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靜麗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文闡述教學評價功能、作用,要求教師用好教學評價,在了解學生學業(yè)成績的同時,了解學生需求,尊重學生人格,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教師要轉變甄別、選拔觀念,切實發(fā)揮其診斷、激勵和改善功能,推動教學發(fā)展,促進學生發(fā)展。眾所周知,即時評價是教育評價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以課堂教學過程為依托,以學生學習表現為依據,直接給予學生學習反饋的教學評價。有效實施即時評價,正是教師改變評價觀念的具體表現,也是教學評價功能得以實現的途徑。但是,縱觀當前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情況,部分教師或忽視學生學習情況,單向關注自身的示范活動;或就學生的學習情況一律給予肯定回復,忽視學生的學習不足;或泛泛地進行教學評價,缺乏針對性等。如此做法導致即時性評價效果不佳,尤其因此影響了音樂課堂教學效果。針對此情況,教師要把握教育評價改革時機,以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為抓手,以學生學習表現為依據,緊扣不同評價重點,如評價主體、評價語言、評價方法,多樣策略地實施即時評價,切實發(fā)揮其應有功能,助力學生發(fā)展,增強音樂課堂教學效果。
評價主體是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教學評價效果的關鍵因素。在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掌控評價,剝奪學生評價權力,影響了評價功能的實現。現有探究表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過程是提升評價結果使用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實施即時性評價時,教師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將評價權力還給學生,并與學生攜手評價,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由此增強教學評價效果。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做到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這就意味著教師需要把各位學生都引入到課堂上,讓他們參與評價,從前都是教師安排評價,可以說教師評價會讓評價內容過于單一,不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評價自身所看到的,對學生自身所感受到的事物,沒辦法完全解釋出來,開展即使評價可以讓學生感受他們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最后確定大家的解決方案。
以《茉莉花》為例,在課堂上,教師范唱歌曲,并提出問題:“認真傾聽老師的演唱,說一說這首歌曲的哪些特點令你印象深刻?”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尤其邊傾聽邊思考,初步感知樂曲特點。聽后讓學生暢所欲言:“我覺得這首歌很好聽,聽的時候心里有些開心?!薄拔矣X得這首歌音高挺高的?!薄處熂皶r肯定學生作答:“大家說得都很好。我們可以從歌曲的歡快情緒、音調等方面感受到喜悅。下面,我們一起來唱這首歌吧。”接著,教師邊彈奏鋼琴邊引導學生歌唱。在學生學習后,教師順勢組織展示活動,鼓勵學生毛遂自薦,當眾歌唱。在學生歌唱后,教師帶頭鼓掌,并提出問題:“大家覺得他唱得好不好呀?好在哪里呢?”此時,學生自覺回憶,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有的學生覺得唱得好,因為他的聲音很優(yōu)美;有的學生覺得唱得不好,因為出現了跑調問題。教師結合學生的評價情況與自身傾聽情況,從優(yōu)點和不足這兩方面入手,全面評價學生的歌唱情況,尤其針對歌唱不足,提出建議,并親身示范,引導學生改正。如此做法,不僅實現了教學評價主體多元化,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還能讓學生多角度了解自身學習情況,便于查漏補缺,增強課堂學習效果。這樣的話,學生在課堂上參與性很高,他們就會展現出他們最真實的反應,要明白每一位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越強,整體的感受也會越強,那么他們學到的知識記憶也就越深,參與評價會讓他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讓他們可以感受到知識價值,完成最基本的教學任務,強化學生的教育效果。
語言評價是最為直接、便捷的即時評價方式。音樂課堂由多樣環(huán)節(jié)構成,如聆聽、演唱、演奏等。在實施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以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為立足點,應用語言評價,做到語言評價具體化,由此將教學評價貫穿教學始終,增強教學效果。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聆聽是音樂學科聽覺藝術的具體體現,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主要方式。在實施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往往將聆聽作為第一步,引導學生認真聆聽,初步感受樂曲情緒、風格、旋律、特殊節(jié)奏等。在學生聆聽之際,教師以不同的聆聽要求為依據,引導學生表達,并就此進行具體的語言評價,引導學生深入感知,由此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先用生動的語言講述《義勇軍進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使學生走進具體歷史環(huán)境,初步建構積極情感。接著,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引導學生聆聽,并提出任務:“認真傾聽,感受樂曲情緒?!痹诖巳蝿盏淖饔孟?,學生們認真聆聽,遷移已有情感,自覺感受樂曲情緒。在樂曲播放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積極表述,如“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昂揚的?!苯處熂皶r肯定,并進行引導:“確實,在聽到這種歌曲的時候,老師的內心也很激動。那么,你是從哪里聽出昂奮的情緒呢?”在問題的驅使下,學生遷移聆聽經驗,分析歌詞,找出相應內容:“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诖?,教師繼續(xù)引導:“為什么從這一句可以聽出昂奮的情緒?”學生依據自身感受,積極作答:“中華民族正在遭受內憂外患。國破家亡近在咫尺。為了挽救國家,億萬萬中國人要站起來,要抗爭。這一句其實在凸顯形勢的嚴峻,在發(fā)出最后的警報,給人們敲響警鐘。聽到這一句,人們的心中自然會產生昂奮之情,想要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拯救祖國?!痹趯W生表達時,教師認真聆聽,情不自禁地鼓掌,以示對該學生的肯定。其他學生也因該學生的講述,對歌詞內容以及歌曲情緒建構認知。之后,教師把握時機,追問:“除了感受到昂奮的情緒外,大家還感受到了怎樣的情緒?”受到教師的引導,以及他人的積極影響,大部分學生增強表達欲望,踴躍作答。由此可見,教師應用具體語言進行評價,不但可以促使學生深入探究、表達,推動課堂教學發(fā)展,還可以使學生建構深刻認知,有利于增強課堂聆聽效果。
演唱是音樂課堂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在演唱環(huán)節(jié),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音色、節(jié)奏把握、演唱狀態(tài)、情感表達等。這些內容正是教師進行語言評價的切入點。在進行語言評價時,教師要避免使用“好”或“不好”,做到評價語言具體化,借此使學生準確了解自身的演唱情況,并就此改進自我,提升演唱水平。
以《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邊律動邊歌唱,幫助他們掌握歌唱方法,體會歌曲情感。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教師組織演唱活動。在學生練習演唱時,教師提出要求:“請大家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在此要求的作用下,學生們遷移學習所得,帶有情感地歌唱。在練習時間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毛遂自薦,當眾歌唱。在學生歌唱的過程中,教師細心傾聽,判斷學生是否唱出了情感,由此確定歌唱問題,為進行語言評價提供支撐。在學生演唱后,教師先帶頭鼓掌,肯定學生的勇氣。接著,教師用具體的語言評價學生的演唱情況:“你唱得真不錯,在聽你演唱的時候,老師感受到了一股蓬勃的朝氣。但是呢,老師還聽出了一些問題。第一樂段主要表現了少先隊員的自豪感和誓作共產主義接班人的決心,要想展現出這種感覺,我們要怎樣做呢?”在教師的引導下,該學生認真反思,發(fā)現自身的歌唱不足,同時探究彌補不足的方法:“將這一樂段唱得雄渾有力,飽滿連貫?!薄澳阏f得真好。那么,你能再唱一次第一樂段嗎?唱出其中的情感?”在教師的激勵下,該學生再次歌唱,彌補原有不足,唱出情感。針對該學生的良好表現,教師和其他學生一起鼓掌,以示肯定。之后,教師鼓勵其他學生演唱,并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語言評價。如此評價,不但使學生全面了解自身的演唱情況,還使學生及時且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有利于完善自我,提高歌唱水平。
演奏是音樂課堂活動不可缺少的一份,是學生進行鞏固提高的一種方式。音樂教學改革倡導器樂進音樂課堂。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聯系教學需要,靈活應用三角鐵、手搖鈴等,輔助學生聆聽、欣賞、歌唱,同時也使學生積累了演奏樂器的經驗。對此,教師根據課堂教學情況,精心組織演奏活動,并依據學生演奏情況,及時實施具體化的語言評價。
以《小雨沙沙沙》為例,在學生了解了歌曲的基本內容后,教師為他們呈現一件自制小樂器:沙筒(裝有沙子的礦泉水瓶)。接著,教師提出演奏要求:“這個小沙筒可以模仿出下雨的聲音。誰愿意上臺用沙筒為大家伴奏呢?”如此要求正中學生下懷,調動了學生積極性。教師隨機挑選學生,引導其站到講臺上。之后,教師播放歌曲音頻,同時鼓勵該學生操作沙筒,其他學生則跟著音頻演唱歌曲。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剛才的活動中,老師一直在觀察你。你演奏得很投入,尤其一邊搖動沙筒,一邊晃動身體。這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你有沒有發(fā)現,沙筒發(fā)出的聲音沒有節(jié)奏感呢?有時候還會出現‘噪聲’?你知道為什么嗎?”在該學生陷入迷茫狀態(tài)時,教師順勢示范,并介紹具體的演奏方法。此時,全班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演奏和講述上,自主學習演奏沙筒的方法,同時也因此增強演奏欲望。教師乘勝追擊,引導學生毛遂自薦,到講臺上演奏。實踐證明,在教師具體化的語言評價的作用下,學生們掌握了演奏沙筒的方法,并積極演奏,切實積累了演奏樂器的經驗。同時,學生邊演奏邊演唱,順其自然地增強樂曲認知,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質量。
音樂課程有四重價值,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潛能是其中之一。在音樂課程改革不斷發(fā)展之際,音樂實踐成為音樂學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進行音樂實踐,在實現學以致用的同時,切實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積極創(chuàng)作,發(fā)展了創(chuàng)造力?;诖?,在實施音樂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立足創(chuàng)造環(huán)節(jié),依據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態(tài)度、編創(chuàng)能力等,有針對性地進行具體化的語言評價,促使學生獲得進一步發(fā)展。
以《小動物告別會》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先和學生一起探究歌曲內容。在學生認知歌曲內容后,教師將全體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并提出表演任務:“和小組成員合作,改編歌曲為舞臺劇,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或融入其他需要冬眠的小動物,編創(chuàng)動作、情節(jié)和對話。”受到任務的驅動,大部分學生產生了強烈的編創(chuàng)、表演欲望。尤其,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彰顯個性,提出各種個性觀點,由此碰撞思維,獲得思維火花。在全體組員的通力合作下,學生編創(chuàng)出生動、趣味的“劇本”,并就此進行反復表演,做到熟能生巧。教師則根據學生的編創(chuàng)、表演情況,組織展示活動,鼓勵各組輪流登臺表演。在小組表演之際,教師進行語言評價。如一個小組編創(chuàng)的節(jié)奏很好,但有相似之處。教師就此做出評價:“你們小組太有才了,能在短短的時間內編創(chuàng)如此節(jié)奏,真棒。不過,每個小節(jié)的節(jié)奏有些相似,能不能再討論一下,編創(chuàng)出一個不一樣的節(jié)奏?”在教師的評價下,學生發(fā)現本組的創(chuàng)造不足,繼而繼續(xù)發(fā)揮自主性,積極交流,遷移所學,編創(chuàng)不同的節(jié)奏,由此長善救失,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
即時評價方法多種多樣,如口頭評價、肢體評價、物化評價(借助外來工具進行的教學評價)。新課改要求教師靈活應用多樣方法實施教學,借此實現1+1>2的效果。教學評價具有激勵作用。教師綜合應用不同的教學評價,可以增強激勵效果。鑒于此,在實施即時評價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發(fā)揮教學智慧,綜合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由此增強即時評價效果。
以《茉莉花》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們一起聆聽歌曲。在聆聽后,教師提出問題:“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相信大家在腦海中描繪了具體畫面。誰愿意說一說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呢?”一個學生踴躍作答:“我腦海中浮現了一朵茉莉花?!苯處熅痛俗穯枺骸澳隳X海中的茉莉花是什么樣子的?”在追問的同時,教師直視該學生,并微微一笑,以示鼓勵。受到教師的激勵,該學生組織語言,積極描述:“白白的花瓣,爭相開放,很漂亮,惹得人想把它摘回家中?!睂嶋H上,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強,之前很少流暢地說一句話。立足該學生的良好表現,教師毫不吝惜地進行表揚:“你這一次表達得這么流暢,真棒,老師要給你豎起大拇指(做出豎大拇指的動作)”。在教師的表揚下,這個學生信心倍增。由此可見,教師綜合應用語言評價、肢體評價和物化評價,不但使學生受到激勵,積極體驗課堂教學活動,還使學生因此建立自信心,便于突破自我,實現進一步發(fā)展。
綜上所述,有效實施即時評價,可以使學生有效參與音樂教學,做到學有所獲,提高學習效果。鑒于此,在組織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要把握教育評價改革時機,緊扣教學評價功能,以課堂教學過程為依托,以學生學習表現為切入點,及時地應用即時評價,和學生一起了解教學情況,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探究,促使學生掌握音樂內容,建構積極情感,如學習興趣,自信心,學習欲望等,切實走進音樂課堂,助力音樂課堂教學發(fā)展,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