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堯
(貴州省公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00)
馬頭山大橋為整體式橋梁,上部構造為20×40m先簡支后結構連續(xù)T梁,起訖樁號K81+400—K82+220全長820m。最長樁基為左幅13號墩78m。最小樁長為右幅3號墩18m,最高墩柱為47.4m。
針對馬頭山大橋勘察發(fā)現(xiàn)的巖溶強發(fā)育地質情況,通過實地考察調(diào)研、聽取各班組經(jīng)驗做法、組織專家進行方案比選和論證,最終確定馬頭山大橋樁基遇溶洞處理施工方案采用人工挖孔樁,施工進度相對可控,對發(fā)現(xiàn)溶洞后能探明情況,有利于溶洞樁基礎的施工控制[1]。施工流程詳見圖1。大橋樁基分排樁和群樁兩種形式,每個墩臺采用一次全部開挖的方式進行開挖,相鄰樁基上下開挖面應錯開3倍直徑高差進行開挖。
圖1 馬頭山大橋樁基施工工藝流程示意圖
小于30m深的樁基采用軟爬梯,軟爬梯掛在設置于鎖口圈的鋼筋彎鉤上,彎鉤采用φ25鋼筋插入并貫穿鎖口圈。大于30m深的樁基采用鋼直爬梯,施工人員上下樁孔采用鋼直爬梯,直爬梯采用A3F或性能不低于A4F的鋼材,梯梁采用不小于50×5的角鋼或60×8的扁鋼,踏棍采用圓鋼制作,直徑不得小于φ20,踏棍間距為300mm,直爬梯支撐采用70×6角鋼,直接埋設在護壁上,支撐豎向間距每道不得大于1.5m,直爬梯與護壁間距大于150mm,攀登高度超過2m時應設護籠。直爬梯寬度40cm,上端踏棍與鎖口圈平齊,并在直爬梯上端設置高度為1.15m的扶手,因樁孔較深,需每隔5m設一個梯間平臺,平臺應設安全防護欄桿。直爬梯焊接在設置于鎖口圈的鋼筋上,鋼筋直徑φ25,插入并貫穿鎖口圈[2]。
樁基施工需一次性開挖,相鄰樁基上下開挖面應保證錯開3倍直徑以上高差。每節(jié)開挖前要采用超前釬探明工作面前方巖溶發(fā)育情況,每次釬探深度5m,每兩次超前釬探搭接長度為1m??讟堕_挖時,每節(jié)開挖通過超前釬探掌握工作面下方大于1m范圍內(nèi)的巖溶發(fā)育情況,嚴禁盲目施工。如果鉆探發(fā)現(xiàn)地下有溶洞或不良地質時,應縮短施工進尺。
根據(jù)馬頭山大橋地勘資料顯示,最大溶洞為左幅15號墩30.3m,最小溶洞為左幅13號墩10.7m,但該地區(qū)巖溶強發(fā)育,鉆探難以完全探明樁孔處巖溶發(fā)育情況。因此針對可能遇到的各類型溶洞處理措施如下:
樁基開挖過程中,依托勘察資料及超前釬探反映的結果信息,當開挖至溶洞頂3m范圍內(nèi)時,為防止溶洞頂板厚度不足或軟弱導致的坍塌風險,同時也為該區(qū)段護壁提供一個更穩(wěn)定的支承面,采用φ42的鋼花管對溶洞頂往上3m范圍內(nèi)的巖土體進行加固。即樁孔開挖至該段落時,護壁外側不再設置鋼錨桿,改設鋼花管,鋼花管每層間距50cm,每層設置8根,均勻布置,其與護壁的夾角為45°。鋼花管在澆筑護壁混凝土前設置,一端插入樁周土體內(nèi),一端埋入護壁內(nèi),并緊貼護壁內(nèi)模板,在護壁混凝土拆模后,鑿出鋼花管端頭并進行注漿,使護壁與樁周土體形成穩(wěn)定的整體[3]。
施工至溶洞時或超前鉆探發(fā)現(xiàn)溶洞時,采用控制爆破的方式揭穿溶洞頂板。井下作業(yè)人員除了系好安全背帶和防墜器外,還需要在孔底設置一個操作平臺,操作平臺牢固掛扣在護壁上。工人鉆炮眼時,全程站在吊籃平臺內(nèi),防止溶洞頂板突然破碎坍塌,導致孔內(nèi)施工工人墜入溶洞內(nèi)。詳見圖2。
圖2 吊籃安裝示意圖(單位:cm)
當溶洞側向寬度小于1m時,按要求安裝護壁鋼筋,用定型鋼模支護壁模板,用C30混凝土將護壁,以及護壁與洞壁間的空間,進行整體澆筑。詳見圖3。
圖3 側向寬度小于1m的小溶洞處理示意圖
當遇到空溶洞側向寬度不小于1m時,采用分節(jié)段澆筑護壁的方法。挖孔穿過溶洞頂板后,由施工人員下到溶洞底部樁位處清除浮土,然后進行安全支擋,并開挖護壁基礎。每節(jié)護壁外徑用水泥砂漿砌筑240mm厚標磚作為護壁外膜,然后按要求安設護壁鋼筋、設立定型鋼模內(nèi)膜,利用自下而上逐段(如果溶洞高度不大于1m一次澆筑)澆筑鋼筋混凝土護壁的方法進行護壁施工。為防止護壁澆筑過程中,因澆筑高度較大導致磚外模出現(xiàn)破壞,可在磚外模外側設置若干木板,并采用環(huán)形鋼筋進行臨時固定。護壁每節(jié)澆筑高度為100cm,逐節(jié)施工護壁至溶洞頂層,與之前施工的護壁形成整體。另外樁身混凝土澆筑時應該注意溶洞的高度和位置,施工至溶洞段時,應適當放慢澆筑速度,防止護壁在混凝土壓力下出現(xiàn)破壞,穿過溶洞層后再恢復正常澆筑速度[4]。詳見圖4。
圖4 側向寬度不小于1m的小溶洞處理示意圖
當遇到空溶洞高度在3m以上時,挖孔穿過溶洞頂板后,查清楚溶洞深度,拼裝鋼筋籠,掛設鋼筋網(wǎng)片,并下放鋼筋籠,鋼筋籠的長度需確保其下端到達溶洞底后,其頂端深入已施工鋼筋混凝土護壁內(nèi)不小于1m。當鋼筋籠下到溶洞底時,需要技術人員下到溶洞底校正鋼筋籠的垂直度和樁位,然后對鋼筋籠采取臨時固定措施,施工人員在鋼筋籠的保護下,站在吊籃內(nèi)從鋼筋籠底端往頂端噴射混凝土形成護壁外層?;炷羾娚渫瓿珊螅惭b護壁內(nèi)模自下而上逐段澆筑混凝土護壁內(nèi)層,完成鋼筋混凝土護壁施工。護壁每節(jié)澆筑高度為100cm,護壁逐節(jié)施工至鋼筋籠頂并與之前施工的護壁形成整體。鋼筋籠主筋為φ28mm,間距150mm均勻布置,箍筋采用φ20mm,間距100mm布置。下放鋼筋籠后頂部鋼筋應與護壁進行固定[5]。根據(jù)地勘資料顯示,本橋區(qū)內(nèi)一根樁基最多穿越兩個大溶洞層(深度3m以上的溶洞),為保證每段鋼筋籠的順利下放,樁基開挖需分5段,分段放大樁徑進行施工,鋼筋籠噴射混凝土護壁2段,鋼筋混凝土護壁3段,其中第3段鋼筋混凝土護壁內(nèi)徑與樁徑一致,而后自上而下,鋼筋混凝土護壁內(nèi)徑需比下一段鋼筋混凝土護壁內(nèi)徑大50cm,以保證鋼筋籠能下放到溶洞底。另外,樁身混凝土澆筑時應注意溶洞的高度和位置,施工至溶洞段時,應適當放慢澆筑速度,防止護壁在混凝土壓力下出現(xiàn)破壞,穿過溶洞層后再恢復正常澆筑速度。詳見圖5。
圖5 超大型溶洞處理示意圖
施工遇到有填充物的溶洞時,按填充物的狀態(tài)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藝:
<1),且各件產(chǎn)品是否為不合格品相互獨立.
(1)當填充物為黏土、碎石土或砂時,按常規(guī)的人工挖孔樁工藝進行施工,逐節(jié)開挖并施工鋼筋混凝土護壁。
(2)當填充物為水時,按地勘報告所示,場區(qū)地下水位較低,位于樁基底標高以下,因此可將填充物抽排干凈,然后按無填充空溶洞進行施工。
(3)當填充物為軟塑狀黏土時,視具體情況與需求,采用超前小導管進行注漿加固,注漿管采用φ42鋼花管,環(huán)向間距60cm,長度3m,外插角15°,每循環(huán)搭接30cm以上,漿液采用水泥漿,使樁周土體固結穩(wěn)定。然后開挖土體、安設模板并澆筑鋼筋混凝土護壁[6]。此外,針對該情況,可適當減小每次循環(huán)開挖進尺,每開挖50cm澆筑一模鋼筋混凝土護壁。詳見圖6。
圖6 溶洞注漿處理示意圖
(1)本著“安全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在樁基施工時,排樁每個墩號配一名技術員,群樁每個墩號配兩名技術員。要求每個技術員充分了解和熟悉自己管理的每根樁基的地勘資料,包括樁的土層厚度、巖層厚度、溶洞埋深等情況。每循環(huán)超前鉆探資料必須與地勘資料進行核對,如果出現(xiàn)異?;蚝偷乜辟Y料不符的情況,需及時通知項目部技術負責人,由項目部技術負責人通知相關單位負責人到現(xiàn)場踏勘后確定最終處理方案。施工至溶洞頂前3m左右時,現(xiàn)場技術員須與施工人員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提前做好揭穿溶洞的施工準備。
(2)采用四合一復合氣體檢測儀進行孔內(nèi)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基樁開挖時即開始檢測,檢測前將檢測儀預警值設置好,施工人員隨身攜帶檢測儀下孔,檢測儀應一直保持檢測狀態(tài)。檢測時,將檢測儀放入吊桶緩慢下放至孔底,若儀器全程顯示正常,方可下孔施工。當檢測顯示存在有毒有害氣體泄漏情況,且濃度在持續(xù)上升時,應立即撤離孔內(nèi)全部施工人員,并持續(xù)向孔內(nèi)通風換氣,再次用儀器檢測,如顯示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已下降至規(guī)定容許值范圍之內(nèi)方可繼續(xù)入孔施工[7]。
綜上所述,馬頭山大橋樁基在巖溶強發(fā)育地質的施工中,通過對場地清表、施工測量、樁孔開挖、護壁鋼筋模板制安等各項細節(jié)進行嚴格把控。從而確保了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最終順利完成施工任務。