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婧
很多來訪者都向我抱怨過伴侶對父母言聽計從,或是自己的父母沒有邊界感。小到家里的裝飾、夫妻間的小吵小鬧,大到結(jié)婚生孩子,老一輩都要仗著“過來人”的經(jīng)驗橫插一腳。而每當這時,他們都無法拒絕長輩的建議。久而久之,數(shù)不清的矛盾由此誕生,生活充滿了焦慮和痛苦。
其實,“無法拒絕”是一種由于成長環(huán)境形成的問題行為模式。
來訪者A先生是位青年才俊,但有一個弱點——在父母和權(quán)威面前難以說“不”。之前他談了一個女朋友,倆人感情很好,但父母不同意,就忍痛分了手,和父母認可的女孩結(jié)了婚。婚后,父母高度干涉他的生活,導致矛盾激化,婚姻破裂。最近,A再次戀愛,他知道一切來之不易,想好好珍惜。但父母再次反對。他心里知道不能再事事不愿拂父母的意,但就是沒勇氣跟他們正面抗爭,捍衛(wèi)自己的感情。女孩因此要離開他,A先生對自己失望至極,焦慮痛苦。一聽到電話鈴聲就以為是父母來電,心驚肉跳;一想到父母的臉,胃就會痙攣,嚴重時還會嘔吐。
這種缺乏邊界的人生侵入,其實源于A先生小時候的經(jīng)歷。性格強勢的母親會體罰做錯事的他,還把他拎到窗戶邊嚇唬,說要把他從5樓扔下去。此外,母親和父親經(jīng)常吵架打架,雙方都性格偏執(zhí)、互不相讓,每每會驚動左鄰右舍跑來勸架。A先生從小溫順聽話,生活得小心翼翼,以避免家中“大戰(zhàn)”。
上中學后,父母不再打他,換成了說教。只要一犯錯,父母就對他進行“輪番轟炸”式的說教,經(jīng)常耗時2~3個小時,還會告訴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讓大家來評理,共同說服教育他。所以,每次他只要違背父母的意愿,就像捅了馬蜂窩,會被圍追堵截,說到他頭腦炸裂。
長大后,A先生離開家鄉(xiāng),父母失去親友團的神助攻,便升級了控制模式,改成哭鬧和尋死。A先生對于父母的畏懼甚至蔓延到了工作上。由于他從小就畏懼父母的威懾力,而領(lǐng)導給他的感覺很相似,他的潛意識因此把這種畏懼也遷移到了領(lǐng)導身上。他對領(lǐng)導也高度服從,即使明知領(lǐng)導是錯的,或領(lǐng)導的安排有損自己利益,他也無法拒絕。比如,有一次下夜班,領(lǐng)導打電話叫他去一個并不重要酒局,已經(jīng)過度勞累、體力不支的他,明知道又會被灌醉,但在接到電話的一瞬間,他像收到指令的機器人一樣條件反射地答應了,后來被送到急診室搶救。
類似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A先生也常自我反省。但當再次聽到來自領(lǐng)導或者父母的要求,他還是不敢拒絕。久而久之,他生活得束手束腳,這不行那不對,顧慮重重,心理內(nèi)耗嚴重,產(chǎn)生了嚴重的焦慮。和無數(shù)與他有類似經(jīng)歷的人一樣,A先生在“拒絕”和“守衛(wèi)自己的邊界”這件事上,常有無力感和失能感。他們需要找回自己的底線,重獲堅守邊界的力量感與控制感。
那么,如何擁有“說不”的膽量呢?我們可以試試“人格帶入法”。首先,選擇一個“人格樣本”,這個人身上有著你認可并且需要的某種人格特質(zhì)。這個樣本可以是你身邊真實存在的人,也可以是影視作品、書籍故事里的人。接下來,花心思去留意和觀察你的“人格樣本”,他是如何處理你不擅長的事情的?觀察一段時間以后,你就基本了解了他的行為模式。然后,就可以在的特定情境下,嘗試去“帶入他的人格”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可能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沒關(guān)系,再去觀察你的“人格樣本”,說服自己去嘗試“人格帶入”。人的心理很神奇,當你被固有的心理慣性裹挾時,會覺得違背這種慣性特別難,但只要有一次你沖破了舊的模式,它們就再也無法困住你了。新的心理模式將產(chǎn)生強大的慣性,替代過去的軌跡。這些習得的模式會逐漸整合到你原有的人格系統(tǒng)中,成為你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只要有一次成功的開始,你就可以一直成功下去。你需要做的,是勇敢走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