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馨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事件旅游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作為一種新興且特殊的旅游形式,以各種節(jié)日、盛事的慶祝和舉辦為核心吸引力,也有學者稱其為“節(jié)事旅游”或“節(jié)慶事件”。國內相關研究隨著國際性節(jié)事活動的舉辦,關注重點從最初的經濟效應向多方面效應轉變,且相關研究案例多為大型事件活動,關于區(qū)域型的小型事件活動研究則較少。關于旅游地居民的感知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其中頗具代表性的理論是巴特勒(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道科西(Doxey)“憤怒指數”、旅游發(fā)展階段理論等; 國內相關研究興于20世紀90年代,理論方面的研究多是對國外理論的梳理與總結,案例研究則注重對多個案例的探討,在其中尋找普適性的結論。旅游對于旅游目的地的影響主要在經濟、社會、環(huán)境三方面,本文基于此,以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為例,開展當地居民感知相關研究。
平遙古城地處我國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迄今為止我國古代保存較完整的古城之一,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于2001年開始設立,隨著舉辦屆數的增加,其影響力與日俱增,使平遙古城的旅游吸引力、國際知名度更上一個臺階,在事件旅游的研究中頗具代表性,但是相關研究大多忽略了平遙當地居民。
1.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
筆者將現(xiàn)有相關研究成果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確定問卷調查的對象、陳述項,進行抽樣調查,利用問卷調查法獲得一手數據。同時,通過走訪對當地居民進行訪談,將訪談結果與問卷調查結果相結合,作為數據分析基礎。
2.SPSS統(tǒng)計法
將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和聚類分析,確定影響居民感知的因素,區(qū)分居民對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感知類型。
調查問卷實施以平遙當地居民為基礎,內容主要分4個部分: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平遙當地居民對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經濟影響感知、社會影響感知、環(huán)境影響感知。調查問卷一共有29個陳述項,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進行打分。本次調查問卷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發(fā)放,于2022年5月18日至5月20日在平遙古城線下發(fā)放問卷,于6月8日至6月12日在網絡平臺線上發(fā)放問卷,一共發(fā)放202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192份,有效率95.1%,問卷信度0.934。192份樣本覆蓋多個年齡段,學歷、職業(yè)、收入等級與居住時間不等的居民,以確保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及客觀性。
本文主要利用平遙當地被調查居民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分別與經濟影響變量、社會影響變量、環(huán)境影響變量進行兩兩相關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居民的性別與經濟感知各項具有顯著性影響,且均為正值。居民的年齡與除“增加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數量”之外的項均有顯著關系,年齡越大,感知越強烈。居民的學歷與“增加了本地就業(yè)機會”“增加了本地居民的收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增加了外來務工人員的數量”影響變量顯著相關,其中學歷與“增加了本地居民的收入”項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fā)展”項的相關水平一致,且為最高值,即學歷越高對這兩項的感知越強烈。居民的職業(yè)與經濟影響感知各項均無顯著相關。居民的月收入除了“促進了當地房租、物價的上漲”項,與其他影響變量均顯著相關,與“增加了本地就業(yè)機會”項的顯著相關水平最高,即月收入越高,感知越強烈。居民的居住時間與經濟影響感知各項均顯著相關,且都為正值,其中與“增加了本地居民的收入”項相關程度最高,即在本地居住時間越長,感知越強烈。居民的性別和在本地居住時間與經濟感知各項影響變量的相關程度最高,即為居民對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經濟感知影響差異的主要因素。整體來說,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與居民經濟感知顯著相關,但相關程度一般。
表1 平遙當地被調查居民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與經濟感知影響因子相關分析(N=192)
分析結果顯示(見表2),居民的性別與社會感知各項顯著相關,均為正值,與“提高了平遙的形象和知名度”相關程度最高。居民的年齡、學歷和職業(yè)與社會感知各項均無顯著相關關系。居民的月收入與“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利用效率”“提高了平遙的形象和知名度”“促進了本地居民思想觀念的進步” 和“促進了多種文化在本地的融合”影響變量顯著相關,其中與“提高了平遙的形象和知名度”的顯著相關程度最高。居民在本地居住的時間與“加大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利用效率”顯著相關水平最高,即月收入越高,感知越強烈。綜上所述,居民的性別和在本地居住時間與社會感知各項影響變量的相關程度最高,即為居民對平遙國際攝影展的社會感知影響差異的主要因素。
表2 平遙當地被調查居民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與社會感知影響因子相關分析(N=192)
分析結果表明(見表3),居民的性別與環(huán)境感知影響變量各項顯著相關,均為正值,與“增加了政府的環(huán)保意識”相關程度最高。居民的年齡、學歷和職業(yè)與環(huán)境感知各項均無顯著相關關系。居民的月收入與“增加了居民的環(huán)保意識”的顯著相關水平最高,即月收入越高,感知越強烈。居民的居住時間分析結果與居民月收入分析情況一致。綜上所述,居民的性別與環(huán)境感知各項影響變量的相關程度最高,即為居民對大展社會感知影響差異的主要因素。
表3 平遙當地被調查居民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與環(huán)境感知影響因子相關分析(N=192)
聚類分析是直接比較各事物之間的性質,將性質相似的事物歸為一類,而把性質差別大的歸入不同類的一種分析技術。本文利用聚類分析對調查對象進行類型劃分,采用K-means聚類方法對192份問卷進行分析后,結合上述學者理論將調查對象分為三類:消極者、中立者、支持者。
第一類為消極者,共29人,占比約15.1%,比重最小,該類居民對各項影響變量感知均值為1.41~1.79,反向題中各項影響變量感知均值為4.03~4.52。說明部分居民對于大展的負面感知強烈,該類居民可作為改進大展的參考者,特別是在其社會效益方面的改進。改變這類居民的態(tài)度對于大展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第二類為中立者,共104人,占比約54.2%,比重最大,該類居民對各項影響變量感知均值為3左右。說明超過一半的被調查者對于大展持有保留態(tài)度,從側面顯示大展雖然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效益,但是居民感知不明顯。第三類為支持者,共59人,占比約30.7%,比重居中,該類居民對各項影響變量感知均值為2.00~2.37,反向題中各項影響變量感知均值3.92~4.31。說明相當一部分居民對于大展的正面感知強烈,該類居民的態(tài)度反映了大展的正面效應。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如果居民所獲得的利益大于其付出成本,那么居民對旅游就會持支持態(tài)度;如果居民獲得的收益小于其付出成本,那么居民對旅游持消極態(tài)度,該理論一定程度上適用本文所得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可持續(xù)發(fā)展需從四方面著手。首先,加強政府部門的管理與引導。面對旅游發(fā)展給當地帶來的通病,較為有效的措施就是政府的直接管控。其次,倡導多方參與,建立旅游全民參與機制。良好的旅游地環(huán)境包括人文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居民的參與度不夠會使居民缺乏共同建設美好社區(qū)的責任感,建立旅游全民參與機制,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而且會增加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的魅力。再次,統(tǒng)籌規(guī)劃,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政府在進行管理與引導時,應根據居民的建議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將經濟、社會、環(huán)境三者效益相結合,立足整體,著眼未來。最后,注重與本地文化內涵的結合。弘揚區(qū)域文化,首先要有明確而鮮明的文化定位,立足于平遙古城的文化特色,加大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與其的結合力度,充分地發(fā)揮其旅游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