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工學本科—哲學碩士—教育學博士—新聞傳播學博士后,這是我的“學歷”。每一次填表,我都為自己的工學背景而驕傲。
1981年秋,我入太原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1985年我在學校機械工程系內(nèi)燃機設計與制造專業(yè)畢業(yè)后,留校到學校黨委宣傳部工作,從而完成由“工”到“文”的轉型。如今名為太原理工大學的這所學校,當年與人文社科教育“沒有半毛錢的關系”。但學校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使我完成轉型。
大一寒假期間,作為班團支書,我參加了一次校團干培訓。時任山西省團委書記張維慶給我的筆記本簽名,題了一句“胸中盛得下五湖四海,奮斗經(jīng)得起酸甜苦辣”。在那次培訓班上,我第一次全方位地感知到了人文社會科學的玄妙與魅力。
稍后,校團委組建了文學社,辦起了學生報紙《茂苑》。我有幸加入該“組織”,成為“文藝副刊”的兩名“責任編輯”之一。由此知道了當時學校有幾位寫作名家,據(jù)說是在老校長趙宗復在任的時候就經(jīng)常發(fā)表文章,幾位筆桿子還起了一個共用的筆名“工也文”,非常直觀地表達了純工科學校教師的一種選擇和認識。通過對“工也文”們的拜訪,我也加固了走“工也文”之路的信心。
大學4年,我兼修人文社會科學,特別是新聞學,在省、市級媒體發(fā)表文章,并利用被派到報社實習的機會,到排版車間看如何排版、鑄字等。留校之后,我先后在學校黨委宣傳部、學報編輯部工作,完成了我必須要完成的“社會教育”的學習,感知到了學無止境、藝無止境的真正意涵,并堅持到了現(xiàn)在。
工轉文是事實,但這么多年來,我始終沒有棄工!我背靠自己的工科背景,一步步學習研究哲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我覺得跨學科學習能建樹一些文字優(yōu)勢、思維優(yōu)勢、認知優(yōu)勢。2022年,母校迎來建校120周年。盡管校慶活動因疫情兩次推遲,我也不得不退了機票,可寫下一段文章,回憶自己的“工也文”歷史,也是為了感謝母校的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