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欽
(蘭陵縣人民醫(yī)院 山東 臨沂 277700)
小兒內科急性腹痛是常見的兒科疾病,主要特征是病情嚴重、病情急及變化快速,會伴有嘔吐哭鬧的臨床表現(xiàn),部分患兒會出現(xiàn)嚴重腹痛,因急性腹痛的病情進展速度快,需及時實行有效治療。現(xiàn)階段,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主要致病原因是內科疾病或功能性疾病,會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由于限制患兒年齡,語言表達能力差,再加上突發(fā)腹痛會增加患兒痛苦,導致患兒很難用語言準確描述疾病發(fā)作頻次,疾病感受及腹痛疼痛癥狀,增加診斷難度。再加上目前明顯增多小兒內科急性腹痛的發(fā)病原因,未進行有效鑒別,很可能增加誤診、漏診率,影響患兒預后情況。因此,需盡早實行診斷,并采取針對性治療,保證患兒預后情況[2]。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內科急性腹痛患兒為研究對象,分析實行有效臨床診斷及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內科急性腹痛患兒92例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抽樣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46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齡2-8歲,平均(5.13±0.49)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5小時,平均(3.10±0.24)小時,疾病類型:急性胰腺炎3例、急性腸胃炎24例、腸痙攣8例、腸套疊5例、闌尾炎6例;研究組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齡2-9歲,平均(5.45±0.61)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1-6小時,平均(3.27±0.31)小時,疾病類型:急性胰腺炎4例、急性腸胃炎22例、腸痙攣7例、腸套疊5例、闌尾炎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對,無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本研究,并自愿行同意書簽署;(2)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3)具備完整臨床資料者。排除標準:(1)伴有先天性疾病者[3];(2)因各種原因退出本研究者。
1.2方法
1.2.1診斷方法:醫(yī)生在患兒入院后需詳細詢問小兒病史,了解腹痛時間、進食情況、腹痛持續(xù)時間及臨床體征表現(xiàn)。之后檢查小兒身體,有效評估小兒腹痛特征,并常規(guī)檢查患病小兒的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及糞常規(guī)。若患兒在檢查期間出現(xiàn)以下指標則表示為小兒內科急性腹痛:(1)患兒在發(fā)作間歇過程中未伴有體征異常;(2)出現(xiàn)陣發(fā)性腹痛,且發(fā)病較急,常于臍周附近伴有疼痛感;(3)患病小兒會明顯改變大便性狀及大便次數(shù);(4)部分患兒在輕度按壓腹痛時會伴有輕度疼痛,但很多患兒會伴有痛無定處情況。
1.2.2對照組實行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兒補液支持,改善體內水電解質絮亂情況,若患兒僅伴有較輕的脫水程度,可給予口服補液干預,若出現(xiàn)腹瀉、嘔吐現(xiàn)象,或伴有嚴重脫水情況,應實行靜脈補液。按要求分次實行補液操作,在12h內完成補充量,患兒脫水程度較輕以50mL/kg計算,患兒中度脫水程度以80mL/kg計算。依據(jù)患兒診斷結果實行對癥治療,主要采取藥物保守干預,采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在飲食方面,針對輕度腹瀉者,要求不食用脂肪類食物,針對嚴重腹瀉者,要求禁食,控制大約在6小時,若出現(xiàn)嘔吐情況需禁水,持續(xù)進行母乳喂養(yǎng)。
1.2.3研究組給予對照組采取開塞露治療:以順時針方向給予患兒輕輕按揉,輕度按壓腹部實行常規(guī)處理,在治療期間向患兒肛門注入10-20mL開塞露制劑,再講藥液擠至小兒直腸內,于半小時內進行1-2次重復使用。
1.3觀察指標
1.3.1治療效果評估:顯效:患兒無腹痛癥狀,處于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有效:患兒明顯改善腹痛癥狀,逐漸消退癥狀,處于良好精神狀態(tài);無效:患兒未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情況下會加重癥狀。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100.00%。
1.3.2VAS評分:采用視覺疼痛量表[4](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優(yōu):VAS評分在3分以下;良:VAS評分范圍是4-6分;差:VAS評分在6分以上。優(yōu)良率=(優(yōu)+良)/例數(shù)×100.00%。
1.3.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評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shù),相關指標包括食欲不振、惡心及嘔吐,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臨床效果呈反比。
1.4統(tǒng)計學處理
2.1 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97.83%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2.6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比較[n(%)]
2.2VAS評分比較
研究組VAS評分95.56%的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80.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VAS評分比較[n(%)]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研究組為2.17%,對照組為15.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急性腹痛是小兒內科疾病中常見的內科病癥,致病原因較多,需仔細診斷病因,全面了解小兒疼痛病癥。小兒內科急性腹痛主要是由腹內臟器病變致病,其發(fā)病原因還包括腹外部的臟器或全身性病變[5]。針對器質性疾病,主要是因臟器發(fā)炎、牽扯器官被膜進而引發(fā)腹痛,較為常見的包括腎盂腎炎、急性胰腺炎、痢疾、潰瘍病、暴飲暴食性急性胃擴張以及急性腸胃炎。再針對功能性疾病方面,由于異常的管腔蠕動或管腔痙攣會出現(xiàn)陣發(fā)性絞痛,常見的包括精神性腹痛、結腸過敏、腸蛔蟲病、便秘及腸絞痛等[6]。由腹外臟器或全身性病變引發(fā)腹痛,這種疼痛反應會沿著對應的脊神經反射至腹部,比如心包炎,心肌炎,角膜炎,大葉性肺炎及脊推結節(jié)。除此之外,咽峽炎也會引發(fā)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進而出現(xiàn)腹痛癥狀,常用藥物紅霉素、劑荊等可能也會引發(fā)腹痛[7]。
針對現(xiàn)有情況,應做好相應處理,臨床醫(yī)生應對患兒病情密切觀察,首先將外科急腹癥排除。同時注意對患兒呼吸、脈率、體溫的變化加強關注,了解腹痛情況。注意是否存在腹壁緊張、壓痛,是否伴有排便、排氣等情況,有無出現(xiàn)腸型[8]。在查明發(fā)病原因之前,應禁止患兒服用阿托品、嗎啡、氯丙嗪、哌替啶等藥物。若患兒病情無法排除闌尾炎、腸梗阻及腸穿孔,需禁止使用灌腸、瀉藥以及腹部熱敷。若懷疑患兒出現(xiàn)胃擴張情況,應禁止其使用解痙藥,可暫停進食,通過靜脈注射點滴維持水解平衡,特殊情況下采取腸胃減壓。針對不同癥狀,可采取不同的止痛方法[9]。一般使用維生素K鎮(zhèn)靜劑,或選擇足三里、闌尾穴等針刺療法。若仍無法明確診斷結果,但能夠將腸絞窄壞死或穿孔等外科急癥的患兒排除,應采用手術探查方法進行干預[10]。
采用開賽露給予患兒通氣通便,是借助我國中醫(yī)療法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的思想理念,觀察臨床效果,可獲取較為滿意的臨床結果。采用該方法實行治療,是因開塞露刺激性較強,可產生排便反射,并對局部性的小腸痙攣進行有效抑制,從而使患兒腸內局部可產生有刺激性的整體移位,將小腸痙攣終止。相關研究[11]表明,使用開塞露藥物給予內科急性腹痛患兒治療,包括以下幾點優(yōu)勢:①外用后毒副性作用較低,小兒開塞露以10毫升為含量,是常用的腹瀉類藥物,主要成分包括52%的甘油,無色,呈糖漿溶液狀,主要作用為刺激、潤滑腸壁蠕動,可促進患兒排出糞便。②操作便捷,起效速度快,使用期間只需將頂端的膠塞除掉,之后像小兒肛門緩慢插入,隨后將藥液向直腸內擠入即可,1-2分鐘后可進行排便。③若患兒為原發(fā)性疾病,排便可最大程度上促進愈合,加快患兒排便速度,逐漸排出患兒腸道內的毒素。④可發(fā)揮診斷和治療雙重功效[12]。本次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比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VAS評分優(yōu)良率均更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采用開塞露給予內科急性腹痛患兒臨床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腹痛癥狀,減輕不良反應,保證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內科急性腹痛患兒經診斷后實行有效治療,可提升治療有效率,緩解患兒不適感,預防不良反應,實踐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