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蘭平
(嘉祥縣人民醫(yī)院骨創(chuàng)傷手足外科 山東 濟寧 272400)
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為臨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其主要是由于四肢受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諸如交通事故、跌倒滑倒、高空墜落等作用,造成其上肢、下肢、關節(jié)周圍及足踝部等骨連接性中斷的情況,常見包括肩胛骨骨折、肱骨骨折、腕部骨折、股骨干骨折、膝關節(jié)骨折、足踝骨折等等[1]?;颊吲R床主要表現為關節(jié)腫脹和疼痛、骨骼畸形、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臨床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進行骨骼關節(jié)等復位,具有較好的療效。然而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術前術后劇烈的痛苦等,會加劇患者生理和心理的應激反應,不利于其術后的康復進程。因此,在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術后要給予針對有效的疼痛護理干預,以減輕患者術后軀體疼痛,減低生理和心理的應激反應,促進術后身心的康復[2]。鑒于此,本次研究選擇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108例,通過隨機對照組方式分析了在其術后運用綜合護理干預的價值,現報告有下。
1.1臨床資料
選擇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108例。納入標準:(1)均經臨床影像學確診為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3];(2)均無手術禁忌癥;(3)均具備完整清晰的臨床病歷資料;(4)認知功能無異常;(5)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心肝腎功能損傷;(2)合并胸腹部其他位置骨折;(3)合并凝血功能異常;(4)合并交流溝通障礙;(5)拒絕參與本研究。以隨機方式將入組患者平均分成各54例的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18~83(54.74±4.86)歲;上肢骨折者21例,下肢骨折者33例;交通事故19例、高空墜落17例、跌倒滑倒14例、其他4例。研究組男31例,女23例,年齡18~84(54.86±4.93)歲;上肢骨折者19例,下肢骨折者35例;交通事故18例、高空墜落19例、跌倒滑倒13例、其他4例。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原因等一般性病歷資料比較無差異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做好患者術后體征監(jiān)測、遵醫(yī)進行藥物護理,并根據患者癥狀進行對癥護理。研究組綜合護理,具體有下:(1)疼痛護理,術前、術后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了解患者疼痛部位、時間、程度等,并根據患者耐受度等給予針對性的疼痛護理干預,比如輕微耐受患者可指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緩解疼痛;對于劇烈不耐受患者則可在醫(yī)囑下給予鎮(zhèn)痛處理。(2)心理護理,術后告知患者手術順利,并在交流溝通中,通過言語、臉色等掌握患者的心理情緒變化,再給予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幫助患者解決生理需求的同時消除其內心的壓力和不良情緒,保持以良好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術后康復。(3)健康教育,根據患者基本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信息,評估其理解能力的差異,再結合性的給予針對性健康宣教,通過宣傳手冊、宣教視頻、通俗易懂語言等進行疾病、手術、疼痛、并發(fā)癥等注意事項的講解,提升患者認知水準。(4)體位護理,術后根據患者病情調整舒適體位,并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指導教會陪護人員對患者患肢、受壓部位進行按摩、墊放軟枕等,保證患者舒適性的同時避免其發(fā)生壓瘡、下肢靜脈栓塞等不良事件,并根據患者康復情況給予個體化的康復鍛煉方案。
1.3觀察指標
(1)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時間,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分值與疼痛程度成反比。(2)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發(fā)生的關節(jié)僵硬、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骨不連、感染等不良事件。(3)兩組護理總體滿意率,于患者出院前利于科室自制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按得分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護理后總體滿意率=(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組例數x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時間
術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無差異意義(P>0.05),而術后研究組1d、3d、7d的VAS評分分別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住院平均時間短于對照組(P均<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及住院時間 (x±s)
2.2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護理后研究組生理功能、心理健康、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各方面評分則高于對照組(P均<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 [n(%)]
2.3兩組護理總體滿意率
調查提示研究組總體護理滿意率較對照組更高(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總體滿意率 [n(%)]
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由于術后劇烈的疼痛,會加劇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應激反應,阻礙患者術后康復,因此,對于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術后患者需引進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保證患者康復質量,改善預后[4]。綜合護理注重以患者為中心,通過術后對患者采用多樣性的護理干預,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進而保證患者術后身心的康復,達到改善預后的目的。就本次研究而言,通過疼痛護理,根據疼痛程度的差異給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滿足患者疼痛差異化的需求,進而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心理護理則可有效的改善并維持患者術后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保證術后護理工作的配合度;再結合以健康宣教提升患者對疾病、疼痛等認知水平,減輕心理壓力;以及給予體位護理保證患者術后身體的舒適性,并減低術后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保證術后康復[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無差異意義(P>0.05),而術后研究組1d、3d、7d的VAS評分分別低于對照組,且研究組住院平均時間短于對照組(P均<0.05);研究組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均<0.05);另調查顯示研究組患者護理總體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術后疼痛護理中運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更佳,能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進而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提升其護理總體滿意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