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樣滿, 王國安, 張海璐, 王潤龍, 張鑫, 王新杰
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皮膚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耳廓對稱性分在頭部兩側,具有獨特的三維立體結構特征,有重要美學形態(tài)。耳廓部位的腫瘤多發(fā)生于耳廓前面,一般需采用手術方法切除,該部位結構特殊,表面凹凸不平,皮膚與軟骨粘連較緊,組織移動度極小,直接縫合張力大,血運差,容易壞死,缺損修復較為困難[1]。修復不當會造成攣縮瘢痕導致耳廓畸形、瘢痕問題,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壓力[2]。因此臨床醫(yī)生在切除耳廓腫瘤后修復耳廓缺損時,既要考慮手術修復的成功率,又要考慮美學重建。目前臨床采用的方法有游離皮片移植、局部皮瓣修復、遠位皮瓣修復[3]。游離皮片修復手術操作相對復雜,固定困難,術后打包加壓包扎,不利于觀察成活情況,加之此處血運較差,皮片難于成活,存在較大的風險。即使皮片成活,也常存在術后皮片收縮發(fā)紅、發(fā)硬,色素沉著與周邊皮膚不一致等缺點,影響美觀[4],所以術后修復,特別是大面積缺損的修復比較困難。本研究采用耳后蒂皮瓣修復耳廓皮膚腫瘤術中局部皮膚缺損8例,取得良好效果。
納入8例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間我科收治的耳廓皮膚腫瘤切除術中同時采用耳后乳突區(qū)皮瓣修復耳廓皮膚缺損的手術患者。納入標準:①術前常規(guī)化驗無明顯異常;②耳廓腫瘤術后缺損不能直接縫合;③耳廓腫瘤如果為惡性,需排除遠處轉移,且術后快速冰凍病理切緣、基底未見腫瘤細胞。排除標準:①耳廓局部存在感染;②全身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等系統(tǒng)疾病者;③近期內口服抗凝藥物者;④不接受手術方案,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其中男3例,女5例;年齡18~73歲,平均42歲。病程6個月~22年,平均3.5 年。腫瘤大小0.5 cm×0.5 cm~3 cm×2.2 cm。8例患者中有3例臨床懷疑惡性腫瘤,經術前活檢病理確診角化棘皮瘤1例、基底細胞癌1例、原位黑素瘤1例,并經臨床及彩超檢查均排除淋巴結轉移。另外5例術后病理均為良性,其中色素痣3例,脂溢性角化病2例。研究經本院學術管理委員會及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文號:PDSSEY-LL20195501),術前充分告知患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耳廓腫物切除 手術采用0.5%利多卡因局部浸潤腫脹麻醉,先沿腫物邊緣0.1~0.5 cm切開皮膚,深度至軟骨膜,再沿軟骨膜游離直至完全切除腫物。根據腫瘤類型決定切除邊緣范圍及深度。對于良性腫塊,距邊緣0.1 cm切除,對于惡性腫瘤,距邊緣0.3~0.5 cm切除,待術中快速病理結果顯示切除腫塊邊緣及基底無殘留腫瘤細胞時,再行皮瓣修復缺損。8例患者中,耳廓腫瘤切除后遺留的缺損范圍達0.8 cm×0.8 cm~3.3 cm×2.5 cm不等。
1.2.2 耳后帶蒂皮瓣修復 皮瓣選取于耳后乳突處無毛發(fā)區(qū),蒂部位置高度應與耳廓缺損處耳外緣相平行,寬度應與缺損區(qū)相適合,皮瓣蒂部長寬比例不超過4∶1,根據缺損大小標記皮瓣邊緣切口線。局部浸潤麻醉,沿標記線切開耳后皮瓣,銳性分離皮下組織,保留足夠寬度、厚度。修整皮瓣,小心剪除中遠端皮瓣下的脂肪組織使成為全厚皮瓣,與耳廓缺損區(qū)的厚薄相適應,將皮瓣中遠端與耳廓對應創(chuàng)面的基底及皮內縫,合閉空腔,表皮間斷對位縫合,最后將耳后供區(qū)缺損邊緣游離減張縫合。皮瓣蒂部“橋下”創(chuàng)面下用油紗布填塞,皮瓣表面用油紗布覆蓋,多層碎紗布填塞,適當加壓包扎。術后2 d換藥,換藥時觀察皮瓣血運情況,及時對癥處理,以防皮瓣壞死,此后每隔3 d換藥1次。術后2周左右拆除供皮區(qū)切口線及皮瓣邊緣縫線。再觀察1周,如皮瓣血運無異常,即3周左右離斷皮瓣蒂部,并修復創(chuàng)面,繼續(xù)換藥觀察。
1.2.3 術后隨訪 術前、術中及術后每次換藥均測量腫塊、缺損、皮瓣大小,觀察皮瓣血運、質地、色澤、愈合情況,拍照記錄。耳廓良性腫瘤患者隨訪6個月以上,惡性腫瘤患者要求隨訪5年以上,以便觀察供皮區(qū)及皮瓣處瘢痕程度,以及腫瘤復發(fā)、轉移可能。
8例患者術后皮瓣無1例發(fā)生壞死。1例73歲角化棘皮瘤患者,術后2 d出現(xiàn)皮瓣色澤稍差及皮瓣緣少許膿性滲出物,予以清創(chuàng)換藥,紅光照射,增加換藥次數(shù)及口服頭孢類抗生素等處理后皮瓣存活。余7例未發(fā)生感染,均獲Ⅰ期愈合。術后繼續(xù)觀察隨訪6個月至1年以上,8例患者病變均無復發(fā),耳廓外觀良好,皮瓣色澤與周圍皮膚顏色接近,瘢痕不明顯,供區(qū)隱蔽,外觀改善滿意。惡性腫瘤患者繼續(xù)隨訪。
典型病例1:患者女,18歲,右側耳廓皮膚黑色斑18年,病變部位占據耳廓中部,皮損不規(guī)則,約3 cm×2.2 cm大小。臨床診斷為先天性色素痣。手術距邊緣1 mm切除腫瘤,形成耳廓內3.2 cm×2.3 cm 缺損。設計耳后乳突區(qū)帶蒂皮瓣,皮瓣大小為 6.5 cm×2.4 cm舌形皮瓣。游離蒂皮瓣至耳廓缺損處,修復縫合。供區(qū)切口游離后直接拉攏縫合。在術后第4天換藥時可見愈合良好。術后3周斷蒂,隨訪第6個月時,耳廓外觀無畸形,瘢痕輕微,未見復發(fā)(圖 1A~1C)。
圖1 耳廓色素痣切除患者行耳后乳突蒂皮瓣Ⅰ期修復 1A:耳廓內有黑色斑片,邊界清楚,形態(tài)不規(guī)則;1B:術后第4天,皮瓣血運良好;1C:術后6個月,外觀良好
典型病例2:患者女,32歲,耳垂前面黑色斑2年,約0.3 cm×0.4 cm大小,活檢示原位黑素瘤。沿邊緣0.5 cm切除腫塊,切除后皮膚缺損1.1 cm×1.2 cm。取耳后乳突處帶蒂皮瓣至耳垂正面修復缺損,供區(qū)游離后直接拉攏縫合,術后換藥皮瓣愈合良好。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圖 2A~2C)。
圖2 耳原位黑素瘤切除患者行耳后乳突蒂皮瓣修復 2A:術前腫物范圍;2B:術后第10天;2C:術后3周斷蒂后
耳廓部位皮膚缺損因位置特殊,往往無法直接推進閉合,也不能在缺損部位周圍皮膚做游離皮瓣轉移,修復難度較大[5]。目前文獻報道修復耳廓缺損的方法主要有:自體游離皮瓣移植[6]、耳后皮下蒂島狀皮瓣(旋轉門皮瓣)[7]、耳前或耳后軸型皮瓣[8]、耳前隨意皮瓣、耳前易位皮瓣轉移修復等等[9-10]。自體游離皮瓣修復耳廓缺損,皮瓣固定困難,血供建立緩慢,存活有一定的風險[11],游離皮瓣與耳廓皮膚質地、厚薄、顏色往往有差異,存在移植區(qū)邊緣瘢痕、皮片晚期收縮等并發(fā)癥[12]。耳后皮下蒂島狀皮瓣(旋轉門皮瓣)方法需祛除耳前缺損的部分耳軟骨,形成“隧道”,充分松解皮瓣蒂部,使耳后皮瓣向前旋轉穿過耳軟骨“隧道”覆蓋耳廓缺損,如“隧道”狹窄或術后軟組織水腫導致對皮瓣蒂部擠壓或者牽拉,可引起皮瓣缺血壞死;另外,帶蒂島狀翻轉皮瓣容易因為瘢痕攣縮形成“皮墊征”[13],島狀皮瓣常保留較多皮下組織,皮瓣存活后局部隆起,影響美觀[14]。采用耳前皮瓣修復耳廓缺損,因耳前供皮區(qū)面積有限,且取皮區(qū)瘢痕可能影響面部外形,故而僅能修復較小耳廓缺損[15]。
本研究采用耳后帶蒂皮瓣修復耳廓腫瘤切除術后皮膚缺損,手術操作簡便易行,相對于其他修復方式有明顯的優(yōu)勢:皮瓣來源于耳后乳突區(qū),此部位皮膚相對松弛寬闊,且與耳廓皮膚相近,色差不明顯,滿足耳廓正面所有部位缺損修復的需要[16-17];帶蒂皮瓣內不含知名血管,血供好,不受常規(guī)皮瓣的長寬比例限制[18],皮瓣修復后張力較小,全厚皮瓣不易發(fā)生攣縮或瘢痕狹窄,抗感染能力強,可獲得較好局部外形,供皮區(qū)切口易縫合,瘢痕隱秘,不影響美觀[19]。
本研究中8例患者耳廓腫瘤切除的缺損范圍最小為0.8 cm×0.8 cm,最大為3.3 cm×2.5 cm,設計皮瓣均采用耳后乳突區(qū)帶蒂皮瓣修復耳廓缺損,供皮區(qū)與受皮區(qū)臨近,為同一術野,手術操作方便;皮瓣帶蒂,血運豐富,皮瓣張力小,包扎簡便,換藥時皮瓣移動小、不易脫落,易于術后觀察,術后不臃腫,皮膚色澤、質地好。典型病例1為耳廓先天性色素痣,病變范圍較大,達3.3 cm×2.5 cm,邊緣不規(guī)則,切除后耳廓皮膚缺損大,術后采取耳后乳突區(qū)帶蒂皮瓣修復耳廓缺損,皮瓣設計成舌形,與皮疹形狀類似,稍大于皮疹,蒂部與皮疹平行,皮瓣蒂端稍厚,遠端修剪為全厚皮瓣,以保證血運良好,術中術后觀察皮瓣血運良好,待皮瓣成活,于術后3周斷蒂,斷蒂后可根據近端皮瓣厚薄適當修剪、縫合。術后回訪半年,傷口愈合平整,無明顯瘢痕,耳廓無畸形,雙耳廓外形對稱,療效滿意。對于良性腫瘤患者,術后需隨訪半年以上,以便觀察術后瘢痕情況及耳廓是否瘢痕攣縮畸形,本組中5例良性腫瘤患者,隨訪均達半年以上,耳后供皮區(qū)瘢痕隱蔽,耳廓皮瓣色澤、質地與周邊皮膚近似,耳廓無畸形,雙耳廓外形對稱。對于惡性腫瘤患者要求隨訪5年以上,以防腫瘤復發(fā)、轉移,本組中3例惡性腫瘤患者已隨訪達1~3年,局部及全身狀況無異常,無1例復發(fā),繼續(xù)隨訪中。
對于耳廓腫瘤切除后造成的皮膚或組織缺損,根據腫瘤的性質及所在位置,術前評估設計合適皮瓣修復方法,前提是一定要保證徹底清除腫瘤,對于惡性腫瘤應于術中冷凍病理明確切緣。設計耳后皮瓣切口盡可能沿皮紋并隱蔽于發(fā)際處,依據缺損創(chuàng)面的深淺來確定皮瓣的厚度。皮瓣過厚,容易在皮瓣和受區(qū)之間形成血腫,并致術后外形臃腫;過薄,則造成血運不佳、不利于皮瓣成活[20];蒂部也不能太薄,否則會影響皮瓣的血供[21]。皮瓣縫合時需皮下、皮內縫合,與創(chuàng)面貼合緊密,術后進一步用油紗條使皮瓣與創(chuàng)面加壓緊密,換藥及斷蒂時注意評估血運情況,必要時提前減張減壓。
綜上所述,耳廓皮膚腫瘤手術需要既能最大程度保留正常組織和減輕修復難度,又能完整切除腫瘤,減少復發(fā)可能。對于耳廓皮膚腫瘤切除后造成的皮膚缺損,采用耳后帶蒂皮瓣修復耳廓皮膚缺損操作簡單易行,術后療效佳,無論操作上還是美學上,都符合臨床要求,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