計算模型的主要計算參數見表2。
表2 計算模型主要計算參數
計算工況分3種:(1)無采空區(qū)情況;(2)存在3層采空區(qū)情況;(3)注漿治理后情況。模擬注漿時,將隧道路基影響范圍內的地層屬性改變成注漿材料單元。
2.3.1 收斂位移
隧道襯砌結構(二襯)的位移監(jiān)測點見圖4,隧道(二襯)的最大變形見圖5。
圖4 隧道襯砌結構(二襯)的位移監(jiān)測點
圖5 隧道(二襯)的最大變形
無采空區(qū)時,對于本隧道項目,初步支護結構(工字鋼)的拱頂(A點)下沉量為8.91 cm,拱腳水平收斂位移(C點)為3.99 cm。二襯結構拱頂(A點)下沉量為6.40 cm,拱底(D點)隆起量為7.95 cm,拱腳(C點)水平收斂值為3.93 cm。兩側對稱變形。
當隧道上方的2號采空區(qū)存在時,隧道呈偏壓變形,隧道左側采空區(qū)距隧道頂部稍遠,松動圍巖荷載較右側大,因此左側變形也較大,隧道主要發(fā)生向下的位移,變形量約為16.7 cm。
當下伏采空區(qū)6號和8號存在時,隧道開挖后,A點豎直向下的位移為28.2 cm,C點的豎直位移為2.5 cm,仰拱中心相對拱頂隆起量為25.5 cm。這說明隧道開挖后,下伏采空區(qū)與隧道之間的巖層由于缺乏地層豎向的位移限制而導致隧道底部發(fā)生隆起。
多層采空區(qū)同時存在時,隧道整體下沉,偏壓變形和底部隆起現象消失,這是上下采空區(qū)疊加影響的結果。
根據《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JTG 3370.1—2018)第9.2.15條,受彎構件的變形允許值取l/400(l為二襯的總長度)。可見無采空區(qū)存在時,隧道襯砌的位移能滿足要求;上部采空區(qū)存在時,拱頂位移變?yōu)?.5倍;下部采空區(qū)存在時,變?yōu)?.5倍。
2.3.2襯砌內力
分別取拱頂、拱墻、拱腳作為A、B、C 3個襯砌內力監(jiān)測點,D點為仰拱中心處的內力監(jiān)測點。無采空區(qū)時,初支結構A、B、C 3個點的彎矩分別為-3.6 kN·m、-19.6 kN·m、-138 kN·m,彎矩對稱分布;軸力分別為1737 kN、2 889 kN、3 392 kN。C點拱腳處為初支結構彎矩和軸力的最大值處。二次襯砌A、B、C各點的彎矩分別為-37 kN·m、42 kN·m、-174 kN·m,軸力分別為-2 263 kN、-4 128 kN、-4 317 kN。初支與二襯結構彎矩在A點拱頂處的差異最大,比值接近1∶10;在C點拱腳處差異最小,比值接近4∶5。初支與二襯各點的軸力比值較為接近,為1∶1.4。
當采空區(qū)存在時,支護結構的彎矩急劇增大,尤其是拱頂和拱底的彎矩增加倍數較大。初支結構的拱頂彎矩增加最大,為正常情況的17倍,二襯結構的仰拱中心處彎矩為正常情況的8.7倍。支護結構軸力則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小,最大減小量為正常情況下的0.5倍。注漿治理后,采空區(qū)縫隙被填充和膠結,松動巖土壓力大大減少,因此支護結構的內力都明顯減少,均小于無采空區(qū)時深埋隧道的內力值。
多層采空區(qū)同時存在時,彎矩較正常情況明顯增大,軸力卻減小,由此可知采空區(qū)松動的巖體壓力使得襯砌的偏心距增大。無采空區(qū)時,初支結構測點的偏心距分別為2.1 mm、6.8 mm、40.7 mm;存在采空區(qū)時,分別為47 mm、23.5 mm、309.2 mm。偏心距增加最大的為測點C拱腳處,為正常情況的22倍,這將大大降低初支結構(鋼拱架)承載力。注漿治理后,初支結構的偏心距分別為1.3 mm、1.3 mm、18.9 mm,均小于無采空區(qū)時襯砌結構的偏心距。
不同工況下初支結構偏心距的變化見圖6,襯砌結構偏心距的變化見圖7。
圖6 不同工況下初支結構偏心距的變化
圖7 不同工況下襯砌結構偏心距的變化
無采空區(qū)時,2號采空區(qū)所在地層呈盆狀沉降形態(tài),沉降中心沉降量為4.5 cm;下部地層受開挖卸荷影響向上隆起,位移分別為3.4 cm、2.0 cm。多層采空區(qū)同時存在時,隧道開挖后巖體地應力重新分配,導致各采空區(qū)地層均呈現盆狀沉降,最大地層沉降量20 cm,最大為無采空區(qū)時地層變形的10倍,且離隧道越遠的地層沉降越小。隧道整體下沉的沉降量為20 cm。注漿治理后2號采空區(qū)沉降中心的沉降量為4.3 cm,下伏采空區(qū)地層的位移量分別為3.4 cm和1.9 cm。由此說明,注漿加固能夠有效地減少地層變形,從而減輕對隧道路基的破壞(見圖8)。
圖8 地層變形特征(單位:m)
(1)上覆傾斜采空區(qū)在隧道上部產生不均勻的圍巖松動壓力,使得隧道襯砌發(fā)生偏壓變形,距上覆采空區(qū)較遠一側的襯砌變形較大;下伏采空區(qū)的存在使隧道底部的巖層缺失豎向的地層約束,從而導致仰拱發(fā)生隆起;多層采空區(qū)同時存在時,隧道襯砌結構各點的變形趨于一致,發(fā)生整體下沉,下沉量約為正常情況的4倍。
(2)多層采空區(qū)使得隧道襯砌彎矩急劇增加,最大為正常情況的17倍,軸力則出現不同程度的減少,最大減少為原來的0.5倍。存在多層采空區(qū)時,隧道襯砌結構的截面偏心距最大為正常情況的22倍。因此存在采空區(qū)時,要防止因初支結構鋼拱架截面偏心距增大導致的整體失穩(wěn)。注漿治理后,隧道襯砌結構的偏心距均小于正常情況。
(3)正常情況下,隧道開挖后,隧道上部的地層呈盆狀沉降,下部地層由于隧道開挖卸荷而發(fā)生向上隆起。存在多層采空區(qū)時,隧道及周圍圍巖由于擾動作用而發(fā)生整體下沉。注漿治理后,地層的變形模式與變形量與無采空區(qū)時較為接近,為存在采空區(qū)時位移量的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